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样的奋斗,迥异的结局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探究
摘要: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都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断,由于外国侵略,在强大的武力威胁面前,两国的封建统治者被迫开港通商,签定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日本发生了明治维新,30年后,中国兴起了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以日本的明治维新为蓝本,提出“救国图存”的改革方案。然而,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迅速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强国,而戊戌变法没能改变中国的社会状况,中国依然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之中。同样的奋斗,却出现了迥异的结局。那么,造成两者成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关键词:明治维新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中日两国的维新运动都发生在西方列强侵略东方的19世纪后半叶,同是亚洲的封建国家,一衣带水,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的戊戌变法又以先完成的明治维新为榜样。因此,两者的改革运动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一、都被西方列强侵略,民族矛盾不断上升,西方传入的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冲击着自然经济和封建伦理纲常,催生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和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潮。二、都是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推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达到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目的。三、维新派的领导人都出生在封建家庭,同时又是深受西方文明影响的知识分子,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四、维新的政策措施都是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方面实行的。
既然两国的维新运动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为何结局却不同呢?同样的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而奋斗,却出现了迥异的结局,这就需要对两者一成一败的原因进行仔细分析了。
一、两国维新的条件不同,日本明治维新的条件明显优于中国的戊戌变法
首先,日本在明治维新前,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已基本深入全国范围。自1858年日本与美国签订《日美友好通商条约》开港通商后,日本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成为欧美列强的工业品销售市场和农产品供应地,使日本城乡经济商品化加快。在农村,从农民中分化出商人包买主,商业资本变成工业资本,进而发展手工工场。城乡资产阶级已成为一只不可忽视的力量,但他们在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受到幕府的种种限制和打击,使得他们独立生长起来,具有较强的革命性,成为倒幕的一支坚强力量。
其次,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瓦解,新兴地主掌握了土地,但幕府禁止土地买卖,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得不到承认。因此,他们要求废除领主制,成为封建营垒中一支叛逆力量。原属统治阶级的下级武士,在政治上受压抑,经济上逐渐破产,为谋求生活出路,许多武士从事副业生产或经营商业。另一些武士接触到西方文化和技术,他们从寻求个人出路推及到国家前途,不同程度地希望政治改革。【1】(P432)他们与资产阶级携起手来,成为明治维新的中坚力量。农民和市民在开港之后处境恶化,农民起义1860年发生43次,1865—1867年年均55次,城市贫民起义也不断发生,这使幕府统治摇摇欲坠。此外,萨摩、长州等西南四强藩背离幕府,在英美的支持下发展军事,任用中下级武士进行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改革,直接与幕府对抗,后来成为倒幕力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根据地。
再次,日本在明治维新前,维新派经过倒幕运动,以暴力革命的形势夺取政权,确立了明治天皇政府,明治维新是在明治政府完全掌握实权的前提下进行的。早在1863年长州藩政府在商人、富农资助下组建“骑兵队”,装备新式武器,维新派著名领导人高杉晋作任队长。从此,维新派有了武力作后盾。1868年1月3日,倒幕派以兵力包围皇宫,发动“王
政复古”政变,成立新政府(明治政府)。1月4日,幕府军与倒幕武装在京都郊外鸟羽、伏见激战四昼夜,幕府大败。此后,新政府得到各方面的支持,继续追讨幕府军队,经过一年多的战斗,推翻了统治日本两百多年的德川幕府。
而中国的戊戌变法不具备上述有利的条件。
首先,戊戌变法前,中国资本主义虽有所发展,但是程度不如日本。19世纪60~70年代,洋务运动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农产品也开始商品化,但是农村的自然经济没有受到全面的冲击,在广大的内陆地区,自然经济所受的影响微乎其微。商业资本大都没有变成工业资本,使中国难以出现包买商。因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同时,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遭受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使其既具有革命性,又有妥协性,且妥协性大于革命性。
其次,中国的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各级政府官僚利用手中的特权,广置田产,成为大地主,他们的经济利益同封建土地制度紧密相连。因此,他们始终是中国封建统治最可靠的支柱。大商贾由于受“重农抑商”政策的限制,为维护其经济利益,向土地大量投资,转化为新兴地主,加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力量。封建统治势力异常的强大。各地人民虽然不断进行反帝斗争,但自太平天国运动失败至戊戌变法前,都未形成全国性的形势,国内革命形势处于低潮。由此可见,地主阶级中很难分化出一只离心力量与朝廷对抗,而人民零零散散的起义也无法撼动封建统治的根基。
再次,中国的戊戌变法虽然以日本明治维新为蓝本,却没有仿效以暴力革命的形式夺取政权,他们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在没有真正取得政权的情况下变法。虽然中国维新派的变法主张比日本维新派激进得多,但是中央到地方,维新派成员毫无实权,掌权的官吏绝大多数是反对维新的守旧派。慈禧太后这个封建顽固势力的总代表,更是坚决反对维新变法。她虽然名义上已归政光绪,但实际上仍然把持着朝廷大权,随时都在准备扑灭维新运动。【2】(P67)另外,维新派手中一点兵权都没有,以慈禧为首的顽固势力发动政变前夕,维新派才冒险请袁世凯出兵“保护圣主,复大权,清君侧,肃宫廷”,结果被袁世凯出卖,无力回天。
二、两国维新运动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
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期,列强分割世界的激烈斗争还没有开始,且英国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美国处于南北战争期间,法国处于普法战争前夕,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败北,元气大伤。这一时期,列强在亚洲的侵略对象主要是中国,对日本较为放松。倒幕运动开始后,维新派得到英国在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援助。这些都为维新运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发生在19世纪末,世界资本主义列强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他们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帝国主义决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为维护自身利益支持中国的顽固派反对维新派。
三、两国封建统治势力与维新派实力的强弱不同
在日本明治维新前夕,幕府统治的基础——武士阶层,不仅在上层存在着尖锐复杂的矛盾,而且广大下级武士也因自身经济状况的日趋恶化,对幕府统治越来越不满,甚至发展到“恨主如仇”的严重程度,一部分武士开始向资产阶级转化,这就使幕府陷入极端孤立的地位。此外,强藩的离心倾向也越来越大。1864、1865年幕府两次发兵征讨长州藩,标志着幕府与强藩的矛盾也已公开化。维新势力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抬出天皇为旗帜,与反幕府的强藩相结合,既有基地,又有军队,广大农民和市民也积极参加和支持反幕武装,因此组成强大的维新阵营,一举推翻了幕府旧政权。
中国自秦朝以来,基本上是一个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明清时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辛酉政变后四十多年,清廷实权一直牢牢掌握在慈禧手中。晚清时虽出现过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