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发展史306 魏晋南北朝写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写经的书体——经生体的发展演变
• 魏晋以来的写经或抄经的书体,我们一般 称之为经生体。经生体与传世的碑志、法 帖风格不类,且最能看出汉字由隶书到楷 书嬗变的轨迹,因此,在书法史上有其独 立的价值。 • A 写经书体萌芽于秦简楚帛和汉代竹木简 书,是一种处于隶楷过渡时期的书体。
• B:从西晋十六国到北 魏太和以前,“经生 体”体势多取横势, 用笔露锋着纸,撇、 竖首粗尾细,点、横 和捺画的收笔明显加 重,但已泯去左波右 磔的跳踢之势,稳健 朴茂又多灵巧之致, 保存了浓重的隶书和 章草意味.
二、写经之风盛行的概况
• 1)写经者众多 • 2)写经的程式 • 3)写经的书体——经生体的发展演变(抄 经楷书发展的三个阶段)
1)写经者众多
• 历代写经者有僧侣,有居士,居士中有男有女,有帝王、 大臣,亦有宫女、布衣,各色人等应有尽有。南朝王僧 虔《论书》云:“谢静、谢敷并善写经,亦入能境。” 可见当时已有专门抄经的。 • 写经的具体工作一般由职业的经生来承担。经生往往是 由于生活贫困而抄经的。《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九下 《王绍宗传》称:“绍宗,扬州江都人也。少勤学,遍 览经史,尤工草隶。家贫,常佣力写佛经以自给,每月 自支钱足即止,虽高价盈信,亦即拒之。寓居寺中,以 清静自守,垂三十年。” • 北魏孝文帝迁洛之后,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礼佛之风 大盛,佛寺遍布东西,伽蓝密布洛阳,一时间达官显贵、 贩夫走卒莫不敬佛。这期间雇人抄经文捐献佛寺作为功 德以祈福蔚为风尚,于是形成了一个较大的雇佣书写市 场,也出现了一批熟练的写经能手。
写经抄经有极大的功德
• 六朝以来最流行的典籍,都有明训.写经抄经,受持 读诵,有极大的功德。 • 《华严经· 普贤行愿品》云:“是故汝等闻此愿王, 莫生疑念,应当谛受,受已能读,读已能诵,诵已能 持,乃至书写为人说。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 愿,皆得成就。所获福聚,无量无边。” •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子, 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 布施,如是言恒河沙等无量身,如是百千万亿那由 他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法门信心不谤,其福 胜彼无量阿僧祗,何说书写受持读诵修行为人广。” • 书写佛经既然有极大功德,因此自魏晋以来写经和 抄经,在僧侣和居士中都极为盛行。而且出于礼佛 的虔诚心态,抄写时毕恭毕敬,字迹非常工整。
2)写经的程式
• 抄写经书有很多具体的约定俗成的程式。先在专为 写经用的纸上画出乌丝界栏,再于卷首题写经名、 品名,接着写经文,最后写出佛经卷号,每纸的行 数、每行的字数亦有一定的规格。 • 此外,在卷末多半还要明确写出抄写的年代和抄写 人的姓名.如《太上玄元道德经卷》,卷末二行署: “太上玄元道德经卷终,建衡二年庚寅五月五日敦 煌索统写已。” • 有的在题记中还要写上发愿文,如书于南齐的《大 方等大集经卷》末记:“永明十年八月七日,比丘 无觉敬造大方等大集经一部,以此功德愿七世父母 早生净土,心念菩提一切含生寿命增长,远离恶 道。” 发愿文的内容与佛龛中的造像题记颇相类似。 如果是寺院出面抄写经书,还必须在写本末尾写明 用了多少张纸。
《道行品法句经第三十八》
通篇为求快速,起笔尖锋直入,没有欲右先左的回笔, 收笔铺毫重按,饱满沉着,有极浓的隶书遗韵。
C:从北魏太和之后到北朝晚期
• 写经继承晋人风格,但已有所发展,体势逐渐开 始取斜势,结体中宫收紧,俊朗严整,茂密之中 又宕以逸气。点画用笔由大幅度的轻重提按开始 走向平整匀称,波捺钩挑已基本摈去隶意。整体 风格趋于清雅流丽,已开隋唐写经先路。 • 这一时期连带之笔在经卷中也时常出现,究其原 因,一方面是经生书写的熟练程度决定的,另一 方面又是写经需求量过多导致的。 • 写于北魏延昌二年的《华严经卷第四十一》.已较 少隶意. • 而书于西魏的《贤愚经卷第二》,其书体势茂密, 用笔圆润、丰腴遒厚而仍显机智. • 除此之外,《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五》、 《大般涅槃经第六》都是这一阶段经生书的代表 之作。
• 官方要书写的经书,自然由寺院出面组织一 套班子来写作。写经人自然是“官经生”, 同时应有“校书手”掌管校阅,“典经师” 主管审查。这套班子可称为“一生二校”型。
• 书写于北魏的《华严经卷第四十一》末五行 署:‘‘延昌二年,岁次水巳四月十五日敦 煌经生曹法寿所写此经成讫。用纸二十三张。 典经师令狐崇哲,校注道人.” 这种写经方式 在六朝十分流行。
佛经的大量翻译——成为写经的载体
• 佛经的大量翻译使佛教教义得以昌明也是一个重 要的原因。当时广为流传的经分佛经和道经两种, 但主要是佛经。佛经的翻译一般是先有高僧诵讲 经文,由传译者将其译成汉语,再由专家对译文 反复讨论和校雠,录成定本。由于佛教的教义受 到重视,所以译经大量问世。 • 写经风俗正是以佛教经籍(也有少量道教、儒家经 籍)为轴心在以上历史背景下展开的。人们为了求 得心灵的慰藉,经常做各种佛事。而各种佛事中, 最普遍的便是写经和抄经,以祈求现世平安吉祥 与来生进入无限美好的西方净土。
• 与钟繇、王羲之传世的《荐季直表》、《宣示表》、 《黄庭经》、《乐毅论》等小楷相比,由于写经必须 快速,所以极少藏头护尾,因而没有前者那种博大深 沉之感。但它所显示出的自然活泼,丰润苍拙却是前 者所不及的。 • 不过由于写经必须虔诚,所以笔画连带并不多,与晋 人文书又不相同。文书残纸乃接简书之绪,楼兰出土 文书中如 《李柏文书》、《五月二日济白》等已开东 晋墨迹挥毫风气之先河, 写于前凉升平十二年(公元 368年)的《道行品法句经第三十八》是敦煌写经遗存 至今最早的写本之一,通篇为求快速,起笔尖锋直入, 没有欲右先左的回笔,收笔铺毫重按,饱满沉着,有 极浓的隶书遗韵。
ຫໍສະໝຸດ Baidu华严经卷第四十一》
• 通篇意致整 饬端严,用 笔劲挺骏放, 率真果断。 除横画收笔 和个别字结 构偶尔呈现 隶书意味外 . 已是比较成 熟的楷书.
D:写经发展到隋唐,达到鼎盛。
• 此时期的经生书笔法圆熟,多为中锋用笔, 沉厚挺拔,字形方正,构架端严。 • 如隋《文选运命沦》、唐《妙法莲华经卷 第六》、《佛说大药善巧方便经卷上》、 《大般涅槃经迦叶菩萨品之二》、《合部 金光明经卷六》、《小品般若波罗密经卷 第一》已完全摆脱了隶意,此一时期的书 风既继承了前期经生书的质朴,又显示出 唐人小楷特有的完美劲秀。
• • • • 1 动荡的时代为佛教的盛行提供了土壤 2 佛教的教义本身的吸引力和佛教中国化 3 佛经的大量翻译——成为写经的载体 4 写经抄经有极大的功德
动荡的时代为佛教的盛行提供了土壤
• 魏晋时期,自魏文帝曹丕建国(220年),至东晋恭 帝逊位禅让(420年),前后达二个世纪。这是一个 动荡和战乱的年代,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 个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战事频繁,社会动乱。 晋自八王之乱,王室内讧以后,势力逐渐衰微。在 北方随着西晋的灭亡,形成了“五胡十六国”的混 乱局面。晋室东迁至灭亡,从公元317年至420年, 历104年。 • 在这动乱的年代,不仅老百姓不堪其苦,就是中小 地主、士族也有“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 忽如寄,寿无金石固”的忧愁。 • 战乱一方面使人的的性格变得强悍;一方面使人们 精神极度空虚。此时,自东汉传入我国的佛教又再 次兴盛起来。
佛教的教义本身的吸引力和佛教中国化
• 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当时人们都将它看成是神仙 方术的一种,常常是黄老、佛陀并提。汉人礼拜佛无非 是为能求福禳灾.并不关心佛教本身的教义。佛教在魏晋 以后得以大兴,与其教义本身及当时佛教的中国化有关. 1、教义:主张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精神不灭,它要把人们 从生死轮回的苦海中拯救出来,将他们渡到“彼岸”, 在那里可以得到一个极乐世界。 2、佛教中国化:佛教徒采取变通的方法,用老庄哲学来解 释佛典,从某种程度上虽有悖佛教的原初旨义,但是一种 外来文化向另一种相当固有文化的渗透、传播中必然会 出现变异.
E :唐末五代,走向衰落
• 无论是经卷的用纸还是抄写者的虔诚态度, 写经的书法艺术水平,与隋唐相比皆大为 逊色,经生书遂不复见重于世。
写经欣赏
306魏晋时期的写经
• 魏晋南北朝是书法自觉时代。 • 民间书系包括写经与刻石.书体主要是楷书.
• 魏晋南北朝是楷书的发展期,当时的楷书 可以分为五种类型:写经(抄经)、墓志、 碑阙、摩崖和造像记。 • 本节课主要学习: 1、魏晋写经风俗出现的原因 2、写经之风盛行的概况
一 魏晋写经风俗出现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