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短片创作》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画短片创作》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动画专业核心实践课程《动画短片创作》在教学环节中客观存在的几点问题以及制约该课程发展的“瓶颈”所在,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关键词:任务驱动;并行合作;实践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9-0000-02
" Creation of Animated Short Film" Teaching Practice Research
Chen Yan
(Xuzhou Colleg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Xuzhou221140,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tatus in the core text,this paper objectively analyzed the restrictions of its developments;suggested constructive resolutions on problems arise from teaching experience,also introduced successful examples to build fresh ideas on this course.
Keywords:Task-driven;Co-operation;Practical teaching
一、本课程开设的意义和背景
本课程是我院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核心实践课程,安
排在大三的第一个学期,学生们将按照动画制作流程,以联合大作业的形式完成一部动画短片。按照学院的人才培养规划,学生们在前面的两年学习中,已经有了剧本创作、动画场景设计、动画造型设计、动画分镜头脚本设计、动画运动规律、原动画设计、影视后期编辑等各种专业能力训练,到了三年级的创作实践课程,正是学生们整体实力的一次展现(如图1.1)。在该课程中,我们强调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促进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让每个学生在团队里尽可能的发挥特长,充分的把之前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动画片制作中。经过多年教学经验总结,我们确立了这门课程的几项指导方针:1.明确创作方向;
2.培养团队精神;
3.强调创新意识;
4.严格按照动画片制作流程来创作。
图1.1.动漫职业能力、素质递进流程图
二、本课程在发展和建设中的制约因素
(一)制作时间和成本上的制约
一般认为动画片的创作,从宏观角度上来讲要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前期设计阶段,包括策划、剧本创作、美术设计(造型设定、场景设定)等;中期制作阶段包括分镜头台本创作、原画稿和设计稿创作、背景制作、中间画制作等。后期制作阶段包括音效、特效、剪辑串片等。而且,中后期
的制作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来完成。以我在教学中的经验来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部高质量的原创动画短片,平均每人每天完成1秒就已经是个很不错的成绩了。而很多由学生组成的创作团队,由于技法和经验上的局限性,甚至还达不到这个水平。以一部3分钟左右的原创动画短片来看,如果由学生团队来完成,一般至少需要5个月以上,也就是一个多学期的时间。据统计,一个动画专业的大专生在三年学习期间,真正能够参与一部动画短片创作的不到三分之一,而且还是在最后一学期的顶岗实习阶段参能接触到真正的动画制作,能够自己担任导演的更是凤毛麟角。
因此动画片制作的较长周期制约了动画教育发展,通过技法训练、优化团队等手段来缩短制作周期,提高制作质量与效率是动画教学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重点问题。
(二)教学模式上存在缺陷
由于目前从事动画教学的教师水平良莠不齐,很多教师不是动画专业出身,而是从传统的艺术设计专业转行过来的,只是经过短期的速成培训便开始了动画教学,理论知识和专业基本功较差,更不用说有实际的项目制作经验,因此,在教学模式上就存在很大缺陷。很多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直接照搬动画公司的“流水线”分工模式来做参考,由于这种运作模式的自身缺陷,造成了很多教学中的动画项目半途而
废。
企业之所以使用“流水线”分工合作模式,是因为这样的模式更有效率,但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同样的模式,就很有可能事倍功半。动画教学与动画产业有着本质的区别,教学要讲求其自身规律,目前高校对学生的考核方法多针对个人而非团队,因为学校的课程有着统一的考核标准,而如果是团队合作,各有分工的话,就要对不同的岗位和分工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和办法,加之每个团队因主题和制作手段不同,分工也各异。因此,学校就没有办法细化到对每个岗位进行单独考核。
我在教学中就曾碰到下面的问题,首先在合作之初就会有分工不均的问题,在“流水线”运作模式下,岗位有了所谓的“高低”之分。比如:“导演”、“编剧”、“原画”一类较为“核心”、“高级”的分工,学生们都想抢着做,而像“加中间画”、“清稿”、“描/上”以及“后期特效”这样的劳动密集型的“低级”分工就无人问津,因此,动画项目就因为工作分不下去而无法进行。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经常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创作团队中的每位同学专业素养和制作水平都很高,但最后仍以失败告终,不得不重新分组。我认为这还牵扯到人的因素,由于大家水平都很高,因此再创作中都很有想法、很有激情,也就都认为自己是对的,自己是最好的,各个分工环节之间,
缺乏交流和沟通,每个人都只顾在自己负责的环节尽兴的发挥,但根本不考虑下一个环节的制作。尤其是“编剧”、“造型设计”、“场景设计”这几个前期制作阶段,不考虑后续人员制作能力是否能够完成、制作周期是否合理,“各自为政”的做法会影响到整体制作进度和制作质量。比如:“编剧”不考虑时间,一味的追求剧情完美,结果写出的剧本甚至可以拍成影院长片,而“造型设计”和“场景设计”迟迟无法定稿,严重挤压了中后期的制作时间,以至于短片完成后虎头蛇尾,由于时间的分配不可理,后期就会有明显赶工的痕迹。因此,在动画教学中无条件的将“流水线”式的合作方法作为理想模式,是容易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
(三)创作手法不统一
如果项目组成员个人采用的手法、创作方式差距太大、专业个性太强,也会造成整体风格上的不统一,影响合作。比如:造型设计的同学把风格定位成Q版卡通风格,而场景设计的同学则把场景画的像中国画泼墨写意一般,就造成了风格上的严重“走调”。当下的艺术教育对于学生“个性”培养的重要性,已经为社会各界所关注,加之一般高校的考核对象是个人,而不是团队。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的学生总想做到“与众不同”,结果盲目追求技法上的个性化,却很少考虑到与他人的兼容性,导致团队协作意识淡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