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音乐、维瓦尔第和《四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唱片名:维瓦尔第《四季》

演奏家:斯特恩(Stern)、朱克曼(Zukerman)、帕尔曼(Perlman)、明茨(Mintz)小提琴

梅塔(Mehta)指挥以色列爱乐乐团协奏

唱片公司/CD编号:DG / DG 419 214-2

这张唱片可以说是名家荟萃,四位小提琴家的风格不同,

但却有神似之处,演奏中既配合默契又各具风格,

确是一张能体现小提琴家演奏风格的唱片;

第一乐章小快板

第二乐章广板

第三乐章小快板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

第二乐章柔板

第三乐章急板

第一乐章小快板

第二乐章极快

第三乐章小快板

第一乐章小快板

第二乐章广板

第三乐章小快板

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中有一个“巴洛克”音乐时期。“巴洛克”一词源于葡萄牙文barrooco,一般是指17世纪和18世纪初豪华的建筑风格用词,但音乐家把这一历史时期的音乐称为巴洛克音乐。音乐史上的巴洛克时期通常是指的歌剧诞生(1580年)开始直巴赫去世(1750)年为止的一段历史时期。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形式较之文艺复兴时的音乐有了越来越多的变化,风格上突出了庄重与华丽,创作上突出了和声的丰富,同时乐器的发展和完善也使各种乐器的协奏曲出现。

维瓦尔第(V ivald Antonio 1678---1741)是意大利的作曲和小提琴家,他是巴洛克时期一位重要音乐家。他留传的作品有各种独奏乐和与乐队的协奏曲、室内乐以及教堂音乐等。

从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世人对维瓦尔第的音乐作品重新产生重大兴趣,尤其是对他的协奏曲作品尤为关注。其中以他的作品8(op8)中的4首小提琴协奏曲最受欢迎,这就

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四季》。巴洛克时期的作品谈不上“标题音乐”,但维瓦尔第的这套协奏曲都有一个称谓,即《协和与创新的尝试》在一些这个曲目的唱片上,我们常可以看到这个副题。

维瓦尔第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为三乐章形式,这种三乐章形式的结构广为后世小提琴协奏曲的作曲家所采用,从这个意义上讲维瓦尔第首创了小提琴协奏曲的体裁。对小提琴的技巧、配器以及协奏曲形式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四季》唱片的版本极多,国家图书馆藏的版本就有五十多种,其中以室内乐队演奏的版本最多,这类版本可以说是《四季》的经典版本。有以小提琴家演奏的小提琴协奏曲版本,这些是极能体现小提琴家艺术造诣及艺术风格的版本。还有其它一些器乐演奏家以其他乐器演奏的协奏曲版本,这类唱片别有特色。还有一些著名指挥家指挥大型管弦乐队的版本。

1678年,维瓦尔第出生在威尼斯一个普通乐师的家庭里。他的父亲是威尼斯圣马可教堂乐队的小提琴手。那时的威尼斯是欧洲的音乐中心之一,到处都是音乐,有时船夫的嘹亮歌喉都可以和歌剧院里优秀的歌手相媲美,王公贵族府邸中更是丝竹之声不绝于耳。幼年的维瓦尔第成长在威尼斯浓郁的音乐文化氛围里,显示出非凡的音乐才能,到十岁时,他已经能代替父亲在教堂里演奏了。18世纪初的一本威尼斯旅游手册中记载:“……最佳小提琴手巴蒂斯特·维瓦尔第和他的儿子安东尼奥·维瓦尔第(就是本文主角)”的词句。

1703年,年轻的维瓦尔第接受了神职,由于他生有一头红发,此后人们都称他为“红发神父”。这位神父在威尼斯慈爱院(女孤儿院)里当了一个普通的提琴教师,一干就是几十年。一些爱好音乐的贵族千里迢迢来到威尼斯,只是为了聆听他演奏小提琴。在维瓦尔第任教近四十年的时间里,大量音乐作品源源不断的从他的鹅毛笔端流淌出来,最出色的还是他的器乐作品。他一生写了近500首协奏曲和73首奏鸣曲,其中相当一部分在他在世时就出版了,包括至今还经常演奏的那部《四季》。由于意大利从文艺复兴以来积淀了深厚的人文主义传统,因此维瓦尔第虽然身为神职人员,在他的作品里并没有太多的神迹,而是经常洋溢著清纯的气息,就像亚平宁半岛的阳光一样,给人以温暖和快乐。由于一直有一支听命于他的乐队,维瓦尔第大胆的进行试验和创新,他的协奏曲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的主流乐器的组合。他的天才创作大大丰富了协奏曲的表现手法,其小提琴高把位的运用也为日后的炫技技术的发展作了铺垫。

在维瓦尔第的悉心指导下,慈爱院乐队和唱诗班的水平蒸蒸日上,他本人作为一个作曲家和小提琴演奏家的声望也越过了阿尔卑斯山。远在德国的巴赫对他也钦佩有加,早在魏玛时期巴赫就曾改编过他的几部协奏曲。维瓦尔第青纯甜美的意大利风格对巴赫音乐风格的形成有不小的影响,即使是在巴赫后来的《勃兰登堡协奏曲》里,也有维瓦尔第的影子。

不可否认的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再著名的音乐家也只能仰王公贵族的息而生存。只有得到有权势的贵族的认可和保护,才能减少一点各种流言蜚语的中伤。而且在那个没有版权保护的时代,音乐家辛辛苦苦创作的作品一经发表,就任人复制、演奏,自己拿不到一点版税。维瓦尔第只能尽可能多的作曲,并且把自己的作品推销给爱好音乐的贵族们,

才能保证自己有一定的收入。维瓦尔第为此与欧洲许多贵族保持良好的关系,他与贵族的通信在欧洲往来穿梭。依靠出售乐谱和上演歌剧,维瓦尔第积累了5万杜卡特金币的巨额财富(巴赫最多一年只挣700银币)。

十八世纪中叶,欧洲音乐正经历著一次巨大的变革,巴罗克时代复杂费解的复调音乐正逐渐被单纯自然的主调音乐所取代,巴罗克晚期的三位大师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亨德尔一定程度上顺应了这种变化,依然还是音乐生活的中心人物;而维瓦尔第(其实也包括巴赫)没能适应这种变化,他的听众也对他的音乐失去了兴趣。1740年无奈的维瓦尔第只好前往维也纳,投奔早年听过他演奏并很赏识他的查理六世皇帝。可在他到达后的几个月皇帝就死去了。失去了依靠的维瓦尔第穷困潦倒,一病不起,1741年终于客死在维也纳。他死去的当天,就被草草埋葬在圣查尔斯教堂的贫民公墓里,与他同时埋葬的一批人中甚至还有被处决的罪犯。几十年后公墓就废弃了,让后人永远无法找到他的遗骨。(还有莫扎特和舒伯特,音乐史上天才的悲剧还少吗?)

就这样,维瓦尔第清风一样的走了,留下的只有清风一般的音乐。

十八世纪,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巴罗克音乐。当在复兴巴赫的运动中发现维瓦尔第对他耐人寻味的影响时,音乐界开始关注这位大师,他的音乐魅力也越来越多的被揭示出来。20世纪20年代,他的大批乐谱在故纸堆中尘封多年后重见天日,让人们可以欣赏到这些200年前回响在欧洲大地上的动人篇章。1978年在他诞辰300周年之№,一块纪念牌在公墓旧址上建起来的维也纳理工大学揭幕了,以表达人们对他的怀念与崇敬。

真正的金子即使蒙尘多年,也依然是闪闪发光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