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传统文化经典复习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高考传统文化经典复习含答案
一、孟子及《孟子》
模拟试题1:王何必曰利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1.根据文意,请分别解释“仁”、“义”的含义。
(2分)
1.“仁”:是一种广泛的道德观念,是各种善的品德的概括,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
“义”: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准则。
2.孟子认为“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所以,“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韩非子认为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彼此是“用计算之心以相待”的,都是为了追求各自的“大利”。
(见《韩非子六反》)。
请你对此二人的观点作分析和评论。
(4分)
2.孟子主张重义,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轻利;另外,孟子的主张会调和君与臣、人与人的关系,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好转,而这也正是孟子所要追求的“大同社会”的基础。
韩非子完全是功利主义的。
他把人们追求势利而引发的竞争和冲突合法化、绝对化,这种主张可以一时达到富国强兵之效,但从长远来说,会给社会造成很大的危害:破坏人际关系,败坏社会风气。
【参考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孟老,您不远千里到这里来,将对我国有什么利益?”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只谈利呢?只要强调仁义就够了。
大王说,‘怎样才对我国有利?’大夫说,‘怎样才对我的封地有利?’那么,一般士子以至老百姓也都会说,‘怎样才对我本人有利?’这样,上上下下互相牟取私利,那国家可就危险了。
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君篡权的一定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君篡权的一定是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
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兵车千乘的国家中,大夫拥有百辆兵车,这些大夫的产业不是不多。
但是,假若轻道义,重私利,那么,大夫若不把国君的产业完全夺去。
是不会满足的。
从来没有讲仁义的人会遗弃自己的父母,也从来没有讲仁义的人会怠慢他的君主。
所似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要讲利呢?
模拟题2:阅读下面的文化经典选段,完成17-18题。
(5分)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国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选自《孟子·离娄上》)[注]①节文:礼节,礼仪,在这里用作动词。
17.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孟子认为智的实质在于明白仁和义的道理且在行动上不背离。
B.孟子认为能恭敬地遵循礼仪侍奉父母,是礼的实质之一。
C.孟子认为,乐的实质是乐于依礼侍奉父母、顺从兄长。
D.孟子认为人之所以手舞足蹈,是因为由礼、智产生了快乐并消除了厌恶的情绪。
17.D(文中说乐于做“仁”和“义”两方面的事,就产生的快乐,抑制不住这种快乐,就
手舞足蹈起来了)
18.孔子曾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结合上面选段简要分析孔孟对于“礼”的看法有什么相同点。
(3分)
18.两人都认为“礼”与“仁”密不可分(或:“仁”是“礼”的思想核心:或:“礼”的实质是“仁”)。
孟子讲要依托节对待自己的父母和兄长,孔子也讲到“礼”是不离开“仁”而单独存在的。
【参考译文】
孟子说:仁的实质是侍奉父母:义的实质是顺从兄长;智的实质是明白这两方面的道理而不背离;礼的实质是在这两方面不失礼节、态度恭敬;乐的实质是乐于做这两方面的事,快乐就产生了;一产生就抑制不住,抑制不住,就会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
”
模拟训练3阅读下面的文化经典选段,完成19-20题。
(2分)
孟子日:“今之事君者皆日:‘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
‘我能为君约与国,战盛克。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
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
【注】与国:盟国。
(选自《孟子·告子下》)19.当时的“良臣”常以具备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____、____、____三方面的才能自诩。
(每空填2字)(3分) 19.军事、外交、财政(财经、经济)
20.选段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3分)
20.主要反映了孟子的仁政和王道思想。
需子认为,如果君王不以正道和仁德为追求,臣子只一心帮助君王搜刮民脂、开疆辟土,这无异于残害百姓。
这样的君巨,即使把天下都给他们也是坐不长的。
【参考译文】
孟子说:“如今服事国君的人都说:‘我能为国君开拓土地,充实府库。
’如今所说的好巨子,正是古代后说的残害百姓的人。
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法让他富有,这等于是去让夏桀富有。
(又说:)‘我能够替国君邀约盟国,每战一定胜利。
’一如今所说的好臣子,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
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仁行,却去想让他武力强大,这等于是去帮助夏桀。
从当今这样的道路走下去,不改变当今的风俗习气,即便把整个天下给他,也是一天都坐不稳的。
”
二、荀子及《荀子》
模拟训练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5分)
王者之法:等赋,政事,财万物,所以养万民也。
田野什一,关市几而不征,山林泽粱以时禁发而不税。
相地而袭政,理道之远近而致贡。
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使相归移也,四海之内若一家。
故近者不隐其能,远者不疾其劳,无幽闲隐僻之国,莫不趋使而安乐之。
夹是之谓人师,是王者之法也。
节选自《荀子·王制》1.请写出《寡人之于国也》中和选文中画线句意思相近的两句话。
(2分)
1.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子河内。
2.荀子又认为秦国“威动海内,强殆中国。
然而忧患不可胜校也,勰勰(xI,担心害怕貌)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轧己也”。
(《荀子·强国》)。
结合选文有关内容,请简要评析苟子的国家“统一观”。
(3分)
2.荀子认为,秦国即使能够即使赢得全国统一,也很难持久,因为国家的统一不应单纯建立在武力征服下,而应建立在诸侯国的共同利益和共识上,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