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不同手术方式的效果对照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652 ●Mod Diagn Treat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9 May 30(10)
儿童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不同手术方式的效果对照观察*
陈丽珍,肖月影,詹 楷#(深圳希玛林顺潮眼科医院,广东 深圳 518000)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不同手术方式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7月~2017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96例,根据诊断性遮盖后测量结果分为A组(双眼交替注视,48例)和B组(单眼注视,48例)。A组采用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B组采用单眼一退一截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效果、术后斜视度及近立体视功能情况。结果 B组术后6个月正位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欠矫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术后1~3d及术后6个月时视远斜视度及视近斜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正常近立体视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相比,单眼一退一截术治疗可有效提高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手术矫正效果,改善斜视度及近立体视功能。
关键词: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斜视度
中图分类号:R777.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8174(2019)10-1652-02
间歇性外斜视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外斜视类型,初期仅在看远或疲劳时有斜位出现,随着病情发展,看近时眼位也会有偏斜出现[1]。若不能及时采取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将造成病情进展为恒定性外斜视,影响患者成年后的生活质量。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是一种常见的间歇性外斜视类型,多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其中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和单眼一退一截术为常见的手术类型,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具体哪一种手术效果更为显著存在一定争议[2,3]。基于此,本研究对我院96例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研究,进一步对比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和单眼一退一截术治疗儿童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研究对象为2015年7月~2017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96例,根据诊断性遮盖后测量结果分为A组(双眼交替注视,48例)和B组(单眼注视,48例)。A组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3~14(7.46±1.82)岁;斜视度15~50(35.97±7.21)PD。B组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3~15(7.49±1.84)岁;斜视度17~50(36.13±7.28)P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医学伦理委员会已审核本研究方案。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眼球运动正常;(2)诊断性遮盖前后看远斜视度差异<10PD;(3)年龄3-15岁;(4)术前两眼矫正视力相差≤2行。排除标准:(1)眼部器质性病变;(2)有斜视手术及其他手术病史;(3)全身疾病;(4)有斜肌功能异常。
1.3 方法术前两组患儿均行常规眼前节、屈光状态、视力及眼底检查,确保其未发生眼部器质性病
变,并采用Titmus立体式图对患儿的近立体视锐度
进行检测。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测量斜视度,测
定患儿戴镜注视6m及33cm调节性视标时第一眼位
的斜视度。进行诊断性遮盖试验1h后,再次测量6m
及33cm调节性视标时第一眼位的斜视度。根据诊断
性遮盖后测定的注视偏爱及最大看远斜视度,对单
眼注视者采用单眼一退一截术,双眼交替注视者行
的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两组患儿实施全麻留取Parks切口。A组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放置双臂套环缝线于肌止端1mm处,将肌肉沿肌止端剪短,平
行后退,在巩膜处直接缝合肌肉。B组采用单眼一退
一截术治疗:放置双臂套缝线于截除处,将多余肌肉
剪除,并于肌止端固定缝线。以上操作均由同一组医
师完成。术后两组均随访6个月。
1.4 临床观察指标(1)术后效果。评价标准[4]:术后6个月评估患儿视力矫正效果,采用三棱镜加遮盖法对6m及33m的眼位进行检测,-10-+8PD为正位,>+8PD为过矫,<-10PD为欠矫。(2)斜视度:测量术后1~3d及术后6个月时两组视远斜视度及视近斜视度情况。(3)近立体视功能:记录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近立体视功能情况,其中正常近立体视功能为立体视锐度≤60"。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4.0处理数据。s描述计量资料,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内数据,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2.1 两组术后效果比较B组正位发生率高于A组,欠
*: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JCYJ20150331144738443)#:通讯作者
● 1653 ●Mod Diagn Treat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9 May 30(10)
矫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过矫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效果比较[n(%)]
n正位过矫欠矫
A组4829(60.42)5(10.42)14(29.17) B组4839(81.25)*3(6.25)6(12.50)*注:与A组比较,*:P<0.05
2.2 两组术后1~3d、术后6个月斜视度比较两组术后1~3d及术后6个月视远斜视度、视近斜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1~3d、术后6个月斜视度比较s,PD)
n视远斜视度视近斜视度
术后1~3d术后6个月术后1~3d术后6个月A组481.89±1.27-5.32±2.65 2.34±1.54-6.16±2.91 B组481.94±1.21-4.30±2.92*2.39±1.51-5.45±2.25*注:与同组术前1~3d比较,*:P<0.05
2.3 两组近立体视功能情况比较术后6个月,两组正常近立体视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近立体视功能情况比较[n(%)]
n正常近立体视功能
术前术后6个月
A组4814(29.17)24(50.00)*
B组4813(27.08)26(54.17)*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P<0.05
3 讨论
随着手机、电脑、电视等电子产品的普及和学习压力的不断增加,远视、近视等屈光不正发生风险不断增加,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将对双眼的单视功能造成干扰和破坏,影响患儿预后。同时由于该病发生具有潜伏性,且临床表现较为隐蔽,若无法及时采取有效方式进行治疗,易延误双眼单视功能形成的可塑期,引起不可逆丧失[5]。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及单眼一退一截术是目前治疗该病的常用手术方式,但目前关于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尚无统一定论。
由于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操作比截除术简单,故多数眼科医生在斜视矫正术中倾向于使用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但部分学者认为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采用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远期效果欠佳,术后欠矫的发生率较高[6]。本研究中,B组术后6个月欠矫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正位发生率高于A组(P<0.05);而两组术后1~3d及6个月时斜视度未见明显差异(P>0.05)。表明两种手术方法均可获得较好的斜视度改善效果,但单眼一退一截术可有效降低患儿
术后欠矫发生率。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可改变从生理开散眼位向外斜视发展的解剖因素,促进融合力恢复,实现矫正眼位的效果。但其易产生较大的外斜漂移,出现了斜视度由内斜视向外斜视转变,导致其具有较高欠矫发生率,促使残余性外斜视的发生风险增加[7,8]。而单眼一退一截术治疗出现斜视度由内斜视向外斜视转变的趋势较低,加之该术式后产生的缰绳效应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于早期达到改善患者眼位的效果。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早期表现为间断性偏斜,具有正常的立体视功能,但随着病情发展将增加外斜的频率和时间,治疗不及时将形成抑制性暗点于颞侧视网膜,最终发展为恒定性外斜视,造成双眼视功能完全丧失[9]。本研究中,两组术后正常近立体视功能均高于术前,但两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表明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均可使部分患儿术后获得正常的单眼视功能。分析其原因为早期采用手术治疗可有效保护患儿已有的立体视功能,防止其进一步降低,还可恢复部分患儿的立体视功能[10]。
综上所述,单眼一退一截术治疗儿童基本型间歇性斜视患者的效果明显优于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可有效提高手术矫正效果,改善患儿正常近立体视功能及斜视度。
参考文献:
[1]于妮仙,谢芳,张伟.眼位正常、外隐斜及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的近视患病率比较[J].眼科新进展,2017,37(05):438-441.
[2]徐婷婷,杨先,刘静,等.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眼位控制力与融像性集合参数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6,34(03):216-219.[3]陈娟,陈志钧,梅芳.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特点及斜视矫正术后患儿双眼视功能的恢复[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47(01):138-140.
[4]秦素英,慕同禄,朱东,等.两种不同术式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比较[J].国际眼科杂志,2017,17(08):1602-1604.
[5]李月平,张伟,赵堪兴.间歇性外斜视的侧方非共同性临床特征与手术矫正效果回顾分析[J].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2018,20(05):274-278.
[6]傅涛,王静,苏庆,等.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斜视控制能力与融合性辐辏和分开运动的关系[J].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6,34(05):456-459.
[7]马玲.双眼外直肌后退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疗效观察[J].临床眼科杂志,2017,25(04):353-355.
[8]宋德胜,陈霞.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和单眼一退一截术治疗儿童基本型或假性外展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比较[J].眼科新进展,2016,36(09):867-869.
[9]华文娟,顾永辉,徐丹丹.双眼视觉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变化及手术效果相关研究[J].国际眼科杂志,2015,15(04):681-683.[10]王欢,柴松,刘慧杰,等.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眼位回退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7,38(05):566-569,574.
收稿日期:2019-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