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阳修出生于四川绵州,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
字永叔,谥号文忠,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其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
欧阳修死后葬于开封新郑,新郑市辛店镇欧阳寺村现有欧阳修陵园,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另外现在绵阳南郊也有其祠堂,名曰六一堂。
在滁州时,自号醉翁。
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欧阳修一代儒宗,风流自命。
欧阳修在年幼时家境不好,表面看上去是悲惨的,但对于有志气的孩子来说却不见得是一个坏事。
因为家境的窘迫会使孩子较早地品尝世态炎凉和生活艰辛,促使孩子早懂事,早立志。
从现实看,一些富足人家的子弟因为眼前吃不愁、穿不愁,倒是少了许多学习的动力,使将来有所成就缺少了思想和性格基础。
欧阳修四岁丧父,随叔父在现湖北长大,因家贫无资,母亲郑氏用芦苇在沙地上写字、画画,还教他识字。
欧阳修自幼喜爱读书,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少年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
欧阳修一生为政,在滁州时,他对于政事实行“宽简”政策,这是他的为政风格。
欧阳修于庆历五年十月二十二日到任滁州,庆历八年二月离开滁州,前后在滁州计约两年零四个月的时间。
时间虽然不长,却给滁州留下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他给滁州留下了许多建设遗迹,留下了一些不朽的诗文,留下了与滁州人的深厚感情。
诗文中,直接写滁州的,除了著名的《丰乐亭记》《醉翁亭记》《菱溪石记》以外,还有大量的诗篇及短文。
他留下的建设遗迹和诗文,成了滁州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留下的与滁州人的深厚感情,成为滁州人永远不可磨灭的记忆。
欧阳修在滁州时,除了开发幽谷泉,兴建丰乐亭及醉翁亭以外,还进行了其他一些建设,如在丰乐亭景区建设了醒心亭,特请曾巩作《醒心亭记》;在丰乐亭附近辟建练兵场,作训练民兵之用,以保卫地方;又维修损毁严重的滁城,使滁州之城更加坚固和壮观。
文学成就
欧阳修是北宋文坛的领袖、宋代散文的奠基人。
欧阳修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以散文为最高。
欧阳修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有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
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深入浅出,精炼流畅,叙事说理,娓娓动听,抒情写景,引人入胜,寓奇于平,一新文坛面目。
他的许多政论作品,如《本论》《原弊》《朋党论》等,恪守自己“明道”、“致用”的主张,紧密联系当时政治斗争,指摘时弊,思想尖锐,语言明快,表现了一种匡时救世的怀抱。
他还写了不少抒情、叙事散文,也大都情景交融,摇曳多姿。
他的《丰乐亭记》《醉翁亭记》等,委婉曲折,言辞优美,风格清新。
总之,不论是讽世刺政,还是悼亡忆旧,乃至登临游览之作,无不充分体现出他那种从容宽厚、真率自然的艺术个性。
欧阳修还开了宋代笔记文创作的先声。
他的笔记文,有《归田录》《笔说》等。
文章不拘一格,写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并常能描摹细节,刻画人物。
其中,《归田录》记述了朝廷遗事、职官制度、社会风习和士大夫的趣事轶闻,介绍自己的写作经验,都很有价值。
欧阳修在诗歌创作方面也卓有成就。
在艺术上,他的诗主要受韩愈影响,《石篆》《紫石屏歌》等作品,模仿韩愈想象奇特的诗风;其它一部分诗作沉郁顿挫,笔墨淋漓,将叙事、议论、抒情结为一体,风格接近杜甫,如《送杜岐公致仕》;另一部分作品雄奇变幻,气势豪放,却近于李白,如《庐山高赠同年刘中允归南康》。
在内容上,他的诗有一部分反映人民的疾苦,揭露社会的黑暗,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例如,在《答杨子静祈雨长句》中,描写了“军国赋敛急星火”,“然而民室常虚空”的社会现实。
他还在诗中议论时事,抨击腐败政治,如《奉答子华学士安抚江南见寄之作》。
更多的是写景抒情作品,或清新秀丽,或平淡有味,多抒发诗人的生活感受。
如《黄溪夜泊》中的“万树苍烟三峡暗,满川明月一猿哀”。
总的来看,他的诗歌风格还是多样的。
欧阳修的词偏于抒情,写得婉曲
缠绵,情深语近,例如《踏莎行》中上下阕的最后两句“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通过春水春山,从思妇眼中写征人,情意深远,含蓄蕴藉,给人以新颖别致的感觉,感情亦非常深挚。
他还有一些词,虽然颓唐叹老、牢骚不平,却直抒胸臆,表现出襟怀豪逸和乐观的一面。
此外,欧阳修还打破了赋体的严格的格律形式,写了一些文赋,他的著名的《秋声赋》运用各种比喻,把无形的秋声描摹得非常生动形象,使人仿佛可闻。
欧阳修一生著述繁富,成绩斐然。
除文学外,经学研究{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说,有独到见解;撰写《集古录》,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又自撰《五代史记》,总结五代的历史经验。
欧阳修书法亦著称于世,其书法受颜真卿影响较深。
应用文体
欧阳修还是杰出的应用文章家。
他一生著述颇丰,《欧阳修全集》有文章2651篇,应用文2619篇,以此可见他的文章写作主要是应用文写作;还撰有《新五代史》74卷,《新唐书》75卷。
他不仅应用文写作颇有建树,而且对应用文理论贡献也很大。
他认为应用文的特点有三。
一是真实。
欧阳修认为写史要“立传纪实”。
所谓“纪实”,就是应像《春秋》一样褒贬善恶,他还认为诏令要与实际相符。
欧阳修主张应用文真实,一是为了应用,二是为了传於后世。
二是简洁质朴。
简洁质朴是欧阳修文章批评的标准之一。
三是得体。
欧阳修对公文的贡献很大。
他写有公文一千一百零二篇,公文理论也很系统。
他自责其公文有“无以发明”,“意思零落”,“非工之作”,“拘牵常格”的毛病,主容要完整出新,有条有理;形式既要规范,又要创新。
思想贡献
欧阳修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他大力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义文风和诗风,取得了显著成绩。
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于唐代的韩愈。
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作为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他的文论和创作实绩,对当时以及后代都有很大影响。
他在文学观点上师承韩愈,主张明道致用。
他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以“道”为内容,为本质,以“文”为形式,为工具,特别重视道统的修养。
在对待“道”与“文”的关系上,主张既要重“道”,又要重“文”,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这是欧阳修对创作的基本论点。
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并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
他不仅能够从实际出发,提出平实的散文理论,而且自己又以造诣很高的创作实绩,起了示范作用。
他的文风,还一直影响到元、明、清各代。
欧阳修- 欧阳修与茶
中国人历来很讲究泡茶用水,《大明水记》是欧阳修论茶水的专文
双井茶之所以能「名震京师」,与欧阳公的颂赞不无关系。
此外欧阳修亦作过《双井茶》诗,此首诗作于欧阳修晚年辞官隐居时,借咏茗以喻人,抒发感慨。
对人间冷暖,世情易变,作了含蓄的讽谕,他从茶的品质联想到世态人情,批评那种「争新弃旧」的世俗之徒,阐明君子应以节操自励,即使犹如被「争新弃旧」的世人淡忘了「建溪」佳茗,但其香气犹存,本色未易,仍不改平生素志。
一首茶诗,除给人以若许茶品知识外,又论及了处世做人的哲理,给人以启迪。
浣溪沙
欧阳修
湖上朱桥响画轮,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璃滑净无尘。
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日斜归去奈何春。
欧阳修词作鉴赏
此词描写泛舟颍州西湖、留连美好春光的情趣。
作者对湖面天光水色作了传神而准确的描绘,把握了云天阳光、花鸟游丝所蕴含的美的特质,并注入自己心灵深处的情感,创造出幽美的诗情画意。
上片写湖面风光。
首句写游客们乘坐着豪华的车子,驶过那装修着朱红栏杆的桥梁,来到西湖游赏春光,传达出一种喧腾热闹的气氛。
第二句“溶溶春水浸春云”写湖水里映出了云的影子,云、水、天空都融一起了。
溶溶,水盛貌。
春水,言水之柔和;春云,言云之舒缓。
一句之中,并列两个“春”字,这倒是名副其实的“加一倍写法”,目的就是把这个字突现出来。
这句里的“浸”字也用得好,把映照说成浸泡,就等于把云的影子说成是真的云,通过这种“真实感”暗中透露出湖水的清澈程度来,从观察体验的错觉中描绘景物的状态。
“碧琉璃滑净无尘”,用琉璃的光洁平滑来比喻西湖的水面,表现了湖面泛舟时轻快、畅适的心情,形象而有诗意。
下片写游兴未尽的留连之情。
前两句是对偶句:“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
这两句描写春物留人,人亦恋春,是全词的重点所。
游丝,是春季里昆虫吐出来的细丝,随风飘舞花草树木之间,游丝本无情而有情,网住春光,留住游人。
欧阳修却说游丝“萦醉客”,这既是游人赏春纵饮,也有游人被美景所也是“唤住”之意,与游丝萦客同。
总的是说春色无多了,何不再流连些时,这正是“惜馀春”之意。
明明是游人舍不得归去,却说成是游丝、啼鸟出主意挽留。
把游丝、啼鸟说成颇通人性的灵物,这便是词体以婉曲写情的特别处。
末句里的“日斜归去”四字,说明西湖景色美好,让人流连:“奈何春”三个字使得全词更显得精彩,它表达了作者郁积于心的留连惆怅之情。
这首词的结尾,是用陡转直下的笔法揭示了游人内心深处的思维活动,表现了由欢快而悲凉这种两极转换的心理状态,故而能够取得含蓄蕴藉、余味不绝的艺术效果。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对春光的深深眷恋。
词中的春光,使读者联想到人生的青春、爱情、理想等一切美好的事物。
它那深沉委婉的情思,那隽永蕴藉的意境,给读者以无尽的遐思。
●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词作鉴赏
这首词以生动的形象、清浅的语言,含蓄委婉、深沉细腻地表现了闺中思妇复杂的内心感受,是闺怨词中传诵千古的名作。
此词首句“深深深”三字,其用叠字之工,致使全词的景写得深,情写得深,由此而生深远之意境。
词人首先对女主人公的居处作了精心的描绘。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这两句,似乎是一组电影摇动镜头,由远而近,逐步推移,逐步深入。
随着镜头所指,先是看到一丛丛杨柳从眼前移过。
“杨柳堆烟”,说的是早晨杨柳笼上层层雾气的景象。
着一“堆”字,则杨柳之密,雾气之浓,宛如一幅水墨画。
随着这一丛丛杨柳过去,词人又把镜头摇向庭院,摇向帘幕。
这帘幕不是一重,而是过了一重又一重。
究竟多少重,他不作琐屑的交代,一言以蔽之曰“无重数”。
“无重数”,即无数重。
一句“无重数”,令人感到这座庭院简直是无比幽深。
至此,作者用一句“玉勒雕鞍游冶处”,宕开一笔,把视线引向她丈夫那里;然后折过笔来写道:“楼高不见章台路”。
原来这词中女子正独处高楼,她的目光正透过重重帘幕、堆堆柳烟,向丈夫经常游冶的地方凝神远望。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但“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深深庭院中,已宛然见到一颗被禁锢的与世隔绝的心灵。
词的下片着重写情,雨横风狂,催送着残春,也催送女主人公的芳年。
她想挽留住春天,但风雨无情,留春不住。
于是她感到无奈:“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只好把感情寄托到命运同她一样的花上。
这两句包含着无限的伤春之感。
清人毛先舒评曰:“…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
”(王又华《古今词论》引)他的意思是说语言浑成与情意层深往往是难以兼具的,但欧词这两句却把它统一起来。
这两句情感层次如下:第一层写女主人公因花而有泪。
见花落泪,对月伤情,是古代女子常有的感触。
此刻女子正忆念走马章台(汉长安章台街,后世借以指游冶之处)的丈夫,可是望而不可见,眼中唯有狂风暴雨中横遭摧残的花儿,由此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不禁伤心泪下。
第二层是写因泪而问花。
泪因愁苦而致,势必要找个发泄的对象。
这个对象此刻已幻化为花,或者说花已幻化为人。
于是女主人公向着花儿痴情地发问。
第三层是花儿一旁缄默,无言以对。
紧接着词人写第四层:花儿不但不语,反而象故意抛舍她似地纷纷飞过秋千而去。
人儿走马章台,花儿飞过秋千,有情之人、无情之物对她都报以冷漠,怎能不让人伤心!这种借客观景物的反应来烘托、反衬人物主观感情的写法,正是为了深化感情。
词人一层一层深挖感情,并非刻意雕琢,而是象竹笋有苞有节一样,自然生成,逐次展开,自然浑成、浅显易晓的语言中,蕴藏着深挚真切的感情。
这首词意境深远。
词中写景写情,而景与情又是那样的融合无间,浑然天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境。
词人刻画意境也是有层次的。
从环境来说,它是由外景到内景,以深邃的居室烘托深邃的感情,以灰暗凄惨的色彩渲染孤独伤感的心情。
从时间来说,上片是写浓雾弥漫的早晨,下片是写风狂雨暴的黄昏,由早及晚,逐次打开人物的心扉。
过片三句,近人俞平伯评曰:“…三月暮‟点季节,…风雨‟点气候,…黄昏‟点时刻,三层渲染,才逼出…无计‟句来。
”(《唐宋词选释》)暮春时节,风雨黄昏;闭门深坐,情尤怛恻。
个中意境,仿佛是诗,但诗不能写其貌;是画,但画不能传其神;唯有通过这种婉曲的词笔才能恰到好处地勾画出来。
尤其是结句,近人王国维认为这是一种“有我之境”。
所谓“有我之境”,便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人间词话》)。
也就是说,花儿含悲不语,反映了词中女子难言的苦痛;乱红飞过秋千,烘托了女子终鲜同情之侣、怅然若失的神态。
而情思之绵邈,意境之深远,尤令人神往。
●阮郎归
欧阳修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
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栖”。
欧阳修词作鉴赏
此词描写少妇因游春有感而忆所思的无可排遣之情。
首句点明时序:芳春过半,踏青游赏,戏罢秋千。
由动境而归静境,写其季节天色之气氛,闺阁深居之感受,读来宛如亲历。
次句“风和闻马嘶”五字为一篇关键,虽用笔闲淡,不扬不厉,而造境传神,常人难及。
“闻马嘶”之宝马振鬣长嘶,成为古人游春这一良辰美景之一种不可或缺的意象。
时节已近暮春,青梅结子,小虽如豆,已过花时,柳尽舒青,如眉剪黛;而日长气暖,蝴蝶不知从何而至,翩翩于花间草际,好一幅闹春图画。
“蝶蝶飞”以一动作点活了暮春之景。
过片“人家帘幕垂”极写静境。
而“花露重,草烟低”,正与写静有关:花觉其露重欲滴,草见其烟伏不浮,正是极静之物境心境下。
“秋千”句是写静至精微处,再以动态一为衬染,然亦虚笔,而非实义。
出秋千,写戏罢秋千,只觉慵困,解衣小憩,已是归来之后。
既归画堂,忽有双燕,亦似春游方罢,相继归来。
不说人归,只说燕归,以燕衬。
人,物人一也,不可分辨。
然而燕归来,可知天色近晚,由此一切动态,悉归静境。
结以燕归,又遥与开篇马嘶相呼应。
于是春景芳情,浑然莫辩。
●少年游
欧阳修
栏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
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
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
欧阳修词作鉴赏
此词借咏春草而赋别,抒写离别相思之情。
词的上片写主人公凭栏远眺的感受,引出离别相思之苦,下片用一系列离别相思的典故,使离愁别绪进一步深化。
全词以写意为主,全凭涵泳的意境取胜。
词从凭栏写入。
“春”字点出季节,“独”字说明孤身一人。
当春独立,人之了无意绪可知。
“栏干十二”,着一“凭”字,表示凭遍了十二栏干。
李清照词:“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
”(《点绛唇》)
辛弃疾词:“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倚遍”、“拍遍”,都是一种动作性的描绘。
这里说栏干十二,一一凭遍,说明词中人物凭眺之久长、心情之焦切。
这一句不只点出了时、地、人,还写了人物的处境、动作和情态。
“晴碧远连云”承上句凭栏所见,以“晴碧”着色,正面咏草。
江淹《别赋》云:“春草碧色”。
晴则色明。
“远连云”,是说芳草延伸,至目尽处与天相接。
杜牧《江上偶见绝句》:“草色连云人去住。
”可见此景确实关乎别情。
写景如画,亦有点染之法,即先点出中心物象,然后就其上下左右着意渲染之。
“晴碧”句是“点”,“千里”两句为“染”。
“千里万里”承“远连云”,从广阔的空间上加以渲染,极言春草的绵延无垠。
“二月三月”应首句一个“春”字,从“草长”的时间上加以渲染,极言春草滋生之盛。
“行色苦愁人”句将人、景绾合,结出不胜离别之苦的词旨,并开启了下片的抒情。
“行色”总括“晴碧”三句,即指芳草连天之景这一远行的象征。
这种景象伤离的愁人眼中看出,倍赠苦痛,因为引起了对远人的思念。
下片先用典来咏物抒情。
“谢家池上”,指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
这首诗是诗人有感于时序更迭、阳春初临而发,故曰“吟魄”。
“江淹浦畔”,指江淹作《别赋》描摹各种类型的离别情态,其中直接写到春草的有“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因为赋中又有“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所以欧词中出现“江淹浦”与“离魂”字面。
接着“那堪”一句用景色的变换,将此种不堪离愁之苦的感情再翻进一层。
“疏雨滴黄昏”,则是黄昏时分的雨中之景。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人知和靖《点绛唇》、圣俞《苏
幕遮》、永叔《少年游》三阕为咏春草绝调结拍”更特地忆王孙“,”更“与”那堪“呼应,由景入情,文意连贯而下。
”忆王孙“本自”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
招隐士》)。
至此,确知词之主人公是思妇无疑。
她于当春之际,独上翠楼,无论艳阳晴空,还是疏雨黄昏,她总是别情依依,离梦缠绕。
宋词之由婉约到豪放,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欧公乃是这一过程中一位承先启后的人物。
这一点,此词中有集中体现。
从艺术上看,此词境界辽远阔大,语言质朴清新,与一般描写离别相思之苦的婉约词已有所区别。
●渔家傲
欧阳修
近日门前溪水涨,郎船几度偷相访。
船小难开红斗帐,无计向,合欢影里空惆账。
愿妾身为红菡萏,年年生秋江上;重愿郎为花底浪,无隔障,随风逐雨长来往。
欧阳修词作鉴赏
此词即景取譬,托物寓情,融写景、抒情、比兴于一体,以新颖活泼的民歌风味,以莲塘秋江为背景,歌咏水乡女子对爱情的追求与向往。
上片叙事。
起二句写近日溪水涨满,情郎趁水涨驾船相访。
男女主人公隔溪而居,平常大约很少有见面的机会,所以要趁水涨相访。
说“几度”,正见双方相爱之深;说“偷相访”,则其为秘密相爱可知。
这涨满的溪水,既是双方会面的便利条件,也似乎象征着双方涨满的情愫。
“船小难开红斗帐,无计向,合欢影里空惆怅。
”红斗帐,是一种红色的圆顶小帐,古诗词中经常联系着男女的好合。
采莲船很小,一般仅容一人,说“难开红斗帐”自是实情。
无计向,即没奈何、没办法。
合欢,指并蒂而开的莲花。
这三句写不得好合的惆怅,说“难”,说“无计”,说“空”,重叠反复,见惆怅之深重。
特别是最后一句,物我对照,将男女主人公对影伤神的情态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下片抒情,紧扣秋江红莲的现境设喻写情。
红菡萏,即红莲花。
面对秋江中因浪随风曳生姿的红莲,女主人公不禁产生这样的痴想:希望自己化身为眼前那艳丽的芙蓉,年年岁岁托身于秋江之上;更希望情郎化身为花底的轻浪,与红莲紧密相依,没有障隔,雨丝风浪中长相厮伴。
用“红菡萏”和“花底浪”来比喻情人间亲密相依的关系,比得奇巧妙合,堪称作者一大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