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欧阳修诗歌创作的儒学思想(一)
论欧阳修诗歌创作的儒学思想的论文
论欧阳修诗歌创作的儒学思想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论文关键词:欧阳修儒学思想诗歌创作诗歌风格论文摘要:采用文献分析、比较互证等方法,探究欧阳修的儒学思想与其诗歌风格形成的关系,结论认为:欧阳修经世致用的独到儒学见解,为其诗歌创作起到了重要的充实作用。
他以政治家与文学家的双重身份进行创作,令诗歌表现出内容的扩展性,风格的议论性及以文为诗、平易流畅等完全不同于唐代诗歌的面貌,也为宋诗风格的逐步形成,创造出自由纵横之广阔天地。
苏轼对欧阳修评曰:“自汉以来,道术不出于孔氏,而乱天下者多矣。
晋以老庄亡,梁以佛亡,莫或正之,五百余年,而后得韩愈,学者以愈配孟子,盖庶几焉。
愈之后二百有余年,而后得欧阳子,其学推韩愈、孟子,以达于孔氏,……士无贤不肖不谋而同曰:欧阳子,今之韩愈也。
”这正可说明欧阳氏深刻精辟之儒学见解和独具特色的儒学思想。
对中国传统学术史而言,文史哲本为一体,那么欧阳修的儒学思想与他的诗歌创作之间又有哪些关系呢?思考这个问题,更能深刻把握欧阳修诗歌创作逐渐深化和丰富的过程,以及对宋代诗风产生的深远诗学意义。
一、对“人”的关注与诗歌内容的扩展性北宋建立伊始,急需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理论来巩固新生帝国,以加强集权统治。
但这时的儒家思想随着隋唐时期佛、道的发展,已日渐式微,它的作用和影响也遭受了巨大冲击。
这种思想上出现的混乱状况,令有识之士有所警觉。
恢复儒家道统,复兴儒学,成为这些人首当其冲的任务。
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中,欧阳修身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肩负起了对儒家思想价值重新认识和阐释的艰巨任务。
在他看来,儒家之道不仅仅只是维护封建社会的一套具体制度和道德规则,它除了讲究礼乐刑政和道德仁义之外,还应该经世致用,关注现实、关注社会。
他认为儒家之道决不是玄之又玄,无法追求的东西,它蕴藏于百姓日用之间,社会政事之中,包含了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戚戚相关。
【知识梳理】——欧阳修及诗文影响
【知识梳理】——欧阳修及诗文影响第三章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仁宗庆历前后,受范仲淹、欧阳修等政治革新运动影响,文学革新思想更自觉:改革政治、表达政见需要,儒学理论的指导,实用的文学形式,宋急需建一代文学。
第一节欧阳修的散文、辞赋和四六一.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最早开创宋代文风。
二.对西昆体和太学体的矫正。
(一)欧诗文革新本质上针对五代文风和西昆体,但与柳开后复古派文论家不同。
(二)“太学体”。
1.石介写《怪说》3篇,攻击杨亿“穷妍极态,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浮华纂组。
刓锼圣人之经,破碎圣人之言,离析圣人之意。
”对太学生影响很大。
于是以太学生为主的士子随之矫枉过正,竞弃西昆体华美密丽文风,走上险怪艰涩道路,形成“太学体”。
“太学体”虽提倡古文反对骈俪,但自身怪僻生涩,所以欧阳修反对之。
2.柳开穆修石介等复古主义文论都有重道轻文、甚至把文学看作道统附庸的倾向。
(三)欧阳修文道观。
1.认为儒家之道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六经之所载,皆人事之切于世者。
”(《答李诩第二书》)2.文道并重。
认为“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
”(《答祖择之书》)又认为“其言之所载者大且文,则其传也彰;言之所载者不文而又小,则其传也不彰。
”(《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还认为文具独立性质:“古人之学者非一家,其为道虽同,言语文章,未尝相似。
”(《与乐秀才书》)意义:(1)把文学看得与道同样重要。
(2)把文学艺术形式看得与思想内容同样重要,提高了文学地位。
3.柳开等以韩愈相号召,主要着眼于其道统,而欧重继承韩愈文学传统。
4.欧以韩柳为典范,取法韩文从字顺,对韩柳古文奇险深奥倾向弃而不取:“孟、韩文虽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
”(曾巩《与王介甫第一书》);同时不否定骈体文的艺术成就,赞赏杨亿等“雄文博学,笔力有馀”(《六一诗话》)。
既纠正了柳开、石介的偏颇,又矫正了韩柳古文的缺点,为北宋诗文革新建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欧阳修的诗学观念与诗歌创作
欧阳修的诗学观念与诗歌创作欧阳修的诗学观念与诗歌创作摘要:欧阳修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等多重身份的综合型人才之一,也是宋代文坛上影响深远的一位诗词大师。
本文主要围绕欧阳修的诗学观念进行探讨,提出他的诗歌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其诗学思想的影响,并分析其诗学观念对诗歌语言、韵律、意象等方面的影响。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欧阳修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第二部分分析欧阳修的诗学观念和其与诗歌创作的关系,第三部分探讨欧阳修的诗歌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第四部分总结欧阳修的诗歌成就并指出其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欧阳修、诗学观念、诗歌创作、语言风格、古典文学史一、欧阳修的生平和诗歌创作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河南项城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
他早年参加科举考试,后进入官场,曾历任中书舍人、知制诰、参知政事等职务,是北宋时期重要的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之一。
除了政治和书法方面的成就,欧阳修还以其诗词才华著称,其诗歌多以描写自然、思怀乡土、批判时政、自嘲幽默等为主题,兼有华丽、清新、哀婉等不同的风格。
欧阳修通过多年的文学创作和思考,形成了独特的诗学观念,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他也从自己的诗歌创作中汲取精华,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诗学思想,从而推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
二、欧阳修的诗学观念和其与诗歌创作的关系欧阳修的诗学观念主要表现在对诗歌的形式、内容、意义等方面的思考和探索。
他深信“文必有道,道必有文”,认为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文本的形式和内容应该相辅相成,形式应该是表达内容的方式,内容是支撑形式的根据。
这一思想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使得他的诗歌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既注重文学的审美效果,又注重诗歌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以做到文学与社会的有效联系。
另外,欧阳修还对诗歌的语言和韵律进行了深刻的探讨,认为语言和韵律是诗歌的关键要素,是诗歌艺术的根基和灵魂。
近十年欧阳修诗歌研究综述
近十年欧阳修诗歌研究综述翁小娣【摘要】近十年欧阳修诗歌研究持续受到关注,出琬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
一方面,欧阳修诗歌题材的研究得到了重视;另一方面,欧诗渊源与影响的研究也有了新的视角,同时在研究的方法上,既有对欧阳修诗歌艺术风格的宏观把握,又有对其诗歌创作渊源的微观深入。
这些研究在注重传统文本研究基础上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期刊名称】《景德镇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1)005【总页数】5页(P49-53)【关键词】欧阳修;诗歌;综述【作者】翁小娣【作者单位】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阜阳236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近十年欧阳修诗歌研究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
据笔者粗略统计,2005年至 2015年有关欧阳修诗歌研究的单篇论文约95篇。
就欧阳修诗歌研究的著作而言,出现了一些比较完整的欧诗注本,主要集中在注释和评析两方面,代表性的著作如:洪本健《欧阳修诗文集校笺》[1]及刘德清《欧阳修诗编年笺注》[2]等。
并且诸如刘扬忠、黄进德、林冠群、周济夫、丁功谊、刘德清等选注赏析本亦是欧阳修诗歌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随着2007年欧阳修学会的成立,欧阳修诗歌研究的观念与方法又出现了新的变革,研究的视角和范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这主要体现在欧阳修诗歌创作研究,欧阳修诗歌渊源与影响的研究,欧阳修诗论研究及欧阳修诗歌文献研究四个方面。
有关欧阳修诗歌创作的研究,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这方面的论文约有29篇。
学者们多围绕欧阳修诗歌的题材、艺术风格及创作阶段等方面进行探究。
其中对欧阳修诗歌题材的分类探讨,是现阶段欧诗研究的新视角,这主要体现在咏物诗、山水诗、纪游诗等方面。
胡迎建在其《论欧阳修的咏物诗》一文中认为欧阳修的咏物诗善于记事描写,同时具有纵横议论的风格,其咏物古风和咏物近体各具特色。
[3]与前人相比,欧阳修咏物诗大多精心结撰,理应在咏物诗门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除此之外,其《简论欧阳修的山水诗》一文,从欧阳修山水诗的写作追求与表现手法的九个不同视角逐一观照,深入剖析,展现了欧阳修山水诗奇、险、美等特征。
浅谈欧阳修文学创作
浅谈欧阳修文学创作浅谈欧阳修文学创作北宋作为代周而起的新帝国,文化思想上急需一种具有强大号召力、生命力的理论来稳固它的统治根底,以此到达稳固中央集权统治的目的。
但是自唐末五代以来,儒家思想的日渐式微,使它的作用和影响遭受了巨大冲击,社会思想上出现了混乱状况,文风绮靡流荡,古文阵地渐失。
北宋初期,以平淡著称于世的著名诗人梅尧臣坚决反对晚唐体及西昆体的浮靡文风。
那时朝廷内部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和以吕夷简为代表的保守派政治矛盾十分锋利,而欧阳修那么支持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
为了实现政道与文道的统一,欧阳修积极倡导古文运动,他要求道胜文至,变唐代古文家文以明道的主张为言以载事、事信言文为立言准那么。
以简而有法为文法标志,并提出一系列文学理论主张,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带动了古文运动的开展,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证实了自己的理论,并以其诗文词兼善的文坛领袖身份,高扬继承与革新的文化旗帜,最终成为这场诗文革新的领袖人物。
苏轼评价其创作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天下翕然师尊之。
一、儒学创作思想欧阳修认为真正的儒学之士应该通乎天地人之理,而兼明古今治乱之原夫儒者所谓能通古今者,在知其意,达其理,而酌时之宜尔。
他的儒学思想以经世致用为核心,强调要注重社会实践,关注百事生活。
学术大家季羡林曾说: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
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发扬前人的智慧。
而欧阳修那么要求儒学之士从书本的沉湎中脱离出来,紧密联系现实,关心国家和百姓疾苦,担负起历史的责任,对不公正的现象要敢于抗争,才能最终提出自己的见解,真正起到经世致用的作用。
他时刻将自己个人的得失荣辱与国家民族命运紧紧相连,以自身的努力为国家人民而献身。
他曾感慨:如修之愚,既缺乏任之能,亦不堪任之力,徒以常有志于学也。
今幸以文字试于有司,因自顾其身、时、偶三者之幸也,不能默然以自羞。
欧阳修这种立足现实、勇于批判的儒学思想成为他一生的价值理念,影响了欧阳修一生的文学创作。
论欧阳修散文的儒家思想取向
论欧阳修散文的儒家思想取向
欧阳修是五代十国时期兴盛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一样具有浓厚的儒家色彩。
儒家说,“不可以己度人,不可以人度己”,这就是欧阳修散文中最突出的思想取向。
他强调追求仁者不忘本,不忘本十分重要,强调以古为鉴,借鉴古人的智慧和学识,遵从社会的规范和惯例,进而达到和谐社会。
欧阳修不仅欣赏古代学者们的哲学家庭,也注重礼仪,坚持家庭尊重,重视友谊。
他说:“客在家,必敬客;朋友在家,必和朋友;宗庙在家,必拜宗庙;子女在家,必教子女;朋友来家,必交暄;贾客来家,必买礼;贤君在家,必妇职。
”这也是他散文中最明显的儒家思想取向。
在服务他人的前提下,欧阳修也注重自律。
他说:“贤君必自学,必有戒节,德行在家,式风常行,宽施仁艰,以志自律。
”这里他提倡以德服人、以行效法、节欲狂政,用慈爱阻拦粗鲁行为,以期实现理想的和谐社会。
总之,欧阳修散文中最突出的儒家思想取向就是取其“忠信仁慈,严整节法,自律行德”之意,使人们在效仿古人优秀品德的前提下,尊重自身,做好自己,规范自身,以及成就更高追求。
欧阳修诗歌的艺术特点(一)
欧阳修诗歌的艺术特点(一)欧阳修诗歌的艺术欧阳修(1007年-1072年)是中国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以下是欧阳修诗歌的一些特点:1. 反对空泛主义•欧阳修强调诗歌应该注重实际、深入生活,反对空洞、虚假的内容。
•他善于通过自己的生活和亲身经历来传递真实感受,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相结合。
2. 抒发情感•欧阳修的诗歌注重表达情感,他善于以细腻的文字描绘内心的喜怒哀乐。
•他的诗作情感真挚,文字质朴,使人读后能够深刻共鸣。
3. 借助修辞手法•欧阳修擅长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中的意境。
•他多使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为诗歌增添了生动、形象的艺术效果。
4. 好古怀古•欧阳修热爱古代文化和历史,他的诗歌中常常带有对古代文人的赞颂和怀念之情。
•他喜欢借用古人的诗句、典故和文化符号,使诗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5. 追求语言的精炼•欧阳修注重语言的精炼、凝练,他擅长用简洁而有力的文字表达复杂的思想和情感。
•他遵循“言之有物、词之有韵、声音雅正”等诗歌写作原则,力求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涵。
以上是关于欧阳修诗歌艺术的几个重要特点。
欧阳修的诗作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不仅在艺术性上具有独特魅力,也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6. 提倡自我表达•欧阳修主张诗歌应该表达个人的真实感受和情感体验。
•他鼓励诗人在作品中展现出自己的独特思想和个性,以求得真实性和个性化的艺术表达。
7. 注重艺术技巧•欧阳修在诗歌创作中注重艺术技巧的运用,例如对韵律和节奏的精确掌控,对诗句的精心构思和修辞的巧妙运用。
•他重视写作的规范和精准性,力求将语言和音韵的美感与诗歌意境相融合。
8. 展示社会风貌•欧阳修的诗歌作品中常常展示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人物形象、社会习俗,以及时代背景等。
•他通过描绘社会风貌,使读者通过诗歌作品感受到当时社会的丰富多彩和复杂性。
简述欧阳修的文学主张
简述欧阳修的文学主张一、文以明道欧阳修认为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阐明道义,表达思想。
这里的“道”是指儒家思想、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
在文学创作中,欧阳修强调文章要有思想性和教育意义,能够启迪人心,引导人们向善。
他认为文章应该传达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弘扬人性中的美好品质,为社会树立道德榜样。
二、文道统一欧阳修主张文与道必须统一,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要相互协调。
他认为,好的文章不仅要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还要有完美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创作过程中,他注重对语言的锤炼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力求使文章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同时,他也强调文章的创新性,认为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在文学领域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反对浮靡文风针对当时文坛上流行的浮华绮丽的文风,欧阳修持批评态度。
他认为这种文风空洞无物,形式华丽而思想浅薄,严重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健康发展。
他主张文学要回归本真,摒弃过多的装饰和矫揉造作,注重文章的实际内容和思想意义。
同时,他也提倡文章要言简意赅,不尚浮华,以朴实自然的风格表达思想情感。
四、强调情感表达欧阳修认为文章要真实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反对虚伪和矫情。
他主张在文学创作中要深入挖掘自己的内心世界,将真实的情感融入作品中。
同时,他也强调情感表达要适度,不能过于张扬或过于压抑。
他认为情感表达要与思想内容相协调,共同服务于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五、提倡平易自然欧阳修提倡文章要平易自然,避免过于生僻和晦涩的言辞。
他认为文章的语言应该通俗易懂,贴近大众,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同时,他也强调文章要注重语言的节奏和韵律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语言的优美和和谐。
这种平易自然的文风有助于扩大文学作品的受众范围,提高文学艺术的普及程度。
六、注重文采与修辞虽然欧阳修主张文章要平易自然,但他也十分注重文采与修辞的运用。
他认为好的文章应该有生动的形象、鲜明的语言和恰当的修辞手法,以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夸张、借代等,使文章在表达上更加丰富多样、形象生动。
试论欧阳修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试论欧阳修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欧阳修以独创的学术精神和高超的学术造诣,彪炳史册。
他虽未执教,却著有《吉州学记》,文中以坦诚恳切的态度、洗练直白的语言,阐述了其对教育的地位、教育的目的、教育的过程、教育的方法等方面的深刻见解。
欧阳修的教育思想,在秉承儒家教育思想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历史现实,大力倡导忠孝仁义、礼乐教化,为北宋及以后的儒家政治与道德社会的建构作出了巨大贡献,对当今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江西永丰人。
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在他的一生之中,传世的有500余篇散文,但直接涉及到教育思想的文章很少。
《吉州学记》一文是欧阳修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该文所提出的关于教育的独特观点和精到见解,对当今教育仍具有借鉴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一、欧阳修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与社会影响欧阳修被盛称为北宋儒学文宗,他大力倡导的儒家忠孝仁义、礼乐教化等,是北宋儒学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时极大地推动了儒学的发展。
从其教育思想看,欧阳修非常重视对儒家教育思想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教育主张和观念,为北宋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卓有建树的教育家。
(一)欧阳修以先秦儒家教育哲学思想为根基,继承并弘扬了儒家教育观念的正统,坚持并凸显了儒家伦理道德教化、治国化民的思想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以其深刻博厚的教育理论和丰富具体的教育经验,对秦汉以后历代教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主流。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的著名论述,集中体现了儒家对大学教育的过程、步骤和作用的深刻认识。
孔子以主张道德教育著称于世,强调德育的“基础教育”的地位,认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
孔子的理想是要实现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他主张通过教育培养一大批有志于弘扬和推行仁道的君子,并把仁爱思想灌输到广大民众中去,从而稳固封建统治。
【经典论述】——论述欧阳修的文学理论
【经典论述】——论述欧阳修的文学理论论述欧阳修的文学理论。
欧阳修是北宋前期的著名文学家和文论家。
他的文学理论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文道关系论。
在文道关系上,欧阳修继承韩愈的观点,重申道对文的重要性,认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反对片面追求文辞。
他主张以道作为作家的基本修养,充道以为文,但他不霞道轻文。
欧阳修还注重道的实践性,他认为道并不是要远离人,而是人弃百事不关于心,不能在实践中充道,他从生适实践方面谈论创作主体的修养,影响了后代的古文理论。
总之,对文道关系的解释,欧阳修形成了自己以道充、事信、理达、辞易为中心的文学理论。
二、“诗穷而后工”说。
“诗穷而后工”说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认为“诗人少达而多穷”,“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诗穷而后工”,是说诗人在受到困险环境的磨砺,幽愤郁积于心时,方能写出精美的诗歌作品。
这种思想司马迁、韩愈等人的文论中也有类似观点,大体都是讲创作主体的生活与创作潜能之关系。
欧阳修则进一步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一是诗人因穷而“自放”,能与外界建立较纯粹的审美关系,于是能探求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奇怪”;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曲折入微而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
三、诗歌意境观点。
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引梅尧臣的话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这其实代表了欧阳修自己的看法,这是上继唐人而提出的诗歌意境理论,结合具体作品,深入分析了意境的两大相互关联的审美要素:所描写的境象一定要真切生动,抒写的情志则要深微高远。
这一观点引发了宋代诗话中关于诗歌意境问题的深入讨论,并对明清一些诗论家的意境论有所影响。
浅谈欧阳修的文学理论及诗歌创作
浅谈欧阳修的文学理论及诗歌创作
欧阳修作为宋代文学家,对文学理论及诗歌创作有自己独特的贡献。
他把文学搞成法器,强调“学习”“联想”“变化”三个要素:“学习”,要求
其学习杰出的前辈作品;“联想”,要求其多探索文学史上及历史上精
彩的作品;“变化”,要求其以新独特的思维方式对事物加以诠释与表达,进而导致创作出高贵不凡的作品。
欧阳修在诗歌创作上充分利用五言、七言、绝句、抑扬、咏物、咏史
等格式,使文学史上历久不衰形式多变,君臣情仇爱恨深入,令人叹
为观止。
他在诗歌中运用双关、俏皮、美调、情趣等俏丽手法,多以
生活细节表达诗情,令诗歌创作风格独树一帜、极富个性,成就最优
美的诗文。
说到欧阳修的文学理论及诗歌创作,极受历代文人的尊崇,学有余力
的还可以试着深入了解他的作品,将他的诗歌创作手法应用到实际中,从而在诗歌创作中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创意,开拓更大的文学广阔的
天地。
欧阳修《六一诗话》中的儒家文化情结初探
欧阳修《六一诗话》中的儒家文化情结初探作者:孙宇来源:《写作(中旬)》2016年第03期摘要:欧阳修的《六一诗话》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以“诗话”命名的诗歌评论著作,开创了宋代诗话整体繁荣面貌的先河。
其中,“文以载道、诗言真志、诗重真情、温柔敦厚、至善至美”的思想贯穿文本始终,可见,欧阳修《六一诗话》中的儒化色彩深厚,此种诗歌评论倾向不仅对中国诗话的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朝鲜、韩国、日本等的诗话发展也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本文拟从《六一诗话》中儒家文化情结的产生缘由出发,结合《六一诗话》中儒家文化情结的具体表现,来对《六一诗话》中儒家文化情结的现实意义做进一步探究,以此来实现对《六一诗话》诗学价值的回顾与展望。
关键词:《六一诗话》;儒家文化情结;文以载道;诗言志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43(2016)03-003-2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家是个变化、发展、历史的概念,各代有各代的儒家,“有原创性的先秦儒家,有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汉代儒家,有融化了禅佛思想的宋代儒家,有集大成的清代儒家,还有民国后在西方文化冲击下形成的…新儒家‟”。
尽管各代都有发展和变化,但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核是稳定的,儒家诗学观念亦然。
我以为,整体而言,儒家诗学一直秉承着文以载道、美善同一、感发意志、敦美风俗、温柔敦厚的思想,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行为准则,把诗歌的社会教化作用放在首位,主张阐发诗歌与整体社会生活的关系。
换言之,儒家诗学重视诗歌的言志作用,通过言志,使人人都能自由地讲出自己乐意讲的话,对于完善人格、达到以人合天的至善之境,为最终实现完善个体、塑造完美人格奠定基础,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做有效的积淀,简言之,儒家的诗学理念以社会性为主。
受儒家思想影响,经久不衰的中国诗话在论诗的审美情趣、民族心理、文化品格、价值取向等方面都深深刻上儒家诗学的烙印。
本文旨在探索北宋欧阳修《六一诗话》中的儒家文化情结。
欧阳修的诗歌理论主张
欧阳修的诗歌理论主张
1、文道并重。
欧阳修继承发展了韩柳散文理论,强调“文道合一”、“文以明道”。
他在强调道的重要性时,同时也看到“文”的重要性,在《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中说到:“故其言之所载者大且文,则其传也章;言之所载者不文而又小,则其传也不章。
”他还认识到文对于道,具有相对独立性,在《与乐秀才第一书》中说到:“古人之学者非一家,其为道虽同,言语文章未尝相似。
”
2、欧阳修所理解的“道”和韩愈也不尽相同,不仅指儒家道统及其道德伦理观念,而且认为儒家之道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答李诩第二书》中有:“六之所载,皆人事之切于世者。
”。
浅论欧阳修“以文为诗”的诗学理论
化吟唱之趣 。欧 阳修 的诗作 多有 这种句式 , 送朱职方表 如《 臣提举运盐》 “ :权量 自 持操 , 已甚矣。 《 屑屑 ” 戏答圣俞》 “ :画 师画生不 画死 , 百分 三二 尔。《 所得 ” 永州万 石亭 》 “ :天于生 子厚 , 禀予独艰哉 。 这样 的例证 在欧 阳修 的诗 作 中屡 见不 ”
和“ 已将” “ 、 岂惟 ” 仍足 ”都是贯穿上下两句的 , 和“ , 而两句
不是并列 的关系 , 或顺 承或递进 , 把上下两联扭结 紧凑 , 颇具
说, 点明只有遇到使君才能真正欣赏它 ; 以议论 结全诗 , 终 叹 红梨花这种奇产未能移植帝 家。由于在写法 上富于变化 , 使
收稿 日期 :o9—0 20 3—1 2
这一点上 , 欧阳修深得其精髓 。如《 千叶红梨花 》 一诗 , 全诗
再次 , 欧阳修 的律 诗受散 文化 的影 响 , 出现了对句 中具
有一气贯注 、 流而 下 的句式 。如 《 顺 书王元 之画像侧》 一诗
咏红梨花乃一特异物种 , 叹其于偏僻之域而湮没不 闻。且并
不专从 红梨花 的花容特征 着墨 , 而是 叙 、 、 三者结 合 , 写 议 交 杂运用。先叙红梨花引起 自发 郎中的好 奇心 , 继则 宕开去 ,
学者对欧诗 的研 究兴趣渐增 , 成果 日渐丰硕 。绝大 多数学者对欧 阳修 的诗歌创作持肯定 态度 , 为它对宋诗风格 的 认
形成作 出了巨大贡献 。现仅 以其“ 以文为诗 ” 的诗 学理论 拟从 内容 、 源、 响等方 面对其创 作作 以略说 , 来 影 以飨读
者。
关键 词 : 阳修 ; 欧 以文为诗 ; 学理论 诗
(完整版)自考—古代文学史(一)论述简答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论述题1.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2.试论《左传》的文学特色。
3.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色。
4.试论《庄子》的寓言特色。
5.解析《离骚》的思想内容。
6.试论《史记》描述人物的艺术特色。
7.结合作品,说明东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8.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9.试论曹植诗歌的思想内容。
10.解析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11.试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
12.试论左思《咏史》的艺术成就。
13.说明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
14.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地。
15.试述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
16.解析孟浩然与王维山川田园诗的不相同。
17.试述杜诗的“集大成”。
18.说明韩愈“以文为诗”的特色及其在诗歌上的创新。
19.试论韩柳古文理论对散文改革运动的推动作用。
20.解析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21.试论李煜先期词与后期词的不相同。
22.试论欧阳修在诗文改革运动中的贡献。
23.试论苏轼对宋词的贡献。
24.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25.试论陆游爱国主义诗歌创作的成就。
26.试论辛弃疾词作的艺术成就。
27.试论《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28.试论《窦娥冤》中窦娥的形象以及此剧的悲剧艺术特色。
29.试论《三国演义》艺术构思的特色以及人物塑造的方法。
30.试论《水浒传》人物塑造的特色以及小说语言的特色。
31.试论《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
32.试论《长生殿》中爱情描述与政治责备之关系。
33.论《桃花扇》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
34.试论曹雪芹《红楼梦》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的悲剧命运的揭穿。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论述题答案1. 1.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 1)写实和抒情的交融。
①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真实的。
②作者抒发感情的方式是痛快的。
③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着作者的感情。
赋、比、兴的艺术手段。
①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述,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章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章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章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第三章是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歌创作第一节欧阳修的古文、辞赋和四六一、欧阳修:勇大叔,不是酒鬼,是61号老人。
这是宋代文学史上最早的创作一代新风的文坛领袖。
二、欧阳修的诗学创新命题:欧阳修倡导的诗学创新实质上是针对五代文学风格的和宋初西昆体的,可是欧阳修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都与柳开以来的复古派文论家有很大的不同。
体现在:1.反对西昆体和“太学体”。
2.对文学与道关系的新认识:(1)儒家道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2)文学与道并重;(3)文具具有独立性。
3.文道并重的思想的两重意义:(1)把文学看得与道同样重要。
(2)把文学的艺术形式看得与思想内容同样重要,提高了文学的地位。
三、欧阳修散文1.古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
无论是议论,还是叙事,都是有为而作,有感而发。
(1)他的有些议论文直接关系到当时的政治斗争,这一类文章具有积极的实质性内容,是古文的实际功用和艺术价值的有机结合的典范。
(2)另一种议论文与现实政治没有直接关系,但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和生活的深刻思考。
2.欧阳修的记叙文也都言之有物,如《五代史记》。
3.欧阳修的散文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他的政治论文充满激情和情感;历史论文是低来回,充满感情;其他风格更注重抒情,悲伤和音乐是真诚的,情感和文学是结合在一起的。
4.欧阳修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古文的实用性和审美性,古文的叙事、论证、抒情三大功能也得到了很好的整合。
四、欧阳修对散文文体的发展的贡献(对词赋的改革):1.欧阳修改革了上一代的平行赋和常规赋,取消了排律和押韵的双重规定,以赋取代了单一的散文,创造了文学赋。
这对文赋形式的确立具有里程碑意义。
如《秋声赋》(P44特色,赏析)。
2.欧阳修对四六体进行了革新,常参用散体单行之古文笔法,且少用故事成语,不求对偶工切,从而给这种骈四俪六的文体注入了新的活力。
3.欧阳修的创作丰富了其散文的主题和功能。
欧阳修 著名的文章 哲学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开创了一代文风。
他的许多文章都深受人们喜爱,并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其中,《醉翁亭记》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篇文章以他在滁州醉卧翁亭时的所见所感为主线,表达了他对自然与人生的独到见解。
欧阳修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文章中,他强调“文以载道”,认为文章应该承载道德和哲理,而不仅仅是文字游戏。
他提倡简洁明快的文风,反对浮华空洞的辞藻。
此外,他还重视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人应该通过学习和修养来完善自己的品德。
总的来说,欧阳修的文章和哲学思想都体现了他的深厚学识和高尚品德,对中国文学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欧阳修诗歌创作的儒学思想(一)
论文关键词:欧阳修儒学思想诗歌创作诗歌风格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分析、比较互证等方法,探究欧阳修的儒学思想与其诗歌风格形成的关系,结论认为:欧阳修经世致用的独到儒学见解,为其诗歌创作起到了重要的充实作用。
他以政治家与文学家的双重身份进行创作,令诗歌表现出内容的扩展性,风格的议论性及以文为诗、平易流畅等完全不同于唐代诗歌的面貌,也为宋诗风格的逐步形成,创造出自由纵横之广阔天地。
苏轼对欧阳修评曰:“自汉以来,道术不出于孔氏,而乱天下者多矣。
晋以老庄亡,梁以佛亡,莫或正之,五百余年,而后得韩愈,学者以愈配孟子,盖庶几焉。
愈之后二百有余年,而后得欧阳子,其学推韩愈、孟子,以达于孔氏,……士无贤不肖不谋而同曰:欧阳子,今之韩愈也。
”这正可说明欧阳氏深刻精辟之儒学见解和独具特色的儒学思想。
对中国传统学术史而言,文史哲本为一体,那么欧阳修的儒学思想与他的诗歌创作之间又有哪些关系呢?思考这个问题,更能深刻把握欧阳修诗歌创作逐渐深化和丰富的过程,以及对宋代诗风产生的深远诗学意义。
一、对“人”的关注与诗歌内容的扩展性
北宋建立伊始,急需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理论来巩固新生帝国,以加强集权统治。
但这时的儒家思想随着隋唐时期佛、道的发展,已日渐式微,它的作用和影响也遭受了巨大冲击。
这种思想上出现的混乱状况,令有识之士有所警觉。
恢复儒家道统,复兴儒学,成为这些人首当其冲的任务。
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中,欧阳修身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肩负起了对儒家思想价值重新认识和阐释的艰巨任务。
在他看来,儒家之道不仅仅只是维护封建社会的一套具体制度和道德规则,它除了讲究礼乐刑政和道德仁义之外,还应该经世致用,关注现实、关注社会。
他认为儒家之道决不是玄之又玄,无法追求的东西,它蕴藏于百姓日用之间,社会政事之中,包含了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戚戚相关。
不难看出,欧阳修是一个儒学的实践家而非纯粹的书斋学者,在主张贴近现实生活与实践的基础上,他对儒学关注的落脚点,在以往对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宣教之外,更关注人,以人之常情为出发点,以人事为归宿。
他不仅对凡人的人情有深刻的体察,也将圣人拉下神坛。
在欧阳修看来,圣人也是人而非神:“圣人,人也,知人而已。
”“圣人之言,在人情不远。
”圣人之道蕴藏于百姓日用之间,正是:“教人树桑麻,蓄鸡豚,以谓养生送死为王道之本。
”所以人情是世人易知而近的日常生活和规律,也是人所共有的生活习性,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形态与认识方式。
哲学是存在之思,浓缩了人类理性思维的精华;而“文学是人学,文学艺术的每一个毛孔都透射着人性的光辉”文学作品的立足点就是对人的关注,对人性的发掘,诗歌也不例外。
欧阳修以人情为关注对象的儒学思想,正是在这一点上与他的诗歌创作达到契合。
如果说他的儒学思想是一种理性的对人类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观照,那么他的诗歌则在感性层面上抒发了对人和人生的真诚体验,显示出他对生活意义的重视。
这首先表现在他对社会下层人民生活状况的关注上,比如《边户》,儒者情怀借助诗歌的表现力更深入人心。
其次,表现在欧阳修擅长用诗歌来议论时政和社会问题,诗歌成为欧阳修政治主张和社会意识的独特体现。
如《夜宿中书东阁》、《宝剑》、《班班林间鸠寄内》等都是对国事的强烈关注及激切批评。
最后,表现在欧阳修喜欢书写日常生活的琐屑小事或奇异事物上。
欧阳修不断在士人生活中发觉美的意味,在表达上则更富于情韵,宋调渊雅的精神特质也已初步显露。
欧阳修对于人情、人事、多层面、多角度的深沉体味,突破了生活的外在表象,深入到现实生命中,这种突破一旦转化为诗歌创作的动力,会对诗歌创作的各个环节产生影响,也会不期然地影响到诗歌创作的内容,扩大其表现范围,令它散发出面对社会现实巨细兼容的特质,为宋诗内容的不断丰富和宋诗疆域的不断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论议争煌煌”的精神体现
欧阳修认为真正的儒者应该“通乎天地人之理,而兼明古今治乱之原”“夫儒者所谓能通古今者,
在知其意,达其理,而酌时之宜尔。
”儒者对于经籍的正确态度是“不徒颂其文,必能通其用;不独学于古,必能施于今”。
而对于仅仅醉心于文字之间的儒生,欧阳修感叹曰:“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儒者要从书本中脱离出来,真正起到经世致用、匡救时弊的作用,就必须联系现实,在关心社会,关心政治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阐发议论,并积极实践。
欧阳修从小就接受儒家传统思想价值观念的教育,注重砥砺自身的品行,培养刚正不阿的人品气节。
并注重发扬儒家“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的仁义思想,时刻将自己个人的得失荣辱与国家、民族命运紧紧联系起来,以心系天下的广博情怀,为治理国家、改造社会而献身。
他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如修之愚,既不足任之能,亦不堪任之力,徒以常有志于学也。
今幸以文字试于有司,因自顾其身、时、偶三者之幸也,不能默然以自羞。
”他认为自己非常幸运地占据了身、时、偶三个有利条件,就更要将这些条件充分利用,为国家人民,积极进取;关心百姓疾苦,担负起道义与责任。
遇到不合理、不公正的方针政策与社会现象,理所当然不能沉默自保,要敢于议论朝政,批评时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