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重点知识归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效度
1.定义
教育科学研究的效度,是指所进行的研究是否基于事实或证据,研究的结果能够被证明的程度。

2.内在效度:指研究结果能被精确解释的程度。

3.外在效度:指研究结果能被推广到更大人群和其他条件的程度。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信度
1.定义
研究的信度是指研究的前后一致性,研究的方法,条件和结果是否可以重复。

2.内在信度:在给定的相同条件下,资料搜集,分析和解释能多大程度上保持一
致。

3.外在信度:涉及的是一个独立的研究者,能否在相同或相似的背景下重复研
究并得到相同或相近的结论,指的是重复性。

三、教育科学研究按研究的目的、功能、作用的分类
1.基础研究——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

回答的是“为什么”
2.应用研究——目的是解决当下的,实际的问题。

回答的是“是什么”
3.发展研究——目的在于发展用于学校的有效策略。

回答的是“如何改进”
4.评价研究——通过搜集和分析资料数据,对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活动的
相关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

回答的是“怎么样”
5.预测研究——目的在于分析事物未来发展的前景和趋势。

回答的是“将会
怎么样”
四、研究课题
(一)好的研究课题应有的特点
1.问题必须有价值
2.问题必须有现实性、科学性
3.问题必须具体明确
4.问题要新型、有独创性
5.问题要有可行性
(二)教育研究课题分类
1.基础性研究课题
2.应用性研究课题
(三)研究课题的主要来源
1.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提出问题
2.学科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3.教育实践尤其是教育改革中反映出的实际问题
4.日常观察中发现的问题
5.不同学科交接点找出的问题
6.从当前国内外教育信息的分析中提出的问题
(四)选题的过程与方法
1.要有明确、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
2.要善于对问题进行分解
3.要善于转换问题的提法、并使问题形成系列
4.要对选定的课题进行论证
(五)课题论证要回答的问题
1.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类型
2.本课题研究的迫切性和针对性,具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3.本课题领域以往的研究水平和发展动向
4.本课题的理论、事实依据及限制研究的可能性,研究的基本条件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

5.课题研究策略、步骤及成果形式的妥当性
五、研究问题的陈述
1.抽象定义——对概念或命题等研究变量共同本质的概括
2.操作定义——一种规定性定义,它使需要定义的变量和条件具体化,它以可操作的指标表示,标明因变量是可以被觉察和测量的。

3.假设的作用在于使问题更具体、方向更明确。

4.问题的陈述:叙述式、描述式、问题形式。

六、研究假设
1.定义
假设是根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一种推测性的论断和假定性解释,是在进行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定的结论。

2.研究假设的基本特点
科学性;推测性;表述的明确性;可检验性
3.假设的基本类型
按形成划分:
归纳假设——基于观察基础上的概括,是人们通过对一些个别经验事实材料的观察,得到启示,进而概括、推论出的经验定律。

演绎假设——从教育科学的某一理论或一般性陈述出发推出的新结论,是根据不可直接观察的事物现象或属性之间的某种普遍性联系,通过理论综
合或逻辑推演而提出的理论定律和原理。

按性质和复杂程度划分:
描述性假设——对事物外部联系和大致数量关系的推测
解释性假设——揭示事物内部联系,指出事物质的特征,说明事物原因。

预测性假设——对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
4.研究假设的形成及其步骤
科学假设的形成是从观察发现到理论发现的中介环节,是由特殊的发现到普遍一般发现的方式。

一般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①在搜集一定数量的事实、资料的基础上,提炼出科学问题
②寻求理论支持,形成初步假设
③运用科学知识,形成解答问题的基本观点,并以此构成假设的核心
④推演出各相关现象的理论性陈述,使假设发展成比较系统的形态,具有严谨的系统和稳定的结构。

5.研究假设形成的条件
①科学观察和经验归纳是形成研究假设的基础
②科学假设的形成需要科学的思想方法论,要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③研究者必须具有相应的背景知识
七、选择研究对象
1.总体:研究对象全体
2.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有一定代表性的一部分个体,也称样组。

3.取样:遵循一定的规律,从一个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量的个体进行研究的过程。

4.选择样本应遵循的四个方面的要求
①明确规定总体
②取样的随机性
③取样的代表性
④合理的样本容量
5.取样的基本方法
简单随机取样——按照概率论的原理,抽样时要尽可能使总体中每一个基本观测单位都有均等的机会,有被抽中的可能,即总体中每个成员被
选入样本的概率都不为零。

系统随机取样——也叫等距抽样、机械抽样,先将总体各个观测单位按某一标志顺序排列编号并分成数量相等的组,使组数与取样数相同,然
后从每组中依事先规定的机械次序抽取对象。

整群随机抽样——以群为单位,从较大的群总体中随机选择样本,被选群内所有成员都被包括在样本之中。

6.有目的抽样的类型
全面抽样
最大差异抽样
极端个案抽样
典型个案抽样
同质抽样
7.抽样设计的原则
①目标定向原则
②可测性原则
③可行性原则
④经济性原则
八教育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一)历史研究法
1.定义
借助对相关社会历史过程的史料进行分析、破译和整理,以认识研究对象的过去,研究现在和预测未来的一种研究方法。

2.历史研究法的基本特点
历史性;具体性;以逻辑分析方法为主
3.历史研究法的适用范围
①对各个时期发展情况的研究
②对历史上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理论观点的研究
③对一个时期教育流派、教育思潮的分析研究以及对不同教育流派理论的比较研究
④对一定时期教育制度的评判分析
⑤对外国教育发展状况的分析
⑥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4.历史研究法的一般步骤
①分析研究课题的性质、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有关的资料条件,权衡使用历史研究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②史料的搜集与鉴别
③对史料进行分析研究,形成结论
5.历史研究法的结构体系
①搜集、鉴别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
②揭示历史事件与历史过程发展规律是历史研究核心
③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研究的科学方法论
(二)教育科学的比较研究法
1.定义
比较研究是对某类教育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表现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

2.比较研究的特点
研究对象的多元性;
研究领域的广阔性;
研究目的的应用性;
研究方法的独特性;
3.比较研究方法的种类
根据比较对象逻辑归属的异同划分:
同类比较研究——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事物而认识异同点的方法
异类比较研究——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或一个事物的正反两方面,以发现异同之处,寻求某些规律。

根据比较对象相互联系中时间方面的特点划分
纵向比较研究——比较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内的发展变化
横向比较研究——对同时存在的教育现象进行比较
根据比较活动对事物质或量的侧重,可分为
定性分析比较研究——通过事物间本质属性的比较,以确定事物的特点性质、归
属和发展趋势。

定量分析比较研究——对事物数量上的分析,从而把握事物的特点,判断事物的
发展变化。

4.比较研究方法的基本步骤
①明确比较目的,选定比较主题
②广泛搜集,整理资料
③对材料进行比较分析
④得出结论
5.运用比较研究法的基本要求
①保证研究对象的可比性
②保证资料的准确定和可靠性
③坚持全面本质的比较
(三)教育科学的调查研究法
1.定义
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观察、列表、问卷、访谈、个案研究以及测验等科学方法,搜集研究资料,从而对教育的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和认识,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整套实践活动。

2.调查研究法的主要功能
①揭露问题、暴露矛盾,通过不断解决教育内外部的各种矛盾促进教育的发展
②发现、总结和推广先进教育思想和经验,改进工作,提高教育质量。

③为不同层次和不同要求的教育管理和预测工作服务。

3.调查研究法的分类
按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分为:
典型调查;
普遍调查;
抽样调查;
个案调查;
专家调查;(德尔菲法)
4.调查的纵向设计和横向设计
纵向设计——涉及随着时间推移收集资料的调查和在特定时间内及时收集资料的调查。

横向设计——指在同一时间内从一个样本或者从一个以上代表两个或两个以上总体的样本中收集资料。

5.调查研究法的一般步骤:
①根据研究课题的性质、目的、任务、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地点,选择相应的调查类型和调查方式
②拟定调查计划
③做好各种技术、事务和组织准备
④进行试探性调查,得到被调查对象的一般性认识,修改调查提纲及工作方案
⑤制定调查表格、观察问卷、访谈提纲、编制测验题目
⑥实施调查
⑦整理调查资料
⑧写出调查报告
6.问卷调查
(1)定义
问卷调查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2)问卷调查的优点
方便、省时、花钱少;
可以不署名,某种情况下结论较客观
能搜集大量样本信息;
便于整理归类,进行量的统计
(3)问卷类型及问题形式
结构型问卷(封闭式问卷)的问题形式:是否式;选择式;评判式;划记式。

非结构型问卷(开放式问卷)的问题形式:填空式;问答式。

综合型问卷:以封闭性问题为主,根据需要加上若干开放性问题。

(4)调查问卷的编制程序
①明确研究目的,根据研究目的和假设范围收集所需资料,并确定调查对象
②列出问卷调查所需问题的纲要,确定所需搜集的信息和问卷类型
③围绕主题草拟问题,列出标题和各部分具体项目
④征求有关人员、专家意见,修订项目
⑤试测
⑥再修订
(5)设计问卷问题的基本要求
①明确问题的范围
②问题的内容符合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假设的需要,所列项目具有较好的覆盖面,且不交叉重叠。

③问题数量适度
④问题文字表达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易于回答
⑤结构上,一般一个问题只含一个疑问
⑥问题分类清楚,层次分明,合乎逻辑
⑦问题不应具有暗示倾向性,不要涉及个人隐私
回收率一般不低于70%
7.访谈
(1)特点
方便易行,深入的交谈可获得可靠有效的资料;
团体访谈节省时间,与会者可作较周密的思考后回答问题,相互启发影响,利于促进问题的深入。

(2)影响访谈成功的因素
访谈对象在回答问题中有回答不精确或不正确的倾向,即“回答效应”;
访谈人员对访谈对象的消极影响;
访谈方法不当,采访时间太长,有其他人在场等。

8.观察研究
(1)定义
观察法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2)科学观察的基本特点
目的性;客观性;能动性。

(3)观察的类型
按观察的情景条件:自然情境中的观察;实验室中的观察
按观察的方式:直接观察;间接观察
按观察者是否参与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
按观察实施方法:结构式观察;非结构式观察
(4)观察研究法的步骤
①明确观察目的和意义,确定观察对象、时间、地点、内容和方法
②搜集有关观察对象的文献资料,并进行阅读分析,对所要求的观察条件有一定的认识,为观察做好充分准备。

③编制观察提纲
④实施观察;⑤资料搜集记录;⑥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5)观察研究的记录
①观察研究的描述记录
日记描述法;
轶事描述法;
连续描述法;
②观察研究的取样记录法
时间取样法;
活动取样法;
事件取样法;
③观察研究的行为核对表
(6)观察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目的性;客观性;自觉性;
9.测验调查法
(1)定义
测验调查法是用一组试题去测定某种教育现象的实际情景,从而收集资料数据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2)测验调查与传统考试法的区别
取材范围不同;
编制试题程序不同;
施测过程不同;
对分数的解释不同;
应用范围、测验范围不同;
(3)按行为目标、测验内容可分四大类:
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成就测验;个性测验。

(4)测验调查法的主要功能
诊断功能;
建立和检验科学假设法的功能;
评价功能;
预测、选拔功能;
(5)测验调查的实施步骤
①确定测验目标
②制定测验计划
③编制测验题目
④在使用测验项目前检查测验题目并判断题目的质量
⑤进行正式测试
⑥分析利用测验结果
10.测量
(1)测量量表的种类
称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比率量表
(2)测量的信度
信度就是一致性,即测量手段对各个对象测量结果一致程度,即测量手段在不同时间测量同一个体所得结果的相似程度。

信度系数可以是从0到1.0在内的任一数值。

(3)测量的效度
效度即一种测量手段达到测量目的的程度,是测验或调查测得的结果对测量对象的解释的充足程度,尤其是对特定研究目的的充足程度。

效度分为:内容效度;校标关联效度;结构效度。

(四)实验研究法
1.定义
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认为的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它是一种特殊的科学实验活动。

2.教育实验研究法的基本类型
按自变量因素的多少:单因素实验;多因素实验
按实验的组织形成: 单组实验;等组实验;轮组实验
按实验进行的场所:自然实验;实验室实验
按实验控制程度:前实验;真实验;准实验
3.教育实验研究方法的一般程序
教育实验研究法一般包括准备,实施,总结三个基本阶段。

需经过以下程序:
①实验的设计
②实验程序的执行
③分析资料数据
④形成结论并撰写实验报告
⑤进行重复实验或扩大实验
4.教育实验的内在效度
(1)定义
教育实验的内在效度是指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的真实程度。

(2)影响内在效度的主要因素
坎贝尔和斯坦尼总结了影响实验内在效度的八个因素:
①偶然事件
②成熟程度
③测验
④测量手段
⑤统计回归:挑选被试的误差,如用极端分数进行回归
⑥被试的选择差异
⑦实验的偶然减员
⑧取样
5.教育实验的外在效度
(1)定义
外在效度涉及教育实验研究结果的概括化和应用范围问题,表明实验结果的可推广程度。

(2)影响外在效度的主要因素:
①测验的交互作用
②抽样偏差和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
③实验安排的副效应,被试知道他们要参加实验并对其具有新鲜感,也称霍桑效应。

④多重处理干扰
6.提高教育实验效度的主要措施
(1)使用设计组加以平衡
(2)随机匹配,或让被试兼做自己的控制组以控制被试变量
(3)设计控制
(4)统计处理控制
7.教育实验分组设计的基本类型
前实验设计——是一种自然描述,用来识别自然存在的临界变量及其关系,对无关变量不能控制,但可以操纵变化自变量
准实验设计——运用原始群体,而不是随机的安排被试进行实验处理,用于在真实的教育情景中不能用真正的实验设计来控制无关变量,不能采
用随机方法分派被试的情况
准实验设计特点:
不按照随机抽样原则抽取被试和随机分配被试于各实验处理,一般是以原教学班为实验单位,故有一定的外部效度,强调对自变量控制操作,但对无关变量控制较差。

准实验设计类型:不等控制组设计;时间序列设计;平衡设计
真实实验设计——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都能得到比较严格的控制,能较好地控制内外部无效因素,并有效的操纵研究变量。

8.教育实验中的因素设计
(1)定义
因素设计是指在同一实验中,操纵两个或多个变量的设计,也称析因设计(2)特点
将实验中每个变量各个水平都结合起来进行实验,设计至少需要两个自变量,每一自变量至少有两种层次。

这种设计不是单因素设计的简单组合,而是更真切地表现教育实际现象和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有更好的外在效度。

(五)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
(1)定义
在已有的客观现实材料及思想理论材料基础上,运用各种逻辑的和非逻辑方式进行加工整理,以理论思维水平的知识形式反映教育的客观规律。

(2)理论研究的特点
①抽象概括性与间接性;
②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③层次性;
④超前性和继承性
(3)理论研究的主要功能
①构建理论体系
②对各种教育理论观点的评价分析、整合和转换
③发展和完善原有教育理论体系
④对研究成果的逻辑证明
(六)质的研究
(1)定义
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景下采用多种资料搜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2)质的研究的主要特点
①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
②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
③研究是一个演化发展的过程
④使用归纳法
⑤重视研究关系
(3)质的研究设计的组成部分
①界定研究现象
②确定研究问题
③讨论研究的目的
④界定研究背景知识
⑤确定研究对象
⑥讨论研究关系
⑦选择研究方法
⑧确定研究结果的检测手段
八、教育科学研究数据资料分析
(一)定性分析
(1)特点
①定性分析注重整体的分析
②定性分析的对象是质的描述性资料
③定性分析的研究程序具有一定弹性
④定性分析是对搜集资料进行归纳的逻辑分析
⑤定性分析易受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并具有对背景的敏感性(2)定性分析的一般步骤
①按照研究课题的性质确定定性分析的目标以及分析材料的范围
②对资料进行初步的检验分析
③选择适当的定性分析的方法和确定分析的纬度
④对资料进行归类分析
⑤对定性分析结果的信度、效度、客观度进行评价
(3)对定性分析结果、效度的检验方法
寻找相反证据法——在进行定性分析过程中要极力寻找相反的不同观点证据的
资料,如果找不到相反资料,则说明其资料和分析是可靠的。

三角互证法——同一问题从三个不同来源、不同方式得来的结果加以比较分析,看是否具有一致性。

利用公式对内容分析信度系数进行计算
(二)定量分析
(1)定义
将研究资料和信息数量化,采用统计方法加以处理获得结果,并对处理的结果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研究的结论。

定量分析主要包括:描述统计法和推断统计法
(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表述要求
1.一个高质量的教育研究成果,应具有以下特点:
(1)理论构建完备
(2)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3)有鲜明的创新性
(4)切合实际,针对性强
(5)研究方法科学规范
(6)对研究结果的解释合理
(7)结构严谨、完整、论证深刻有力
(8)文字精炼、简洁流畅、具有可读性
2.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的基本要求
(1)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创新
(2)观点和材料具有一致性
(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借鉴吸收
(4)语言文字精炼简洁,表达要准确完整
3.教育科学研究质量评价的内容
目标评价;
过程评价;
成果评价;
条件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