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婚姻习俗和其发展特点
唐代妇女的婚姻状况

唐代妇女的婚姻状况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开放的时期,妇女的婚姻状况相对较为宽松。
在唐代,妇女的地位相对提高,社会风气较为开放,婚姻自由度有所增加。
1. 婚姻选择:在唐代,妇女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丈夫。
尤其是贵族家庭的女子,她们的父母通常会为她们物色一个合适的婚姻对象,但她们也有权利拒绝这个婚姻。
一些妇女会通过诗词来表达她们对婚姻的独立思考和选择权。
2. 婚龄:唐代的妇女结婚年龄相对较早,通常在15岁至20岁之间。
而男性的结婚年龄则相对较大,通常在20岁至30岁之间。
这种年龄差异也反映了妇女在唐代婚姻中的较为强势地位。
3. 婚姻仪式:唐代的婚姻仪式相对庄重。
新娘需要穿上红色的婚服,戴上婚冠,然后新郎会带领着一队喜庆的婚礼队伍来迎接新娘。
婚礼通常会在新郎家的宴会厅进行,有亲友和音乐的陪伴。
婚礼后,新娘会随新郎回到新郎家。
4. 家庭角色:在唐代,妇女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她们负责管理家务,照顾子女,有时还会参与家族经营。
然而,由于唐代社会的开放和繁荣,一些妇女也有机会参与文化艺术等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
总的来说,唐代妇女的婚姻状况相对较为自由和开放。
她们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丈夫,婚姻仪式庄重,家庭角色重要。
这一时期的社会风气相对宽松,妇女在唐代的地位相对提高。
唐代的风俗习惯与民俗文化

唐代的风俗习惯与民俗文化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灿烂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都非常发达。
但是除此之外,唐代还有很多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这些文化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人民心理,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唐代的风俗习惯与民俗文化。
1. 婚姻习俗在唐代,婚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事件,因此婚姻习俗也非常丰富多彩。
首先,在唐代男女成年之后就可以自主选择婚姻对象,但是必须得到父母的认可才能结婚。
其次,在唐代,男女的相互了解是通过媒妁之言来实现的。
一般来说,当相亲双方达成一致后,双方父母会在家中设宴,邀请亲属、朋友参加宴会,一切即将发生的婚礼都要在这个宴会上商定。
而在婚礼当天,新娘要穿上红色的嫁衣,新郎则要穿上白色的喜袍。
两人在拜堂后要交换喜帽,象征着彼此共同生活。
2. 饮食习俗唐代人对饮食有非常高的要求,他们对菜品的口味、色彩、香味等都非常讲究。
在唐代的宴会上,宴席菜肴一般超过50道,每道菜的摆放和口味都有严格的规定。
同时,在唐代,人们可以在每天的饮食中享受到各种各样的美食。
不仅有汉族的菜肴,还有多种少数民族的美食,比如骆驼肉、野牛肉等。
唐代最著名的美食就是炸油饼,这是一种由油、面和酵母等原料混合搅拌做成的小面饼,炸后非常酥脆可口。
3. 社交习俗在唐代的社交生活中,人们非常注重礼节和礼仪。
人们在赴宴前一定要仔细准备礼物,这个礼物不要太昂贵,但不能太便宜。
在宴会上,人们要遵守规矩,不能过于热情或过于冷淡。
宴会中,男侍女侍是必不可少的,男子要拿酒敬女子,女子一般不直接喝酒,而要用小杯舀出酒来,再喝。
除了宴会之外,在唐代,人们还经常在楼台、庭院品茶赏花,这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
4. 茶文化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
人们在唐代非常喜欢品茶,因此茶文化在这个时期非常繁荣。
当时的贵族、文人都喜欢举办茶会,品茶、吟诗、作画、谈论自然人文之道,成为文化交流和社交活动的内容。
茶道文化也随之兴起,唐代的茶道非常注重个人修为和性情的表现,在茶道的世界里,人们可以找到一种满足灵韵的精神享受。
唐朝的风俗习惯与礼仪制度

唐朝的风俗习惯与礼仪制度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其风俗习惯和礼仪制度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从婚嫁、服饰、饮食和宴会等方面探讨唐朝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礼仪,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个古代王朝的魅力所在。
一、婚嫁习俗在唐代,婚嫁被视为人生大事,有着独特的仪式和规范。
首先是婚礼的筹备,新娘要在结婚前进行“嫁妆”,即为了显示家庭富足和女孩的地位,父母会提供丰厚的嫁妆礼品,如金银首饰和绸缎等。
此外,新娘还会在婚礼前绣制一副婚帏,以示贤良和家庭的富裕。
婚礼当天,新郎要骑着喜马接新娘回家,在路上要经过一系列的“闹新娘”游戏,以增加婚礼的喜庆气氛。
二、服饰文化唐朝的服饰讲究色彩亮丽和华丽的款式,反映了盛世的奢靡风气。
贵族阶层常穿着华丽的龙袍和锦衣,身上点缀着金银首饰。
妇女的服装通常由多层次的绸缎和丝绸制成,配以金银丝的绣花图案,体现了其尊贵的身份和美丽的气质。
而平民百姓则以棉布和麻布为主,款式较为简单朴实。
三、饮食文化唐代的饮食文化十分丰富多样,包括宫廷菜肴和民间小吃。
宫廷菜肴以宴会上的盛宴最为著名,充满创意和精心制作。
宴会上的菜品有很多种,比如羊肉爆酥、鞭芽炖鸽子等,不仅色香味俱佳,而且造型独特。
民间小吃则琳琅满目,有肉夹馍、麻花、米粉等,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口味选择。
四、宴会礼仪唐代是一个重视礼仪的时代,各种宴会活动都有严格的礼仪规范。
在宴会上,主人要按照规定的座次安排宾客就座,而宾客则要遵循各自的身份和地位找到自己的座位。
宴会上的菜肴要丰盛而精致,主人要亲自招待宾客,展现出主人的慷慨和尊重。
在宴会进行过程中,宾客之间要互相交流,不得擅自离席或者打断他人发言,以显示对主人的尊重和礼貌。
综上所述,唐朝的风俗习惯和礼仪制度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文明程度。
婚嫁、服饰、饮食和宴会等方面的独特文化凸显了唐代人民的生活品质和审美追求。
作为一个灿烂辉煌的时代,唐朝的风俗礼仪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传承。
唐代的家庭生活与婚姻制度

唐代的家庭生活与婚姻制度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家庭生活和婚姻制度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本文将从唐代家庭生活的特点和唐代婚姻制度的演变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唐代家庭生活的特点1. 多代同堂的家庭结构唐代的家庭结构一般是多代同堂的。
在唐代,人们尊重首领式的家庭结构,即以长辈为首,子孙众多。
家族内几乎所有亲戚都住在一起,共同生活。
这样的家庭结构有利于维系家族纽带,传承家族文化和财富。
2. 家族崇尚男性血脉在唐代的家庭中,男性血脉被极其重视。
家族的延续和繁荣往往依赖于男性后代的出生。
男性担任家族的负责人,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权力。
3. 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尽管唐代家庭中男性地位较高,但女性在家庭中也拥有一定的权力和地位。
女性有权管理家庭日常事务,照顾家人的生活和起居。
有些女性甚至在商业和政治方面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贡献。
二、唐代婚姻制度的演变1. 婚姻的选择和安排在唐代,婚姻的选择和安排有一定的灵活性。
一般情况下,父母或长辈会为子女选择合适的配偶,但也有一部分人可以自由选择伴侣。
随着时代的变迁,封建礼教逐渐淡化,个人的选择权逐渐增加。
2. 婚姻的仪式和习俗唐代的婚姻仪式和习俗非常繁琐。
婚礼通常要进行多个环节,包括定亲、过堂、纳吉、聘媒等。
婚礼期间,亲友们会进行各种祝福和庆祝活动,其中包括舞蹈、音乐、宴会等。
3. 妻妾的地位和家庭责任在唐代,妻妾的地位决定了她们在家庭中的责任和地位。
妻子在家庭中具有管理家务、照顾子女和供养老人的责任。
妾室则负责辅助妻子,满足丈夫的生活需求。
4. 婚姻离散与婚姻制度改革唐代后期,婚姻离散现象逐渐增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观念的改变,人们逐渐开始思考婚姻的自由和平等。
唐玄宗时期,通过颁布《新妇父法》等法令,婚姻制度得到了一定的改革。
妇女的地位得到提高,离婚和再婚也更加容易。
总结起来,唐代的家庭生活和婚姻制度在当时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演变。
多代同堂的家庭结构、男性血脉的崇尚以及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都反映了唐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隋唐时期的社会习俗

隋唐时期的社会习俗隋唐时期(公元581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社会俗也有许多特点和特色。
以下是对隋唐时期社会俗的简要介绍:1. 婚姻俗:隋唐时期,婚姻俗相对严格。
通常是由父母和媒人安排,娶妻过程注重礼节。
结婚时,男方需要送娘家礼物,并举行盛大婚礼。
婚后,夫妻双方应尊敬父母和长辈,男方有责任养家糊口,女方要贤良淑德。
婚姻习俗:隋唐时期,婚姻习俗相对严格。
通常是由父母和媒人安排,娶妻过程注重礼节。
结婚时,男方需要送娘家礼物,并举行盛大婚礼。
婚后,夫妻双方应尊敬父母和长辈,男方有责任养家糊口,女方要贤良淑德。
2. 服饰俗:隋唐时期,人们注重穿戴整齐华丽的服饰。
富贵人家的衣物常用丝绸、缎子等贵重材料制作,色彩鲜艳。
在社交场合,男士通常穿着长袍、短衣,女士则穿着长裙、褙子等。
服饰习俗:隋唐时期,人们注重穿戴整齐华丽的服饰。
富贵人家的衣物常用丝绸、缎子等贵重材料制作,色彩鲜艳。
在社交场合,男士通常穿着长袍、短衣,女士则穿着长裙、褙子等。
3. 礼仪俗:隋唐时期,礼仪俗非常重要。
人们注重尊敬和遵守社会等级和家族伦理。
例如,在正式场合要行拜礼,尊重长辈和贵族。
同时,随着的传播,人们还注重举行宗教仪式和祭祀。
礼仪习俗:隋唐时期,礼仪习俗非常重要。
人们注重尊敬和遵守社会等级和家族伦理。
例如,在正式场合要行拜礼,尊重长辈和贵族。
同时,随着佛教的传播,人们还注重举行宗教仪式和祭祀。
4. 文化娱乐俗:隋唐时期,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样。
诗词成为社交的一种方式,人们喜欢进行琴棋书画等艺术活动。
宫廷里举行音乐舞蹈会等娱乐活动,还有各种庙会和人间乐园等娱乐场所。
文化娱乐习俗:隋唐时期,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样。
诗词成为社交的一种方式,人们喜欢进行琴棋书画等艺术活动。
宫廷里举行音乐舞蹈会等娱乐活动,还有各种庙会和人间乐园等娱乐场所。
5. 食俗惯:隋唐时期,人们注重饮食礼仪。
富贵人家的餐桌上常有丰盛的菜肴和美酒,特别是宫廷宴会更为讲究。
唐宋时期的婚姻制度与婚礼习俗

唐宋时期的婚姻制度与婚礼习俗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繁荣的时期,不仅在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在婚姻制度和婚礼习俗上有着丰富多样的特点。
本文将以唐宋时期的婚姻制度和婚礼习俗为主题,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一、婚姻制度在唐宋时期,婚姻制度与家族社会密切相关,婚姻往往被视为家族的一项大事。
尽管当时已出现一些民间婚姻习俗,但社会地位较高的人仍然以家族利益为首要考虑。
1. 家族联姻在唐宋时期,家族之间通过联姻来增强亲戚关系,以达到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利益。
这种家族联姻以婚姻为纽带,通过婚姻关系来加强家族的势力和影响力。
2. 匹配制度唐宋时期的婚姻往往由父母或其他长辈负责,他们会根据家庭背景、经济条件和地位等因素来为子女选择合适的婚姻对象。
这种匹配制度注重家族利益和社会地位,而不太关注个人感情。
3. 重男轻女唐宋时期社会普遍存在着重男轻女的观念,男性在家族中的地位和权利要大于女性。
这种观念也对婚姻制度产生了影响,男性拥有较多的自主权,而女性则往往需要听从家族的安排。
二、婚礼习俗在唐宋时期,婚礼是一场盛大而庄重的仪式,代表着两个家族的结合和社会地位的提升。
下面将介绍一些婚礼习俗的细节。
1. 婚前准备在唐宋时期,婚礼的筹备工作通常需要提前很长时间。
家人会为新郎新娘挑选合适的婚纱、婚鞋和婚妆,并与媒人商讨婚礼的日期和其他细节。
2. 准备聘礼唐宋时期,新郎需要准备一定数量的聘礼,包括金银珠宝、锦缎绸绢等。
这些聘礼既是对新娘家庭的尊重,也象征着新郎家庭的财富和实力。
3. 请帖和婚车在唐宋时期,请帖是婚礼中重要的一环。
新郎会亲自送请帖给亲朋好友,表示邀请他们参加婚礼。
同时,新郎新娘还需要准备一辆豪华婚车,用以接送新娘到新郎家。
4. 婚礼仪式唐宋时期的婚礼仪式通常是举行在家族的祠堂或者家中的大厅。
在婚礼当天,新娘会穿上精美的婚纱,新郎会穿上华丽的礼服。
婚礼包括交杯酒、拜堂、献茶等环节,表示新娘已成为新郎家庭的一员。
唐朝的婚姻制度

唐朝的婚姻制度在唐朝,婚姻制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制度,它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家庭的和睦起着重要作用。
唐朝的婚姻制度相较于前代有一些变化和发展,主要体现在婚姻的选择、婚姻的程序以及婚姻的权利和义务方面。
在唐朝,婚姻的选择相对灵活,婚姻自由度相对较高。
虽然仍然存在以父母为中心的婚姻安排,但相对于前代的严格规定,唐朝更加注重男女双方的意愿。
尤其是在城市中,有较大的婚姻自主权。
此外,唐朝禁止了宗族内近亲结婚,进一步保护了婚姻的自由。
唐朝的婚姻程序相对简化和便利。
一般情况下,男女双方达到婚龄后,可以自由选择伴侣,而且无需通过正式媒人或父母的安排来进行婚姻。
一旦男女双方同意结婚,就可以举行婚礼。
唐朝的婚礼分为三个环节:订婚、迎亲和成婚。
原则上,男女双方订婚后必须在随后不久举行婚礼,否则会被认为是不属于正式婚姻的关系。
在婚礼上,除了男女双方的父母和亲戚朋友,还会邀请一些官员或知名人士来参加,以显示婚礼的正式性和庄重性。
婚姻中的权利和义务是婚姻制度中另一个重要方面。
在唐朝,男女双方在婚姻中的地位是平等的。
妻子在经济上享有与丈夫一样的权益,例如财产继承和支配权等方面。
另外,夫妻关系中存在着相互尊重和支持的基本原则。
夫妻双方应该共同承担家庭的责任,共同照顾子女和家务。
此外,唐朝也禁止重婚和婚内外通,以保护婚姻的稳定和纯洁。
总而言之,唐朝的婚姻制度在婚姻的选择、程序以及权利和义务方面相对较为灵活和自由。
与前代相比,唐朝对于婚姻的选择更注重男女双方意愿的尊重和平等,婚姻程序相对简化和便利,夫妻双方在婚姻中的权利和义务得到平等的保护和尊重。
这种婚姻制度的发展和改变为唐朝社会的稳定和家庭的和睦做出了重要贡献。
浅析我国唐代婚姻制度

浅析我国唐代婚姻制度唐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婚姻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唐代,婚姻制度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和演变,体现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家族结构变化、宗法制度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唐代,婚姻制度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宗族意识强烈。
宗族制度在唐代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以家族为单位的婚姻结构得到了维护和保护。
婚姻是家族之间的联姻,是维护宗族利益、扩大宗族势力的手段之一、婚姻是由家族长辈来决定,并由媒人和礼仪来进行配对,注重的是门第和姻亲的关系。
这种家族意识的观念也限制了妇女的婚姻自主权。
其次,男尊女卑的思想仍然存在。
唐代是一个儒家思想盛行的时代,儒家思想中强调男尊女卑,男性主导社会、家庭和婚姻的观念深入人心。
在婚姻中,男性具有主导地位,妇女要从属于男性,服从丈夫和婆家的安排。
妇女在婚姻中的地位和权益相对较低,婚后妇女仍然需要依附于丈夫和其家族。
第三,地位较高的女性寻求婚姻自主权。
在唐代,有一部分地位较高的女性寻求婚姻自主,如公主和贵族女性。
她们拥有较多的社会资源和自主权,能够选择自己的配偶,并在婚姻中争取自己的权益。
这一现象体现了妇女在特定社会地位和资源条件下寻求婚姻自主的意愿和行动。
第四,提倡以感情为基础的婚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迁,以感情为基础的婚姻开始逐渐普及。
尽管宗族意识和儒家思想对婚姻仍然有一定的制约,但是在唐代,一些人开始注重夫妻之间的感情和爱情。
夫妻之间的感情成为婚姻的一个重要因素,夫妻关系也开始强调互敬互爱、共同成长和共同建立家庭。
总体来说,唐代婚姻制度在社会变革和思想观念的重要影响下,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虽然家族观念和儒家思想对婚姻的制约依然存在,但是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妇女在婚姻中也有一定的主动权和选择权。
同时,以感情为基础的婚姻开始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对唐代婚姻制度的分析只是对其部分方面的描述,并不能完全概括当时的婚姻实践。
法律讲堂唐代婚姻往事(2篇)

第1篇一、引言婚姻,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唐代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其婚姻制度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许多创新和发展。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唐代,一起回顾那些充满传奇色彩的婚姻往事。
二、唐代婚姻制度概述1. 婚姻形式唐代婚姻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制、妻妾并存制、收养制等。
其中,一夫一妻制是主流婚姻形式。
2. 婚姻年龄唐代法律规定,男子结婚年龄为16岁,女子结婚年龄为14岁。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结婚年龄都超过了法定年龄。
3. 婚姻程序唐代婚姻程序主要包括订婚、纳彩、迎亲、拜堂等环节。
其中,订婚是婚姻程序的起点,纳彩是男方给女方送彩礼,迎亲是男方迎娶新娘,拜堂是婚礼的高潮。
4. 婚姻法律地位唐代婚姻法律地位较高,夫妻双方在法律上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如夫妻财产共有、子女抚养权等。
三、唐代婚姻往事1. 唐太宗李世民的婚姻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他的婚姻生活颇具传奇色彩。
李世民共有三位皇后,分别是长孙皇后、武则天和徐惠。
其中,长孙皇后是他的原配妻子,徐惠是他的继室。
2. 李白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传颂千古。
据传,李白曾与杨玉环有过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
然而,这段爱情并未得到圆满的结局,最终以悲剧收场。
3. 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传奇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是唐代最著名的爱情传奇之一。
杨玉环原是唐玄宗的儿媳,后来被纳入宫中,成为唐玄宗的贵妃。
他们的爱情故事,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
4. 玄奘取经路上的婚姻往事唐代高僧玄奘,为了取得真经,历经千辛万苦,跋涉千里。
在他的取经路上,曾发生一段感人的婚姻往事。
玄奘在印度遇到了一位名叫慧远的女子,两人相识相爱,最终结为夫妻。
然而,为了取经,玄奘不得不忍痛与慧远分别。
四、结语唐代婚姻往事丰富多彩,既有浪漫的爱情故事,也有悲壮的婚姻传奇。
这些往事不仅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婚姻制度,也展示了唐代人民的婚姻观念和生活态度。
唐朝的风俗与礼仪婚丧嫁娶与宴会习俗

唐朝的风俗与礼仪婚丧嫁娶与宴会习俗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唐朝,人们注重礼仪、崇尚和谐,并遵循一系列传统的风俗习惯。
婚丧嫁娶与宴会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中的礼仪和仪式更是充满深意。
一、婚礼习俗唐朝的婚礼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婚姻观念。
婚礼通常非常庄重,分为订婚和成婚两个环节。
首先,男女双方经过家人的商议后,确定好婚期。
在订婚仪式上,男方会向女方家族呈上聘礼,以示诚意和尊重。
而成婚仪式则需要准备丰盛的嫁妆,如金银首饰、绸缎衣裳等。
婚礼当天,新郎和新娘会分别跟随家人和朋友的陪伴,进行盛大的迎亲仪式。
在迎亲的过程中,亲友们会敲锣打鼓,高喊祝福的声音回荡在整个街道上。
一路上,要经过多个关卡,以检验新郎新娘的耐力和勇气。
最终,新娘会被带进新郎的家中,两人完成婚姻仪式的最后一步。
二、丧礼习俗在唐朝,丧礼被视为一个个体的离世、亲人的离去和整个家族的凄惨。
因此,丧礼的进行非常庄重,以示对逝者的尊重和悼念。
丧礼期间,家人会穿上素服,家中也会悬挂白色或黑色的挽联和幡旗。
在丧期内,亲友们会前来吊唁并表达他们的哀思。
而葬礼则会举行一系列的仪式,包括守夜、扶灵、告别等。
在葬礼仪式中,人们要记住遵守特定的丧葬礼仪规范,如攒拾白布礼服、行礼三次等。
丧礼结束后,家人还会设宴款待亲友,并送亲友一些礼品作为答谢。
全过程体现出悼念的庄严和对逝者的哀思以及对亲友的感谢。
三、宴会习俗在唐朝社交圈中,宴会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社交方式。
宴会不仅可以用于礼节性的招待客人,同时也是彰显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方式。
唐朝的宴会通常分为正式宴会和私人宴会两种。
正式宴会通常由重要官员或皇帝举行,用以招待外国元首和重要宾客。
在正式宴会上,主人会事先准备盛大的场地,造型精美的器皿和美味佳肴。
宴会期间,主人会亲自招待宾客,敬酒致辞,并举行各种文艺演出。
私人宴会则更加灵活和随意,一般由个人或家族组织,可以是庆祝生日、喜事、联谊等。
唐式婚礼有哪些流程唐朝婚礼有哪些独特的习俗

唐式婚礼有哪些流程唐朝婚礼有哪些独特的习俗婚姻就像一个时代的缩影,能让我们一窥其背后的真实。
唐人的婚姻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唐人结婚有什么制度规定,有哪些规矩呢?唐人的择偶标准唐人非常讲究门当户对,具体表现为:在物质方面,唐人注重女方的资财、男方的功名和家族的底蕴;在精神层面,尤其注重门第、阶层和礼法。
唐朝社会不允许不同阶层的男女通婚,同一阶层中如门第不对等,也不允许婚配。
门当户对是择偶的标准之一。
唐初的门阀士族的势力逐渐衰落,但门阀士族依旧自视甚高,不愿与富裕之家、唐朝新贵结为亲家。
那时的唐人心中,旧门阀士族的社会威望不减,一些风俗仍影响着唐朝社会。
虽然从唐太宗李世民开始就着手抑制和打击门阀士族,但是时人仍以与旧门阀结亲为荣。
比如,房玄龄、魏征等大臣就不顾皇帝的意愿,与旧门阀结亲。
多有聘资,讲究物质条件,是择偶的另一标准。
唐朝社会嫁女娶妻均有重钱财的风俗,有的人为了娶女出高额彩礼,有的对女儿嫁资明码标价,有的为了攀附门第,不惜出“陪门财”。
一句话,没有钱真的结不了婚。
礼部尚书许敬宗就因为嫁女儿换取高额彩礼的事情被弹劾了,最终被贬为郑州刺史,这段历史也就成为他的一段黑历史。
据《太平广记》记载,范阳卢氏女儿出家聘财明码标价,“聘财必以百万为约,不满此数,义在不行”。
普通百姓中,也有一些父母在为子女结亲时,重钱财而不顾对方年龄,把年纪轻轻的女儿嫁给年老的男子,以获取聘资。
唐代风俗中,若女家门第名望不如夫家,为了攀附门第,女方要不惜增加陪嫁的财物方可成婚,所谓“门第不够钱来凑”。
唐高宗质疑百官,有的官员竟然以卖婚为荣。
于是,唐高宗下诏,规定三品以上之家,不得收绢(唐朝流通货币之一,功能同铜钱)超过三百匹,四品和五品不得超过二百匹,六品和七品不得超过一百匹,同时也明确了夫家不得收陪门财。
事实证明,此类行为并未因诏令的禁止而有所收敛。
除了讲究门第和多求聘财,也有个别唐人重视郎才女貌,看重潜力和人才。
尤其是寒士参加科举考试以后,一些公卿家族也会到新科进士参加的曲江宴饮处择婿。
唐朝的风俗民情与节庆习俗

唐朝的风俗民情与节庆习俗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不仅文化繁荣,政治稳定,经济繁盛,还有丰富多彩的风俗民情与节庆习俗。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唐朝的一些典型风俗民情与节庆习俗。
一、唐朝的婚俗婚姻在唐朝是一个十分重要且庄重的仪式。
结婚之前,双方家庭会派人互赠红绸、金银首饰等贺礼,表示双方家庭的喜悦与美好祝愿。
婚礼当天,新郎穿戴华丽的礼服,新娘身着绣满金银花鸟图案的红色婚服。
婚宴上,新郎新娘会互相敬酒,并向长辈行礼。
整个婚礼气氛热烈喜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唐朝的乐舞唐朝的音乐和舞蹈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期。
唐朝人民非常喜爱歌舞表演,乐舞多以宫廷乐舞和民间乐舞为主。
宫廷乐舞多以庄严典礼为主题,舞姿端庄大方,犹如仙女下凡;而民间乐舞则更富有活力和欢乐氛围,热情奔放。
每逢节日或大型庆典,人们会穿上盛装,载歌载舞,共同享受音乐与舞蹈带来的乐趣。
三、唐朝的元宵节元宵节是唐朝非常重要的节日之一。
当天,人们会点亮各种各样的灯笼,如花灯、龙灯、笼灯等,将城市装扮得熙熙攘攘、灯火辉煌。
同时,人们互赠汤圆,寓意团圆与美满。
在街头巷尾,还有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如民间艺人表演、灯谜猜猜等等,热闹非凡。
四、唐朝的踏青习俗踏青是唐朝春天里流行的一种习俗。
每年清明节期间,人们会结伴出门,走进郊野,观赏大自然的美景,增进亲友之间的感情。
游玩的同时,人们还会合唱诗词、吟唱乐曲,以此庆祝春天的到来。
踏青活动不仅让人们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也是人们放松身心、庆祝新生的一种方式。
五、唐朝的庙会唐朝的庙会是非常热闹的一种庆典活动。
每逢元宵节、端午节等重要节日,各地会举办盛大的庙会,吸引着大量人们前来观光游玩。
庙会上,人们可以品尝各种美食,比如糖葫芦、汤圆等。
还能欣赏到各种表演,如杂耍、杂技、戏曲等。
庙会上人们还可以购买到各种纪念品,增加了节日的纪念和喜庆感。
总结:唐朝的风俗民情与节庆习俗丰富多样,体现了当时人民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对生活的热爱。
唐律婚姻制度

唐律婚姻制度唐律婚姻制度是唐代社会婚姻制度的法律规范。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也是中国婚姻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
唐代婚姻制度与当时的社会风俗、经济状况和政治制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唐律婚姻制度是唐代婚姻制度的核心,对于了解唐代的婚姻风俗和婚姻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唐代婚姻制度的特点唐代婚姻制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婚姻自由度较高唐代的婚姻制度相对自由,婚姻自由度较高。
唐代的婚姻制度没有强制性的规定,婚姻的形式和内容都是由双方自愿决定的。
唐代的男女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配偶,不受父母或家族的强制干涉。
唐代的女性地位相对较高,女性有权选择自己的配偶。
2. 婚姻形式多样唐代的婚姻形式多样,不仅有男女自由恋爱结婚,还有包办婚姻、媒妁之言等形式。
此外,唐代还有“抢婚”、“私奔”等婚姻形式,这些婚姻形式在当时虽然不被社会所认可,但在民间却相当普遍。
3. 婚姻制度具有地区特色唐代是一个地域性文化较为发达的时期,不同地区的婚姻制度也有所不同。
南方地区的婚姻制度相对自由,女性地位较高,而北方地区的婚姻制度则较为保守,女性地位相对较低。
二、唐律婚姻制度的内容唐律婚姻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婚姻的法定年龄唐律规定男子年满二十岁,女子年满十六岁,方可成婚。
未满法定年龄的男女不得成婚,否则将被视为非法婚姻。
2. 婚姻的禁止原则唐律规定,直系亲属、姻亲、养父母、养子女、师徒、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的兄妹、堂兄弟姐妹等之间不得结婚。
违反此规定的婚姻将被视为非法婚姻。
3. 婚姻的登记制度唐律规定,男女双方成婚后应当到官府登记,取得结婚证书。
没有登记的婚姻将被视为非法婚姻,双方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4. 婚姻的财产制度唐律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中的财产,应当共同所有。
夫妻离婚后,应当公平分割夫妻共同拥有的财产。
此外,唐律还规定,妻子在婚姻关系中应当享有与丈夫相同的权利和地位。
5. 婚姻的离婚制度唐律规定,夫妻离婚应当有正当理由。
唐代婚姻制度

唐代婚姻制度唐代的婚姻制度基本上是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主导的。
以下是唐代婚姻制度的一些特点:1. 包办婚姻:在唐代,婚姻往往由父母或亲戚朋友安排。
父母会为子女选择合适的配偶,各方会通过媒妁之言来商议婚姻事宜。
2. 定亲仪式:在确定婚姻对象后,会进行定亲仪式。
此时,双方家长会商定婚约,以及一些婚姻的细节,如嫁妆、聘礼等。
3. 形式化的婚姻仪式:在婚礼举行时,会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如交杯酒、拜堂、交拜、求香等。
这些仪式都有特定的程序和规矩。
4. 婚礼费用:婚礼费用由男方承担。
嫁妆是女方家庭所准备的财物,以作为女子进入婆家的资本。
5. 家族的重要性:在唐代,家族观念非常重要,婚姻是家族之间的联姻。
因此,父母会将子女的婚姻作为维系家族利益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手段。
6. 男尊女卑:在唐代社会里,男性地位高于女性。
男性在婚姻中享有更多的权利,而女性则在婚姻中处于从属地位。
7. 婚后居住:唐代的夫妻多数会在男方家庭居住,女方需要迁入男方家庭作为贤妻良母。
总的来说,唐代的婚姻制度强调父母的决定和家族利益,婚姻是由父母和家族来安排的。
双方的感情并不是主要的考虑因素,而更多地关注家族的联姻、社会地位和财产的继承。
另外,唐代的婚姻制度还存在一些其他特点:1. 女性的地位:虽然唐代的社会地位中,男性相对较高,但女性在经济、教育和社交方面仍然享有一定的自由。
有些女性可以接受教育、经商或从事文化艺术活动。
然而,封建家族制度仍然存在,女性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
2. 多妻制度:在唐代,贵族和富裕人家的男性可以有多个妻子,甚至可以有妾室。
妻妾之间的地位存在差异,妻子的地位相对较高,而妾室的地位较低。
3. 离婚制度:唐代的离婚制度相对宽松。
如果夫妻之间感情不合或发生重大矛盾,双方可以通过协议或请求法律程序来解除婚姻。
4. 丧葬婚姻:在唐代,丧葬婚姻是一种特殊的婚姻形式。
如果一方的配偶去世,剩下的一方可以选择再次婚姻,这种婚姻被称为丧葬婚姻。
唐代妇女的婚姻状况

唐代妇女的婚姻状况
唐代妇女的婚姻状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婚龄:在唐代,女性的婚龄比男性早。
一般来说,女性到了16岁就可以成婚了,而男性则要等到20岁左右才能成婚。
而且,女性的婚姻往往是由家长或媒人来安排的,没有太多的自主权。
2. 婚姻方式:唐代的婚姻方式有很多种,如婚姻、妻妾、姬妾等。
其中,婚姻是正式的结婚形式,而妻妾、姬妾则是非正式的婚姻形式。
在唐代,男性可以同时拥有多个妻子和姬妾,这也是当时社会的一种常态。
3. 女性地位:在唐代,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家庭中的地位不高,并且婚姻被视为女性的一种职业,为了能够有更好的生活,很多女性会选择嫁给富豪或官宦家庭。
4. 婚姻离散:尽管唐代的婚姻制度有很多种,但婚姻离散也比较普遍,尤其是由于丈夫的原因,妻子往往要离散。
妻子离散后,她的地位和生活条件都会受到影响,因此很多女性选择了忍辱偷生,依然留在丈夫身边,忍受着各种不幸的遭遇。
综合来看,唐代妇女的婚姻状况相对较为复杂,女性地位低下,婚姻制度存在缺陷,婚姻离散普遍,这些都影响了妇女的生活和权益。
唐朝的风俗与礼仪宴会与婚嫁的习俗

唐朝的风俗与礼仪宴会与婚嫁的习俗唐朝的风俗与礼仪:宴会与婚嫁的习俗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朝代之一,也是一个讲究礼仪的时期。
在唐朝社会中,风俗与礼仪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宴会与婚嫁是唐代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己独特的习俗与规矩。
本文将详细探讨唐朝宴会与婚嫁的风俗与礼仪。
一、唐朝宴会的风俗与礼仪1. 宴席布置:唐朝的宴会场所一般布置得十分精美,鲜花、烛光与装饰品应用广泛。
宴会厅内的桌椅、餐具都是讲究选用的,瓷器、玉器等珍贵的器皿常常被用来供应贵宾。
此外,宴会上还会供应美味佳肴和各种名酒,以满足宾客的味蕾。
2. 宴会礼仪:宴会上,主持宴席的人有着特殊的地位,他负责接待来宾、主持开宴、致辞等。
来宾进场时,主人会亲自迎接,并陪同找到自己的座位。
宴会正式开始后,主人会提议举杯敬酒,并邀请来宾共同祝福。
在宴会期间,主人还会不时为来宾们表演各种娱乐节目,如歌舞、音乐演奏等。
3. 用餐礼仪:唐代人用餐非常讲究礼仪。
在宴会上,客人要按照主人的示意,优雅地进食。
用餐时,不可大声喧哗或说笑,也不能放肆地吵杂对话。
用餐时,人们手持酒杯相互敬酒,并以礼节性地对饮。
用餐结束后,要用烟袋、清茶等净化口腔。
二、唐朝婚嫁的风俗与礼仪1. 婚姻仪式:唐代的婚姻仪式庄重而隆重。
婚礼正式开始前,双方父母会商定婚事,并举行订婚仪式。
在婚礼当天,新娘会穿着精美的嫁妆,由媒人引领,踏入婚车之中。
新郎在接新娘过程中,要阻挡一些闹腾者的挑战与考验。
一旦抵达新郎家,婚礼正式开始,进行举行拜堂礼、交拜天地、拜祖先等环节。
2. 婚宴习俗:唐代的婚宴通常规模庞大。
首先是亲友们的吉祥训词和赠送礼品,以祝福新人幸福美满。
在宴席进行时,主人会提供各种美食佳肴,并由他们亲自上菜。
宴会上,新娘与新郎要举杯敬酒,同时接受亲友们的祝福。
婚宴过程中还会有各种娱乐表演,如歌舞、才艺展示等,以增加宾客们的欢乐氛围。
3. 新婚之夜:唐代的新婚之夜十分重要。
新娘进入新家后,通常由她的母婆或长辈指导,进行婚后生活中的仪式教导,教授她关于家庭生活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唐律婚姻制度

唐律婚姻制度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其婚姻制度也是非常有特色的。
唐律是唐朝的法律制度,其中包括了婚姻制度的相关规定。
本文将从唐律婚姻制度的基本特点、婚姻的形式、离婚、家庭财产等方面进行介绍,以便更好地了解唐朝的婚姻制度。
一、唐律婚姻制度的基本特点唐朝的婚姻制度以家族利益为重,以男尊女卑为基础,男女双方的婚姻自由度不高。
唐律规定,男方的家长应该为儿子选择合适的婚姻对象,而女方的父母则应该为女儿选择合适的婚姻对象。
同时,唐律还规定了许多婚姻的限制条件,如亲戚关系、年龄、身份等。
由于唐朝是一个封建社会,家族的利益非常重要。
因此,唐律规定,男方应该尽可能地选择有地位、有财富、有才能的女子为妻,以增加家族的声望和地位。
而女方则应该尽可能地嫁给有地位、有财富、有才能的男子,以保障自己的生活和地位。
二、婚姻的形式唐朝的婚姻形式有很多种,如嫁妆婚、买卖婚、合婚、兄弟婚等。
其中,嫁妆婚是最为普遍的一种婚姻形式。
唐朝的嫁妆婚是指女方在婚姻中提供的财产,包括金银、土地、牛马等。
男方在接受嫁妆的同时,也会给女方一定的财物,以表示对女方的尊重和爱护。
买卖婚是另一种比较常见的婚姻形式。
买卖婚是指男方支付一定的财物给女方,以获得女方的婚姻权。
在唐朝,买卖婚是非常普遍的一种婚姻形式,尤其是在农村地区。
合婚是指两个家庭中的男女进行联姻,以达到共同利益的目的。
在唐朝,许多家族都喜欢通过合婚的方式来增加家族的声望和地位。
兄弟婚是指一位男子同时娶了两个或更多个妻子。
在唐朝,兄弟婚是非常罕见的,而且往往会引起家族内部的争端和纷争。
三、离婚在唐朝,离婚是允许的,但是必须遵守一定的程序和规定。
唐律规定,离婚必须经过男方的家长同意,并且必须有足够的理由。
离婚的理由包括:婚姻中双方有重大的过错、婚姻中双方感情不合、婚姻中双方不能生育等。
如果离婚是因为女方的过错,如通奸、不孝等,那么女方必须退还嫁妆。
如果离婚是因为男方的过错,如家暴、赌博等,那么男方必须支付一定的赡养费给女方。
唐代婚俗特点

唐代婚俗特点唐代婚俗那可真是丰富多彩,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呢。
在唐代啊,婚姻讲究门当户对,这可不是简单说说的哦。
一般大家族之间相互联姻,就像是搭积木一样,一块合适的积木要找到另一块能匹配得上的。
比如说,官宦人家就爱找官宦人家,这样家族的势力就能更稳固啦。
1. 婚姻的缔结过程纳采呢,这可是第一步。
男方家要派使者去女方家,带上一只大雁作为礼物。
为啥是大雁呢?大雁可是象征着忠贞不渝呢,这就表示男方对女方的诚意,希望女方家能接受这门亲事。
而且这大雁还得是活的,要是半道上死了,那可有点不吉利了。
问名就紧随其后啦。
男方家使者要询问女方的名字和生辰八字,这在当时可重要啦。
这生辰八字就像是一把神秘的钥匙,要是合得来,那这门亲事就更有希望了。
就好比两个人的命运密码要匹配得上才行。
纳吉呢,这一步就是男方家拿着女方的生辰八字去算卦。
要是卦象显示吉利,那就可以进行下一步啦。
这就像在寻求老天爷的同意,感觉可神秘啦。
纳征可是很实际的一步。
男方家要给女方家送聘礼。
这聘礼可丰厚啦,有金银财宝、绫罗绸缎之类的。
这聘礼的多少也能显示出男方家的财力和对女方家的重视程度。
就像是一场财富和诚意的展示。
请期就是男方家选定结婚的日期,然后去征求女方家的意见。
这就很人性化啦,毕竟结婚是两家的大事,得商量着来。
亲迎是最后一步啦。
新郎要亲自去女方家迎娶新娘。
这时候新娘要穿上漂亮的礼服,戴上华丽的首饰。
新郎骑着高头大马,带着迎亲队伍,那场面可热闹啦。
2. 唐代婚俗中的特殊现象唐代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女性的地位相对较高。
在婚姻里,女性有时候也有一定的话语权。
不像有些朝代,女性只能完全听从夫家的安排。
比如说,要是丈夫对妻子不好,妻子是可以提出和离的。
这和离就相当于现在的离婚,而且在社会上也不会受到太多的歧视呢。
还有就是唐代的婚礼习俗中有很多有趣的仪式。
在婚礼上,新人们要行同牢礼,就是夫妻一起吃同一碗饭,表示从此要同甘共苦啦。
还有合卺礼,夫妻要一起喝交杯酒,不过当时的交杯酒可不像现在这么简单,那酒杯还连着红线呢,象征着夫妻之间的缘分和羁绊。
唐代婚姻制度开题报告

唐代婚姻制度开题报告唐代婚姻制度开题报告一、引言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也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
婚姻作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的稳定和个体的幸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唐代婚姻制度的发展和特点。
二、背景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婚姻制度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主要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基础,注重家族的利益和社会地位的维护。
然而,唐代的婚姻制度也有一些独特之处。
三、婚姻的形式和程序在唐代,婚姻的形式和程序相对固定。
一般情况下,婚姻是由父母和媒妁来安排的,他们会根据双方的家庭背景、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对象。
在确定了婚姻对象后,双方会进行相亲,以便更好地了解对方。
如果双方都满意,就会进行婚礼的筹备和举行。
婚礼通常包括聘礼、婚宴和婚后的迎亲等环节。
四、婚姻的责任和义务唐代的婚姻制度强调夫妻之间的责任和义务。
男方需要负责养家糊口,女方则需要负责生育和家务劳动。
夫妻之间的关系以男尊女卑为基础,丈夫在家庭中享有绝对的权威地位,而妻子则需要顺从丈夫的安排和要求。
此外,唐代的婚姻制度还规定了夫妻之间的忠诚和忍耐,禁止夫妻之间的通奸和离婚。
五、婚姻的变革和影响尽管唐代的婚姻制度相对保守,但在唐代末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婚姻制度也发生了一些变革。
一些女性开始追求自己的婚姻自由,不再完全依赖父母和媒妁的安排。
此外,一些文人墨客提倡婚姻平等和婚姻自由,对传统的婚姻制度提出了质疑。
六、结论唐代婚姻制度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特点和价值观。
尽管唐代的婚姻制度相对保守,但在社会变革的推动下,也开始出现了一些变革和创新。
唐代的婚姻制度对于后世的婚姻制度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启示。
七、参考文献1. 李学勤. 唐代婚姻制度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2. 张红. 唐代婚姻制度的演变及其影响[J]. 中国文化研究, 2015(3): 45-58.3. 王明. 唐代婚姻制度的特点及其社会影响[J]. 唐代文化研究, 2010(2): 76-88. 以上是本文的开题报告,希望能够得到您的批准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婚姻的习俗和其发展的特点
在中国法制史上,唐律集封建法律之大成,居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作为其内容之一的婚姻法,也是后代各朝婚姻立法的典范,唐律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在婚姻家庭法律领域所推崇和维护的伦理道德,对于家庭关系的稳定,整个社会秩序的安定,产生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它的立法指导思想、内容不仅有时代特色,而且深刻影响了后世,当代对唐代婚姻立法成功经验的启示与局限性的认识,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婚姻立法也可提供历史明鉴,也可使我们更好地完善和实施我国的婚姻法律制度。
一、唐代法律制度的历史地位
唐代是我国历史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其经济、政治、文化都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
唐代的律令制度是秦汉以来国家制定法发展之集大成,也是中国封建法律最为成熟的阶段。
律疏是汉代以来法律学发展的结晶,堪称中国古代法律的典范。
唐律、疏律对后世法典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终南宋(1279年)之世,一直作为现行法延续实施。
因此,唐律是中国古代一部有着承前启后作用的法典。
唐代的律令制度对于古代周边国家也产生了重要的影相关响。
日本以及当时的朝鲜半岛的高丽、百
济、新罗三国受唐代法律的影响更为深远。
笔者对唐律在婚姻方面的立法思想和相关规则进行探究。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法律最为成熟的时期,唐律是我国保留下来的较完备的古代成文法,其主要特征是体现了礼与法的完美结合。
“礼教”伴随着中国几千年历史文明的发展,在当今社会中仍有存留,并深刻影响着每一代中国人。
二、唐代婚姻法的主要内容
隋唐时期的中国古代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经过绵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已经成熟和完备。
(一)结婚年龄的规定
据记载,唐代曾先后有过两次关于结婚年龄的诏令,第一次是在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即位不久,即下诏令:“其庶人男女之无家者,并仰州县官人以礼聘娶,皆任同类相求,不得抑取。
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并须申以婚媾,命其好合。
”规定的年龄为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必须婚媾;第二次是在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唐玄宗发布了一条新的诏令:“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听婚嫁。
”将以前的结婚年龄提前为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
唐太宗的诏令中“须”申以婚媾即应该婚嫁,对于婚聘年龄的规定具有强制性,这在唐朝初年那种特殊形势下,实行早婚制度对解决劳动力短缺、稳定社会秩序有着积极意义。
延至唐玄宗时期,人口的急剧增长,人多地少的问题使得
当政者有必要采取某些措施以抑制人口的过快增长。
而唐玄宗颁布诏令为结婚设置一个许可年龄的限制,可能正是减少人口的措施之一。
(二)基本原则
“父母之命,媒约之言”是我国古代婚姻法的一项重要原则。
“媒妁之言”是中国古代男女婚配的先行条件。
由此可见,“媒妁之言”与“父母之命”自古是婚姻缔结的必备条件,唐代也不例外。
在《唐律》中,父母、尊长对子女拥有完全的主婚权,“媒妁之言”具有的合法地位,从而使“包办婚姻”在唐代制度化、法律化。
“双妻并嫡,悬为厉禁”正是我国一夫一妻的古老制度的体现,自西周时起,在法律中只承认一个合法妻子,对于男子娶妾没有限制。
“诸有妻更娶者,徒一年;女家减一等。
若欺妄而娶者,徒一年半;女家不坐。
各离之。
这些规定主要是对已婚男子犯重婚罪的惩罚和对一夫一妻制原则的保护。
(三)婚姻成立的条件
1.唐律中规定婚姻的成立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积极条件:其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前述已经提及,“父母之命,媒约之言”是我国古代婚姻法的一项重要原则,子女婚姻大事完全秉承父母之命,唐律规定媒妁介绍是婚姻成立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唐律疏议》卷13云“:为婚之法,必有行媒”。
其二,婚约,也即定婚。
“诸许嫁女,已报婚书及有私约,而辄悔者,杖六十,虽
无许婚之书,但受聘财,亦是”。
定婚有三种表现形式:婚书、私约或接受聘财,其中聘财是最重要的要件唐律疏议云“:婚礼,先以聘财为信。
故礼云:聘则为妻。
……受一尺以上,并不得悔。
”可见三者之中,受聘财是确立婚姻的主要标志,其法律效力优先于婚书与私约。
其三,六礼的婚姻程序。
“六礼”是中国古代婚姻成立的必经程序,西周时期创始,至唐代依然延用。
《唐律疏议》卷13“以妻为妾”条曰“:妻者,传家事,承祭祀,既具六礼,取则二仪”。
六礼的程序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唐代法律虽然保护婚书的效力,但同样要求人们要遵守六礼的程序,对于违反规定强娶或者不嫁的行为,给予严厉的惩罚。
2.为保证婚姻关系不违背封建礼教和不妨碍封建国家的统治秩序,唐律对婚姻的缔结条件作了诸多的限制,对以下几种情况作了禁止性规定:禁止同姓及亲族为婚。
“诸同姓为婚者,各徒二年,缌麻以上以奸论。
若外姻有服属而尊卑共为婚姻,……亦各以奸论,而父母之姑、舅、两姨姐妹及姨、若堂姨,……并不得为婚姻,违者各杖一百。
并离之”《(唐律疏议·户婚律》)。
禁止良贱为婚。
唐朝的民分良贱两类,贱有官贱私贱之分,官贱如官户、杂户、工户等,私贱有奴婢、部曲两种。
“人各有耦,色类相同,良贱既殊,何宜配合”《(唐律疏议·户婚律》)。
唐律中说:“奴婢即同资财”,主人可以将女婢等同马牛牲畜一样带到市场上出卖,因此唐代的贱民阶层不具有像普通民众一样的社会法律地位。
因此在婚姻制度方面,唐律规定禁止良贱通婚。
其
他禁止性规定。
如监临官与其部下百姓通婚,不得嫁娶违律,不得娶逃亡妇女为妻妾,不得先奸后婚等。
四、唐代婚姻法律制度的特点
第一,“礼”的思想贯穿于唐代婚姻法律制度规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体现了鲜明的伦理道德性。
“礼”体现在婚姻缔结的限制中。
缔结婚姻对象的选择有礼教的限制,同宗同姓不婚,良贱不婚。
良贱为婚贬低了尊者的人格,严重违反了“尊尊”的礼制原则,因此为唐律所禁止。
结婚时间的确定以及对于离婚的条件之一“七处”的明确规定无处不渗透着对“礼”的严格遵从。
第二,唐代婚姻法律制度中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
“夫为妻纲”、“夫者,妻之天也。
”唐代婚姻法明确规定了男女在家庭生活中的不平等地位,夫妻关系义同尊卑,将婚姻的决定权赋予男性。
夫妻之间发生致伤、杀害等人身侵犯时同罪不同罚。
《斗讼律》规定,妻殴夫徒一年,伤重者,,加凡人三等;而夫殴妻未伤者无罪,伤者减凡人二等。
加重对妻子的惩罚,增大夫权的控制力。
第三,唐代婚姻法律制度具有等级性。
“唐朝的婚姻领域,同其封建的国家政治制度一样,充满了等级特权的色彩,而且这种特权是公开的,是由法律明文规定的。
”唐律严格区分良贱,使良贱等级分明。
禁止良贱通婚,良贱互婚,不仅要受到相应的处罚,而且所缔结的婚姻必须解除,贱民身份回归原来;禁止良人收养贱民之子女,否则不仅收养者要受到杖刑或徒刑的法律处罚,被送养的贱民,也要受到相同的处罚。
第四,唐代婚姻法律制度具有严格的国家强制力。
唐律秉承古代法律体例诸法合体,以刑为主,以刑罚来处罚民事违法,这种法制体系使私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具有了公法的性质,从而大大加强了法律对婚姻领域的干涉。
唐律的管辖从从婚姻的缔结、解除到双方亲属之间的殴伤残杀甚至对结婚时间也加以干预。
违反结婚条例而缔结的婚姻,轻者杖,重者绞。
以法律的干涉代替私人的自治,这是唐朝婚姻领域国家强制干预调整的又一体现。
唐律对婚姻家庭事宜的种种强制,充分体现了唐统治者对婚姻家庭的重视。
总之,唐律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在婚姻家庭法律领域所推崇和维护的伦理道德,对于家庭关系的稳定,整个社会秩序的安定,产生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婚姻领域是个伦理的世界,伦理道德观念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心中,这是我们在修订婚姻家庭法时,不能也不应勿视的。
中华民族是具有传统美德的民族,我们的法律不应为了迎合少数人的欲望和所谓社会、人性发展之使然,而抛弃我们应该尊崇的伦理道德,法律应惩恶扬善。
虽然唐代婚姻立法对后世和东亚、越南等地的婚姻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但毕竟受到经济条件、政治因素和历史文化的制约,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对唐代婚姻立法成功经验的启示与局限性的认识,可使我们更好地完善和实施我国的婚姻法律制度,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