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j庄暴见孟子(经典推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探讨
2、齐宣王“变乎色”说明什么? 齐王变了脸色,并称自己喜好的不是先王之 乐,只是世俗之乐。齐王变了脸色,固然是“惭 其好之不正”(朱熹《孟子集注》),为自己不喜 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但他也知道 孟子是主张先王之乐反对世俗之乐的,他正面承 认自己爱好世俗之乐,也就把自己和孟子的立场 对立起来了。表明这时的谈话气氛并不融洽。
齐国大臣庄暴来见孟子说:“我庄暴被王召见, 王告诉我说他喜欢音乐,我庄暴没有话回答(不 知道怎么说才好)。”接着问:“喜欢音乐怎么 样呢?” 孟子说:“如果王非常喜欢音乐,那么齐国就 会很不错了!” 过了些时候,孟子进见齐王说:“王曾经把自 己喜欢音乐告诉庄暴,有这件事吗?” 齐王变了脸色,说:“寡人不能喜欢古代圣帝
一词多义
于:
1、暴见于王 2、今王鼓乐于此 以: 1、王语暴以好乐 2、暴未有以对也 3、何以能田猎 庶几: 1、则齐国其庶几乎 2、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其: 1、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2、则齐国其庶几乎
一词多义
于:
(表示被动)
1、暴见于王 2、今王鼓乐于此 (介词,在 ) 以: 1、王语暴以好乐 (介词,把) 2、暴未有以对也 (介词,用) 3、何以能田猎 (介词,凭借) 庶几: 1、则齐国其庶几乎 (副词,差不多) 2、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副词,也许,大 ( 其: 1、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代词,他们的 (语气副词,也 2、则齐国其庶几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对照说理 形象生动的对照引出与众乐乐 水到渠成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实行仁政,与民同乐,可王天下
2.思考: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有什么意 义?在当时能否实现?为什么? 针对春秋战国朝代连年战争、生民涂炭的现 实,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使之 成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它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封建 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孟子的“仁 政”学说虽然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出发点,但是对于 稳定经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减少农民因 丧失土地而迁徙流离的痛苦,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但同时统治阶级的享乐是建立在下层人民的痛苦之 上的,又有谁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这种权利呢?这 种思想不过是空想而已。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 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 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 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 病与,何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国同乐也。今王 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假如王在这里奏乐,百姓听到了王这里鸣钟击鼓的 声音,听到了王这里吹箫奏笛的声音,都眉开眼笑 地互相告诉说:‘我们王或许没病没灾的吧,要不 怎么能热热闹闹地演奏音乐呢?’假如王在这里狩 猎,百姓听到王这里车马的声音,见到王这里军旗 仪仗的美丽,都眉开眼笑地互相告诉说:‘我们王 或许没病没灾的吧,要不怎么能打猎呢?’这没有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连词,表假设 臣请为大王言乐 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 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连词,表修饰
介词,替、给
词类活用
王语暴以好乐 独乐乐,与人乐乐 名词作动词,告诉
名词作动词,欣赏音乐 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形容词作名词,少数人,多数 则王矣 名词作动词,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鼓乐
名词用作动词,演奏
王语暴以好乐 yù pù
有诸 zhū
庶几 shùjī
独乐乐 yuèlè
孰乐 lè
管籥之音 yuè 羽旄
má o
臣请为王言乐 wè lè i
疾首蹙頞 cù è
ng 则王矣 wà
可得闻与
与,通“欤”。
今王田猎于此
田,通“畋”,打猎。
今之乐由古之乐 “由”通“犹”,如同。
直好世俗之乐耳 “直”通“只”,只是。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 也。‛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 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 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孟子说:“如果王非常喜欢音乐,那么齐国就会 很不错了!现在的音乐跟古代的音乐是一样的。” 齐王说:“这道理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孟子说:“独自娱乐的快乐,和人一起娱乐的 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 齐王说:“不如跟众人一起娱乐。” 孟子说:“跟少数人娱乐的快乐,跟多数人一 起娱乐的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 齐王说:“不如跟多数人一起娱乐。”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 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 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 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 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 也。
问题探讨 3、“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庶几乎。今之乐犹 古之乐也。”在整个论辩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庶几乎。”不仅迎合了齐王,引 起了齐王的兴趣,改变了谈话的气氛,而且巧妙地把谈话由 音乐引入政治领域。然后再补充一句“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既是承接齐王“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之言而来,又改变 了原来的概念,进一步转换话题。先王之乐、世俗之乐和 “古之乐”“今之乐”既相同又不同,两者雅俗的区分明显, 无论今乐古乐,都有雅有俗。在偷换概念中,孟子巧妙地转 换了话题。“其实,今乐古乐何可同也?但与民同乐之意, 则无古今之异耳。”(朱熹《孟子集注》)避开容易引起齐王 反感的音乐的雅俗问题,借题发挥,巧妙地把音乐话题转为 政治话题,既不丧失自己对音乐的一贯立场,又把谈话引入 了自己想说的领域。
孟子所谓同乐,不是说王跟百姓 一同欣赏音乐或者一同打猎,而 是说王以百姓之乐为乐,而百姓 亦以王之乐为乐。
问题探讨
1、读第一段:庄暴见齐王,王语暴以好 乐,暴为何未有以对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引出一段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至少有这样 几个作用: 首先正面提出论题; 其次是以庄暴无言以对齐王,制造议论悬念; 再次以庄暴无言以对齐王,说明此论题的难度, 反衬孟子论辩术的高明。
齐王把(他)爱好音乐的事告诉我,(状语后置) 3. 何以能鼓乐也? 凭什么(为什么)能奏乐呢?(宾语前置)
•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 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 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 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 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南安成功中学高二语文
学习目标:
• 1、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 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 2.理清选文的行文思路,学习古今对比的说理方法。
• 3.把握孟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及其现 代意义。
导入新课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发出“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宣言,让我 们看到了一个胸怀天下的政治家;鲁迅曾在诗中 写道“横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表达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感情;汶川 地震后的废墟上,温总理苍老、忧心、疲惫的面 容让我们看到一个与老百姓心连心的国家领导人 形象。他们这些人以百姓的忧愁为忧愁,以百姓 的快乐为快乐,那么这种忧乐思想的源头在哪里? 他就在两千多年前的孟子那儿。今天我们学习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这篇课文,来了解孟子 “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
孟子说:“请让我给王谈谈娱乐的道理:假使王在这里 奏乐,百姓听到了王这里鸣钟击鼓的声音,听到了王这里 吹箫奏笛的声音,都头痛皱眉头并且互相告诉说:‘我们 王喜欢奏乐,为什么使我们到了这种最痛苦的地步呢?父 子不能见面,兄弟妻子东逃西散。’假如王在这里狩猎, 百姓听到王这里车马的声音,见到王这里军旗仪仗的美丽, 都头痛皱眉头并且互相告诉说:‘我们王喜欢打猎,为什 么使我们到了这种最痛苦的地步呢?父子不能见面,兄弟 妻子东逃西散。’这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王不跟百姓 同乐(所谓同乐,即王以百姓之乐为乐,百姓以王之乐为
引入话题------投其所好 转换话题------布下钓饵 直切正题------对照说理 得出结论------水到渠成 首先引入了一个齐王感兴趣的话题:“王之好 乐甚,则齐其庶几乎。”接着话题一转由“谈 乐而言乐”,紧接着直切正题,通过正反对照 说理,最后自然得出结论“今王与百姓同乐则 王矣。”
1962年4月,周恩来在云 南西双版纳和傣族群众欢 度泼水节。
儒家学者把乐分为两类:一类是先王之乐(也就是古代 圣贤之君的音乐),一类是世俗之乐。宣王喜欢的只不 过是当时的世俗音乐,并且他也知道一般儒家学者极力 宣扬先王之乐,而贬斥世俗之乐。先王之乐有《韶》 《武》《雅》《颂》等等,其中《韶》是虞舜时代的音 乐,《武》是周武王时候的音乐。孔子等儒家学者认为, 这一类音乐有助于克己复礼、修身养性或协和社群关系。 俗乐的种类异常繁多,其共同本质则是有悖于儒家追求 的政教伦理目的──儒家学者认为这种音乐能使听者放 荡无节,甚至流于淫滥。所以他们对俗乐的批评不绝于 耳,或者一言以蔽之曰“淫”,或谓之“乱世之音”等 等。但是,上层统治者却往往喜欢俗乐。在孟子和齐宣 王这番对话大约一百年之前,魏文侯就说自己听古乐昏 昏欲睡,听俗乐却不知疲倦。
通过对比手法展示了两幅画面:
悲景图:举疾首蹙頞而相告
乐景图:举欣欣然而相告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是如何一步步达到目的的?试着
分析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
•1、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王谈话的气氛的?
论辩技巧
引入话题 →转换话题 →直切正题 →得出结论 投其所好 请君入瓮 由谈乐(yuè )而言乐(lè )
提出与民同乐的主张
继之庄暴,提出话题 齐王变色,话不投机
奉承齐王,借题发挥
投其所好
齐王有兴,情绪好转 浓化谈资,步步诱导 齐王就范,落入圈套
体会谈话中的两层铺垫 的作用
• 这两层铺垫就是孟子的两次提问‚独乐乐,与 人乐乐,孰乐?‛和‚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孰乐?‛和齐宣王两次回答 ‚不若与人。‛和 ‚不若与众。‛ (作用:说这话的前提是齐王忍不住主动地说‚可 得闻与?‛孟子在此故意不直接阐述自己的道 理,其目的很明确,一是蓄势,另一方面也是 为了加重谈话气氛,诱导齐王在思想上趋向自 己与民同乐的观点。)
结束语
与民同乐,是治国之本 与人同乐,是立人之本 学会分享、分担 人爱为情,慈悲为怀 人生即修行, 学会分享就学会了生活
课后二:孟子理想中的君主和臣民的关系是怎样的?
君主与民“同乐”,即“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要 做到这一点,“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是一个根 本点。 做到这点,就能够赢得民心,成就பைடு நூலகம்业,否则,就失
掉民心,失掉天下。
归纳孟子如何一步一步地达到目的?分析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如果把孟子的说 理分成这四步的话,这四步曲体现了孟子怎样的艺术?) 如果说引入“好乐”的话题是投其所好,那其他几步可以概括为: 转换“治国”的话题是布下钓饵。 直切“与民相处”的正题是对照说理。 得出“与民同乐”的结论是水到渠成。 归纳:(板书)
暴见于王 不若与人
他日,见于王 被动句 不若与众 省略句 宾语前置句 状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
好乐何如? 何以能鼓乐也? 何以能田猎也?
王欲暴以好乐 今王鼓乐于此
见羽旄之美
辨析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把它们 译成现代汉语
1. 暴见于王,
我被齐王召见,(被动句,“于”表示被动。) 2. 王语暴以好乐,
问题探讨
4、孟子描绘了人民个个“疾首蹙頞”“父子 不相见,兄弟妻子 离散”的悲惨图景和人 人都“欣欣然有喜色”,祝福国君身体健康 的太平景象这两幅画面,其作用是什么?
•两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对比,揭示是否与民 同乐带来的不同的政治效果。 •避免直接的、枯燥的说教。
鼓乐、田猎 疾首蹙颚 —— 悲惨图景 鼓乐、田猎 欣欣然有喜色——太平景象
反面 对比 正面
两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对比,揭示是否与民同乐带来的不同 的政治效果。作为君王自然希望百姓们能够欣欣然有喜色, 能够关心自己爱戴自己,那么王应与民同乐。齐王在不知 不觉中理解了孟子的主张,也家一起欣赏才好,那么自然 就是与民同乐!两幅画面的对比更加没法驳斥,难道你喜 欢百姓们看见你就头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