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乘数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货币乘数分析

一、货币乘数原理及模型

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应量对基础货币的比率,表示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之间存在的倍数扩大的关系。它是中央银行有效控制和预测货币供应量的重要依据。根据货币供应量界定层次①的不同,货币乘数也可以相应地划分为狭义货币乘数(K1)和广义货币乘数(K2),其中狭义货币乘数是指基础货币②(B)与狭义货币供应量(M1)之比,而广义货币乘数则是基础货币( B)与广义货币供应量(M2 )之比。

广义货币乘数公式推导如下:

K■ = ■ = ■=■=■

其中,其中R和E分别为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和备付金, G 为中央银行存款(包括财政存款、机关团体存款以及邮政储蓄存款), r为金融机构的实际存款准备金率, e为备付金率,g为中央银行存款比率,h为现金漏损比率。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并且由于1998年人民银行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将金融机构法定准备金存款和备付金存款两个账户合并为“准备金存款”账户(即R + E),因此直接采用下式计算出广义货币乘数后推算出D、h、e、g。

K■ = ■ = ■

D = M■- M■

e = ■ - r

二、我国货币乘数的实证分析

从我国经济金融运行的实际情况看, M■可以大体反映投资和消费的增长情况,是社会总需求变化的总体体现,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监测目标,因此,本文计算的货币乘数分析以M■计算出的广义货币乘数K■为主,以M■计算出的狭义货币乘数K1为辅。

首先将给出我国货币乘数的统计资料,接下来通过对影响货币乘数的三大主要因素逐一进行分析,最后综合比较了这些因素对我国货币乘数变动的效应,指出我国货币乘数的剧烈变化对货币政策有效性提出了严峻挑战。

h = ■

g = ■- r - e - h

从而得到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118组数据,并求得对应的K1 、K■,如下图所示,其中2001年9月和2001年11月的统计数据缺失。

应用Eviews对它们进行回归得到

K■= 6.52 - 10.01r - 6.39g - 15.21h + 0.25e

可以得知,货币乘数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现金漏损率、中央银行存款率都是负相关的。

根据图1可以看到,狭义货币乘数K1 、广义货币乘数K■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 K■的变化幅度小于K■的,这是由于M■引入了活期存款数造成的。

虽然货币乘数在一年内有着波动,但是总体上来看,从2000年到2006年, K■呈现增长态势,这是因为我国该段时间以来推行稳健型的财政政策以及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所导致的。在我国经济稳步发展的时候,货币乘数以及货币供应量等的适度上升是合理的。

由图2可以看出,近十年,我国的存款总额一直保持增长势头,截至2009年末已达到30万亿人民币。这一方面与我国经济发展使得企业和居民收入显著提高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中国居民面对着越来越大的收支不确定性有关。由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福利制度的取消,中国居民开始面临着各种大宗消费项目的市场化进程,其中最具有代表性是高等教育产业化和单位福利住房制度的取消。由于这些消费项目都具有支付时段集中、支付数额巨大的特点,使得居民不得不为此做长期的储蓄计划。

2003年下半年到2004年初中央银行存款出现大幅下降,备付金率、货币乘数明显降低与当年货币当局防止信贷急速扩张的思想政策出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007年至2008下半年, K■呈现降低态势。这是因为随着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货币供应量持续较快增长,通货膨胀的压力不断增加,为防止信贷总量过快增长,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以及社会的稳定,中央明确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国家十多年来首度提出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央行连续16次调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其目的是影响货币供应量,实现紧缩的货币政策目标。因此,货币乘数K■也接连下降。

2008年下半年至今,受次贷危机影响,为减少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p

货币乘数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的指标之一,从货币乘数的变化中,可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不断探索中前进,从中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经济体制正在不断完善,中央银行对宏观经济的重要调节作用正在实施,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以及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正对我国经济进行着积极地调控,对我国的市场经济、宏观经济秩序、金融秩序的建立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货币乘数的上升,意味着利用控制基础货币量进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做法越来越具有风险,在中央银行采取货币政策调控相同数量的基础货币的前提下,较大的货币乘数就会使货币供给量发生更大的变化,货币当局的政策操作稍有失误,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和经济的冲击都是巨大的。总之,我国货币乘数的巨大变化,使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可控性以及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都大为降低,同时也对我国货币政策实践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中央银行应加强对商业银行、居民和企业等多个经济主体的货币行为的研究,把握其在转轨经济的背景下的货币行为规律,并通过引导其货币行为来把握货币乘数的波动,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正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回答记者提问时所说的,2009年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给人民、企业、政府都带来了压力,与此同时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爆发,并迅速成为金融海啸,将金融危机传递到全世界,并且在实体经济上逐渐体现。虽然中国的金融市场还趋于封闭,但是作为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67%的国家,我国实体经济受到的影响是很深刻的。在此情况下,国务院部署了4万亿的投资计划,出台了扩大内需的十项政策,力求拉动内需,防止实体经济的衰退,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指导下,我国经济已经逐渐开始复苏,并顺利“保八”。

随着全球经济正逐步走出危机,外围国家相继收紧货币宽松,在这一环境下,我国的货币政策如各经济学家所说,将会逐渐趋于常态。根据2010年3月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可以推测,在2010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会继续,同时,由于信贷投放量的平均投放,货币乘数、备付金率等将会趋于平稳。

[注释]

①中国人民银行将我国货币供应量指标分为三个层次: M0=流通中现金。即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的手持现金之和,但不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M1 = M0+企业单位活期存款+农村存款+机关团体部分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即社会流通货币总量加上商业银行的所有的活期存款。M2 = M1+企业单位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城乡居民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