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荀子的近二十年的研究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荀子的近二十年的研究情况
有关荀子的近二十年的研究情况
—近代以来的研究著作
(一)书目:(因为近年关于荀子的专著并不多,所以著作的时间往前推)
1、《论荀子的哲学思想》夏甑陶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性质是对荀子思想作全面分析论述的著作。主要内容首先概述有荀子哲学思想的历史背景、生平和他对百家之学的批判继承。然后再对他的思想进行分类研究: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查乎性伪之分”的人性论,“明分使群” 的社会观,隆礼重法的政治论,以解蔽为任务的认识论,以正名为目的的逻辑思想。然后对荀子思想体系中辩证法因素与形而上学并存的原因
进行分析,最后是对其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历史命运的分析。
评价:是拨乱反正后第一部对荀子思想进行全面深刻研究的著作,很多观点在今天还是具有很大价值的。在对荀子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命运的论述中认为;荀子在战国时代的社会巨变中,适应当时走向封建大一统的客观趋势,运用他作为一个哲学家、思想家所具有的概括力,从理论上总结了封建制度和地主阶级专政自身发展的历史经验,并对百家之学进行
了全面性的、综合性的检讨,去百家之蔽,取各家之见,融会贯通,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是春秋战国时期哲学发展的果实,是“百家争鸣”思想学术运动的一个结果,也是由“诸侯异政、百家异说”的异走向“天下为一”、“治复一”(《成相》)的“一”的一种表现。荀子以自己的思维活动在一个更加广阔的熔炉里更加陶铸了此前各家使
用过的材料,予以更多的概念和范畴,因而他的思想体系所涉及的范围的宽广,所发挥的内容的深邃,都超过了前代。他的自然观、认识论、逻辑思想很明显有道家、墨家和名家的影响。他是第一个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的人,他总结了法家变法,推行法治的经验,把法家思想吸收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来,他的主要思想(社会观、政治论方面)是把儒法两家融合后形成的,为巩固封建制度服务的理论体系。傅山在《荀子评注》(手稿)中说:“《荀子》三十二篇,不全儒家者盐,而习称为儒者,不细读其书也。有儒之一端焉,是其辞之复而(此字是口单)也。但其精挚处则即与儒家远,而近于法家,近于刑名家,非墨而又有近于墨家者言。”傅山的看法是有道理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荀子思想的特点,这种特点也决定了荀子思想的历史命运。荀子思想虽然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实现封建大一统的愿望,甚至可以说,是在更深远的意义上反映了整个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
但是在当时并不为当权者直接重视。荀子自己也抱怨“欲衷对,言不从”(《成相》)。这是因为荀子思想虽然已经对儒家思想进行了一番改造,但还是不能为当权者马上接受。在当时,诸侯把注意力集中在兼并战争中,奉行“务强、务力,以霸道为主的法家路线,荀子还是强调仁义王道。比如他赞扬秦国”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
”,另一方面却又惜其无儒,对秦当权者建议“节威反文”,“力术止,义术行”一套说教。
(这里来源于林甘泉《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1979《中国哲学史研究》第三期:也是关于荀子思想体系的特点和在当时不被重用的原因。(1)荀子生活的时代不同于李悝、吴起和商鞅。后者处在战国初期,当时各诸侯国主要要摧毁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实行社会改革,建立封建的制度和经济制度。荀子时地主阶级在各国的统治已经初步确立,封建制度也初具规模。地主阶级的任务是消灭分裂割据,建立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了。荀子提出的和法家相似的某些政治主张,多少有点过时。恰恰是在如何消灭分裂割据和建立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的问题上,他没有给当时统治者作出令人满意的回答。他是主张统一的,他希望“田野什一,关市几而不争;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相地而衰争,理道之远近而致贡,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
使相移也,四海之内若一家”(《王制》)。但是他以
“王道”来统一。他虽然批评孟子,但对孟子所说的“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表示赞同,说“仲尼之门,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五伯,是何也?曰:然,彼非本政教也,非致隆高也,非綦文理也,非服人之心也。” (《仲尼》)当秦昭王问他,儒者“其为人上何如?”他竟然回答说:“行一不义,杀一无罪,不为也。” (《儒效》)战国时代的兼并战争对于生产的破坏很严重,荀子看到了战争该人民带来的苦难和人民对战争的厌恶,主张“以德兼人”,反对
“以力兼人”,重视战争中人心的向背。他一方面主张统一,另一方面却反对“以力兼人”,坚持王道,使他陷入深深的矛盾中。“仁义之兵”当“兵不血刃”,而使“远迩来服”是不可能的。李斯指出“秦四世有胜,兵强海内,威行诸侯,非以仁义为本也,以便从事而已。”荀子强为己辩说:“女所谓便者,不便之便也,吾所谓仁义者,大便之便者……今女不求之于本而索之于末,此世之所以乱也。” (《议兵》)正因为以王道统一是他思想的基调,使他无法提出真正能够实现统一的方案。
荀子对于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态度上也是矛
盾的。他说:“人君者,所以管分之枢要也。” (《富国》),又说“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自古及今,未有二隆相争而能持久者。” (《致士》)但他又认为“彼持国者,必不可独也”,反对当君主的“大有天下,小有一国,必自为之然后可” (《王霸》)他认为名君的主要任务是选择一位好宰相,“相者,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以饰朝廷臣下百吏之分,度其功劳,论其庆赏,岁终成功以效于君。” (《王霸》)如果人君事无大小必自为之,不但自己辛劳。还要引起天下大乱。这明显有“贤人政治”色彩,而当时的君主最怕的就是“
一臣专君,所欣赏的是“独断”、“权势不可以借人”这类绝对维护君权的理论。)
(郭志坤《荀学论稿》上海三联书店1991再补荀子是综合百家的特点:他对百家的批判是为了弃其所蔽,扬其所见,综合百家之说。没有批判就不能综合,没有批判就没有发展。正是在批判它嚣、魏牟、陈仲、史蝤、墨翟、宋、慎到、田骈、惠施、邓析、子思、孟子等诸子的基础上,他才能以广博的胸怀兼收并蓄,成为一个集大成的思想家。(1)对道家的吸收,荀子吸收《老子》中自然无为的天道观,他天看作是没有意志的自然的天;虚一而静的修养观;(2)对墨家的吸收,墨子学说一个很大的特点是重视研究‘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