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荀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荀子》

摘要:战国时期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诸子的思想犹如划破夜空的闪电一样耀眼夺目,而荀子,作为先秦时期重要的政治家,不仅在儒学史上,而且在中国思想史和中国文化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在儒家“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的伦理政治理论建构中,荀子以其对伦理的政治化定位,而占据着这一理论建构的重要地位、荀子的思想主旨不是要建构形上的宇宙论、他理论的意图是,通过对人性的诘问,为政治控制提供人性根据;通过隆礼重法的安排,把人伦关系格式化为政治关系,通过维齐非齐的叙说,证立平等的伦理目标只有借助于不平等的政治安排才能够达到、从而,使儒家伦理政治理论的政治意涵凸显出来。本文将对荀子的哲学社会思想进行研究,以期对荀子其人,对荀子所建立的社会思想有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荀子背景观点

正文:

一荀子的生平。

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赵国人。约生于公元前316年。是战国末期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政治家。他的哲学思想,适应了当时的地主家阶级的利益要求和当时政治思想

领域的争斗。

从时代背景看,荀子生活在西周后期,是奴隶制瓦解,封建地主阶级逐步登上政治舞台的大变革时期。春秋后期,奴隶社会中封建主义的经济形式已经产生并逐步成熟。新兴的封建贵族开始抢夺统治权,具备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客观条件。秦始皇最终通过兼并战争统一了中国。荀子就是生活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前夕,他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有着要求实现封建大一统的强烈愿望,他的学术活动,他的哲学思想,就是为新兴地主阶级建立集中统一的封建国家,巩固和发展封建制度服务的。

从战国时期生产力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客观条件来看,每一个时代的哲学,总要在不同程度上反映那一个时代的生产水平与科学水平。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的成就,影响了荀子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他的“明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自然观,关于“可以知,物之理”的认识论,就是对当时劳动人民生产实践和自然科学成就所作的一种哲学上的理论概括。

从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的客观环境来看,战国时期正处于“百家争鸣”时期。荀子说当时是“诸侯异政,百家异说”的年代,正说明那个时候在政治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各个阶级和各个集团、学派之间的斗争非常复杂和激烈。这种思想环境为荀子思想的建立创造了充分的条件。

二、荀子的文艺思想

㈠“天行有常”的自然观对他的文学思想的影响。

①荀子在《天论》中指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表明了他的文学观点,天对于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圣王、暴君都与天无关。否定了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神的观点。这对于传统的天命观显然是巨大的冲击。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中,他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他说:“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意思是说,敬重天,思慕天,不如把它作为物来畜养之,而控制它,顺从天,颂扬天,不如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而利用它。这是他提出的“人定胜天”的光辉主题。

②荀子提倡学习。在他的劝学篇第一中就指明“学不可以已”。荀子在《礼论》中也表明:“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荀子这里说的“伪”就是指人为的努力。

③荀子肯定自然和社会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在政治上提倡“法后王”。为此,他主张文艺创作也要从现实出发,不断发展创新,而不能守旧框框,以复古为尚。他指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他认为,“五经”虽然体现了先王之道,但时代久远不能用

以解决问题。

④荀子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荀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它包括:天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气是世界统一性的物质基础;自然界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运动发展等基本内容。

⑤关于天人之分与天人合一。荀子主张“天人相分”,他否定了神秘主义的“天人合一”论。

⑥唯物主义反映论。荀子肯定认识是具有认识能力的主体对可以被认识的客观对象的反映,区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并正确把握了两者的关系。此外,荀子还提出了“虚壹而静”的认识方法,主张克服认识的主观性、片面性。在知行关系上,荀子重行,把行看作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⑥先天性恶论。荀子所说的人性,指人的原始的自然本性,即人的自然本能和生理情欲,人的本能和情欲与礼义,辞让、忠信相反,是社会冲突暴乱的根源,故人性为恶。道德是对人的自然本性加工改造的结果。荀子的性恶论仍然是一种抽象的、先验的人性理论。

⑦辩证法思想。荀子肯定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皆处于运动变化之中,荀子宇宙观基本倾向于朴素辩证法的宇宙观。其辩证法思想包括这样一些内容:矛盾对立普遍存在,看到了矛盾着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提出了矛盾诸方面的对立斗争是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原因;猜测到了矛盾的

对立面是相互依存、相反相成的关系;提出了由量变而引起质变的辩证观点。

㈡明道、言志、抒情相结合的文艺观之形成。荀子的思想虽然博取众家之长,但还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荀子的文学思想从根本上说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但他的论述比孔子更具哲理性,范围也比较宽。他认为文学是明道的,不过他说的道与孔子说的道,内容不完全相同。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孔子的道既是社会政治之道,又是具有哲理性的自然规律之道。《天论》篇中说,“万物为道一偏”,“百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这是把社会政治之道与自然规律之道相糅合的表现。其次,荀子的道既是先王之道,也是后王之道,会死适应新时代变化情况的道,道既有其贯穿如一的中心,又有其“应变”的方面。《天论》篇云:“一废一起,应之以贯,理贯不乱。不知贯,不知应变。”第三,荀子对“言志”的理解也比孔子的深刻,强调“言志”中的抒情因素。《乐论》中说,“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说明音乐是以情道志的。因此,这个“志”中既有思想因素,又有感情因素。最后,在文学批评上,荀子认为应当以“道”作为最基本的标准,一切言论行为包括文学在内都应合乎“道”。《正名》篇中云:“辨说也者,心之象道也。心也者,道之工宰也。道之者,治之经理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