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元明清时期的建筑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 京 天 坛 祈 年 殿 总 平 面
2、丹陛桥:
长约400米,高4米,宽30米 厚石筑城,中为神道,左为 王路,右为臣路,两侧为辟 区行路,以达环丘,两侧只 见树冠,如行云顶,有步天 之感。
3、皇穹宇:
是“昊天上帝”牌位的寝宫,其左 右放置清朝八代祖宗的牌位,
为一单层圆形小殿,高19.8米, 座落单层的石台基上,兰瓦金顶, 红柱朱门窗; 围以圆形小院,径63米(回音壁)
地铺“金砖”,整个大殿建在汉白玉 须弥座上。
前殿是供奉皇族祖先牌位的地方
每到年末岁尾大祭时,将太庙供奉的 帝后神祖主木牌移到这座殿里,举行 “袷祭”。
其两庑各有配殿,东供有功的皇族神
位,西供功臣神位。
中殿也叫“寝宫”,是平日供 奉死去皇帝神位的地方,清代 从太祖到光绪的神主牌位都在 这里。两侧有配殿储存祭器。
(2)院落空间: 大清门到乾清宫,形成六个院落,三个高潮;
(3) 建筑尺度: 用于大典处高大宽阔,起居场所尺度宜人;
(4) 房屋等级: 重檐庑殿、重檐歇山、重檐攒尖、单檐庑殿、单檐歇 山、单檐攒尖、悬山、硬山、卷蓬等;
(5) 装修色彩: 色彩等级:金、黄,赤、绿、青、蓝、黑、灰;
(6)技术设施:金水河(防卫、排水、防火之用)、八 十口井、火道地面、自天安门始地面铺砖5-7层、紫铜 下水管、屋面的锡箔苫背等。
上层:一.九~九.九 (9+2×9+3×9……+8×9+9×9
=405块);
中层:十.九~十八.九 (10×9+11×9+……17×9+18×9
=1134块);
下层:十九.九~二十七.九 (19×9+20×9+……+26×9+27×9
=1863块);
总计:405+1134+1863+1(中心石) =3403块石。
后殿自成院落,殿前有红墙同 中殿隔开,称为“祧庙”,是 供奉皇帝远祖神主的地方,清 代供奉的是没有称帝前的肇祖、 兴祖、景祖、显祖四位追封的 先皇帝。
此外,还有戟门、神库、神橱、 宰牲亭、井亭、汉白玉石桥等 建筑。院内还有许多500多年树 龄的古柏。
皇帝祭祀太庙时所走之门,并非今长安街上劳动人民文化宫之正 门,而是从午门至天安门御道东侧的阙左门出入太庙街正门。
天坛群体建筑设计特征:
(二)北京太庙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4)重建;
占地13.90万平方米,两重围墙, 东西宽249米,南北长249米,墙 高9米。
1950年改为劳动人民文化宫。
北京太庙平面图呈长方 形,占地面积13.9万 平方米,南北长475 米,东西宽249米。
[栏板]:三层有栏板,与祈年殿手法 不同,
上层:四面,每面18块,计: 4×18=72块(每块栏板长1.309米);
中层:四面,每面27块,计 4×27=108块(每块栏板长1.454米);
下层:四面,每面45块,计: 4×45=180块(每块栏板长1.222米)
合计为360块,应周天之数。
明:37坊,百万人口;城西北郊为园林。 清:百多万人口;西北郊以建成皇家园林。
三、宫殿建筑:
(一)元: 宫城大内之后为延春阁,北海之西为兴
圣宫(太后)与隆福宫(太子),结合 园林建成工字形殿。
(二).明清宫殿:——北京故宫
占地72万多平方米,房屋九千多间,建筑面 积约十五万平方米。
宫墙高10米多,四面辟门,四角设角楼;墙 外环着52米宽的护城河;
庙内主体建筑为前、中、后三大殿 每逢登基、亲政、监国、摄政、大婚、上尊号、徽号、万寿、
册立、凯旋、献俘等,皇帝、嫔妃均到此祭祀。
前殿(供奉皇族祖先牌位的地方) 面阔11间,进深4间,是三殿之主,为
皇帝举行大祀之处。 明间之上的两层檐间木匾书满、汉文
竖写“太庙”,
梁柱外包沉香木,其他构件均为金丝 楠木,
宫前之左(东)为祖庙、右(西)为社稷坛;
轴线的序列:
正阳门、大清(明)门、天安门、端 门、午门、太和门、太和(奉天)殿、 中和(华盖)殿、保和(谨身)殿、 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坤宁门、御花园、钦安殿、神武门、 景山、鼓楼、钟楼。
百度文库
1、太和殿:
明时面阔九间,清改建为十一间,进深五间 加前檐廊,前后老檐柱以内三间,十二步架; 殿阔:63.93m,深:37.17m,高:26.92m; 台基高8.13m,
1、祈年殿:
原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光绪十五 年(1889年)毁于雷火,光绪十六年(1890年) 重修;1932-1935年因年久而修缮。
建于高约6米、底径90米的三重圆形台基上, 殿身高38米、径30米, 三重圆攒尖,蓝瓦、金顶、红柱、朱门窗, 用28根大柱撑顶,分为内外三层: 三重台基有三重拦板,每层都是10(36+72) 前有祈年门,后有皇乾殿,皆为明代遗物。
正吻落在左右第三间缝上,高:3.4m; 斗拱平身科明间八攒、尽间三攒、其余各间
五攒;
重檐庑殿顶
殿前有月台
御道为整块大理石雕成,石块尺寸是: 16.57M×3.07M×1.70M 重达200多吨。
2、乾清宫:
面阔七间,尺度小而宜人, 重檐庑殿
3、故宫的特点:
(1)中轴对称: 主体对称,实则灵活;次轴线与主轴线平行;
太庙的建筑群共有三重 围墙,均为黄琉璃瓦 顶红墙身。
在第一重和第二重围墙 之间是浓郁古老的柏 树,清幽宁静的环境 使人产生沉静严肃的 感觉。
在第一道围墙的西边原有三座门: 最南边的称为太庙街门,共5间,通向天安门里; 中间的称为太庙右门,也叫神厨门,共三间,通向端门里; 最北边的称为太庙西北门,通向午门外的阙左门。 三座门都是坐东朝西。
1928年辟为中山公园
天安门右侧是与太庙对称的社稷坛(今中山 公园)。
社稷坛原为辽、金时代的兴国寺、元朝的 万寿兴国寺旧址。
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按“左祖右社” 的规制于此设坛,
4、 环丘
三重白石圆台,明嘉靖九年(1530年)建,清 乾隆十四年(1749年)改建;
内外二院外方内圆,四面棂星门,丘接天宇,尽 用九、五之数。
三层坛,上层径九丈,高五尺七寸;中层径 十五丈,高五尺二寸;底层径二十一丈,高五尺; 都是一、三、五、七、九阳数。四出台阶各九级。
[坛面]石块,皆取九数叠加环砌。
第八章 元、明、清时期的建筑
(公元1271—1840年)
一、社会背景:
元朝:1271~1368年 明朝:1368~1644年 清朝:1636~1911年
建筑方面:
元代 1、城市建设:元大都、军事城堡、手
工业、商业繁荣的地方城市 2、产生了较复杂的结构形式(水磨
作坊) 3、宗教建筑发展:佛教、道教祠祀
皇帝斋戒于斋宫。祭日时刻,皇帝御祭服,乘礼舆出宫。
太庙在解放后改为劳动人民文化宫后,昔日阴气森森、人迹罕见 的地方,如今成为劳动人民开展文化活动的乐园。
1988年1月13日,这里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
为迎接21世纪(2000新千年),1999年12月26日在太庙安装的 “中华和钟”,位于太庙增添了一处新的景观,
仍保留一定数量;喇嘛教、伊斯 兰教建筑兴建 4、拱券结构较多地用于地面建筑 5、建筑装饰
明、清
出现了若干新兴的手工业、商业城市和城镇 沿海建造城堡和海防基地 修建长城 宫苑、陵寝规模宏大 祠祀、坛庙 建筑形式丰富多彩,中国建筑地区特色从明代起显
著 建筑材料:砖、瓦、琉璃砖、瓦夯土技术
二、都城北京
(一)辽代的南京: 又名燕京;位于北京西南角,城周长36里,城墙高 3丈,宽1.5丈;八门。
附:辽的另外四个京城: 上京 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 中京 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西 东京 辽阳府,今辽宁省辽阳市 西京 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
(二).金代的中都: 1153年定都; 由孔彦舟等规划设计, 城周长达37里余; 并建大宁离宫(即今北海), 其用材均拆自汴京宫殿。
[大殿]:11间(原9间)重檐庑殿,东西各 有配殿15间;
[中殿]:9间,东西各有配殿5间; [后殿]:9间,东西各有配殿5间, 中后殿之间有墙相隔;
廷内广植林木,以成肃穆、深邃的气氛。
(三)北京社稷坛:
位于宫城前右(西)侧; 用以祭祀社(土地神)稷(五谷神)。 历史上太社、太稷分设,唯明、清时合并。 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 占地23万平方米,长方形围墙,周设四门,广植松柏;
实例:北京天坛:
始建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 位于北京东郊,明万历32年(1553年)加修
外城时扩入城内;占地4000亩(250公顷), 1700x1600M。 平面呈北圆、南方,入口在西。 四组建筑分布于内、外院;外院有神乐署、牺 牲所;内院:斋宫无梁殿,祈年殿、环丘
天坛位于北京城的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和祈求丰年的地方。始建于明初永乐 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年间改建后成为今天这一辉煌壮观的建筑群。当时北京还 没有外城,所以地点属南郊。因为古代以南为阳,天是阳性,所以必须建在南郊。后 来嘉靖时筑外城,才将天坛包在外城之内。 据史料记载,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尚处于奴隶制社会 的夏朝。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历史上的每一个皇帝都 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而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 轻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最完美的艺术去建造。 在封建社会后期营建的天坛,是中国众多祭祀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坛不仅是 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在明朝初年,天与地原是合并一起 祭祀,南北的郊坛都一样,设祭的地方名叫大祀殿,是方形十一间的建筑物。明朝嘉 靖九年(1530年)改为天地分祀,在天坛建圜丘坛,专用来祭天,另在北郊建方泽坛 祭地,原来合祀天地的大祀殿,逐渐废而不用。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将原大祀 殿改为大享殿,圆形建筑从此开始。天坛的建筑遂分为两组,南面是圜丘坛,北面是 大享殿,冬季祭天在圜丘坛,春天祈谷和秋季报享在大享殿。 清廷入关后,一切仍按明朝旧制。乾隆时期,国力富强,天坛也大兴工程。乾隆十 二年(1747年),皇帝决定将天坛内外墙垣重建,改土墙为城砖包砌,中部到顶部包 砌两层城砖。内坛墙的墙顶宽度缩减为营造四尺八寸,不用檐柱,成为没有廊柱的悬 檐走廊。经过改建的天坛内外坛墙,更加厚重,周延十余
这套被称为“编钟之王”的“中华和钟”,一字排开,高3.8米, 宽21米,重17吨的三层编钟共108个。
这套编钟的创制总协调为原机械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苏林;总工程 师是艺术铸造专家关洪野;总设计师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 究所研究员华觉明。
[戟门]:其屋顶平缓,出檐较大,明风突 出;
其后的中轴线上有前、中、后三座大殿, 座落在土字形的三重台基上;
(四).明清北京城
1420年迁都北京。 1553年加修外城,各城规模是: 宫城:760 M x 960M 皇城:2500M x 2750M 内城:6650M x 5350M 外城:7950M x3100M 全城中轴线从正阳门到钟楼全长3.5公里,十四个院落,收、
放、虚、实变换手法形成节奏,其重点及高潮恰在太和殿。
5.天坛的环境设计:
1)祈年殿: a)皇乾殿隐于祈年殿之后; b)祈年殿两侧廊庑,皆半途而止,不入视野, C)殿周全组建筑建于4米高的大平台上, ----以全祈年殿孤傲突兀、高耸近天之势,
2)丹陛桥高出地面4米,行如步云; 3)附属建筑,皆掩没于林海之下; 4)环丘四周以矮墙环护,反衬丘坛近天之势;
附:金都 会宁,今黑龙江省阿城县 南京 开封(汴京)
(三).元大都——元朝的首都: 1267年由刘秉忠以大宁离宫为中心进行
规划 大城周长28600M,
(面积6635x7400=49.1 平方公里) 皇城周长20里,内有工字殿、录顶殿等。
全城中轴线明确,恰位于皇城中。
“元初,太祖十年克燕,初为燕京路,总管 大兴俯。世祖至元元年(1226年)复曰中 都。四年,于辽金旧城之东北创置新城,始 迁都焉。九年(1227年)改大都。京城右 拥太行,左挹沧海,枕居庸,奠朔方,城方 六十里,十一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