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小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能量》1.遇到爱你的人,学会感恩,遇到你爱的人,学会付出;2.遇到你恨的
人,学会原谅,遇到恨你的人,学会道歉;3.遇到欣赏你的人,学会感激,遇到你欣赏的人,学会赞美;4.遇到嫉妒你的人,学会低调,遇到你嫉妒的人,学会转化;5.遇到不懂你的人,
学会沟通,遇到你不懂的人,学会请教。
(转)
浅谈科学教学中的“前置性研究”
广州市天河区骏景小学陈秋香
内容摘要: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如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摆脱来自教师和学生自身思维定式的羁绊,确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成为当今科学教育发展的重要主题。
“生本”教育体系的方法论中指出了“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育教学理念。
而科学教学中的“前置性研究”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生本”理念,良好的、恰当的前置性研究是进行课堂教学前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交流、学生自主探索科学问题的大前提,也将在科学知识认知与客观现实两者之间构筑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要达成这一目标,我认为,首要任务是做好前置性研究的指导工作。
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谈谈对科学教学中前置性研究的认识:一、什么是科学教学的前置性研究?二、科学前置性研究的作用。
三、如何开展科学的前置性研究。
四、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科学前置性研究、作用、如何开展
在传统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已越来越受到重视。
通过对教法的探索、学法的改革,以期达到教法和学法整体的有机整合,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得了相当的成果。
但是,仅凭课堂上教师完美的教学设计,依然很
难满足现代科学对学生的要求。
如: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科学的意识不强;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学生难免有被牵着鼻子的现象等。
而“生本”理念中的“前置性研究”恰恰体现了学生自主、创新的探索精神。
在“生本”教学的过程中,教室不但可以成为学生尽情活动和演绎的空间,学生的整个生活环境也可以成为学生轻松探索和表现的空间。
而前置性研究不仅开放了课堂空间,也打破了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学生从课堂中解放出来,从书本中释放出来。
使学生的知识面从书本延伸到整个社会体系中,从教室延伸到自然界中,开放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
一、什么是科学前置性研究
众所周知,课前预习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学生自学新课的内容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预习初步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和大意,找出自己的疑难点,是课堂教学的预备性学习,是学习活动的一个起始环节。
那么,什么叫做前置性研究?是不是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预习呢?我认为,两者是不能等同而论的。
它自身所包含的内涵和外延远远比预习的“功能”要强大得多。
前置性研究的布置其实是一节课的开始,是为接下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好准备,具有相当强的目的性,它主要体现于让学生在课前能够对新知识进行初步感受、进行浅层理解、自主寻求解决途径,从而更有目的性地进行课堂的导入、以至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它根据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的目标和要求来确定研究的内容及其难度,研究的问题往往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具有较强的目标性、开放性、趣味性。
这就促使学生有目的地去探索科学与现实
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可以运用自身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通过各种渠道自由开放地去自主探索。
这样的作业我们在“生本”教育体系中经常看到,而在非“生本”试验班也同样适用。
通过实践证明,以“前置性研究”设计作为课前的研究作业,才能最大限度地把学生当成一种资源,让学生在探索研究中对所学知识有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我们的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的,他们是天生的学习者,同样也具有自己的方式方法和经验积累。
通过课前研究,让学生有备而来,对课堂充满信心。
这不仅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体现了“生本”教育体系中所贯穿的“先学后教,先会后学,以学定教”教学理念,从而达到“不教而教”的目的。
二、科学前置性研究的作用
新的课程标准和课程改革理念,为教师确定了新的角色定位。
即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中,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巧在如何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选择符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在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同时拥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究、合作、体验和创造,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把一切学习的权利交还学生,本着“全面依靠学生、高度尊重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全新理念进行教学。
提倡在教学过程中把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学习、思考的时间、空间交给学生。
并特别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的互动
过程。
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如何做好科学前置性研究有着积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1、前置性研究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前奏
前置性研究是课堂教学之前的一个设计环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始。
也是教师建构、改造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把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当作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通过前置性研究的探索,尽管学生对问题思考各不相同,所获得的信息有多有少,有深有浅。
但是,他们对教学内容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也有了各自的困惑和收获,他们都是有备而来的,对课堂学习充满信心。
课堂上教师必须进行适当有效的调控,才能引起学生的“思维碰撞”,给学生提供一个互相交流、信息共享的平台,引导学生开展自由的、激烈的小组讨论,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让学生们在讨论中系统地阐述各自的观点,不仅表达正确的,也暴露错误的,最终择优,获得知识。
这样,课堂上常常能看到学生“思维的碰撞”和“创造的火花”。
课堂教学充满生活的情趣和生命的活力。
例如:在教学《奇妙的护身术》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前置性研究:你知道动物是怎样保护自己的吗?动物保护自己的基本方式有几种?除了基本保护方式外,你还知道动物哪些特殊的防御方法?你还能举出更多的例子说明动物的“护身术”吗?
学生通过前置性研究后,对动物的拟态、保护色等都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对动物的特殊保护也有了深入的了解,所以这节课老师只要画龙点睛,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就行了。
正是由于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我设计了一个先让学生动起来的前置性研究,为课堂的互动做充分的准备。
有了课前的研究,我听到了流畅的、响亮的、充满自信的回答;有了学生的课前研究,我不再有孤军奋战的感觉,我看到他们参与到课堂讨论中的兴奋;有了课前的研究,我的看法和课本的观点虽然不再“权威”,但我看到了更多思考的表情,听到了难得的质疑的声音。
我真正领悟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深刻含义。
前置性研究不但没有削弱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也没有让他们在深奥难懂的知识前望而却步,反而使他们在争论问题时更加有理有据。
因为课前准备得充分,课中的讨论才能深入,课堂教学才更加生动活泼。
2、前置性研究为知识的延伸拓展赢得了时间和创新的空间
科学知识逻辑性、抽象性、承接性较强,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正处于对科学认识不断加深和兴趣培养的阶段,组织良好的科学前置性研究可以变科学悬念为学习动力,变学习困难为探求欲望。
前置性研究的环节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教师在教学上的压力,重点、难点较易突破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好了。
由于前置性研究布置为家庭作业,有课后完成的时间,因而更加节省课堂教学所花费的时间,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随着学生的前置性研究,课前的资料收集的充分进行;课堂上,学生对新课程中所要求的知识能力目标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落实,教师也不必再为揭示某个概念咬文嚼字而费时费力。
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究具有思考价值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充满探究的渴望,从而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
使学生思维中的矛盾激化,以问题答辩的形式引导学生在集体智慧的碰撞中相互争辩、重新修正、完善个体思维。
而这所有的一切归功于前置性研究。
通过前置性研究,课堂上我们不用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概念文字的抽象和提炼过程中,而是把探究的问题转化为学生的内需。
这样探究才更有生命力,课堂才会变得更精彩,也为知识的延伸拓展赢得了时间和创新的空间。
2、前置性研究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
学习是指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其中除听讲时师生互动以外,阅读、研究和实践主要靠自己,也就是要有自学能力。
使你从阅读中发现问题,靠研究来分析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能学得更轻松。
而前置性研究正好体现了这一独特的功能,前置性研究是在没有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学生感受、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
小学科学教材编写具有简练性、概括性、逻辑性强的特点。
研究时学生根据搜集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去理解、分析,这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
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经常做前置性研究的学生具备的自学能力明显增强,学习主动高效。
因此,操作时教师要依据现实生活事例,趣味地设计前置性研究,给学生提供问题信息,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引导他们利用教材和社会实践中获得的各种信息、资料进行自学思考、探究,提出疑点,并进行思考。
学生在思考提出问题的同时,对知识点确立了初步的独立思维,对提出的问题形成了自己的思路、见解。
教师在前置性研究中提供信息,意义在于给学生一个正确的自
学导向,使得他们有效的利用起身边的资源、信息和自己生活中的经验积累,张扬个性,培养自学能力。
3、前置性研究能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新课程”强调教材内容的选择应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要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与学生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的系列学习,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
因此,我们要打破以往单一僵化的教学观,把实践贯彻于教学的始终,老师不再是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参与实践。
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脱离实际的教学对学生存在着较大的隐性危害,如:注重机械记忆、理解方法单一。
试想: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又怎么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兴趣又怎能得到更好的培养。
因此,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社会实践能力具有不可代替的地位。
课堂教学中,利用更多的生活素材,培养学生的实践机会已成了大家的共识,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课堂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如果我们在课前的研究中设立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社会实践必将更好地促进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
而科学教学中的“前置性研究”就是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问题研究的形式,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社会实践,采取观察、走访、调查等多种形式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通过活动,
获得丰富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积累,收集尽可能多的信息和资料,拓宽了知识面,为学习交流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如在《常见的力》的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前置性研究: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力吗?这些力的作用都一样吗?你能对这些力举出更多的例子吗?
有了这些前置性研究,在《常见的力》的课堂教学中,既生动又有意义,学生完全融入了课堂教学,很快就总结出了生活中常见的力有浮力、大气压力、推力、磁力、弹力、摩擦力、拉力、地球引力等,而且对这些力的作用也掌握了,提出了很多这些力在生活中的例子,老师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引出后续学习任务:自制重锤,检测家中物品是否水平。
学生的探究情绪和探究热情空前高涨。
三、如何开展科学的前置性研究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前置性研究就是教师在进行一节课堂教学之前的一个设计环节,是一节课的起始,也是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前奏,目的性强。
主要是让学生在课前能够对新知识进行感受,对科学问题能自主寻求探究方法,初步理解新知,从而起到对课堂的导入、甚至贯穿整个课堂的作用。
通过实践,我发现开展前置性研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前置性研究”要把握好研究的“度”
前置性研究是在学生还没有真正开始学习新知识的情况下就开始进行的一项学习活动。
不但要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不宜过难,又要考虑到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理。
前置性研究的设计是否明
确、是否具可操作性、是否能让学生“踮一踮脚够得着”,直接影响着学生研究的效果。
因此,在指导学生前置性研究时要具体、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要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的规律。
在设计研究内容时要有针对性、趣味性、发现性,使学生能够在完成研究后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并且对学习保持极大的兴趣。
这就要求教师对前置性研究的设计一定要建立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之上。
只有对教材内容、教学大纲透彻的理解,才能更好地设计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前置性研究,使研究的内容不致过浅或过深,过浅则达不到研究的效果;过深则容易使学生造成理解认知上的困难,产生对研究的厌烦、恐惧等负面影响,不能充分起到课前研究应有的效果。
因此,要精心设计和把握好“前置性研究”的“度”,努力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现自我、挑战自我的平台。
2、“前置性研究”要持之以恒
不可否认,在抓好课前研究的同时,相对传统式教学来说,教师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因此,我们要将课前研究作为一项学习常规来加以落实,让教师深刻了解课前研究在科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从思想上重视它,让学生从内心接受它、拓展它,切实地促进课堂教学。
在课前研究的过程中,不是所有的科学内容都来自学生喜欢的生活素材,有些内容比较抽象,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学生能否充满热情地去完成前置性研究,关键是看该作业是否有足够吸引学生的地方。
因此,教师除了要设计形式多样的研究问题来调动学生的研究兴趣外,还可以通过及时的激励性的评价,如:创新思维奖、学具制作
奖、统计小能手等奖励,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与此同时,对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老师一定要做具体分析,及时解决并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小结,通过长期不断的训练,学生将会把课前研究作为一项常规的学习活动来完成。
3、“前置性研究”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研究效果
新《课标》指出:“科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科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科学的自信心”。
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的研究效果存在差异,对研究结果不应强求学生都达到同等的水平。
学生课前研究新课常会遇到一些靠自己努力仍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时,如果老师巧妙地设计问题情景、指点解题关键、让学生自己动手得出结论,使学生获得“茅塞顿开、别有洞天”的惊喜体验。
而惊喜之外加以反思,必然会促使其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潜能。
4、“前置性研究”的研究资源来源于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
“生本”教育体系的重要思想就是“借力”,依托学生的资源进行教育,进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不同于一般的物质性资源,会损耗;相反,如果运用得当,它将生生不息、越用越多、越用越丰富。
除了学生自身在不断成长之外,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中,学生背后还有庞大的家庭资源与社会资源。
前置性研究的内容随着学习的深入将会是丰富多样的,有些内容需要在学校获取数据,有些内容需要家长共同参与,也有部分内容需要学生走出学校和家庭前往社
会去进行探究,还有部分内容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电脑网络中获取信息。
只有这样,知识才能从生活中、从实践中来,反之又服务、应用于生活,学生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活学活用。
因此,作为学校、教师和家长,要努力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各种条件。
四、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在实践中,通过观察我发现前置性研究对于两类学生犹为有效,取得的效果较为明显。
一是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孩子,研究的过程对于他们来说其实就是自学能力的一种培养和锻炼,在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的今天,一个人能从老师那里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但是如果学会了自学的方法,对于自身的不断成长和进步才是具有决定作用的。
另一类就是自身学习比较困难,而家长有能力有时间辅导的学生,他们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中进行研究,通过研究不仅帮助他们降低新课学习的难度,还可以增强他们在课堂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从而增加了他们也能学好科学的信心。
对于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效果确实很明显。
前置性研究走进我们的科学课堂,这也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考:对于那部分自主学习的能力相对薄弱,家长没能力也没时间辅导的学困生来说,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应怎样兼顾,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前置性研究后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该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都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索、总结并加以发展
2011年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刘素慧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三年级数学教学工作。
一学期来我努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取得了一定效果。
就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作出如下总结:
一、以课堂教学为核心,落实每堂课的教学任务。
1、严谨备好每一节课。
上课前认真备课,钻研《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
上每节新课前都给学生布置好课前小研究。
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
2、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
上课力求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言简意赅,深入浅出。
同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件,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多动手,从而加深理解掌握知识。
(2)及时复习。
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复习或第二天复习,以后再逐渐延长复习时间。
这项措施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习的特点。
(3)努力构建知识网络。
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
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3、细致批阅每一次作业.。
针对不同的练习错误,面批,指出个性问题,集体订正共性问题。
4、耐心做好每一次辅导.
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习,注重他们的学习过程的指导。
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
5、客观评价每一位学生。
评估不只是看学生学习成绩如何,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品质的发展状况,作为教师改进教学的依据。
在自制测试卷中,我增加了体现学生思维过程的试题,测试的结果也不再作为评价学生唯一依据,而是看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的努力程度。
二、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上课前,要求学生把课堂上用的东西,如教科书、练习本、笔等放在桌上一定的地方,预备铃一响就安静下来,对学生的怎样坐,答问时怎样站等都要提出明确要求,培养学生认真对待学习的态度和习惯。
课间根据学生注意力不持续,易转移等特点,我尽量把握好上课的节奏,有张有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之中,逐渐培养学生注意力持久保持的良好习惯,使学生上课不搞小动作。
此外小学生普遍存在着做事无紧迫感,动作缓慢的现象,我就时刻提醒学生加强做事的计划性,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
课后我又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要求学生作业整洁,不潦草,不涂抹。
为了培养学生作业书写工整的好习惯,我首先注意教学时板书书写规范整齐,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提高业务素质,时时处处注意用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感染学生,并用鼓励性的评价标志奖励书写认真的同学,经过一个学期的细致培养,大多数学生的课前准备、上课注意力的集中、特别是学生的书写均有较大的进步。
三、创设学习情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1、设计数学游戏,使学生乐在其中。
根据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在教学中设计了小学生最喜欢做的游戏,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快乐中学。
2、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本学期我在教学新知时尽量利用生活中的感情材料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便于理解和掌握。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学生上课的时候比较认真,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学习积极性很高,在学生中兴起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
他们能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绝大部分的同学都养成了爱动动脑,爱思考的好习惯,形成了良好的学风。
四、重视与家长的联系,双向管好孩子。
孩子的进步,集体的成长,离不开教师,也离不开家长。
为了更好地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我通过多种形式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进行友好交往,不仅沟通信息,还增进了情感的交流。
对家长介绍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经验,推荐一些教育方面的书籍,同时对家长提出要求:为孩子在家里创造必要的学习环境,为孩子做好榜样。
通过这些工作,使很多家长重视了子女的教育,改进了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增强了做家长的责任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总之,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与教学,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反思。
我将及时找出差距,积极弥补不足,力争使自己的工作在新的一学年里有更大的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