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卜先知与有效预测---浙江小学科学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卜先知与有效预测
——小学科学教学中有效预测的意义及实施
众所周知,在我国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能未卜先知,传说他能“前知三百年,后知三百年”,“诸葛亮借东风”和“草船借箭”更是成了“千古绝唱”,人们已经将他“神化”了,说他是天上“文曲星下凡”。但孰不知,他有如此能耐,都是他隆中苦读的结果,使他能“上懂天文,下知地理”,才能让人感觉到他能掐会算。其实这都是他能有效预测的结果。
假设和预测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在小学科学教材中设计的分组探究,往往都要求先预测再操作,因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预见性也是科学素养的重要方面。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时候这样的预测都是流于形式。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马马虎虎。这是目前小学科学教学中预测环节弊端的共性所在。
【意义】
预测与猜测不同。猜测是凭个人想象和生活中无意注意所留下的经验来估计的一种推断;而预测是一种高度发展的推断技能,是凭真实数据和生活中有意注意所留下的经验来对未来事物发展的推断,意味着从可靠的证据来预报某个未来事件。虽然预测也是人们主观思维活动的结果,但这并不是说可以漫无边际地猜
测与想象,预测的结果必须以事实(经验或观察结果)为依据的。因此,我们在做出预测时,要小心谨慎,仔细检查用作推断的依据的正确性,不要轻易用“想
猜测与预测区别分析对比表
当然”来代替积极思维;同时也要求我们科学教师能预设合理的教学步骤,以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运作,提高预测的精准度,千万不能匆匆走过场,失去教学的初衷。
预测环节失去其存在的意义而流于形式的原因,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师对预测的意义认识不足,以及对教学失去合理的调控所致。其实,预测是人很重要的一种生存技能,掌握了它,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有很大的意义。经商的人必须懂得预测市场行情,才能在商海中搏击;炒股的人,必须能预测股市的搏动,才能赚到大钱。即使是一个泥水匠师傅,他在浇铸一根大梁时,也必须能懂得预测,会根据房屋的结构及大梁承重的情况,考虑该在大梁里面埋进几根钢筋才恰当,少放几根钢筋就会大梁折断出安全事故;放进太多钢筋虽然不会发生安全事故,但成本太大会折本。从上述各例中,足以说明学会预测是学生将来发展必不可少的生存本领。
【症状】
小组合作探究时,预测往往不被学生重视,学生最感兴趣的还是直接实验,学生急于要了解实验结果,忙着做实验,根本不会进行预测,更不会将预测结果记录下来做一番深层次的思考。这不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科学探究习惯。而作为教师,课前就一股脑儿为学生提供所需的全部材料,更多的也只是一味地强调:实验前要进行预测。但很多教师对学生的预测不能很好的调控,有些甚至失控。结果造成预测与实测同步进行,甚至用实测数据来代替预测的现象有之;更多的则是对预测进行一番盲目的瞎猜,预测与实测完全脱节了。
【案例】
1.《抵抗弯曲》一课节选
课前老师已经将实验所需的宽度不同的三张卡纸、许多铁垫片以及用作桥墩的两个小木块放在实验桌上了。
师:同学们,刚才我用的纸能抵抗几个垫片的重量?
生:4个。
师:还是原来的纸,我增加到它的2倍宽度,抗弯曲能力会增加吗?
生:会。
师:增加到几个?你为什么这么想?
生:增加到10个。因为纸的宽度增加了,纸的抗弯曲能力也会增强。
师:要是我增加到它的宽度4倍呢?
生:可能会增加到20个了。
师:当然,这只是我们的猜想,要想知道猜想是否正确,我们还必须怎样?
生:做实验试一试。
师:请同学们看表格,预测和实测各是什么意思?(学生的说法不一。)预测就是实验前你的猜想,实测就是你们实验时实际测试的结果。下面先请大家完成实验一:厚度不变,增加宽度,抗弯曲能力的测试。但老师要再次强调,预测要先填好,然后再实测,测好举手,快的小组可以再测一遍。
大部分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先对实验表格中的三栏预测值进行猜测,并填写在预测栏内,然后再利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填上实测数据,虽然对得到的实测数据有所惊讶,但并没有多加思考,就喜滋滋地等待老师让他们汇报发言。还有小部分学生一听到让他们做实验,就争抢着做起了实验,等实验做好了,得到了实测数据后,才回过头来发现还要填写预测值,就在预测栏内将实测值重抄了一遍。
师:你们每一个空格的数据是多少?谁来汇报一下。(几个小组分别汇报。)你们的结果跟他们接近吗?
师:最后一句话怎么小结?(学生小结。)
生:如果纸条的宽度增加,它的抵抗弯曲的能力也增加。
学生留下了如下的记录表格。后面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实验也如出一辙。
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测试记录表(以铁垫圈为重物,单位:个)
剖析:
上面三列数据,让人看了觉得简直不可思议,从第一次的预测到第三次的预测的准确度来看,几乎判若两人,第一次预测凭的是他们以前的生活经验,其实测结果与预测只相差1个,误差率为(5-4)÷4=25%,预测精准度达到75%;而当第三次试验时,其两者相差竟达到了7个,误差率为(22-15)÷15=47%,预测精准度却只有53%。经过两次尝试后,他们的预测准确度不但没增加,反而降低了。这不得不让人质疑其预测所起的效用如何?教师的教学举措是否恰当?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细看这一段教学过程,我们不难从中找到原因。教师首先让学生明确了操作步骤,先预测后实测,然后放手让学生利用卡纸进行分组实验,同时完成上述记录表。学生经过小组热烈讨论后,首先确定下来本组的三次预测值并记录下来,接着进行实验操作,得出三次实测数据。这样的预测都是凭借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值估计而产生的,纯粹是一种猜谜语式的盲猜,其结果当然可想而知,他们并没有对第一次实测与预测的数值进行分析利用,也就使后面的预测失去了最宝贵的推测依据。这样的做法就失去了预测存在的意义,也就没能达成预定的“使学生初步学会预测”的教学目标。
2.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节选
实验一: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上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2、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只发材料不发水槽)
3、教师检查预测结果,发放水槽,学生验证预测,完成实验记录表。然后组织交流: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