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古汉语虚词之二代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 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 也)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离骚)
“吾”和“我”多用于对话中,用法略有 不同,“吾”一般用作主语和定语,“我” 则用作主语和宾语。当“我”用作宾语时, “吾”往往用作主语;当“吾”用作定语 时,我往往用作主语。“吾”在上古时期, 很少用作宾语(少数可作前置宾语),中 古时期,“吾”才可以直接作宾语。
今者吾丧我。(庄子·齐物论)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
“台”可能是“余”的变体,只见于《尚 书》中。
非台小子,敢行称乱!(尚书·汤誓)
“朕”作定语,先秦是普通的第一人称代 词,始皇26年钦定为皇帝专用。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离骚)
“卬”来自于周族人的母语,只见于《尚 书》和《诗经》,且用例很少,没有真正 进入雅言。
第三、谦称
古代汉语中,用谦称替代第一人称代词的有 如下几种情况:
一是用自己的名称自己:“丘也幸,苟有过, 人必知之。”
二是用其他词代替:臣、下臣、走、下走、 牛马走、在下、仆、下官、民、小民、不才、 愚、窃、小人、小生、小可;妾、下妾、婢 女、婢子、儿、儿家、老妇。
第四、傲称
自我谦称的反面就是傲称,常见的有“而 公”、“尔公”、“乃公”、“老子”等。
萧同叔子非他,寡君之母也。
佗邑唯命。
(三)疑问代词
疑问代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疑问,可问人、问 物,也可以问时间、地点、原因、情状等。常 见的有“谁、孰、何、奚、胡、安、恶、焉、 几、几何、曷”等。
疑问代词“何”的用法
“何”常与“如、若、奈”组成固定短语,用法复杂。 ①“若何、奈何、如何” 做状语时,是询问原因的,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从产生时间来看:“我”“余”“朕” 是殷商时期就有的,“吾” “予” “台”“卬”是西周以后才出现的。
“予”和“余”是同音词,意义和用法都 相同,二者的区别只是不同时代、不同作 者的书写习惯,《尚书》《诗经》《论语》 《孟子》等用“予”不用“余”,西周金 文、战国时期的多数文献如《楚辞》《左 传》《庄子》《荀子》《韩非子》等用 “余”,汉代以后“予”就基本上不用了。
(二)指示代词
1、表示近指的指示代词,常见的有“此、是、斯、 兹”,在句中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或谓语;“之、 若”常作定语,“然、尔”常作谓语,可译为“这、这 个、这些、这样”等。
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彼一时,此一时也。
是可忍,孰不可忍。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微斯人,吾谁与归?
怨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第三人称代词“之”只用作宾语,“之”也 可以活用作第一、第二人称代词。
爱共叔段,欲立之。
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 不入,则子继之。”
③魏晋以后,出现了“渠”和“伊”。“渠” 当是“其”在当时的方言音变。
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三国志·吴书·赵达 传)
“者”用在动词性词语后,指代动作行为的施事, 即指代动词的主语,也译为“……的人”、“…… 的事物”。如“闻者=听的人”、“言者=说的人”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 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 在斯,某在斯。”
2、否定性无定指代词主要有“莫、无、 毋、靡”,“莫”可能是“无”与“或” 的合音合义词。可译为“没有谁、没有哪 种东西”。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相人多矣,无如季相。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诗经·邶风·瓠有 苦叶)
魏晋时出现了“身”、“侬”。
身是张翼德也,可共来决死。
“侬”是六朝时吴地方言词(吴侬软 语)又作“阿侬”“侬家”。
欢愁侬亦惨,朗笑我便喜。
唐五代时又出现了可作第一人称代词 用的“奴”,又可写作“阿奴”“奴 家”,男女尊卑均可使用,后代渐为 女子专用。
称代词、他称代词、己称代词和旁称代词。
1、第一人称代词
指代说话者和写作者一方的代词为第一人称 代词。第一人称代词有专用的,也有借用的; 有古今通用的,也有只在某个时期使用的;有 普遍共通的,也有仅限于某些成员使用的。
第一、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
先秦时第一人称有“我”、“余”、 “朕”、“吾”、“予”、“台”、 “卬”等 。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2、表示远指的指示代词,常见的有“彼、夫、
其、伊(主要见于《诗经》可能是方言词)”, 可译为“那个、那些、那样、那里”等。
如“伤未及死,如何勿重?”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 惧之?” 做谓语时,是询问办法、情况的,可译为“怎么办、怎 么样”。如“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与不谷同 好,如何?” ②“若……何、如……何、奈……何”,可译为 “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么处置”。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宋代,由于“他”在口语里的普遍应用, “伊”“渠”已经很少见了。到了现代,普通 话用“他”,上海话用“伊”,广州话、客家 话用“渠”。
④“他”在上古是旁指代词,东汉以后,“他” 逐渐发展为第三人称代词。
王顾左右而言他。
4、己称代词
己称代词又叫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代词、自称代词、己身代 词等。古代汉语中的己称代词主要有“己”、 “自”、“其”等。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余为伯儵,余,而祖也,以是为而子。 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
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 ④敬称可作第二人称代词 一是称对方的字。 二是用其他词语代替:子、吾子、夫子、公、明公、
明府、君侯、君、先生、大人、丈人、相公、执事、 左右、卿、陛下、阁下、节下、足下、膝下等。
(五)辅助性代词“者”和 “所”
辅助性代词“者”和“所”都能和动词或动词性短 语组成短语,“者”字短语和“所”字短语都是名 词性的,但所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在组成的短语 中二者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所”用在动词性词语前,指代动作行为的受事, 即指代动词的宾语,可以译为“……的人”、 “……的事物”。如“所闻=听到的事”、“所言= 说的话”。
(高昌王)书称:“法师者是奴 弟……愿可汗怜师如怜奴。” (三
第二、最高统治者的自称之词
从上古至清代,最高统治者都有一定的自称之词。 上古天子自称“余一人”或“予一人”,又自称
“我一人”,有过失灾难时贬称“不榖”。 诸侯则或称“孤”,或称“寡人”。但春秋末年以
后,周王室日益衰微,诸侯谮称“余一人”或“不 榖”的也时常可见。 “朕”从秦代一直到清代,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代 词。 魏晋以后,“孤”和“寡人”也成为许多大人物的 自称之词。
第二,古代汉语的代词用法较复杂 一是它们的句法功能很不相同。“吾”只作
主语、定语,除在否定句中,一般不作宾语。 “我”主要作主语和宾语。“乃”和“而” 一般只能作定语。“之”一般只作宾语。 “其”和“厥”只能作定语等。 二是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还体现着时代特色 或作品风格的不同。 《尚书》《论语》《诗经》《孟子》用“予” 不用“余”,《左传》《庄子》《荀子》 《韩非子》正相反;“台”只用于《尚书》, “卬”也只用于《尚书》和《诗经》;“戎” 只用于《诗经》;《尚书》用“汝”,《左 传》《论语》用“女”,《孟子》“女”“汝” 并用;“厥”用于《尚书》《诗经》中。
3、第三人称代词
先秦时期没有地道的第三人称代词,“厥”、“其”、 “之”都有指示代词功能,还没有完全从指示代词中分 化出来。
①“厥”和“其”是古今关系,西周金文和时代较早的 《尚书》《诗经》中用“厥”较多,春秋以后逐渐被 “其”代替。 汉代以前“厥”和“其”只作定语。
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离骚)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史记·项羽本纪) “其”也可以活用作第一、第二人称代词和己称代词: 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 先君奉此子属之子曰:“此子材,吾受其赐;不材,吾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学习人称代词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单复数同形。 先秦时期,“我”“吾”“尔”“汝
(女)”“而”“其”“之”“自”等没有单复数的区 别,“余(予)”“朕”“台”“印”“己”等则仅用 于单数。秦汉时期,出现了在人称代词后加“属、曹、 侪、辈、等” 表示复数的形式。 吾侪小人皆有阖庐以避燥湿寒暑。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 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们”字出现在唐代,“们”产生后,就取代了其它表 复数的词尾。
思考和练习三
四、标点并翻译下面一段文字。 庄宗好畋猎,猎于中牟,践民田。中牟县令当
马切谏,为民请。庄宗怒,叱县令去,将杀之。 伶人敬新磨知其不可,乃率诸伶走追县令,擒 至马前,责之曰:“汝为县令,独不知吾天子 好猎邪?奈何纵民稼穑以供税赋?何不饥汝县 民而空此地,以备吾天子之驰骋?汝罪当死!” 因前请亟行刑,诸伶共唱和之。庄宗大笑,县 令乃得免去。(《新五代史·伶官传》)
疑问代词“何”的用法
③“若之何、如之何、奈之何” “之”有实在的称代意义时,是询问办法的。 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之”无实在的意义,相当于“如何、若何、奈
何”,可以询问办法,也可以询问原因。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四)无定指代词
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 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
《书》?” 诸曹时白外事,援辄曰:“此丞、掾之任,
何足相烦?颇哀老子,使得遨游。”
2、第二人称代词
常用的有“尔”“汝 (女)”“乃”“而”“若”“戎”等。
①“戎”只用于《诗经·大雅》中,可能与 “吾”“卬”一样来自周族的方言。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人应之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其 人弗能应也。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和“那”产生于唐代,宋代已经普遍使用。
王力认为,“这”源于“之”,“那”源于“若” 或“尔”。
3、旁指代词,常见的有“他、它、佗”,可译 为“别的、其他的”。
无定代词是和有定代词相对而言的。说话人 有时不愿或不必说出具体的人或事物,便使 用“或、某、有、莫”等来代替,这种代词 叫无定指代词。
1、肯定性无定指代词“或、某、有”, 既可指人也可指物,可译为“有人、某人、 有的”。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 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②“汝(女)、尔”多用于长对幼、尊对卑或关系 密切的平辈之间,是一种不客气、较随便的称呼, 其他场合则表示轻蔑、厌恶。
二人浴于池,歜以扑抶职,职怒。歜曰:“人夺女 妻而不怒,一抶女庸何伤!”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且尔言过矣。
2、第二人称代词
③从充当句子成分的功能看:“而”和“乃”常作 定语,偶尔用作主语,一般不作宾语。“汝(女)” 和“若”常作主语和宾语,很少不定语。“尔”可 以做主语、宾语和定语。
二、代词
古代汉语的代词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人称代词、指 示代词、疑问代词。除此之外,无定指代词“或”和 “莫”,辅助性代词“者”和“所”的用法也需要大 家掌握。
(一)人称代词
习惯上把人称代词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 人称三类,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称之为“三 身代词”。
也有在三称之外加上“己称代词”(反身代词)的。 杨伯峻先生则把人称代词分为五类:自称代词、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