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代克联结主义理论
联结学习理论
联结学习理论联结理论的哲学思想来自洛克的经验论——“所有的知识都从经验和环境中获得。
”联结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刺激(S)与反应(R)之间的联结。
在教育界,桑代克、巴甫洛夫、斯金纳的观点影响较大。
一、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学习的联结—试误说是指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1874—1949)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
他自称其学习理论为“联结主义”,把学习看作是通过尝试错误而建立联结的过程。
桑代克生前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他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于1896年开始从事动物心理实验,1898年完成并随后发表了《动物的智慧》。
在桑代克的大量动物实验中,其中以猫解决疑难笼的实验最为成功。
在这个实验中,被试是猫,实验仪器是他精心设计的迷笼。
实验过程是将一只饿猫关入迷笼,笼外放有一片鱼,笼外的鱼片对猫产生极大的诱惑力。
饿猫想要吃到鱼片,就必须学会开门闩。
最初,猫在笼里乱咬、乱抓、乱摇,分辨不出打开笼的门闩。
后来偶然碰到门闩,笼门启开,猫出笼吃到了鱼。
实验者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
过一天,再将饿猫关进笼中继续做类似实验。
猫仍需经过乱抓乱跳,最后才能打开笼门吃到食物,不过所花的时间少了。
如果连续实验多次,所需的时间就会逐渐减少。
最后,猫一进笼就会立即开门闩。
这表明猫已分辨出门闩(S)这个刺激以及开门(R)这个反应,并在S和R之间建立了巩固的联结。
刺激情境(如迷笼的门)是原因,反应(如打开笼门)是结果。
情境与反应之间是一种直接的因果关系。
(一)桑代克的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根据动物实验,桑代克认为学习就是情境和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学习的过程和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明确提出“学习即联结,心即人的联结系统”。
为了说明桑代克的这种见解,首先要明确他所说“联结”、“情境与“反应”的含义。
桑代克认为,“联结’也就是“连结、“联合”、“链锁”、“关系”或“倾向”的意思。
丰要是强调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合。
桑代克的联结说
桑代克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这种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反复作用的过程而形成的。
桑代克依据其实验结果提出了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并总结出了以下原理。
(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
(2)联结-试误学习的基本规律
效果律,指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作出特定的反应之后,如果得到满意的结果则其联结就会增强,如果得到烦恼的结果则其联结就会削弱。
练习律,指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如果经常练习和运用则联结的力量就会逐渐增大,如果不练习和运用则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减少,直至消退。
准备律,指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当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事前处于某种准备状态时,实现则感到满意,不实现则感到烦恼,当此联结不准备实现时,实现则感到烦恼。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尝试与错误学习模式是从动物实验中推导出来的,但它对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仍具有借鉴意义。
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的学习得到自我满意的积极结果,防止一无所获或者得到消极后果。
同时,应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合理的练习,并注意
在学习结束后不时地进行练习。
此外,任何学习都应该在学生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
桑代克人物及其理论
桑代克人物介绍及评价
生平;著作;评价;参考文献
桑代克首次使用实验法取代自然观察研究动物心理
介绍桑代克迷笼实验
桑代克第一次用实验法取代了自然观察法研究动物心理。动物心 理学的研究始于达尔文的进化论,他提出动物心理与人类心理有连续 性的问题。在桑代克之前,人们大多采用轶事法和报告法,他们绝大 部分是靠自然观察来进行研究。
联结主义心理学理论
桑代克的教育学习观
一、学习的实质 在于形成一定的 联结
二、联结—试误 学习的基本规律
四、桑代克学习 理论在教育过程 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应用
三、创建教育心 理学;设计教育 测验
张大均. 教育心理学,第2版.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 一、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
三、创建教育心理学,设计心理测验
桑代克总结以往教育心理学的探索,确立了教育 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确定了教育心理学最基本 的三个部分: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和个别差异, 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效果率指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对刺激情景做出特 定反应之后,如果得到满意的结果其联结就会增强,如果 得到烦恼的结果则其联结就会削弱。 练习率指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如果经常练习和运用则联结的力量就会逐渐增强,如果不 练习和运用则联结的力量就会减弱,直至消退。 准备率指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当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事前处于某种准备状态时,实现则感到满意,不实现则感 到烦恼;当次联结不准备实现时,实现则会烦恼。(举例)
桑代克 人物及其理论
桑代克(1874~1949) 美 国哥伦比亚学派的主要代表, 动物心理实验的鼻祖,联结 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创建教 育心理学,设计心理测验, 成为美国教育心理测验运动 的领袖之一。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桑代克和许多早期的行为主义学家们一样,把行为与生理反射联系在一起。
在桑代克早期的工作中,他也把大多数行为看作对环境中刺激的反应。
桑代克超越巴甫洛夫之处在于他提出在某个行为之后出现的刺激影响了未来的行为。
桑代克的联结理论是根据其对动物的实验结果提出的,其中最著名的是饿猫开迷箱的实验。
一只饿猫被关在他专门设计的实验迷箱里,箱门紧闭,箱子附近放着一条鲜鱼,箱内有一个开门的旋钮,碰到这个旋钮,门便会开启。
开始饿猫无法走出箱子,只是在里面乱碰乱撞,偶然一次碰到旋钮打开门,便得以逃出吃到鱼。
经过多次尝试错误,猫学会了碰旋钮以开箱门的行为。
桑代克根据自己的实验研究得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
1.准备律。
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
2.练习律。
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
另外,桑代克也非常重视练习中的反馈,他认为告诉学习者练习正确或错误的信息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中不断纠正自己的学习内容。
3.效果律。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
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进一步发展了桑代克的刺激—反应学说,他与桑代克的主要区别在于:桑代克侧重于研究学习的S—R联结,而斯金纳则在桑代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强化的概念。
强化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而强化物则是一些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
斯金纳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实验,是在他设计的一种动物实验仪器即著名的斯金纳箱中进行的。
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
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
联结主义理论及第二语言习得探究
联结主义理论及第二语言习得探究摘要: 桑代克开创了联结主义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学习定律,逐步形成了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来解释人类大脑的认知活动并可以动态整体地解释二语习得的认知机制。
其包括练习律、效果律等在内的一系列联结主义学习观已广泛用于解释二语习得理论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现象,为母语思维对二语习得的正面影响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为普遍语法可及说提供理论依据,其对于第二语言习得在不同领域与不同学科的建构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关键词: 联结主义二语习得母语一、引言桑代克(Edwar d Lee Thorndike,1874―1949)是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一系列学习的定律,包括练习律和效果律等。
联结主义(connectionism)亦称“联结主义心理学”,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一个学派。
它产生在机能心理学之后,行为主义心理学之前,是桑代克在对动物进行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一种学习心理学理论。
二、联结主义学习观的基本观点桑代克和许多早期的行为主义学家们一样,把行为与生理反射联系在一起。
早期的学习理论家们提出某些反射如膝跳反射,不用大脑加工就能发生,他们于是假设其它行为也同样决定于对环境中刺激的反射,而不是通过有意或无意的思考。
桑代克虽然也同样将行为看作是对环境刺激的反应,但其超越早期行为主义学家之处在于他提出某个行为之后出现的刺激影响了未来的行为。
同时,他还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笔者将阐述此联结主义学习观的三条学习定律:准备律、效果律和练习律,其中练习律和效果律是桑代克的“学习主律”。
准备律(law of readiness)是指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学习者有准备而又给予活动则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或无准备时强制给予活动则感到焦虑。
桑代克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为了保证学习的发展,猫必须处于饥饿状态。
所以,对学习的解释必须包括某种动机原则,这就是所谓的准备律。
联结派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联结派学习理论(⾏为主义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美国⼼理学家桑代克于 1898年提出联结说。
他在猫解决疑难笼问题中认为猫学到的不是观念之间的联结,⽽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直接联结,即 S-R之间的联结。
并通过尝试与错误来说明学习过程中的这种缓慢⽽不规则的变化,学习正是在这种变化中形成的。
他提出了学习的三⼤定律练习率,效果率,准备率。
他认为,⼈性是先天形成的刺激或情景与反应间的联结,这些联结是教育的起点。
他重视个体差异,提出学习率要在具体实施中考虑个体差异,学校⼯作应努⼒消除差异上的问题和进⾏职业指导。
(⼆)斯⾦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1954年,程序教学创始⼈、美国⼼理学家斯⾦纳在《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中指出了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学⽣在学习中收到的刺激或所得到的控制不能使学⽣产⽣愉快,甚⾄令学⽣反感;学⽣在学习中受到的强化次数太少⽽且强化的时机不适宜;学习过程不是逐步达到学习⽬标,缺乏合理的学习过程。
斯⾦纳根据⾃⼰的实验结果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学习理论(⼩⽩⿏压杆取⾷试验)。
该理论认为,有机体的学习获得经验的主要途径是操作性条件反射。
有机体在刺激情境中可以⾃发地做出多种⾏为,如果其中某个⾏为得到了强化,该⾏为在这种情境中发⽣的概率就会提⾼。
不断强化的结果会形成在该情境中采⽤该⾏为的⼀种趋势,形成了情境与反应的联系,这就是有机体的学习。
这种由于⾏动的结果得到强化⽽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联系的过程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
个体获得经验的过程主要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建⽴的过程。
(三)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托尔曼是美国新⾏为主义的代表⼈物之⼀,他的思想受到⾏为主义、格式塔⼼理学派、麦孤独的策动⼼理学和吴伟⼠的动⼒⼼理学的影响,具有⼀定的复杂性,但是他始终坚持⾏为主义的⽴场。
他反对分⼦⾏为,提出整体⾏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介变量,即注重有机体⾃⾝的内部状态。
此外,托尔曼认为有机体的学习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从⽽提出了“期待”、“位置学习”和“潜伏学习”三个概念。
2桑代克联结主义心理学学习理论是什么
2桑代克联结主义心理学学习理论是什么精品文档就在这里-------------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2桑代克联结主义心理学学习理论是什么,它产生在机能心理学之后,行为主义心理学之前,美国心理学家E.L.桑代克在对动物进行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一种学习心理学理论。
“联结”原指实验动物对笼内情境感觉和反应动作的冲动之间形成联系或联想,桑代克称它为联结,以便与观念联想区别开。
1911年他在《动物智慧》中提出 :动物由多次“尝试错误与偶然成功”形成联结(练习律);一个成功动作得到满意效果印入机体加强联结(效果律)。
桑代克应用联结主义于学习理论和教育心理,影响极大,也引起许多批评和争论,促使他提出“相属原则”(意义联系)修订练习律,用奖赏补充效果律。
现代认知心理学中的联结主义是指人类信息加工的神经网络机制,又称平行分布加工,以别于串行加工理论。
A. 培因说过,儿童学说话,散乱动作偶然得到满意结果便被保持,不满意动作中止;重复多次,满意动作便形成有意动作。
动物学家L.摩根曾用培因的联结思想解释动物行为,提出“尝试错误”术语,设想过动物实验。
桑代克在学习方面几乎全用培因的理论而首创迷笼实验,总结出以“试误,偶成”方法和联结概念为核心的学习理论和联结主义心理学体系。
1905年他确定心理学对象为“心理行为”,其基本单位是情境(刺激)或心理状态和反应动作的联结。
4如何做到为迁移而教,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学习的联结理论
学习的联结理论一、桑代克的学习的联结理论学习的联结理论是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所首创,后经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赫尔、斯金纳等人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用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来解释学习过程的完整的联结理论。
桑代克于19世纪末就开始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学习的实验研究,其中最著名的实验是饿猫学习如何逃出迷笼获得食物的实验(1898)。
图4.1是桑代克的实验迷笼装置之一。
图4.1 桑代克迷笼实验装置之一桑代克将饥饿的猫禁闭于迷笼之内,饿猫可以用抓绳或按钮等三种不同的动作逃出笼外获得食物。
饥饿的猫第一次被关进迷笼时,开始盲目地乱撞乱叫,东抓西咬,经过一段时间后,它可能做对了打开迷笼门的动作,逃出笼外。
桑代克重新将猫再关入笼内,并记录每次从实验开始到猫做出打开笼门的正确动作所用的时间。
经过上述多次重复实验,桑代克得出猫的学习曲线。
图4.2是桑代克实验中两只猫的学习曲线。
该曲线表明猫逃脱迷笼潜伏期与实验次数的关系。
桑代克认为猫是在进行“尝试错误”的学习,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饿猫学会了打开笼门的动作。
因此,有人将桑代克的这种观点称为学习的“尝试错误说”,或简称为“试误说”。
图4.2 桑代克实验中两只猫的摆脱潜伏期20世纪20年代,桑代克又进行了大量的人类学习实验。
桑代克依据其动物和人类学习的实验材料,创立了学习的联结说。
认为学习就是在情境与反应之间形成了一定的联结。
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有如下几个基本点。
第一,在桑代克的学习观点中保留着17、18世纪英国联想主义哲学思想中有关观念联想的某些成分,同时又受到当时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影响。
这主要表现在他对“情境”“反应”的解释上。
桑代克所用的“情境”一词,虽然有时也称为“刺激”,但其含义同后来行为主义所用的“刺激”一词的含义不完全相同。
桑代克认为,所谓情境,既包括大脑的外部环境刺激,同时也包括“脑内状态”,即思想、感情等。
同样,反应的含义不仅指机体的外显活动变化,还包括观念、意象等“内部反应”。
第五章 学习的联结理论
第五章学习的联结理论学习的联结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强化在S一R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S一R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
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对此,主要有六种理论解释。
第一节桑代克的联结一试误说桑代克(E.L.Thorndike)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桑代克(1874—1949),一位站在行为主义学派边上的心理学家。
生于美国麻省一位牧师家庭,他生性害羞、孤独,只有在学习中才能找到乐趣,也特别有学习的天赋。
他把动物和人类的学习过程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尝试—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过程。
桑代克的这一理论观点是建立在其动物学习实验的基础之上的。
一、桑代克的经典实验桑代克使用的实验仪器(图5.1)是一个用木条作成的“迷笼”。
笼子的门上有个开关,只要笼子里的动物触动一下开关,就能把笼门打开并得到食物。
起先,实验是用小猫做的。
桑代克把一只饥饿的小猫放入迷笼,把食物放在笼外它看得见却够不着的地方,然后详细记录小猫在笼子中的行为表现。
结果发现,把小猫放入笼子。
开始时它想用爪子直接去取得迷笼外的食物(鱼或肉),但不能成功,便表现出极度的不安和逃脱的冲动,竭力想“挤”出迷笼,在迷笼里乱跳、乱撞,胡乱地咬木栏,乱抓各种东西。
在这样一系列的盲目而紊乱的活动中,偶然碰到了开关,从而打开笼门吃到了食物。
第二次再把小猫故入迷笼时,它虽然仍然表现出类似于第一次的多余功作,但大多是在靠近开门装置的附近活动,而且逃出迷笼的时间也比第一次快了一些。
这样,经过许多次的重复以后,小猫的那些盲目乱冲、乱抓、乱咬的行为就逐渐减少,它从笼子里逃出来所需的时间也越来越短,以至最后把小猫一放人迷笼,它就能很快地打开开关,逃出迷笼。
这表明,猫完成了这一问题解决过程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纲要》:学习的联结理论
《教育心理学纲要》:学习的联结理论学习的联结理论一、桑代克的学习的联结理论学习的联结理论是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所首创,后经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赫尔、斯金纳等人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用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来解释学习过程的完整的联结理论。
桑代克于19世纪末就开始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学习的实验研究,其中最的实验是饿猫学习如何逃出迷笼获得食物的实验(1898)。
图4.1是桑代克的实验迷笼装置之一。
图4.1 桑代克迷笼实验装置之一桑代克将饥饿的猫禁闭于迷笼之内,饿猫可以用抓绳或按钮等三种不同的动作逃出笼外获得食物。
饥饿的猫第一次被关进迷笼时,开始盲目地乱撞乱叫,东抓西咬,经过一段时间后,它可能做对了打开迷笼门的动作,逃出笼外。
桑代克重新将猫再关入笼内,并记录每次从实验开始到猫做出打开笼门的正确动作所用的时间。
经过上述多次重复实验,桑代克得出猫的学习曲线。
图4.2是桑代克实验中两只猫的学习曲线。
该曲线表明猫逃脱迷笼潜伏期与实验次数的关系。
桑代克认为猫是在进行"尝试错误"的学习,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饿猫学会了打开笼门的动作。
因此,有人将桑代克的这种观点称为学习的"尝试错误说",或简称为"试误说"。
图4.2 桑代克实验中两只猫的摆脱潜伏期20世纪20年代,桑代克又进行了大量的人类学习实验。
桑代克依据其动物和人类学习的实验材料,创立了学习的联结说。
认为学习就是在情境与反应之间形成了一定的联结。
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有如下几个基本点。
第一,在桑代克的学习观点中保留着17、18世纪英国联想主义哲学思想中有关观念联想的某些成分,同时又受到当时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影响。
这主要表现在他对"情境""反应"的解释上。
桑代克所用的"情境"一词,虽然有时也称为"刺激",但其含义同后来行为主义所用的"刺激"一词的含义不完全相同。
外语教学心理学第二章 学习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认知学习理论
• 一、格式塔理论 • 整体比它各部分的总和多。 • 他们的工作是从研究似动现象的知觉试验开始的,在对知觉的
实验研究中,逐渐形成了关于学习性质的一般理论。 • 认为通过感官知觉所得到的都是一些整个的"形","式样",即"
格式塔"(Gestalt),人的心理对环境提出一种组织或完形作用,这 种组织或完形作用就是学习,也就是说,一种填补"缺陷"的活动 就是学习. 在他们看来,学习是由于"完形"的出现,即突 然地理 解,亦即"顿悟",因此格式塔的学习理论又称为"顿悟说".
Gestalt(格式塔)
Gestalt(格式塔)
第二节 认知学习理论
• 二、托尔曼的符号学习 • 白鼠学习方位的迷宫实验 • 迷宫有一个出发点、一个食物箱和三条长度不等的从出发
点到达食物箱的通道。实验开始时,将白鼠置于出发点, 然后让它们自由地在迷宫内探索。一段时间后,检验它们 的学习结果。检验时,再将它们置于出发点,并对各通道 做一些处理,观察它们的行为。结果是,若三条通道畅通, 白鼠选择第一条通道到达食物箱;若A处堵塞,白鼠选择 第二条通道;若B处堵塞,白鼠选择第三条通道。
第三节 社会学习理论及其他
• 二、加涅的学习条件理论 • 信息加工模式 • 影响人类学习的条件的五种主要范畴是:智力技能,认知策
略,语言信息,运动技能和态度. • 八种学习的基本形式: • 1 .信号学习 2 .刺激—— 反应学习 3 .形成连锁 4 .言语联
想 5 .多重辨别 6 .概念学习 7 .规则学习 8 .解决问题
第二节 认知学习理论
• 四、认知理论的新发展 • 认知心理学 信息加工心理学,研究认知过程。 • 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受现代语言学和信息加工理论的影响.
联结主义的学习理论
最佳强化组合
最初:连续强化(让新行为很快建立起来) 随后:固定间隔强化或固定比例强化(稳 定地维持行为) 最后:变化间隔强化或变化比例强化(防 止行为的消退)
关于惩罚
鼓励奖励而不鼓励惩罚 为何惩罚的作用不如奖励? 使用惩罚的原则
1、指向不明确 2、作用短暂 3、可能导致消极情绪 4、有时不起作用
关于惩罚
鼓励奖励而不鼓励惩罚 为何惩罚的作用不如奖励? 使用惩罚的原则
使用惩罚的原则
1、应在不良行为之后立即给予 2、应该每次不良行为之后都给予而无一例外 3、应避免长期使用惩罚,尤其是低强度的惩罚 4、惩罚不应该逐渐增加强度 5、实施惩罚时应避免同时给予强化 6、用剥夺积极刺激的方式来实施惩罚 7、不要将不良行为类推为不良人格 8、对为什么受罚以及可能的改变方式要做详细的说明 9、要注意利用惩罚后的反应抑制期
行为矫正技术
系统脱敏法 满灌法 厌恶法 饱和法
普雷马克效应
桑代克(Thorndike)试误说(联结说) 斯金纳(Skinner)强化理论 班都拉(Bandura)社会学习理论
三、班都拉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
the first day in kindergarten
Bandura的观察学习理论
程序教学
传统教学的弊端: 学习受消极刺激控制 强化太少 强化不及时
程序教学的操作方法: 将一门课程的教学总目标分为许多小步骤,学习者完 成每一步骤都会及时得到强化,然后进入下一步骤的 学习 程序教学的原则: ①小步子 ②积极反应 ③自定步调 ④低的错误率 ⑤及时反馈
强化原理的应用
联结主义的学习理论 桑代克(Thorndike)试误说(联结说) 斯金纳(Skinner)强化理论 班都拉(Bandura)社会学习理论
桑代克联结主义理论
桑代克联结主义理论一、桑代克的主要观点1、联结主义学习论1经典案例:桑代克的联结理论是根据其对动物的实验结果提出的,其中最着名的是饿猫开迷箱的实验;一只饿猫被关在他专门设计的实验迷箱里,箱门紧闭,箱子附近放着一条鲜鱼,箱内有一个开门的旋钮,碰到这个旋钮,门便会启开;开始饿猫无法走出箱子,只是在里面乱碰撞,偶然一次碰到旋钮打开门,便得以逃出吃到鱼;经多次尝试错误,猫学会了碰旋钮以开箱门的行为;2实验结论:①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无需观念作媒介;动物是通过尝试错误而偶然获得成功的,因而学习是在情境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②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即尝试与错误学习;③学习的过程是通过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猫并非真正“明了”或“领悟”逃脱的方法,它是通过逐渐铭记正确的反应和逐渐消除不正确的反应而学会的;22、桑代克的学习律桑代克还提出,学习要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1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学习者有准备而且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给以活动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活动也感到烦恼;对学习的解释必须包括某种动机原则;在这里,桑代克讲的准备不是指学习前的知识准备或成熟方面的准备后来的研究表明这也是必须的,而是指学习者在开始学习时动机的准备;12练习律: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也就是S-R联结受到练习和使用得越多,就变得越来越强;反之,变得越弱;但在他后来,他修改了这一规律,因为,他发现没有奖励的练习是无效的,重复的练习并不能无条件地增强剌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力量,单纯的练习不一定能引起进步;联结只有通过有奖励的练习才能增强;3效果律:“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可改变的联结,给以满意的后果联结就增强,给以不满意的后果联结就减弱;”即如果一个动作跟随以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这样我们就能看到一个人当前行为的后果对决定他未来的行为起着关键的作用;奖励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奖励就是感到愉快的或可能进行强化的物品、刺激或后果;但在后来,他取消了效果律中消极的或令人烦恼的部分;因为他发现惩罚并不一定削弱联结,其效果并非与奖励相对; 他指出“给一个联结以奖励总是真正加强这个联结;给一个联结以惩罚则几乎不削弱或一点也不削弱这个联结”;21933年,桑代克又找到新的证据支持了他的效果律,他将这种证据称为效果的扩散;效果的扩散是指:奖励不仅对受奖的联结产生影响,而且对时间上邻近的、刚好发生在这个受奖联结前后的联结也起作用;如果前后的联结离受奖联结越是远一步,奖励对其影响的效果就越小一分;桑代克通过他的实验发现,这种效果甚至加强了处于受奖联结附近的受罚联结;总而言之,在时间上接近孤立的受奖点或受罚点的 S-R配对的重现概率具有明显的“递增度”;这一连续的函数表明奖励的自动增强效果扩散到了时间上邻近的联结,同样,也表明了惩罚的减弱效果的扩散;2二、桑代克学习定律的启示1.激发动机,帮助学生培养兴趣桑代克的准备律告诉我们:当一个学习者作好了学习准备,即动机准备,学习就能发生;如果学习者没有作好准备,学习就不会发生或低效;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准备心理,应该成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教师不仅要把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作为教育的手段,而且要把它作为教育的目标之一;只有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入手,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效果才会大大改观;2.适当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学习必须经过练习之后才会有效果,才能产生学习或学习的迁移;这是桑代克的练习律揭示的内容;两千多年前,孔子也说过“学而时习之”,方能“温故而知新”;可见,重复是学习的必由之路;作为课堂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练习是形成学生能力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在讲授阶段已经理解和记忆的新知识,通过独立作业转化为技能技巧;但是,简单重复的或过量的练习并不能使学习效果增强,有时侯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推进呆读死记的苦海;练习本身并不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它并不会无条件地增加刺激—反应联结的力量,“不知道结果的练习不可能有助于学习;一般说来,只有当学习者发现重复练习能获得满意的效果时,练习才会有助于学习,没有强化的练习是没有意义的;”在要求学生进行练习的同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强化是必不可少的,没有反馈的练习哪怕次数再多,也不起作用;因此,教师在向学生布置练习时,要及时、经常、适度地给予反馈;为了提高学习效率,高水平的教师决不搞“题海”战术,把练习变成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精选习题,进行有指导有目的的适当的重复,使练习真正起到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的作用,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3.及时表扬和批评,帮助学生走向成功无论是奖励或惩罚,都必须及时,“事过境迁”时再来实施就会降低效果;当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某些进步时,应给予适当的、及时的奖励,以巩固其学习效果,满足其心理的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对成绩好的学生,教师应表扬他们,使他们知道自己的成功,以引起愉快的情绪,勉励他们继续努力学习;对成绩差的学生,也要多看他们的长处,看到他们的闪光点,并在他们取得进步时,给予及时的表扬,对他们作出肯定的评价;既然惩罚在学习过程中同样能起到加强效果的作用,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惩罚也应是教师运用的手段之一;教师最常用的惩罚手段是口头批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批评是教师指出学生某些方面的不足或有待改进的地方而不是打击他们;对成绩好的学生,在表扬他们的同时,也要指出他们尚需努力的地方,对成绩差的学生,要使他们知道自己失败的原因,以引起苦闷的情绪,督促他们重新努力学习;总之,不论表扬或批评,只要运用得当,都能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可怕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采用漠视的态度;参考文献1马彩虹.桑代克的学习定律及其启示J.常熟高专学报,20103.2王映学.简论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及其修正J.河西学院学报,20071.3喻穹,张太生.掌握学习规律,提高学习效率——桑代克学习规律理论的启示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33.4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355罗继才.评桑代克的“效果律”与“效果扩散”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5.。
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1)
《教育传播学》
联结学习理论
桑代克是第一个用刺激——反应联结理论来解释学习实质的心理 学家。他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通过多次的尝试错误过程 而建立的。(试误说)在尝试过程中,错误的反应越来越少而正 确的反应越来越多,最后就形成了一种能够适应环境的联结。这 就是联结学习理论,其主要观点如下:
(一)学习是在刺激情境和行为反应之间形成一定联结的过程。
(二)联结是通过多次的尝试错误过程建立的。
(三)学习定律。
《教育传播学》
桑代克迷笼示意图
从学习曲线图中可以看到,随着学习次数的增加, 动物错误的反应越来越少,正确的反应逐渐增加, 最后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出形成了联结。
《教育传播学》
学习规律
• 效果律: 是指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 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 增加,但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 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导致满意后果的行为 被加强,带来烦恼的行为则被削弱或淘汰。
《教育传播学》
《教育传播学》
桑代克的联结学习
在近半个世纪里,有一种学习理论,虽然受 到了许多攻击,树立了许多敌对的理论,但是它 却支配着美国的心理学界,这就是桑代克的学习 理论。 引自:《学习论:学习活动的规律探索 》
《教育传播学》
作者简介
桑代克—— 美国心理学家,动物 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 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 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他 提出了一系列学习的定律, 包括练习律和效果律等。 1912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 会主席,1917年当选为国 家科学院院士。
《教育传播学》
Hale Waihona Puke 缺点:该理论存在的问题是忽视了人和动物学习的本质差别, 也没有充分注意认识活动在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因 此,应用这种理论来解释人类复杂的学习活动时,就 显得过分简单、机械。
早期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及实验巴甫洛夫桑代克华生
THANKS
感谢观看
CATALOGUE
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环境决定论
01
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环境刺激所决定
的,通过控制环境刺激可以预测和控制行为。
刺激-反应公式
02
该理论认为,行为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通过刺激引发一系列
的反应,从而形成行为模式。
强化原理
03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通过强化来巩固行为,通过惩罚来消除
发展
随着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兴 起,研究者开始尝试用神经网络 模型模拟大脑的学习过程,联结 主义学习理论逐渐发展成熟。
应用
在人工智能领域,联结主义学习 理论广泛应用于机器学习、深度 学习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
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
神经元
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单元是神经元,神 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相互连接,形成复杂的神 经网络。
不良行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领域
01
教育领域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领域的 应用主要表现在程序教学、行为 矫正和技能训练等方面。
心理咨询
02
03
动物训练
在心理咨询中,行为主义学习理 论的应用包括暴露疗法、厌恶疗 法和系统脱敏等。
动物训练中,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的应用包括条件反射训练、操作 条件反射训练等。
实验结果与结论
结果
通过观察,桑代克发现动物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尝试各种动作,直到最终触发正确的反应 获得食物为止。
结论
试误学习理论认为,动物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尝试和纠正错误的过程,通过反复尝试,动物可以建 立起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从而完成学习。这一理论为后来的学习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
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
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桑代克(1874一1949),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他采用迷津和迷笼,研究了小鸡、猫、狗等动物的学习活动,观察动物是如何学会走出迷津或逃出迷宠的,并在这些动物实验的基础之上建立起了自己的学习理论。
1898年,在卡特尔的指导下,他完成了名为《动物的智慧:动物联想过程中的实验研究》的博士论文。
1903年他又写了《教育心理学》一书,以后又发展成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学概论》,于1914年出版。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而开始确立,桑代克也被公认为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
他的主要论著有《动物的智慧》(1911)、《教育心理学概论》(1914)、《成人的学习》(1928)、《人类的学习》(1931)等。
桑代克是第一个用刺激——反应联结理论来解释学习实质的心理学家。
他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通过多次的尝试错误过程而建立的。
在尝试过程中,错误的反应越来越少而正确的反应越来越多,最后就形成了一种能够适应环境的联结。
这就是联结学习理论,其主要观点如下:(一)学习是在刺激情境和行为反应之间形成一定联结的过程。
桑代克明确指出:“学习即联结,心即是一个人的联结系统”,这些系统,下自二十六个英文字母,上至科学或哲学,其本身都是联结造成的”。
他曾设计过一种迷笼,动物必须在笼内做完三种不同的反应,即按压机关、抓绳索和技环之后,笼门才能自动打开。
然后他再仔细观察猫是怎样学会开迷笼的。
他看到,猫被放人笼后,总是表现出明显不安,并企图逃出监禁。
它想从空隙中钻出来,抓咬笼内的板条或铁丝,伸出爪子抓那些可以抓到的东西。
当它使某件东西松动或摇晃时,就继续努力去做。
它并不十分注意笼外的食物,而是在笼内乱抓,似乎本能地想逃出迷笼。
猫不断地挣扎,可以连续十分钟、八分钟地抓、咬、按、钻。
在这种冲动式挣扎中,猫可以通过各种尝试,偶然一下子抓住绳索,触及按钮或拉动拉环,从而使门打开。
这样反复实验,就可以发现,猫在笼中逐渐地减少和排除了那些不成功的冲动,而成功的动作反应则被愉快地牢记。
第五章 学习的联结理论
第五章学习的联结理论学习的联结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强化在S一R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S一R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
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对此,主要有六种理论解释。
第一节桑代克的联结一试误说桑代克(E.L.Thorndike)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桑代克(1874—1949),一位站在行为主义学派边上的心理学家。
生于美国麻省一位牧师家庭,他生性害羞、孤独,只有在学习中才能找到乐趣,也特别有学习的天赋。
他把动物和人类的学习过程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尝试—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过程。
桑代克的这一理论观点是建立在其动物学习实验的基础之上的。
一、桑代克的经典实验桑代克使用的实验仪器(图5.1)是一个用木条作成的“迷笼”。
笼子的门上有个开关,只要笼子里的动物触动一下开关,就能把笼门打开并得到食物。
起先,实验是用小猫做的。
桑代克把一只饥饿的小猫放入迷笼,把食物放在笼外它看得见却够不着的地方,然后详细记录小猫在笼子中的行为表现。
结果发现,把小猫放入笼子。
开始时它想用爪子直接去取得迷笼外的食物(鱼或肉),但不能成功,便表现出极度的不安和逃脱的冲动,竭力想“挤”出迷笼,在迷笼里乱跳、乱撞,胡乱地咬木栏,乱抓各种东西。
在这样一系列的盲目而紊乱的活动中,偶然碰到了开关,从而打开笼门吃到了食物。
第二次再把小猫故入迷笼时,它虽然仍然表现出类似于第一次的多余功作,但大多是在靠近开门装置的附近活动,而且逃出迷笼的时间也比第一次快了一些。
这样,经过许多次的重复以后,小猫的那些盲目乱冲、乱抓、乱咬的行为就逐渐减少,它从笼子里逃出来所需的时间也越来越短,以至最后把小猫一放人迷笼,它就能很快地打开开关,逃出迷笼。
这表明,猫完成了这一问题解决过程的学习。
桑代克联结学习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桑代克联结学习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一、联结学习理论基本观点(二)联结主义的不足与其他所有理论一样,联结主义也存在不足。
作为遗传决定论的典型代表,桑代克过于重视遗传因素对人类的决定意义,他提出未来学习的可能性将以优生学和科学管理教育为基础的构想。
桑代克说过:“人的智慧80%决定于基因,17%决定于训练,3%决定于偶然因素。
”这与爱迪生:“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大相径庭。
他也在自己的著作中强调“人类的天生智能,也即智慧的基因,从一种可以与狗和猫的基因相比较的状况向着可以产生伟大科学家和思想家的状况变化,即使在相当不利的环境中,也产生了诸如亚里士多德们(Aristotles)、但丁们(dantes)、牛顿们(Newtons)、斯宾诺莎们(Spinozas)、巴斯德们(Pasteurs)以及爱因斯坦们(Einsteins)。
”强有力的展现出桑代克支持遗传决定论。
基因是智慧的遗传基础,因此自人类问世以来,学习能力可能在数量上或力量上有所增长,并能在将来进一步增长。
那么优生学的可能性将成为未来学习者类型的必然趋势。
但是从公平主义的角度出发,“人生而平等”,优生学观点是对儿童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的否定,在现在的基础教育理念中是不可取的。
二、联结说对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启示桑代克的联结说与三大学习定律相辅相成,不仅在心理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于当今时代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产生着深远影响,尤其是面对中小学生乃至幼儿教育都有实际意义,只有将这些定律正确迁移到教学中才能发挥其真正效用。
(一)因材施教,平等对待每个学龄儿童初等教育阶段,由于学前辅导班的普及,入学时儿童的个别差异还是普遍存在的,教师要把握这一现状,可以对入学的儿童做简单的学前测试,发现儿童中的差异性,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提供参考,从而确立整体目标与分目标。
初等教育是孩子面临正规教育的起点,每个儿童的机会都应均等,如果在该阶段就以学习成绩划分儿童水平,对于年幼的他们是不公平甚至会造成一生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桑代克联结主义理论
一、桑代克的主要观点
1、联结主义学习论
(1)经典案例:
桑代克的联结理论就是根据其对动物的实验结果提出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饿猫开迷箱的实验。
一只饿猫被关在她专门设计的实验迷箱里,箱门紧闭,箱子附近放着一条鲜鱼,箱内有一个开门的旋钮,碰到这个旋钮,门便会启开。
开始饿猫无法走出箱子,只就是在里面乱碰撞,偶然一次碰到旋钮打开门,便得以逃出吃到鱼。
经多次尝试错误,猫学会了碰旋钮以开箱门的行为。
(2)实验结论:
①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无需观念作媒介)。
动物就是通过尝试错误而偶然获得成功的,因而学习就是在情境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
②人与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即尝试与错误学习。
③学习的过程就是通过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
猫并非真正“明了”或“领悟”逃脱的方法,它就是通过逐渐铭记正确的反应与逐渐消除不正确的反应而学会的。
[2]
2、桑代克的学习律
桑代克还提出,学习要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1)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学习者有准备而且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给以活动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
强制活动也感到烦恼。
对学习的解释必须包括某种动机原则。
在这里,桑代克讲的准备不就是指学习前的知识准备或成熟方面的准备(后来的研究表明这也就是必须的),而就是指学习者在开始学习时动机的准备。
[1]
(2)练习律: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
也就就是S-R联结受到练习与使用得越多,就变得越来越强;反之,变得越弱。
但在她后来,她修改了这一规律,因为,她发现没有奖励的练习就是无效的,重复的练习并不能无条件地增强剌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力量,单纯的练习不一定能引起进步。
联结只有通过有奖励的练习才能增强。
(3)效果律:“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可改变的联结,给以满意的后果联结就增强,给以不满意的后果联结就减弱。
”即如果一个动作跟随以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就是,如果跟随的就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
这样我们就能瞧到一个人当前行为的后果对决定她未来的行为起着关键的作用。
奖励就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
奖励就就是感到愉快的或可能进行强化的物品、刺激或后果。
但在后来,她取消了效果律中消极的或令人烦恼的部分。
因为她发现惩罚并不一定削弱联结,其效果并非与奖励相对。
她指出“给一个联结以奖励总就是真正加强这个联结;给一个联结以惩罚则几乎不削弱或一点也不削弱这个联结”。
[2]
1933年,桑代克又找到新的证据支持了她的效果律,她将这种证据
称为效果的扩散。
效果的扩散就是指:奖励不仅对受奖的联结产生影响,而且对时间上邻近的、刚好发生在这个受奖联结前后的联结也起作用。
如果前后的联结离受奖联结越就是远一步,奖励对其影响的效果就越小一分。
桑代克通过她的实验发现,这种效果甚至加强了处于受奖联结附近的受罚联结。
总而言之,在时间上接近孤立的受奖点或受罚点的S-R配对的重现概率具有明显的“递增度”。
这一连续的函数表明奖励的自动增强效果扩散到了时间上邻近的联结,同样,也表明了惩罚的减弱效果的扩散。
[2]
二、桑代克学习定律的启示
1、激发动机,帮助学生培养兴趣
桑代克的准备律告诉我们:当一个学习者作好了学习准备,即动机准备,学习就能发生;如果学习者没有作好准备,学习就不会发生或低效。
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准备心理,应该成为教育的首要任务。
教师不仅要把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作为教育的手段,而且要把它作为教育的目标之一。
只有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入手,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效果才会大大改观。
2、适当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学习必须经过练习之后才会有效果,才能产生学习或学习的迁移。
这就是桑代克的练习律揭示的内容。
两千多年前,孔子也说过“学而时习之”,方能“温故而知新”。
可见,重复就是学习的必由之路。
作为课堂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练习就是形成学生能力的重
要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在讲授阶段已经理解与记忆的新知识,通过独立作业转化为技能技巧。
但就是,简单重复的或过量的练习并不能使学习效果增强,有时侯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推进呆读死记的苦海。
练习本身并不就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它并不会无条件地增加刺激—反应联结的力量,“不知道结果的练习不可能有助于学习。
一般说来,只有当学习者发现重复练习能获得满意的效果时,练习才会有助于学习,没有强化的练习就是没有意义的。
”在要求学生进行练习的同时,给予及时的反馈与强化就是必不可少的,没有反馈的练习哪怕次数再多,也不起作用。
因此,教师在向学生布置练习时,要及时、经常、适度地给予反馈。
为了提高学习效率,高水平的教师决不搞“题海”战术,把练习变成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就是精选习题,进行有指导有目的的适当的重复,使练习真正起到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的作用,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3、及时表扬与批评,帮助学生走向成功
无论就是奖励或惩罚,都必须及时,“事过境迁”时再来实施就会降低效果。
当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某些进步时,应给予适当的、及时的奖励,以巩固其学习效果,满足其心理的需要。
在教学活动中,对成绩好的学生,教师应表扬她们,使她们知道自己的成功,以引起愉快的情绪,勉励她们继续努力学习;对成绩差的学生,也要多瞧她们的长处,瞧到她们的闪光点,并在她们取得进步时,给予及时的表扬,对她们作出肯
定的评价。
既然惩罚在学习过程中同样能起到加强效果的作用,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惩罚也应就是教师运用的手段之一。
教师最常用的惩罚手段就是口头批评。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批评就是教师指出学生某些方面的不足或有待改进的地方而不就是打击她们。
对成绩好的学生,在表扬她们的同时,也要指出她们尚需努力的地方,对成绩差的学生,要使她们知道自己失败的原因,以引起苦闷的情绪,督促她们重新努力学习。
总之,不论表扬或批评,只要运用得当,都能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可怕的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采用漠视的态度。
参考文献
[1]马彩虹、桑代克的学习定律及其启示[J]、常熟高专学报,2010(3)、
[2]王映学、简论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及其修正[J]、河西学院学报,2007(1)、
[3]喻穹,张太生、掌握学习规律,提高学习效率——桑代克学习规律理论的启示[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3(3)、
[4]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35
[5]罗继才、评桑代克的“效果律”与“效果扩散”[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