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风貌整治规划实践再探_以四川上里古镇为例_胡娅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虽然进行了较多的名 镇保护规划,但其重点也主要是保护少量列为重点保护文物 和保护单位的传统公共建筑、名人故居,划定核心保护区、协 调发展区等,并不针对于成片的一般民居建筑及室外公共环
[定稿日期]2012 -07 -05 [作者简介]胡娅竹 ( 1990 ~ ) ,女,风 景 园 林 学 院 园 林 ( 景观设计方向) 专业学生; 黄喆( 1964 ~ ) ,男,总风景师,副 总工程师。
图 1 古镇南侧“十八罗汉”及田野风光
四川建筑 第 33 卷 1 期 2013. 02
11
· 城乡规划与环境建设 ·
区加起来即为上里镇总体规划确定的镇区范围,满足了古镇 在保护的基础上实现新发展的需求。
另外,该区域古驿道沿线的驿站有上里、中里和下里,上 里、中里、下里( 现名碧峰峡镇) 同处于一条浅缓平行的山脉 中间,地处于椭圆形盆地平坝内,陇西河连接了三里,里与里 之间的古道距离均为 5 km,加之下里位于碧峰峡峡口,上里 镇紧连白马泉,因此基于建立统一的区域整体风貌的规划目 标,协调区范围划定上至白马泉,下至下里镇,形成古镇旅游 体系,有助于促进整个片区乡村旅游的发展。 4. 4 各分区及整体性风貌保护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 古镇; 传统文化; 风貌整治; 保护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984. 181
【文献源自文库识码】 A
1 研究背景
自英国 1640 年和法国 1789 年的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以 来,工业化的快速进程与社会财富的显著积累,有力地支撑 了西方城镇与建筑文明在近代的转型发展,使得西方城镇中 既保留了大量的传统建筑,又创造出了不少满足现代功能需 求、并融合传统文化的新建筑。
2005 年四川省旅游发展大会决定在雅安市举行。为迎 接旅发大会的顺利召开,雅安市计划开展上里古镇风貌整治 规划,并委托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规划任务。任 务内容包括上里古镇风貌整治规划、现状建筑风貌改造、新 建建筑、场地设计、工程管线施工图设计等,并承担后期建设 的施工指导,配合上里古镇在 100 天内完成风貌整治规划的 施工建设。项目于旅发大会前顺利完成并开镇。
在实施建设中,按照规划及详细设计,核心风貌区恢复、 新建、改造、修缮了几万平方米的建筑,其中包括戏台、茶庄、 酒肆、店铺,既保护了文保建筑,形态上又扩大了古镇风貌区 的范围,平衡了古镇保护与发展需求。另外,除文物古迹、历 史建筑之外,新建了众多环境设施,包括石阶、铺地、栏板、驳 岸、石桥、石雕、碑刻石桅杆等,都采用当地著名的雅石、传统 建造,增建高桥广场( 古镇东入口) 、二仙桥广场( 古镇南入 口) 、韩家大院广场等节点,使 2005 年前形成的 30 hm2 建成 区( 含古镇区) 视线所及之内皆为古风古韵,为古镇统一、整 体的传统景观风貌奠定了基调( 图 2 ~ 图 4) 。
中国近代百余年的发展,社会动荡,工业发展缓慢,沿袭 两千多年的传统建筑与城镇在近代未受到工业革命的冲击 而变化。在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间,受经济条件 与发展水平的制约,“适用、经济、美观”始终是建筑与城镇建 设遵循的基本原则,少量的建设也集中在“形式服从功能”的 “现代主义”建筑上;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经济较快发展起来 的城市率先进行 了 大 规 模 的 建 设,“新 古 典 主 义”、“后 现 代 主义”、“生态主 义”、“功 能 主 义 ”等 新 建 筑 风 格 不 断 涌 现, “明星式”的建筑层出不穷,城市风貌不断翻新。
4 上里古镇风貌整治规划实践
4. 1 解读古镇风貌整治规划 古镇规划相关的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
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008)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 法》( 2002)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2008) 、《村 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1993) 、部门规章《历史文化 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2005) 、《镇规划标准》( 2007) 、《村镇规 划标准》( 1993) 等,系列法律、法规对风貌整治规划的编制方 法和主要内容具有原则性的指导作用,其中作为风貌整治规 划的早期实践,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与古镇风貌整治规划 关联性最大。
专门从事中国传统建筑研究和保护的民间学术组织。梁思 成、林徽因、刘敦桢、罗哲文等许多建筑学界的知名学者均出 自中国营造学社门下。由于历史背景的局限,他们主要研究 和保护的是传统的公共建筑,如庙宇、宫殿、桥、塔等,而对大 量普通的民居建筑及由民居建筑和传统的公共建筑构成的 整体环境,如古城、古镇、古村研究较少。 3. 2 改革开放初期的名镇保护规划实践阶段
风貌整治通常指为体现古镇、古村和历史文化街区风貌 完整性所进行的各项治理活动。针对于古镇风貌整治规划 一般包括对现有与古镇环境不协调的新建建筑及环境的拆 除、改造、重建,增加适应古镇旅游发展的服务接待设施及公 共空间配套等内容。
3 我国古建筑及古建筑群保护实践的发展沿革
3. 1 早期调查实践阶段 中国营造学社是一个活跃于 20 世纪 30 年代至 40 年代
原则上,核心风貌区内的所有建筑尽量采用文保建筑的 保护方式进行保护与建设,风貌建设控制地带所有建筑外观 尽量与核心风貌区内一致,风貌协调区所有建筑外观尽量与 风貌建设控制地带类似。
风貌整治的重点在于核心风貌区。古镇核心风貌区内 涉及的文物保护单位应按照《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进行 保护,具体措施包括: ①保护原有的建筑形式; ②保护原有的 建筑材料; ③保护原有的建筑结构; ④保护原有的建筑工艺。 而其中的非文物建筑,规划规定应采用当地原有的乡土建筑 形式及细部技术方法建造,包括高度、体量、形式、色彩及细 部构造等。
2000 年后,古镇的整体保护才真正被人们认识到。2002 年 10 月 28 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 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8 年 4 月 2 日国务院第 3 次常务会议通过《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 条例》,但为时已晚,大多数名镇已遭到整体的破坏,而一般 古镇更是破坏严重。古镇风貌整治规划在现实传统古镇急 需挽救、并重建活力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2 古镇及相关概念界定
中国历史悠久,广 阔 土 地 上 有 着 很 多 历 史、文 化 底 蕴 深 厚的古镇,2010 年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数量达到 350 个( 其中名镇 181 个、名村 169 个) 。四川地区农耕发达,城 镇文明也源远流长,也形成了诸如洛带、黄龙溪、孝泉、上里、 佛宝、饶坝等众多名镇。 2. 1 古镇的概念及分类
· 城乡规划与环境建设 ·
古镇风貌整治规划实践再探
———以四川上里古镇为例
胡娅竹1 ,黄 喆2
( 1. 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四川成都 610000; 2. 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81)
【摘 要】 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时代的进步,当代人对历史文化古迹的探求之心、保护之情亦与日俱增。 古镇作为典型载体,在原始底蕴积累的同时也开始探索新的发展之路。文章以四川上里古镇为例,通过对其 风貌整治规划实践的回顾与解析,提出有关古镇风貌建设的方法,以期在古镇的保护与发展中寻找到平衡 点,为古镇风貌整治规划提供实例参考,使传统的古镇风貌能得以延续与传承。
回顾上里古镇的风貌整治规划及设计,笔者认为以下主 要几点体会可以分享。 4. 3 风貌整治规划中的分区保护
分区保护必 须 坚 持 整 体 保 护 原 则,合 理 划 分 核 心 风 貌 区、风貌建设控制地带和风貌协调区,保持传统空间格局、历 史风貌和形体尺度以及古镇与之相互依存的自然环境。
古镇风貌规划首先应划分核心风貌区、风貌建设控制地 带和风貌协调区,三区的如何划分十分重要。一般古镇的镇 区规模都不大。大的古镇,如都江堰古城区仅 70 hm2 ,相比 约二十几个平方公里的新城区规模明显较小。因此古镇保 护规划不应套用古城的保护规划,传统的名城( 镇) 保护规划 的核心风貌区一般根据文保单位及历史文化街区划定,使历 史风貌区较为分散,如北京的四合院核心保护区就有 24 块, 不利于古镇的镇区整体风貌保护,因此应将古镇镇区整体划 定为核心风貌区。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一般包括下列内容: 保护原则、 保护内容和保护范围; 保护措施、开发强度和建设控制要求; 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保护要求; 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的 和建设控制地带; 保护规划分期实施方案。由于保护规划重 点强调的是名镇文化和文物的保护,不对整体环境、大量性 民居建筑以及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方面做深入探讨,与风貌 整治规划重点具有明显差异。此外,保护规划一般用于常态 化的建设发展及管理,而古镇风貌整治规划服务于近期建设 行为。
古镇,一般指有 着 百 年 以 上 历 史、现 状 传 统 格 局 和 历 史 风貌尚存、古建筑较多较集中的场镇。古镇通常分为一般古 镇和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镇又包含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中国传统城镇 数 量 众 多,不 少 保 存 完 好、且 有 较 好 发 展
的古镇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在最新一版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包括文化遗产 35 项。其中古镇类为江南水乡古镇: 周庄( 江苏省昆山市) 、 甪直( 江苏省吴县) 、乌镇( 浙江省桐乡市) 、西塘( 浙江省嘉 善县) 。也就是说,中国或许将会有世界级的古镇。 2. 2 风貌整治概念
古时上里为南方丝绸之路的一个主要驿站,周边的山水 环境、田园景观非常重要是独特的整体风貌的组成部分,到 2005 年时镇区建成面积总计也只有 30 hm2 ,其中古镇区的 面积不到 15 hm2 。因此本次风貌整治规划把整个 30 hm2 的 建成区划定为核心风貌区,而核心风貌区以外、视线范围可 及的区域包括黄茅溪对岸的农田、“十八罗汉”的山脊线( 图 1) 均划定为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上里镇“山、水、田、镇”的 整体格局。此次规划确定的核心风貌区及建设控制地带,两
古镇风貌整治规划是现行城镇风貌规划系列的一个类 别,是通常所说的非法定规划,也属于针对性较强的专项规 划。从实际的研 究 方 法 上 看,更 接 近 城 市 设 计,也 可 以 理 解 为城市设计的一个类型。与现行规划体系的关系上,它是法 定规划古镇保护规划与镇总体规划、地段控制性详细规划的 下位专项规划,其作用主要是解决与弥补上位规划的实施过 程中产生的与风貌有关的问题和不足。 4. 2 上里古镇的风貌整治规划背景与过程回顾
然而,由于地区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 平衡,乡镇 发 展 滞 后。传 统 乡 镇 在 房 屋 建 造 急 剧 增 长 的 时 期,采用土、木、砖、瓦、灰、沙、石 等 材 料、手 工 制 备 工 艺 的 传 统建筑完全被砖混、钢筋混凝土、钢材的规模化建设、现代建 筑形式所取代,忽视传统文化,加之设计粗糙、经费缺乏等因 素,使乡镇传统建筑逐渐消失,导致沿袭了两千多年的传统 城镇风貌特色逐步被削弱、淡化。
上里古镇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之前已做过各类法定 规划。承接风貌整治规划后,对原有各类规划进行了深入分 析,项目组认为,各类规划虽然都符合相关的规划要求,但针 对性不强,有些规划内容实际上甚至起到了“误导”作用,对 古镇的文化传承造成致命性的破坏。如保护规划中,把保存 较好的文保建筑,如韩家大院、二仙桥和井字街划成核心保 护区,而古镇区的其他范围设定成建设控制地带,导致古镇 区建设控制地带新建了形式简易、缺乏文化底蕴的大量新式 农房,使各个文保建筑和井字街被新建筑分隔开来。另外上 里镇的总体规划按照城市道路规范,采用主次道路将古镇区 划分为便于机动车通行的若干地块,而忽视原有传统道路格 局和宽窄变化、曲 折 形 态 等 特 征。基 于 以 上 原 因,原 有 规 划 的实施反而给风貌整治规划力图保持传统风貌整体性的目 标增加了不少难度。
10
四川建筑 第 33 卷 1 期 2013. 02
· 城乡规划与环境建设 ·
境的保护规划。由于过分强调文物保护单位地处的核心区 保护,对于文物保护较弱的地带及主要起协调、过渡作用的 建设控制地带等,主要控制高度体量的视线通廊,控制手段 较为单一,导致以后在名镇中的这些区域出现了许多形式杂 乱的各类现代新建建筑。其结果就是,虽然名镇保护规划做 了不少,而文保单位却成为了城镇中传统文化的“孤岛”。 3. 3 新世纪以来古镇风貌整治规划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