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调张籍诗歌解析

韩愈:调张籍诗歌解析
韩愈:调张籍诗歌解析

韩愈:调张籍诗歌解析 李白 和杜甫 的诗歌 成就,在盛行王、孟和元、白诗风的中唐时期,往往不被重视,甚至还受到 一些人的贬损。韩愈在这首诗中,热情地赞美李白和杜甫的诗文,表现出高度倾 慕之情。在对李、杜诗歌的评价问题上,韩愈要比同时的人高明许多。下面我们 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调张籍 韩愈 李杜文章在, 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 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 可笑不自量。 伊我生其后, 举颈遥相望。 夜梦多见之, 昼思反微茫。 徒观斧凿痕, 不瞩治水航。 想当施手时, 巨刃磨天扬。 垠崖划崩豁, 韩坤摆雷硠。 惟此两夫子, 家居率荒凉。 帝欲长吟哦,

故遣起且僵。 剪翎送笼中, 使看百鸟翔。 平生千万篇, 金薤垂琳琅。 仙官敕六丁, 雷电下取将。 流落人间者, 太山一毫芒。 我愿生两翅, 捕逐出八荒。 精诚忽交通, 百怪入我肠。 刺手拔鲸牙, 举瓢酌天浆。 腾身跨汗漫, 不着织女襄。 顾语地上友: 经营无太忙! 乞君飞霞佩, 与我高颉颃。 韩愈诗鉴赏 本诗可分为三段。前六句为第一段 。作者对李、杜诗文作出了极高的评价,并讥斥群儿抵毁前辈是多么无知可 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二句,已成为对这两位伟大诗人的千古定评了。中 间二十二句为第二段。力写对李、杜的钦仰,赞美他们诗歌的高度成就。其中伊 我十句, 作者感叹生于李、 杜之后, 只好在梦中瞻仰他们的风采。 特别是读到李、 杜天才横溢的诗篇时,便不禁追想起他们兴酣落笔的情景:就象大禹治水那样, 挥动着摩天巨斧,山崖峭壁一下子劈开了,被阻遏的洪水便倾泻出来,天地间回 荡着山崩地裂的巨响。惟此六句,感慨李、杜生前不遇。天帝要使诗人永不停止 歌唱,便故意给予他们升沉不定的命运。好比剪了羽毛囚禁在笼中的鸟儿,痛苦 地看着外边百鸟自由自在地飞翔。 平生六句,作者叹惜李、杜的诗文多已散佚 。 他们一生写了千万篇金玉般优美的诗歌, 但其中多被仙官派遣神兵收取去 了, 流传人间的, 只不过是泰山的毫末之微而已。 末十二句为第三段。 我愿八句, 写自己努力去追随李、杜。诗人希望能生出两翅,在天地中追寻李、杜诗歌的精 神。他终于能与前辈诗人精诚感通,于是,千奇百怪的诗境便进入心里:反手拔 出大海中长鲸的利齿,高举大瓢,畅饮天宫中的仙酒,忽然腾身而起,遨游于广

漠无穷的天宇中, 自由自在, 发天籁之音, 甚至连织女所制的天衣也不屑去穿了。 最后四句点题。诗人恳切地劝导老朋友张籍: 不要老是钻到书堆中寻章摘句,忙碌经营,还是和我一起向李、杜学习,在 诗歌的广阔天地中高高飞翔吧。 韩愈在中唐诗 坛上,开创了一个重要的流派。叶燮《原诗》说:韩诗为唐诗之一大变。其 力大,其思雄。诗人以其雄健的笔力,凌厉的气势,驱使宇宙万象进入诗中,表 现了宏阔奇伟的艺术境界。 这对纠正大历以来诗坛软熟浅露的诗风, 是有着积极 作用的。而《调张籍》就正象诗界异军突起的一篇宣言,它本身最能体现出韩诗 奇崛雄浑的诗风。 诗人笔势波澜壮阔,恣肆纵横,全诗如长江大河浩浩荡荡,奔流直下,而其 中又曲折盘旋,激溅飞泻,变态万状,令人心摇意骇,目眩神迷。如第二段中, 极写李、杜创作施手时情景,气势宏伟,境界阔大。突然,笔锋急转:惟此两夫 子,家居率荒凉。豪情壮气一变而为感喟苍凉,所谓勒奔马于嘘吸之间,非有极 大神力者何能臻此!下边第三段我愿数句,又再作转折,由李、杜而写及自己, 驰骋于碧海苍天之中,诗歌的内涵显得更为深厚。我们还注意到,诗人并没有让 江河横溢,一往不收,他力束狂澜,迫使汹涌的流水循着河道前泻。本诗在命题 立意、结构布局、遣词造句上,处处可见到作者独具的匠心。如诗中三个段落 ,回环相扣,展转相生。 全诗寓纵横变化于规矩方圆之中,非有极深功力者何能臻此! 尤可注意的是,诗中充满了探险入幽的奇思冥想。 第一段六句,纯为议论。自第二段始,运笔出神入化,简直令人眼花缭乱。 想当施手时, 巨刃磨天扬。 垠崖划崩豁, 乾坤摆雷硠。 用大禹凿山导河来形容李、 杜下笔为文,这种匪夷所思的奇特的想象,决不是一般诗人所能有的。诗人写自 己对李、杜的追慕是那样狂热: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他长出了如云般的长 翮大翼,乘风振奋,出六合,绝浮尘,探索李、杜艺术的精魂。追求的结果是百 怪入我肠。此百怪可真名不虚说,既有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又有腾身跨汗 漫,不着织女襄。下海上天,想象之神奇令人惊叹。而且诗人之奇思,或在天, 或在地,或挟雷电,或跨天宇,雄阔壮丽。韩诗曰奇曰雄,通过此诗可见其风格 特色。 诗人这种神奇的想象, 每借助于夸张和比喻的艺术手法, 就是前人所盛称的 以想象出诙诡。诗人这样写那些妄图诋毁李、杜的轻薄后生:蚍蜉撼大树,可笑 不自量!设喻贴切,形象生新,后世提炼为成语,早已家喻户晓了。诗中万丈光 焰,磨天巨刃,乾坤间的巨响,太山、长鲸等瑰玮奇丽的事物,都被用来设喻, 使诗歌磅礴的气势和诡丽的境界得到充分的表现。

这首诗乃论诗之作。朱彝尊《批韩诗》说: 议论诗,是又别一调,以苍老胜,他人无此胆。 这所谓的别调, 其实应是议论诗中的正格, 那就是以形象为议论。 在本诗中, 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比喻等表现手法,在塑造李白、杜甫及其诗歌的艺 术形象的同时, 也塑造出作者本人及其诗歌的艺术形象, 生动地表达出诗人对诗 歌的一些精到的见解,这正是此诗在思想上和艺术上值得珍视的地方。




浅析曹操诗歌艺术特色及影响

. 写作提纲…………………………………… . 开题报告…………………………………… . 内容提要…………………………………… . 关键词……………………………………… . 正文………………………………………… . 参考书目…………………………………… 写作提纲 一、序论 在中国文学史上,能同时以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身份占一席之地者)地寥若畏星,曹操以其仅存地余首诗歌、余篇文章,形成独特地节术风格,构成“建安风骨”,对后代诗人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是非常难得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正文 、曹操诗歌三大艺术特色 ①悲凉慷慨地艺术特征;②雄劲奋发地艺术风格;③质朴明快地诗歌语言. 、曹操诗歌艺术风格形成原因 ①所处时代地重大影响;②与作者经历、地位、世界观息息相关;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风格; ④与戎马生涯急促写就有关.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曹操诗歌风格地重大影响 ①对“建安风骨”地形成起显著作用; ②对后代诗歌评论与创作影响深远. 三、结论 曹操独特地诗歌艺术风格值得学习,其风格影响重大深远,不可泯灭. 开题报告 、作者姓名 、学科门类、研究方向及年级、汉语言文学、中国古典文学,秋,汉语言本科 、导师姓名与职称;郑乐农中教高级 、研究题词;曹操诗歌风格及影响 、选题缘由、目地和意义 中国文学史上,能同时被称之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地人物为数寥寥,而曹操凭其仅存地四十余篇散文,十十余首诗歌,及其卓越地军事、政治才能,同时拥有这三顶桂冠,年少时曾读其《短歌行》,感受颇深,故对其诗歌甚感兴趣,特撰本文对其诗歌风格及影响聊发一孔之见.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选题及研究背景 诗言志.诗风即人风.研究曹操不多地诗作,或许更好把握、分析曹操地志向、胸怀及抱负,也更加清楚诗作文章均不多地曹操,能被后人赞称为文学家地原因究竟是什么.曹操地文章实在难找,而手头却有不少曹操诗作.于是,且走进曹操诗中,去品读诗作,咀嚼体味,鉴赏诗风,窥视这一枭雄地内心世界吧!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研究方法、措施和步骤 收集、查找有关曹操及其诗歌、文章有关资料进行仔细阅读分析,然后进行归纳总结. 、准备情况 本人查阅《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文学品》《诗品论》《唐诗三百首》《文心雕龙》等资料. 、预期目标 撰写此文,意在让人们了解到,曹操确实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诗歌风格及影

韩愈诗歌分类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在艺术上有独创之处。他的风格多样,但主要特点是深险怪僻,好追求奇特的形象。正如《调张籍》中所说:“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诗歌也是如此,他的诗歌以气势见长,且有意避开前代的烂熟套数,语言和意象力求奇特、新颖,甚至不避生涩拗口、突兀怪诞,而且在音律上把过去逐渐变得规范整齐、追求节奏和谐、句式工稳的诗歌外在形式加以破坏,使之松动变形。他常常把散文、骈赋的句法引进诗歌,使诗句可长可短、跌宕跳跃、变化多端。在韩愈诗歌的分类上,大多数人遵循古制,分为山水田园诗、送别诗、抒情诗、爱情诗、闺怨诗、爱国边塞诗等,亦或是按四季节气分类,也有的则是乐府、杂言、四言、五言、七言等以体例划分,今天我的分类方法为按心情分类: (一)喜。高兴,快乐时的心情,例如下: 《古风》 年代: 唐作者: 韩愈 今日曷不乐,幸时不用兵。无曰既蹙矣,乃尚可以生。彼州之赋,去汝不顾。 此州之役,去我奚适。一邑之水, 可走而违。天下汤汤,曷其而归。好我衣服,甘我饮食。 无念百年,聊乐一日。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初春小雨)》 年代: 唐作者: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二)怒。多用来表达对事对人强烈不满之意,例如下: 《泷吏》 年代: 唐作者: 韩愈 南行逾六旬,始下昌乐泷。险恶不可状,船石相舂撞。 往问泷头吏,潮州尚几里。行当何时到,土风复何似。 泷吏垂手笑,官何问之愚。譬官居京邑,何由知东吴。 东吴游宦乡,官知自有由。潮州底处所,有罪乃窜流。 侬幸无负犯,何由到而知。官今行自到,那遽妄问为。 不虞卒见困,汗出愧且骇。吏曰聊戏官,侬尝使往罢。 岭南大抵同,官去道苦辽。下此三千里,有州始名潮。 恶溪瘴毒聚,雷电常汹汹。鳄鱼大于船,牙眼怖杀侬。 州南数十里,有海无天地。飓风有时作,掀簸真差事。 圣人于天下,于物无不容。比闻此州囚,亦有生还侬。 官无嫌此州,固罪人所徙。官当明时来,事不待说委。 官不自谨慎,宜即引分往。胡为此水边,神色久戃慌。 亢瓦大瓶罂小,所任自有宜。官何不自量,满溢以取斯。 工农虽小人,事业各有守。不知官在朝,有益国家不。 得无虱其间,不武亦不文。仁义饬其躬,巧奸败群伦。 叩头谢吏言,始惭今更羞。历官二十余,国恩并未酬。

韩愈名篇赏析

韩愈名篇赏析 作者:尘涵| 来源:网络转摘| 时间:2007-02-20 | 【大中小】 【山石】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幼孤,由兄嫂抚养成人,贞元年间登进士第,先后任汴州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等职。曾因关中大旱,上疏请免徭役租税,被贬为阳山令。后又因谏迎佛骨事,触怒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提倡仁政,在思想上排斥佛老,倡扬正统儒家思想。在文学上,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提倡古文,主张“文以载道”,所作诗歌多有社会现实的反映和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之气,特别是在艺术上勇于创新,“以文为诗”,对宋诗影响极大,与孟郊等人被称为“韩孟诗派”。 这首诗是韩愈在德宗贞元十七年七月与李景兴、侯喜、尉迟汾等人同游洛阳惠林寺时所作。诗以开篇“山石”二字为题,其实并非咏山石,而是一篇纪游诗。诗中叙写从“黄昏到寺”、“夜深静卧”到“天明独去”的整个游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按照时间与行程的顺序依次写来,既吸取散文游记的写法,又充分择取景面,使自然风景、人文景观、人物动态穿插交错,在游踪历历、情景逼现中融炼出独特的审美意境。结尾四句,通过“人生如此”的愉悦感受表现超脱世俗名利羁绊的

主旨,并以“吾党二三子”点明同游人物,反贯全篇,尤增意趣。 【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 曲江,唐代著名的游览胜地,在长安东南,因池水曲折而得名。水部张员外籍,指唐代诗人张籍,张籍曾任水部员外郎。白二十二舍人,指唐代诗人白居易,白居易排行二十二。这首诗大约作于长庆二年,韩愈与张籍、白居易相约同游曲江,白居易却因雨后泥泞未能应约前往,韩愈因作此诗寄意。 这首七言绝句结构甚为奇特,前三句写曲江之春景,后一句寄白居易。雨后轻阴,到傍晚时分雾散云开,春光明媚,繁花千树,景象显然较平日尤为清新明净,而正值春水泛溢,水天映照,别具一番情趣。一个“晚”字,既是晚晴的写实之笔,也是恋恋忘归的情怀表露。三句极写曲江春景之美,正为衬托末句之问,如此良辰美景,君竟爽约不来,岂不可惜?而与首句“晚”字对照,又可见自身苦候时长,委婉地表露出埋怨之意。诗人因游兴之高,所以对友人爽约生出怨惜之情,而无论是诗人的游兴还是对友人的怨惜,都是由曲江景色之美激发出来的,因此,诗写兴情,实为衬景。 【花岛】 蜂蝶去纷纷,香风隔岸闻。欲知花岛处,水上觅红云。 这首诗描写一座开满鲜花的江中小岛的美丽景色,却并未正面描绘,而是通

韩愈诗

由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小议韩愈诗歌特色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环镇嵩当中。 火维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专其雄。 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绝顶谁能穷? 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昧无清风。 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 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 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腾掷堆祝融。 森然魄动下马拜,松柏一径趋灵宫。 粉墙丹柱动光彩,鬼物图画填青红。 升阶伛偻荐脯酒,欲以菲薄明其衷。 庙令老人识神意,睢盱侦伺能鞠躬。 手持杯珓导我掷,云此最吉余难同。 窜逐蛮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长终。 侯王将相望久绝,神纵欲福难为功。 夜投佛寺上高阁,星月掩映云曈昽。 猿鸣钟动不知曙,杲杲寒日生于东。 贞元十九年(803),京畿大旱。韩愈因上书请宽民徭,被贬为连州阳山令。永贞元年(805)遇大赦,离阳山到郴州待命。九月,由郴州赴江陵府任法曹参军,途中游衡山时写下这首诗。 诗人通过对仰望衡岳诸峰、谒祭衡岳庙神、占卜仕途吉凶和投宿庙寺高阁等情况的叙写,抒发个人的深沉感慨,一方面为自己投身蛮荒之地终于活着北归而庆幸,一方面对仕途坎坷表示愤懑不平,实际上也是对最高统治者的一种抗议。 衡山耸立在湖南衡阳盆地北端,气势雄伟。山上的衡岳庙,是游人向往的名胜。诗的开头六句,写衡岳的形势和气象,起笔高远,用语不凡。先总叙五岳,再专叙衡岳,突出衡岳在五岳中的崇高地位。其符合古代帝王的祭祀特点。诗人一连采用四个叙述句,从“五岳”写到衡岳,竭尽铺垫之能事。紧接二句,便一下子把衡山形势的险要勾勒了出来:衡岳半山腰中蕴藏着云雾,不时喷泄出来,

虽有山顶,又怎能攀登上去呢!一句中连用“喷”“泄”“藏”三个动词,来描绘平日衡山云雾浓重不散,既奇突,又贴切。 紧接着八句写的是登山。以“我来”二字为句首,将叙事与写景合二为一,写出了秋雨欲来的景象,给人一种沉闷和压抑之感。欲扬先抑,为诗意的叠加更添一道波澜。“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说衡岳有灵,使天气由阴而晴,诗意陡转。云雾全消,众峰顿现,原是自然界本身的变化,而诗人却说是自己“潜心默祷”、把正直的神明“感通”的结果。“正直”二字寓有深意。往下连用两联,描写众峰由隐而现后的景象。“须臾”一联,写出了山间景色变化之快:霎那之间,浮云扫尽,众峰显露,仰面看去,那高峻陡峭的山峰,就好比擎天柱支撑着天空。这一联是虚写,给人以豁然开朗、奇险明快之感。 “森然”以下十四句,写谒庙,是全诗中心所在。诗人通过对祭神问天的描述,倾吐其无处申诉的悒郁情怀。“森然”二句,点出谒衡岳庙的题意。目的地已经到达,险峻的山峰,使人惊心动魄,不由得下马揖拜。沿着一条松柏古径,急步走向神灵的殿堂。既反映了诗人当时肃然起敬的感受,也烘托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粉墙”二句,写走进庙门后四壁所见:雪白的墙壁和朱红的柱子,交相辉映,光彩浮动;上边都用青红的彩色,画满了鬼怪的图像,写出寺庙的特征。“升阶”以下六句写行祭。诗人登上台阶,弯着腰向神像进献干肉和酒,想借这些菲薄的祭品来表明自己的虔诚。掌管神庙的老人很能了解神意,眼瞪瞪地在一旁窥察,鞠躬致礼。他手持占卜用的杯珓,教给诗人投掷的方法;而后又根据卦象,说是得到了最吉的征兆,那是其他人所不易得到的。但是,正是“云此最吉馀难同”的结语,却引出了诗人一肚皮牢骚:自己在阳山贬所没有被折磨致死,算是不幸之中的大幸,今后只求衣食粗安,就甘心长此而终,哪里还存什么侯王将相之望!神明纵然想赐福保佑,恐怕也难奏效了。这一段描写和牢骚,既真实,又动人,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当时内心的不满情绪。诗人关心自己的前途,当然希望占卜能得到一个非常吉利的答复。但是,当他得知是一个“最吉”的答复之后,他倒反而产生了怀疑,以致大发起牢骚来了。这大概与他当时对朝延政治斗争的形势有所了解有关吧! 末四句,归结诗题“宿岳寺”之意。先写上高阁时所见夜景:月色星光,因云气掩映而隐约不明。接着翻用谢灵运“猿鸣诚知曙”句诗意,写道:“猿鸣钟

建安风骨和曹植诗歌的艺术特征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骏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一词最早大量应用于魏、晋、南朝的人物评论,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至于文学评论,当以南唐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最为精到: “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意思是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意气,形成格调劲健和艺术感染力强的“风骨”。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和内在的感染力,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 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这一时代的作家,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的特征: 首先是现实性。如曹操在《薤露行》中写道: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疆。”“贼臣持国炳,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痛斥了何进误国,董卓殃民。《蒿里行》则叙述了群雄私争,自相残戕,致使兵祸连绵,民不聊生。诗歌形象描绘兵祸惨状: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植在《送应氏》中具体描写了当时洛阳毁败的情景也令人惨不忍睹: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在这破败的景象中,传达出一种悲凉感,在时直抒作者的惨伤,悲愤情绪:

李白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1、李白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主要内容: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 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李白一生都怀有远大的抱负,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书怀》、《书情赠蔡舍人雄》等诗篇中,对此都有绘声绘色的展露.李白自少年时代就喜好任侠,写下了不少游侠的诗,《侠客行》是此类诗的代表作.在长安三年经历的政治生活,对李白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胸中淤积了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懑.愤怒出好诗,于是,便写下了《行路难》、《古风》、《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一系列仰怀古人,壮思欲飞;自悲身世,愁怀难遣的着名诗篇.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借以表达出他那种酷爱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怀. 在这一类诗作中,奇险的山川与他那叛逆不羁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这种诗在李白的诗歌作品中占有不小的数量,被世世代代所传诵,其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最杰出的代表作.诗人以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尽情地无拘无束地舒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了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让苦闷、郁悒的心灵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而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更把诗人的一身傲骨展露无遗,成为后人考察李白伟大人格的重要依据. 李白作为一个热爱祖国、关怀人民、不忘现实的伟大诗人,也十分关心战争这一重要问题.对保卫边疆的将士予以热情的歌颂(如《塞下曲》),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则给予无情的鞭挞(如《战城南》、《丁都护歌》等).李白还写了不少乐府诗,描写劳动者的艰辛生活,表达对他们的关心与同情(如《长干行》、《子夜吴歌》等). 艺术特点: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 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李白的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语言正如他的两句诗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朗、活泼、隽永.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思想内容: 热爱祖国,忧国忧民。《春望》诗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用“花溅泪”、“鸟惊心”描述自己的亡国之恨。无知的花、鸟尚且如此,诗人的痛苦不言而喻。诗人有关心

被贬远行 悲愤难平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及赏析

被贬远行悲愤难平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及赏 析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代: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译文 一篇谏书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阳去。 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云彩横出于南山,我的家在哪里?在白雪厚积的蓝田关外,马也停住 脚步。 知道你远道而来定会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边收殓我的尸骨。 注释 左迁:降职,贬官,指作者被贬到潮州。蓝关:在蓝田县南。 《地理志》:“京兆府蓝田县有蓝田关。”湘:韩愈的侄孙韩湘,字 北渚,韩愈之侄,韩老成的长子,长庆三年(823年)进士,任大理丞。韩湘此时27岁,尚未登科第,远道赶来从韩愈南迁。 一封:指一封奏章,即《论佛骨表》。朝(zhāo)奏:早晨送呈 奏章。九重(chóng)天:古称天有九层,第九层,此指朝廷、皇帝。

路八千:泛指路途遥远。八千,不是确数。 “欲为”二句:想替皇帝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 的生命。弊事: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骨事。肯:岂肯。衰朽(xiǔ):衰弱多病。惜残年:顾惜晚年的生命。圣明,指皇帝。 秦岭:在蓝田县内东南。 “雪拥”句:立马蓝关,大雪阻拦,前路艰危,心中感慨万分。拥:阻塞。蓝关:蓝田关,今在陕西省蓝田县东南。马不前: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 汝(rǔ):你,指韩湘。应有意: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 “好收”句:意思是自己必死于潮州,向韩湘交待后事。瘴 (zhàng)江:指岭南瘴气弥漫的江流。瘴江边:指贬所潮州。 潮阳:今广东潮州潮安区。 创作背景 韩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岁才因参与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两 年后又遭被贬,情绪十分低落。潮州州治潮阳在广东东部,距离当时 的京师长安有千里之遥。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妻儿还没有跟上来,只有他的侄孙子跟了上来,所以他写下这首诗。 赏析 中唐文学家诗人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晚年上《谏佛骨表》,力谏宪宗“迎佛骨入大内”,触犯“人主之怒”,差点被定为死罪, 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师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那路途的 困顿是不言而喻的。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

六篇韩愈写的著名诗集

六篇韩愈写的著名诗集 【篇一:《别盈上人》】 韩愈(唐) 山僧爱山出无期,俗士牵俗来何时。 祝融峰下一回首,即是此生长别离。 【篇二:《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韩愈(唐)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 君歌声酸辞正苦,不能听终泪如雨。 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 【篇三:《别赵子》】 韩愈(唐) 我迁于揭阳,君先揭阳居。揭阳去京华,其里万有余。 不谓小郭中,有子可与娱。心平而行高,两通诗与书。 婆娑海水南,簸弄明月珠。及我迁宜春,意欲携以俱。 摆头笑且言,我岂不足欤。又奚为于北,往来以纷如。 【篇四:《北极赠李观》】 韩愈(唐) 北极有羁羽,南溟有沈鳞。川源浩浩隔,影响两无因。 风云一朝会,变化成一身。谁言道里远,感激疾如神。 我年二十五,求友昧其人。哀歌西京市,乃与夫子亲。 所尚苟同趋,贤愚岂异伦。方为金石姿,万世无缁磷。 【篇五:《病鸱》】 韩愈(唐) 屋东恶水沟,有鸱堕鸣悲。青泥掩两翅,拍拍不得离。 君童叫相召,瓦砾争先之。计校生平事,杀却理亦宜。 夺攘不愧耻,饱满盘天嬉。晴日占光景,高风恣追随。 遂凌鸾凤群,肯顾鸿鹄卑。今者命运穷,遭逢巧丸儿。
1/5

【篇六:《汴泗交流赠张仆射》】 韩愈(唐) 汴泗交流郡城角,筑场十步平如削。短垣三面缭逶迤, 击鼓腾腾树赤旗。新秋朝凉未见日,公早结束来何为。 分曹决胜约前定,百马攒蹄近相映。球惊杖奋合且离, 红牛缨绂黄金羁。侧身转臂著马腹,霹雳应手神珠驰。
2/5

3/5

4/5

曹植对五言诗发展的贡献

曹植对五言诗发展的贡献 文学院1202班 曾晓瑜 121040064 摘要:曹植(公元192年-232年)是我国魏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他的诗、赋、散文成就均高于同时代人,其中对五言诗的发展贡献更是卓有成就。他的五言诗不但继承了乐府民清新流丽的特点,而且将其改造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钟嵘在《诗品》中评价其诗骨气奇高,词彩华茂。刘勰曾说,“古诗”是 “五言之冠冕”。本文将从数量上,形式上,表现上具体分析曹植对五言诗的发展贡献。 关键词:曹植五言诗发展历程艺术特色 五言诗的发展历程 1.1五言诗发展的阶段 五言诗的成立期——东汉,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当数东汉班固的《咏史》。 五言诗自班固开始成立起,作家们便不断吸收汉东府民歌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手法的营养,用他们自己的努力,写现实的生活,抒发真实是感情,至东汉末年,把这种新型的诗歌形式推向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五言诗的成熟期——东汉末年。五言诗的兴起,为叙事诗的崛起奠定了基础,随着五言体式的成熟,叙事诗在这一时期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另外,这个时期,真正称得上普遍意义上的成熟的作品是《古诗十九首》。 五言诗的发展巩固期——魏晋。建安这一时期,以“三曹”“七子”和蔡琰为代表的作家打破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掀起了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次文人诗歌高潮。他们的创作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一方面表现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另一方面突破《古诗十九首》的局限,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悲凉慷慨,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正如《文心雕龙》时序所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哀俗怨,并志保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建安诗歌这种杰出成就形成了后来的“建安风骨”。同时,他们普遍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坚固地位。从此以后,五言诗成为占领诗坛的文学形式。 1.2五言诗在建安时期数量跃居第一 钟嵘《诗品?序》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历史上的诗作总量,以五言诗为最多。唐人写有大量的五言古风及五言律绝,如李白、杜甫等人的作品。五言诗的出现最早源于民间歌谣。大约在春秋未、战国初,民歌中就已经有了较之“文繁而意少”的四言体更便于容纳双音词,以表现愈来愈丰富的社会现实生活和人们内心世界的五言体雏形。在建安时代,“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曹植《与杨德祖书》)出现诗人众多,作品繁盛,特别是五言诗数量比例跃居第一的局面。这是中国诗坛前所未有的。1.3曹植对五言诗的影响 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他现存诗歌九十余首,其中有六十多首是五言诗。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曹植的诗又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这是一个时代的事业,却通过了曹植才获得完成”。 但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并不是曹植一人的功劳,建安时期是文学走向自觉的时代。诗人们不

古代诗歌赏析韩愈《答张十一》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答张十一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贫笞竞长纤纤笋,踯躅②闲开艳艳花。 未③报恩波④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⑤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本诗作于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张十一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一起被贬。张十一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踯躅:杜鹃花的别名。③此处“未”字领起“报”与“知”。④恩波:皇帝的恩泽。⑤斗:通“陡”。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运用白描手法勾勒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猴猿啼鸣,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传递出人烟稀少的空寂。 B.颔联是两组近景特写,小笋萌生、鲜花绽放之景为冷落荒僻的村野点缀了些许鲜艳明快的颜色,比拟手法使得描写生动传神。 C.尾联直抒胸臆,点明忧愁的心境和原因。看罢书信顿觉白发加半,直接表达对仕途坎坷、年华逝去的悲愤,是与友人同感共悲的哀痛。 D.诗中景物很契合诗人的处境与心情。环境之空寂更添远离繁华京城后的孤独凄凉,花开之悠闲更使身居闲地身为闲人的诗人触景生愁。 15.中国古典诗歌有“怨而不怒”的风雅传统。请据此简要赏析本诗的颈联。(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雁门太守行》中,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但战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诗句是:“,”。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阿房宫纷繁曲折的走廊和屋檐高耸的句子是:“,”。 (3)《赤璧赋》中,描写听到客人悲伤幽怨的箫声,蛟龙飞舞,寡妇想到自己凄凉的身世也不禁落泪的语句是:“,”。 14. C(“斗觉霜毛一半加”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写愁不说愁,借霜毛陡加曲折说出,至于何以至此,尽在不言之中。诗意婉转含蓄,韵昧醇厚悠远。) 15.①“怨而不怒”是指心有不满但能节制住它的情感,不使之发展成为愤怒,是中国古诗抒发情感讲求节制有度的一种传统。(2分)②诗人称贬谪之地为“死所”,是“送生涯”的“炎瘴"之地,蕴含诗人因直言进谏而被贬的愤怨不平,以及回归无望的悲慨沉痛。(2分)③但是诗人的哀怨情感节制有度,以“莫令”劝解自己和友人不要在“炎瘴”之地沉沦下去,并憧憬未来建功立业以“报君恩”,让本应浓重的愤怨显得敦厚平和。(2分) 16.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2)廊腰缦回檐牙高啄(3)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每句1分)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韩愈《与李翱书》原文及翻译

韩愈《与李翱书》原文及翻译 原文: 使至,辱足下书,欢愧来并,不容于心。嗟乎!子之言意皆是也。仆虽巧说,何能逃其责耶?然皆子之爱我多,重我厚,不酌时人待我之情,而以子之待我之意,使我望于时人也。 仆之家本穷空,重遇攻劫,衣服无所得,养生之具无所有,家累仅三十口,携此将安所归托乎?舍之入京,不可也,挈之而行,不可也,足下将安以为我谋哉?此一事耳,足下谓我入京城,有所益乎?仆之有子,犹有不知者,时人能知我哉?持仆所守,驱而使奔走伺候公卿间,开口论议,其安能有以合乎?仆在京城八九年,无所取资,日求于人以度时月,当时行之不觉也,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今年加长矣,复驱之使就其故地,是亦难矣。所贵乎京师者,不以明天子在上,贤公卿在下,布衣韦带之士谈道义者多乎?以仆遑遑于其中,能上闻而下达乎?其知我者固少,知而相爱不相忌者又加少。内无所资,外无所从,终安所为乎? 嗟乎!子之责我诚是也,爱我诚多也,今天下之人,有如子者乎?自尧舜以来,士有不遇者乎?无也?子独安能使我洁清不洿,而处其所可乐哉?非不愿为子之所云者,力不足,势不便故也。仆于此岂以为大相知乎?累累随行,役役逐队,饥而食,饱而嬉者也。其所以止而不去者,以其心诚有爱于仆也。然所爱于我者少,不知我者犹多,吾岂乐于此乎哉?将亦有所病而求息于此也。 嗟乎!子诚爱我矣,子之所责于我者诚是矣,然恐子有时不暇责我而悲我,不暇悲我而自责且自悲也。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难耳。孔子称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彼人者,有圣者为之依归,而又有箪食瓢饮足以不死,其不忧而乐也,岂不易哉!若仆无所依归,无箪食,无瓢饮,无所取资,则饿而死,其不亦难乎?子之闻我言亦悲矣。 嗟乎,子亦慎其所之哉!离违久,乍还侍左右,当日欢喜,故专使驰此,候足下意,并以自解。愈再拜。 【注】[1]与李翱书:本文写于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时李翱在长安,韩愈在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府任节度推官。李翱,中唐著名的古文家、哲学家。从韩愈学古文,实则处师友之间。 译文: 信使到了(我处),您不嫌弃我给我写信,高兴和惭愧同时涌上来,心里都容不下了。啊!您的话都很对。我虽然善于辩解,怎么能够逃避责任呢?这都是你赏识我,关心我,我不考虑现在人们对待我的态度,只凭你对我的情义,就使我寄希望于入世(为官)。 我家里本来很贫穷,又遭遇了劫难,衣服也得不到,生活用品也没有,家里仅三十口人,带着他们把他们安置在哪儿呢?舍弃他们进入京城,不可以,带着他们一起去,也不行,您将如何替我谋划呢?这是一件事,您认为我进入京城,有什么好处吗?我有儿子,其中还有不认识我的,现在的人能了解我吗?保持着我的信仰操守,让我辅佐公卿,在大臣之间之间奔走,提供建议,能有跟我看法一致的吗?我在京城八九年,没有挣钱的地方,每天求人来生活,当时没有注意到,今天想起来,就像痛刚好了的人回想当初疼痛的时候,不知道如何面对自己。如今年龄又长了,再让我去老地方干这些事,也很让我为难。京师被人看重的,不是上有贤明的天子,下有贤明的大臣,光是谈论道义的普通读书人就有多少吗?我在其中匆匆忙忙,能够使社会上层下层的人知道我吗?了解我的人本来就少,了解我并赏识我

平红——曹丕、曹植诗歌风格之比较

曹丕、曹植诗歌风格之比较 甘肃省岷县梅川初级中学卢平红 内容摘要:曹丕、曹植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苦短的感慨,使曹植、曹丕诗歌具有一脉相承的共同风格。但人生际遇的迥异,又使曹植、曹丕诗歌在风格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曹丕的诗婉约哀怨,具有柔和秀丽之美;曹植前期的诗乐观开朗,昂扬豪迈,而后期却哀伤忧愤,情绪低落。本文从建安时代的社会环境,“曹丕、曹植”的人生际遇等角度出发,对曹植、曹丕诗歌风格进行论述。 关键词:曹丕曹植诗歌风格异同 建安时代,“曹丕、曹植”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他们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曹植、曹丕”由于都经历了汉末建安这个极其动乱的历史时期,在文学上所受的熏陶和接受的文化教育有着诸多共同之处,这使得他们的诗歌有共同的建安特色。东汉末年的动乱,激起了“曹植、曹丕”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曹氏家族“内兴文学”,以“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奠定了建安风骨的基调,为建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曹操被称为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御军三十余年……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这些作品深刻地反映了现实,推动了其他作家的文学创作活动。曹氏家族还凭借政治上的领导地位,广泛网罗文士,曹操的文学路线和创作态度对于当时文坛起着具体的领导和倡引作用;曹丕秉承曹操粗犷高昂的诗风,推陈出新,开创了文学批评的风气;曹植自幼长在这个具有特殊社会政治地位和充满文学气氛的家族里,家庭的熏陶,对于其建功立业思想和文学创作思想的形成影响深远。他在自己的诗歌中抒发的“人居一世间,忽如风吹尘。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与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两者所反映出的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和慷慨多气的诗歌风格,完全是一脉相承的。这种思想既感于社会的丧乱现实,同时又反映了新时代文人可贵的进取精神。 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苦短的感慨,成为了曹植、曹丕诗歌风格的共同之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天下为己任,其政治理想最具代表性,对同时代的文人有很大影响;曹丕博通经史百家,又善骑射,好击剑,颇有“救民涂炭”之志;

中唐时代背景及诗歌总体特征小结

中唐时代背景及诗歌总体特征小结 中唐时代背景:中唐的时间跨度大约是从唐玄宗天宝末年安史之乱爆发起到唐敬宗宝历年间约70余年的时间。期间一直战乱不断(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吐蕃入侵)。经过“安史之乱”,唐朝的繁荣、稳定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从肃宗开始就出现了影响唐朝始末的藩镇割据、宦官专权,虽然后期也出现过宪宗短期的中兴,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宪宗朝又出现了牛李党争,加快了唐朝的灭亡。 由于盛唐到中唐国家局势的突变,此间的诗歌发展也出现了很明显的变化。其特征表现在:诗歌主题要从描写理想境界转向反映社会现实;诗歌手法要从幻想、虚构和夸饰转向严格的写实,写作方式要从随意挥洒转向刻苦锻炼,艺术风格要从高华飘逸转向朴实深沉。因此中唐诗坛的主要倾向就是回避现实、吟咏山水、称道隐逸。艺术上追求冲淡平和,追求韵味,趋于工整精练。 中唐诗歌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安史之乱爆发—德宗贞元前期约四十年)此时处于开元盛世向元和中兴的过渡的阶段。士人的心态萧瑟衰飒,大量诗歌作品表现出孤独寂寞的心情,诗风清雅高逸。即所说的“大历诗风”,诗人有以钱起、卢纶等为代表的“大历十才子”此外还有以写山水诗歌见长的韦应物、刘长卿(王维、孟浩然的余绪);有注重反映现实民生的新乐府先驱诗人元结、顾况(杜甫开创的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到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中间的过渡性诗人);也有善写边塞诗的李益(高适、岑参的余绪)。 二、(德宗贞元后期—宪宗元和年间)这一时期社会矛盾相对稳定,唐王朝出现短暂的中兴局面,一大批士人积极要求政治改革,提倡儒学复兴,表达了强烈的现实关怀,诗歌也因此而呈现出旺盛的创造力,产生丰富的新变,出现“诗到元和体变新”①的局面。如有以元稹、白居易②为代表,张籍、王建、李绅等人参加的新乐府运动,有以韩愈、孟郊为代表追求奇崛险怪的韩孟诗派,还有风格奇谲怪诞的诗人李贺③。此外,刘禹锡、柳宗元的诗歌创作也都独具一格。总的来说中唐后期的两大主要诗派是“新乐府诗派”和“韩孟诗派”。 一、刘长卿和韦应物 刘长卿经历过“安史之乱”,其创作主要是在“安史之乱”以后。他性格刚直,一生曾两度被贬,大部分时间是在逆境中度过的,因此他的诗歌多抒写被贬的怨愤和寄情山水之作。④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对月》、《负谪后登干越亭作》、《重送裴郎中贬吉州》、《余干旅舍》等都是名篇。他的诗歌总是渗透着孤寂冷漠、愁苦失意的心态,诗中经常运用“孤城”、“孤舟”、“独鸟”、“归鸟”、“秋风”、“落日”等意象。他的诗歌风格清雅,体物精细,语言省净,意境幽远,丰韵情调颇近王维、孟浩然。刘长卿擅长近体,尤工五律、五绝。曾自誉为“五言长城”。 二、大历十才子和李益 ①白居易《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 ②元白诗派以平易通俗的语言为其艺术特征 ③李贺以绚丽的色彩、奇特的想象、感伤的情调独树一帜 ④刘长卿也写过一些边塞诗,也有少数反映现实、伤时感乱的作品,但其诗成就最高的还是山水诗。

初中语文文言文韩愈《晚春》原文、译文及赏析

韩愈《晚春》原文、译文及赏析 《晚春》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作。这是一首写暮春景物的七绝。此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 作品原文 晚春⑴ 草树知春不久归⑵,百般红紫斗芳菲⑶。 杨花榆荚无才思⑷,惟解漫天作雪飞⑸。[1] 词句注释 ⑴晚春:春季的最后一段时间。 ⑵不久归:这里指春天很快就要过去了。 ⑶百般红紫:即万紫千红,色彩缤纷的春花。斗芳菲:争芳斗艳。 ⑷杨花:指柳絮。北周庾信《春赋》:“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榆荚(ji á):榆树的果实。初春时先于叶而生,联缀成串,形似铜钱,俗呼榆钱。《太平御览》卷九五六引汉崔寔《四民月令》:“二月榆荚成者,收乾以为酱。”才思:才气和思致。《后汉书?文苑传》:“(刘表)尝与诸文人共草章奏,并极其才思。” ⑸惟解:只知道。漫天:满天。宋苏轼《再和杨公济梅花》之九:“长恨漫天柳絮轻,只将飞舞占清明。[2][3] 白话译文 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一是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 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2] 创作背景 此诗为《游城南十六首》中的一首。钱仲联《集释》系此诗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此时韩愈已年近半百。[4] 整体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虽然诗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展示出满眼风光,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象。 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正是“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红楼梦》林黛玉《葬花吟》),这勇气非常可爱。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此诗题一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写乃春游郊外所见。仅就描写暮春景色而言,此诗可谓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诗人全用拟人手法,糅人与花于一体,不说人之惜春,而说草树亦知春将不久,因而百花争艳,各呈芳菲。凑热闹的还有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像飞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飘舞。人言草木无情,诗偏说它们有知,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这是此诗明白有趣之处,堪称平中翻新,颇富奇趣。 然而“无才思”三字颇怪异,遂引起后人诸多猜测。或谓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或谓隐喻人之无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讽喻;或言赞赏杨花虽无芳华,却有情趣和勇气。如果说此诗真有寓意,就应当是其中所含的一种生活哲理。从韩愈生平为人来看,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又是力矫元和轻熟诗风的奇险诗派的开山人物,颇具胆力。他能欣赏“杨花榆荚”的勇气。此处或并非存心托讽,而是观杨花飞舞而忽有所感触,随寄一点幽默的情趣。诗的妙处也在这里。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可能有不同的领悟。[4] 名家点评 朱彝尊《批韩诗》:朱彝尊曰: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却是如此。 汪森《韩柳诗选》:意带比兴,出口自活,以下数首皆然。 潘德舆《养一斋诗话》:(王昌龄《青楼曲》)第二首起句云“驰道杨花满御沟”,此即“南山荟蔚”景象,写来恰极天然无迹。昌黎诗云:“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便嚼破无全味矣。 朱宝莹《诗式》:春日晚春,则处处应切晚字。首句从“春”字盘转到“晚”字,可谓善取逆势。二句写晚春之景。三句又转出一景,盖于红紫芳菲之中,方现十分绚烂之色,而无如扬花、榆荚不解点染,惟见漫天似雪之飞耳。四句分二层写,而“晚春”二字,跃然纸上。正无俟描头画角,徒费琢斫,只落小家数也。此首合上《春雪》一首,纯从涵泳而出,故诗笔盘旋回绕,一如其文,古之大家,有如是者。(品)沉着。[3]

韩愈的七绝诗词《晚春》赏析

韩愈的七绝诗词《晚春》赏析《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赏析】 这首七绝描写的是暮春别样的风景。作者不写暮春百花凋残的景象,却以乐观积极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万紫千红的百花斗春图,寥寥几笔,便呈现满目春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诗人笔下的草木都是有灵性的,它们知道春天不久就要走了,于是就争奇斗艳,就连那没有“才思”的杨花、榆荚都毫不示弱,它们飞的满天都是,为春天增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两句以拟人手法,刻画出柳絮飘飞的景象。“无才思”是说杨花、榆荚姿色平平,没有

艳丽的色彩,更没有迷人的芳香。它们不畏“班门弄斧”的讥讽,避短用长,为“晚春”添色。就是这么不起眼的自然界的一员尚且懂得珍惜时光,更何况人呢?作者赞赏柳絮、榆荚的勇气,其实是说: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会辜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无才思”三字还有多种解读:或谓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或谓隐喻人之无才,作不出好文章;或有所讽喻等等。以作者本身来看,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又是力矫元和轻熟诗风的奇险诗派的开山人物,颇具胆力。他应该是欣赏杨花榆荚那样敢于表现自我大的勇气的。 朱宝莹《诗式》:春日晚春,则处处应切晚字。首句从“春”字盘转到“晚”字,可谓善取逆势。二句写晚春之景。三句又转出一景,盖于红紫芳菲之中,方现十分绚烂之色,而无如扬花、榆荚不解点染,惟见漫天似雪之飞耳。四句分二层写,而“晚春”二字,跃然纸上。正无俟描头画角,徒费琢斫,只落小家数也。此首合上《春雪》一首,纯从涵泳而出,故诗笔盘旋回绕,一如其文,古之大家,有如是者。(品)沉着。 扩展阅读:韩愈的文章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韩愈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时人有“韩文”

韩愈作品简介

韩愈作品简介 文学创作 韩愈的作品非常丰富,现存诗文700余篇,其中散文近400篇。韩愈的散文、诗歌 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 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韩愈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鲜明简炼,新颖生动,为古文运动树立了典范。 韩文风格雄健奔放,曲折自如。其散文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杂文,与论说文相比, 杂文更为自由随便,或长或短,或庄或谐,文随事异,各当其用。如《进学解》通过设问 设答的方式,反话正说,全文多用辞赋铺陈的手法排比对偶,行文轻松活泼。杂文中最可 瞩目的是那些嘲讽现实、议论犀利的精悍短文,如《杂说》、《获麟解》等,形式活泼, 不拘一格,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序文即赠序,大都言简意赅,别出心裁,表现对现实社 会的各种感慨,如《张中丞传后叙》、《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等。此外, 韩愈还在传记、碑志中表现出状物叙事的杰出才能,如《毛颖传》《柳子厚墓志铭》等。 传记、抒情散文,韩愈的传记文继承《史记》传统,叙事中刻画人物,议论、抒情妥帖巧妙。《张中丞传后叙》是公认的名篇。他的抒情文中的《祭十二郎文》又是祭文中的千年 绝调,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韩愈也是诗歌名家,艺术特色以奇特雄伟、光怪陆离为主。如《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月蚀诗效玉川子作》等怪怪奇奇,内容深刻;《南山诗》、《岳阳楼别窦司直》、《孟东野失子》等,境界雄奇。但韩诗在求奇中往往流于填砌生字僻语、押险韵。韩愈也 有一类朴素无华、本色自然的诗。韩诗古体工而近体少,但律诗、绝句亦有佳篇。如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答张十一功曹》、《题驿梁》,七绝《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题楚昭王庙》等。 散文作品 韩愈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鲜明简炼,新颖生动,为古文运动树立了典范。 韩文风格雄健奔放,曲折自如。其散文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论说文,可分为两类,一是宣扬道统和儒家思想,如《原道》、《原性》、《原人》;另一类也或多或少存在着明道倾向,但重在反映现实,作不平之鸣,而且不少文章 有一种反流俗、反传统的力量,并在行文中夹杂着强烈的感情倾向,如最有代表性的《师说》、《马说》。 ②杂文,与论说文相比,杂文更为自由随便,或长或短,或庄或谐,文随事异,各当 其用。如《进学解》通过设问设答的方式,反话正说,全文多用辞赋铺陈的手法排比对偶,行文轻松活泼。杂文中最可瞩目的是那些嘲讽现实、议论犀利的精悍短文,如《杂说》、《获麟解》等,形式活泼,不拘一格,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