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权力平衡视角下的东晋门阀政治格局——以王敦之乱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权力平衡视角下的东晋门阀政治格局——以王敦之乱为
例
摘要
士族是两晋南北朝政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统治力量,在东晋时期基本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统治格局,整个国家的统治权力在皇帝与士族之间转换,流动,最终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平衡状态:士族势力难以叛乱,皇帝也难以剿灭士族势力,双
方“共治天下”。本文主要借助东晋“王敦之乱”为例,在权力政治观的视角下,运
用团体理论,分析在其中蕴含的权力流动与平衡,最终探讨在“共天下”模式下,
东晋的国家制度如何运行。
【关键词】:东晋士族皇帝王敦之乱权力运行
东晋立国江南,国祚百余年,在这期间士族依然如前朝般实力强大,成为掌
握了极大的国家权力一个个政治团体,从而造就了中国政治史上极具特色的“贵族政治” 时期。士族门阀是身分性地主,对东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产生
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在东晋立国一直到国本稳固继续发展的一百余年间,士族与
皇帝之间形成了“共治天下”的格局,国家权力在皇帝与士族集团之间不断流动,
最终达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平衡。这种权力的平衡,也就是“共天下”的权力分配的
基本形式,也就是东晋的基本政治格局。对于这种权力的流动与平衡的专门研究
较少,以权力流动与平衡的视角看待东晋政治制度的运转也较少,本文在此基础上,对这方面进行浅析。
一、“王与马,共天下”的东晋政治格局
晋元帝司马睿与琅琊王氏等北方士族入主建康以后,司马睿与王导坐镇建康,王导堂兄王敦在前线督军,督导军队沿江而上争夺上游诸镇。经过数年的讨伐战争,逐渐取得了对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控制,打通了建康地区与长江沿线其他地区,包括整个江东地区的联系,东晋格局江东的局势基本形成,王氏兄弟劳苦功高,又与晋元帝有一种“道义上”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在王导的居中策应之下,王敦最终“分陕”而治。而后,逐渐形成了《晋书》卷九八《王敦传》中所著:“帝
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可以看出,琅琊王氏和西晋琅琊王司马睿的结合是在特定历史条
件下的产物,
“王与马的结合,开启了东晋百年门阀政治的格局。” 这种政治格局主要体现
在东晋诸帝与王氏族人的关系上,其中,中枢政局以王导为代表,主要处理整个
国家的政策制定等内政。外围以“分陕”而治的王敦为代表,主要掌管军事外交。
到了后来,王敦的权力欲逐渐膨胀,以至于形成了史书所记:“专任闽外,手控强兵”,“遂欲专制朝廷,有问鼎之心。” 同时,司马睿在地位稳固以后,又不满足于
与王氏家族“共天下”的统治局面,疏远王导,引刁协、刘魄以为心膂与王敦对抗,这场斗争终以王敦兵进建康宣告结束,王敦攻陷建康独揽朝政,后来在多方权力
运作之下被迫撤离建康,但是依然在武昌遥控朝政。最终,晋明帝在郗鉴、王导
等人的帮助下,趁王敦病重,消灭了王敦这个在众多权力主体中异军突起的权力
中心,最终在众多的政治团体中实现了一种权力的平衡。
二、王敦之乱的权力与矛盾
首先,从根本上来说,东晋时期,由于少数民族入侵,汉族第一次失去了中
原地区,民族矛盾上升为南北方的主要矛盾。东晋的建立是在少数民族入侵的情
况下,南北士族合作的结果。这种合作需要一个双方共同认可的借口,这就是晋
朝皇室的后代,所谓的“正统”——司马睿。这个正统不仅仅是南北几大士族、北
方流民所认可的正统,更是全体汉人在少数民族入侵的情况下,共同认可的精神
代表。就在这种民族精神旗帜的激励下,还有不少汉人在北方前线抵抗少数民族
的入侵。这时候,东晋内部几大士族团体的权力平衡,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后方,汉人才能保证自身的土地不再被少数民族进一步蚕食。但是,王敦所率领的
反叛团体异军突起,强硬的改变权力的流向,导致东晋国内局势混乱,少数民族
趁机南下,再次侵夺了汉人的大片领土。王敦的这种行为,是广大汉人,各大政
治团体都不能接受的。
其次,从团体的角度再次切入,我们可以看出,江北侨姓士族、流民集团、
东晋皇室、江东士族团体这四个大的政治团体之间各有矛盾,但是最重要的矛盾
是侨姓士族与江东士族团体的矛盾。这四个大的团体都是因为分享共同利益的人
们组织起来、相互发生作用并通过政治过程追求目标而形成的的团体,而且由一
定的血缘关系维系起来,根据约定俗成的规矩有了一定的组织结构,都为了自身
的政治地位而奋斗,有着这样的共同目标,因此,他们都是一种正式的政治团体。王敦想要专权,这就加剧了侨姓士族与江东士族团体之间的矛盾。东晋一直是“臣强主弱”的一种政治形态,代表北方士族集团的王敦想要专权,必定要让江东士族团体和流民集团的权力流向自身,但是,他并没有直接去攻击这些团体,而是借
助皇权来使权力流向自己。这虽然加剧了两大团体之间的矛盾,但是,在江东士
族眼中,皇帝与王氏团体都是来自北方的“外来者”,因此对于他们的内斗并没有
过多插手,这就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建康的陷落。但是,第二次王敦想要篡权夺政,这就直接威胁了江东士族团体与流民集团的权力,才使得各方团体联合起来,共
同压制了王敦集团。
最后,在这其中还有非常大的文化矛盾。东晋士族有一个重要的特点,他们
都有深厚的儒学底蕴。这就使得王敦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成为天下士人攻击
的对象。虽然每个人反对王敦都有自身的利益考量,但是,我们不可忽视在这其
中儒学这种文化因素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一点,在王导身上体现的就比较明显。身为王敦的堂弟,按常理而言,王敦专政,甚至是直接夺权,改朝换代,对于王
导来说都是利大于弊。但是,王导并没有支持他,反而在获得司马睿原谅之后,
出任前锋大都督,迎击王敦,而且最后与郗鉴等人一道,剿灭了王敦势力,在这
背后,儒家强调的那种忠孝的价值观,对于王导,乃至之后的江东士族团体,流
民集团都起到了一定的“规劝”作用。
三、对王敦之乱中权力的流动与平衡的分析
上文中业已提到了王敦之乱的整个过程,以及其中蕴含的各种矛盾。总体来说,王敦之乱的全过程就是一个权力平衡被打破——权力流向王敦集团——王敦
集团被削弱、剿灭——权力回归平衡的这样一种状态。而在这其中,各自均与王
敦集团产生了矛盾,而这个矛盾的症结,就在于这种权力平衡状态的打破,“共天下”的治理方式被破坏,因此四大团体相互作用,相互施压,最终导致了事件发生了扭转,权力回归了平衡。
(一)、四大团体的矛盾以及权力平衡的综合分析
结合上文中对这四大团体在王敦之乱中的矛盾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
结论:对于东晋皇室,侨姓士族与流民集团的态度较为一致,借助皇帝的名义在
江东立足,但是又不断地想从皇帝手中攫取权力;而江东士族团体对于皇室多持
一种中立的态度。对于侨姓士族,流民集团对于他们是依附关系;皇帝要借助他
们在江东巩固实力,但又不想被侨姓士族控制;江东士族则与他们矛盾尖锐,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