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随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文解字
四月维“夏”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曾在她的名作《声声慢》中说:“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2010年的春天便是如此,因为总是伴随着“乍暖还寒”的天气,让人们并不能感觉到浓郁的春日气息,只是当我们身穿厚重的衣物看着夭桃和海棠竞相绽放的时候,它却已经快要结束了。再过几天便是立夏节气,这也就意味着一年中告别春天,迎接“夏”日的序幕即将徐徐拉开。
“夏”这个字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进程中不但拥有丰富多彩的含义和用法,而且还承载着十分厚重的历史意义。在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一书中是这样解释“夏”字的:“中国之人也,从夊(sui)从页(xie)从臼(ju),??,两手;夊,两足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夏”字是一个会意字,在这里面,“页”读作古音xie,它是人头的意思;臼是指人的两只手;而夊则是指人的两只脚,这三个部分和在一起便是一个完整的人,因此“夏”的本义就是所谓的中国人,也就是古代汉族人对自己的自称,现在我们常说的“华夏儿女”这个词语中“夏”的意思便是由本义衍生而来的。夏除了可以用来表示汉民族的自称之外,还可以用来泛指中国。《春秋公羊传?成公十五年》中写到:“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春秋》这部书中,是以鲁国为内而以当时中国其他的诸侯国为外的;而当遇到夷狄异邦的时候,就会变成把当时中国其他的诸侯国看成是内,而将夷狄看做是外了。因为《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的史书《鲁春秋》所修订的,所以便有了以上的这种政治外交评价准则。除此之外,“夏”还可以用来指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王朝——夏朝,《史记?货殖列传》一篇中说:“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埶能之荣使。”此处的“夏”正是用来指称夏朝的。
在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籍《尔雅》中写有:“夏,大也”这样的释义,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形容词,“夏”是大的意思。《诗经?秦风?权舆》一篇中写到:“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馀。”哎呀,我呀我呀,从前都是用大的盛器吃着丰盛的饭菜,而现在所吃的每一顿饭却都不再有剩余了。《权舆》是一首描写一个没落贵族的生活所发生的各种变化以及表达他对往日生活之留恋和对今日生活之不满的诗歌,这首诗歌中“夏”的意思就是“大”。作为通假字,“夏”常通“厦”来使用,用来指称大屋,《礼记?檀弓上》篇中说:“吾见封之若堂者矣,见若坊者矣

,见若覆夏屋者矣,见若斧者矣。”这里的“夏”便使用了它的通假用法。
《礼记?月令》篇在解释“立夏”这一时令时写到:“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 从立夏十分开始,青蛙就会聒噪个不停,而蚯蚓则忙着帮忙翻松泥土,乡野田埂间的瓜果和野菜也都彼此争相出土、日日攀长起来。如此一幅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风景在经历了短暂的春日后,便会悄然地跃然于纸上,映入你我的眼帘。
十月“围”城 第2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的大幕徐徐落下,作为共和国六十周年华诞献礼影片的《十月围城》一举收获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摄影在内的八项大奖,成为了本届金像奖上的最大赢家。《十月围城》的大获全胜不仅因为那如众星捧月般的演出阵容,而更重要的是影片所传达出的“侠之大义”的中国精神——侠士当突“围”而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围”字的:“守也,从口韦声。”意思是说“围”是一个形声字,它的声音和“韦”相似,而意义则与口字有关,因为在古代“口”有环绕之义,所以“围”的本义是守卫的意思。《春秋公羊传?庄公十年》中记载到:“邑不言围,此其言围何?伐而言围者,取邑之辞也。”想要攻下这座城邑,但却不直接说讨伐,而是换个说辞变成将这座城邑守卫起来,此处的“围”便使用了它的本义。此外,作为动词的“围”还可以当作包围来讲,如《史记?魏公子列传》中写到:“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这里的“围”就是包围的意思。

作为一个名词,“围”的含义也很丰富。它可以指用土、石或者荆棘等围成的防御设施,比如在晋代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写到“敕军营更筑严围,自赤溪至故市”,这句话中 “严围”的意思即是严密的防御设施;它也可以用来指称打猎的围场,《隋书》中记载有“百官戎服骑从,鼓行入围,诸将并鼓行赴围”的礼法规定,就是个很好的例证。
除了以上的用法外,“围”还可以作为通假字来使用,常通“违”,取其违背、离开之义。《管子?形势》篇中说:“其功顺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围之”,依据自然的规律去行动,就会得到上天的帮助而获得成功,反之,如果违反自然规律去做事,上天就会离弃他,最终必然走向失败。《形势》篇中的这两句话很好的体现了管仲对于法家哲学思想的解读。
钱锺书说婚姻是座城,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其实在我们的漫长人生道路上,会遇到很多座围城,而大部分

人的反应都像《围城》中所写到的那样以一种矛盾的心态将自己带入无奈之境。转念想一想,大可不必如此,能够用心去珍惜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才是幸福的源泉,因为知足者才能常欢乐。

“囧囧”有神 说到“囧”字,对于大多数的网友来说都不会觉得陌生,这个看起来形神兼备的汉字从2008年开始便成为了中文网络社群中最炙手可热的表情符号。很多人都觉得这个长着八字眉,方嘴巴的小人儿是新新人类创造出来的网络用语,但其实“囧”字在我国的历史由来已久。
“囧”字的原义是明亮、美好的意思。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囧”字的解释是:“窻(chuang)牖(you)麗廔(lou)闓(kai)明,象形”,意思是说囧字是一个象形字,表示屋脊敞亮,窗口通明的样子。唐代诗人韩愈曾写有诗句:“虫鸣室幽幽,月吐窗囧囧”。坐在入夜后的屋子里,听着窗外的虫鸣低吟,看着月光从天空中洒下来,将窗子照得通明,这样的秋天真是别有一番情致。
现在人们在网络上所使用的“囧”字已经和它的原义大相径庭了,它主要用来表示一种悲伤、无奈、沮丧的心情抑或一种尴尬、为难的状况。

“槑”花香自苦寒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从古至今人们一直都用这两句话来勉励自己或身边的亲朋挚友,特别是那傲立于冰雪之中的腊梅,更成为有志之士崇敬的对象。其实在古代“梅”还有另外一种写法,写作“槑”。
在中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辞书《康熙字典》中就有对“槑”字的记载:“《玉篇》,古文梅字,注见七画”,意思是说在南梁时期顾野王编撰的《玉篇》一书中写到“槑”字就是古时候“梅”字的异体字,它的注解和“梅”字的解释是相同的。至今在河南开封包公祠内还可以看到上书“槑花堂”三字的匾额,亦可作为“槑”字存在的佐证。
2008年的夏天这个生僻的“槑”字在网络世界中得以重生,只不过这一次它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一个呆加上一个呆就是“很呆”的意思,“槑”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傻乎乎的性格或者做了一件傻到家了的蠢事。


好“雨”知时节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喧嚣而繁华的城市之中,如果你无法看到那一簇簇明黄色的迎春花开,那么只要看到随着春风缓缓落下的纤细雨丝,便能够在自己的心中暗自确定春天真的已经到来的讯息。在古代,“雨”字的诞生和意义的衍变过程都是颇有趣味的。
在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记录“雨”字的由来的:“水从雲下也。一象天,冂(ji

ong)象雲,水霝(ling)其閒也。”意思是说:“雨”的本义是从云层中降向地面的水。在这个象形字中,“一”字就像高高在上的天空,而“冂”字就像天空中的云层,剩下的四个点就像是从云层中落下的水滴一般栩栩如生。《荀子?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这里的“雨”字便取用了它的本义。
除了在文中使用“雨”字的本义外,古人亦从雨本身的特性出发,为它添加了很多有趣的比喻义。《管子?形势解》中写到:“雨,濡物者也。”正是因为雨有润泽万物的特性,所以“雨”常用来比喻教导之言。如南朝梁简文帝的《上大法颂表》中说:“泽雨无偏,心田受润。”在这句话中,润泽了人们心田的便是那如细雨一般的谆谆教诲了。此外,因为雨水落下时四散开来的样子就像离别一般,所以“雨”亦可用来譬喻离散,如三国时期魏国的王粲在《赠蔡子笃》写到:“风流云散,一别如雨。”在一起的人分散到四面八方的感觉,就像是天空中的白云被风吹散,细雨纷飞,散落地面一般令人不忍目视。。1728efbda81692282ba642aafd《》 @ Copyright of 晋江原创网 @
古人常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雨如此,人亦如是,不要吝惜你能够轻易送出的一点点爱心和关怀,或许正是这微小的暖流便能够轻易的开启一颗冷漠的心,让他重新体会到人世的温情与暖意呢?春日正好,何妨你我一起携手,洒下更多倾注爱心的过云之雨,让它去滋润更多干涸的心田。。ac1dd209cbcc5e5d1c6e28598e8cbbe8《》 @ Copyrigh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