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殖放流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增殖放流站
一、是什么?
增殖放流站是为保护江河鱼类资源及鱼类物种多样性而修建的专门场所,其主要任务是对受工程建设影响的珍稀、特有鱼类和主要经济鱼类进行人工繁殖,将培育的苗种投放至江河的适宜水域,以恢复天然水域的渔业资源。
二、怎么做?
鱼类增殖放流是一项复杂的生产系统。
生产工艺流程包括苗种生产和放流两大部分,而苗种生产包括亲鱼收集及检疫、亲鱼培育、人工催产、孵化和苗种培育等方面的工作。
鱼类增殖站设计应考虑养殖对象的习性要求,提供鱼类栖息生长所需的舒适环境,并选择水源条件好、交通方便、便于管理、地形开阔、利于工程布置的场地进行建设。
鱼类增殖第一步是"亲鱼培育"。
按照"优生优育"原理,亲鱼应从工程影响河段或邻近水域收集的体质健康的野生亲本中挑选。
亲鱼培育到性成熟以后,就可以选择条件好的雌、雄鱼进行人工繁殖。
鱼类属于体外授精动物,人工养殖条件下一般需要使用催情药物使配对的雌、雄鱼性腺发育同步,有的鱼类能够自行"交配",有的鱼类则需要人工取精、卵混入容器中搅拌授精,受精卵经过一定时间的胚胎发育就能孵化出鱼苗。
从鱼苗到大规格鱼种,就如人类的婴儿到青少年,不同的发育阶段需要不同的培育条件,这个时间一般需要一个月到半年。
待培育到一定的大小后,就可以进行放流。
苗种放流一般在春夏季或秋季进行。
对于特定的水域,放流数量的确定需要考虑生态承载力和各种鱼类之间的竞争关系问题。
苗种放流前要进行检验检疫,运输前要经过消毒处理。
到达目的地后,要对苗种进行过渡培育,也就是选择在库湾或河流岸边水深3m~5m的缓流水域设置鱼种网箱或围网进行适应性训练;放流前还需要根据放流鱼类的种类、规格等选择适宜的标记方法进行标记,以便掌握放流种
类的移动分布规律、评估放流效果。
三、效果如何?
鱼类增殖放流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渔业资源恢复措施。
我国增殖放流的历史可以追索到明嘉靖年间绍兴河道养鱼,但真正意义上的增殖放流是二十世纪30年代浙江沿海的鱼类标志放流试验。
近年来,我国渔业部门组织实施的人工增殖放流规模达数百亿尾,渔业经济效益也相当明显。
美国1871年始建国家鱼类育苗场系统,现拥有69个育苗场、16个实验室,承担国内大部分增殖放流任务。
俄罗斯建立了22个鲟、鳇鱼人工放流站,年放流90亿尾,鲟30%~40%、大马哈鱼10%的捕捞靠人工放流。
日本年放流细鳞大马哈鱼、大马哈鱼4亿尾;北海道160条河流中洄游的大马哈鱼,77%为放流。
我国水电工程采取鱼类增殖放流措施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初葛洲坝的中华鲟人工繁殖研究所。
进入二十一世纪,水电环保意识增强,要求不断提高,水生态保护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鱼类增殖放流措施被广泛应用。
我国已先后建成乌江索风营、大渡河瀑布沟、金沙江向家坝、澜沧江糯札渡、雅砻江锦屏等近20座鱼类增殖站,并相继开展了大规模的放流活动。
从实际运行效果看,有的增殖站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科研攻关工作,在鱼类繁殖基础生物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攻克了一些特有鱼类人工驯养繁殖的难关,部分鱼类实现了批量生产。
但是,面临的问题还有很多。
一是,我国鱼类物种资源丰富而相关技术研究基础薄弱,增殖站短期内难以实现设计要求的生产规模;
二是,从流域和区域角度,尚缺乏统一规划布局和管理措施,存在重复建设和低水平研究现象;三是,必要的河流生态空间是确保鱼类增殖放流效果的前提,但随着梯级开发,鱼类栖息空间被压缩,栖息地质量下降,增殖放流效果可能难以保障。
为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适时组织开展相关规划,加强相关基础技术研究及成果推广应用,对每一流域的鱼类增殖放流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
(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