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谢天振教授的翻译研究观_廖七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 一门学科还持怀疑态度:“浅见以为, 翻译这门 人都能从事文学翻译。这种偏见同时还影响了

社 事业是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看来还有进 人们对翻译文学家和翻译文学的看法: 前者被

科 一步探讨和商榷之余地。理由简述如次。翻译同 鄙薄为‘翻译匠’, 后者则被视作没有独立的自


语言和数学近似, 它既不隶属于经济基础, 也不
新文学运动史》、郭箴一的《中国小说史》等, 都 的差距— ——兼谈学术争鸣的学风和文风”、“论
将翻译文学视为“中国文学的一部分而给以专 译学观念现代化”、“外国语言文学学位论文: 用
章论述”; 然而, 自1949年以后, 在各种新编的中 什么语言写作? ”等等。方平教授曾高度赞赏谢
国现代文学史著作里, 翻译文学却不再享有这 教授的问题意识, 认为这是“面向社会成见的挑
贸大学) 。〔1〕翻译研究不仅成为跨学科的独立研 究领域, 而且被誉为“朝阳”学科。翻译研究的领 域逐渐扩大, 研究方法日益科学, 研究模式更加 多元, 学术交流日渐频繁。
作为中国翻译学科建设的参与者和著名的 翻译理论家, 谢天振教授在译介学、翻译文学、 翻译学科建设中的突出贡献, 特别是他在翻译 研究中表现出的问题意识、理论意识和建构意 识, 不仅影响了一大批译界同行和青年学者( 特 别是硕士生和博士生) , 推动了中国译学的健康 发展, 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中国译学的走 向。
样的地位, 它只是在字里行间被提及, 没有专门 战 ”, 体 现 了 作 者“活 跃 的 文 思 、宽 广 的 学 术 视
的论述, 当然更没有关于它的专门章节了。
野, 以及深入钻研的治学精神”。〔5〕(P9) 方平教授
对翻译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这种大起 认为, 谢天振教授“为了真知灼见, 具有敢于面
“共通性”和普遍规律。翻译既然是全人类共同
的文化交流活动, 必然有自己的内在规律。西方
翻译研究近年来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是探索翻
译 规 范 ( translationalnorms) 和 翻 译 普 遍 性
( translationaluniversals) , 强调从个体上升到整
体、从局部上升到全球。坚持“中国特色”或“自
一、问人之所不问
谢天振教授在译学研究中最突出的特点莫 过于强烈的问题意识。1990年, 中国现代意义的
048 翻译研究还刚刚起步, 少数学者开始零星地引
谢天振教授从比较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史
渤 进西方的翻译思想 ( 主要还局限于翻译技巧的 的角度, 从人们认为“顺乎自然”的问题入手, 开 海 讨论) , 译界对翻译研究的性质认识还十分模 始对翻译文学的本质进行追问; 并由此展开: 大 学 糊; 要么沉溺于信达雅的诠释与论争, 要么斤斤 “长期以来, 人们对文学翻译存有一种偏见, 总 学 于字当句对的转换。1991年, 南木为谭载喜的 以为翻译只是一种纯技术性的语言文字符号的 报 《西方翻译简史》作序时, 就对翻译研究是否是 转换, 只要懂一点外语, 有一本外语辞典, 任何
“理论只有指导实践的功能”, 或指导实践的理
论才是好的理论, 与实践距离较远、或无法指导
实践的理论就不算好的理论。其实, 这样的认识
在 其 他 学 科 发 展 的 初 期 也 很 常 见 。 霍 姆 斯 ( J.
Holmes) 就曾指出, 翻译研究可分为纯翻译研究
和应用翻译研究; 翻译理论的功能除了指导具
是一门独立科学的充足理由。”〔2〕(P51) 南木的观 要地位, 翻译文学“被赋予了新的形式, 或新思
点在当时带有普遍性, 没有区别作为实践活动 想、新形象”, 是一种“独立的存在, 在人类的文
的翻译与作为学科的翻译研究, 人们对今天译 化生活中发挥着原作难以代替的作用”。〔4〕(P178)
界十分熟悉的一些概念也觉得难以接受。南木 不仅如此, 谢天振教授还超越了当时译界的狭
1972年, 霍姆斯( James Holmes) 在《翻译研 究名与实》中首先描述了翻译研究的学科内涵 和研究领域, 标志着翻译学学科的确立。相比之 下, 中国翻译研究和学科建设虽然比较滞后, 但 目前也已经进入良性的发展阶段。2005年, 中国 第一个独立的翻译学学位点 ( 外国语言文学一 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 译学院开始招生, 标志着国内翻译研究在体制 上的重大突破。2006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又获 得“翻译学”学位点。2007年初, 国务院学位办批 准设立翻译专业硕士学位( 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简 称MTI) , 首 批 15 个 院 校 得 到授权。此外, 全国有7所院校得到本科翻译专 业的试办权( 北外、上外、广外、西外、复旦、河北 师大和浙江师大) ; 全国已成立翻译学院7个, 翻 译系5个, 翻译研究中心超过40个, 全国性翻译 研究资料中心2个( 北京外交学院和广东外语外
习以为常的问题, 即翻译文学的地位在现代文 穿始终。如“论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启迪
学史中被边缘化的现象开始, 对宏观翻译理论 与冲击— ——论翻译研究的最新进展与比较文学
进行思考。他认为, 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 陈 的学科困境”、“国内翻译界在翻译研究和翻译
子展的《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王哲甫的《中国 理论认识上的误区”、“如何看待中西译论研究
像诗人、小说家不能兼作理论家一样。同理, 我 二
!
们也不能强求翻译家能提出高深的翻译理论,
!

或翻译理论家有高超的翻译实践水平。我们应 年

该鼓励有兴趣、有抱负的学者从事翻译的理论 二

研究, 特别是纯理论的研究。
对翻译理论实用主义的态度带来两个直接
后果。一是将学科领域局限于狭小的“怎么译”
的 范 围 , 第 二 是“将 理 论 的 功 能 简 单 化 ”, 认 为
和比喻, 以及‘同等效果’、‘同等反应’论等等,
它第二次生命”。〔4〕(P179 ̄180) 他的研究超越了当时
便值得商榷。”〔2〕(P52) 上述观点并非没有商榷的 盛行的“有无之辩”( 即有没有翻译理论、或翻译
余地; 但是, 由于当时国内译界对西方的翻译研 理论有无意义) 与“中西之争”( 即西方的翻译理
虽然肯定西方翻译界的探索精神, 但认为“西方 隘视野, 发现了若干年后人们才接受的翻译的
翻译实践和理论硕果累累, 但也不免有欠妥之 文化意义: 翻译文学“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
处。关于语言决定思想和世界观, 翻译要不增、 貌, 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次崭新的文
不减、不改, 原作者是主人、译者是仆人等观点 学交流, 它不仅延长了作品的生命, 而且又赋予
谢天振教授认为, 这是国内翻译界在翻译 研究和翻译理论上存在的三个误区所致。第一 个误区是把对“怎么译”的研究误认为是翻译研 究的全部。自古以来, 中国传统译论“因循本 旨”、“不加文饰”、“依实出华”、“五失本”、“三不 易”到“信达雅”、“神似”、“化境”, 几乎都是围绕 “怎 么 译 ”这 三 个 字 展 开 的 。〔6〕( P2 ̄3) 对 翻 译 技 巧 的 研究与探讨, 对翻译经验的总结固然重要, 但这 不是翻译理论研究的全部。首先, 翻译技巧的探 讨与翻译经验的总结必须上升到理论层面, 应 该发现其中的规律; 第二, 理论研究必须超越 “狭隘的单纯语言转换层面”, 而从“文化层面上 去审视翻译, 研究翻译”。〔6〕(P3)
体的翻译实践之外, 还具有描述翻译现象、解释
和揭示翻译的规律和本质、预测翻译可能性的
功能。〔7〕(P176) 谢天振教授认为, 既然翻译研究要
成为一门学科, 我们就不能仅限于形而下的
“术”的讨论, 必须重视形而上的抽象, 也就是关
注翻译研究“学”的层面。
翻译研究第三个误区是国内翻译界习惯强
调“中国特色”或“自成体系”而忽视翻译理论的
大落现象, 迄今未见有任何解释。也许, 人们根 对世俗之见的胆识。正是在这点上, 作者使我尤
本就否认有一个所谓的“翻译文学”的存在; 也 为钦佩”。〔5〕(P10)谢天振教授问人之所不问、问人
许, 人们从来就不认为翻译文学是中国文学的 之不敢问, 使译界从翻译技能的讨论转向翻译
一 部 分 。〔3〕( P56)
DOI:10.13831/j.cnki.issn.1672-8254.2008.02.017
047




论谢天振教授的翻译研究观



!
廖七一(四川外语学院 翻译研究所, 重庆 400031 )
!





摘 要: 在长达30年的翻译研究中, 谢天振教授从跨学科的视角介入翻译研究, 创立了独到 的 译介学理论体系, 将 翻 译 文 学 置 于 特 定 时 代 的 文 化 时 空 进 行 考 察 , 使 翻 译 研 究 超 越 了“术 ”的 层面而上升为一门显学。谢天振教授的学术思想中体现出的问题意识、“学”的意 识和理论创 新和建构意识, 不仅拓展了翻译研究的学术空间, 同时也影响和改变了中国译学的进程和走 向。 关键词: 译介学; 问题意识; 理论创新和建构意识 中图分类号: I0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8254( 2008) 02- 0047- 06 收稿日期: 2007- 12- 22 作者简介: 廖七一( 1950—) , 男, 硕士, 四川外语学院教授, 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理论的探索, 使译学从“术”上升到“学”的层面,
推动了翻译研究和学科建设。
二、求翻译学之“学”
翻译研究是与翻译实践联系比较紧密的学 科, 再加上中国学界实用理性的传统, 致使中国 译学长期以来存在非常明显的实用和实践的倾 向。强调翻译研究的实践性, 强调翻译实践对理 论概括的积极意义, 无可厚非。但是, 中国译学 界似乎存在漠视甚至鄙视理论探讨和理论建设 的倾向。谢天振教授对重翻译技巧和经验而轻 理论概括、重“术”而轻“学”的倾向并不认同:
究少有接触, 认识非常粗浅, 所以才会感到西方 论有无普适性, 是否适用于中国的翻译实际) ,
译论难以接受。
给中国翻译研究开启了一扇窗户, 让不少学者
正当中国译学界少数学者尝试建立翻译学 受到启发, 看到了学科发展的方向。
而又缺少理论建树的时候, 谢天振教授从人们
纵观谢教授的研究成果, 问题意识一直贯
身 价 值 。 ”〔4〕( P176)
隶属于上层建筑, 既非自然科学, 也非社会科
我们不能不佩服谢天振教授当时的问题意
学, 而是人类用以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 识和学术眼光。他不仅采取了跨学科的研究视
把一些学科中研究翻译的各个边缘交叉部分统 角, 同时拒绝从形而下的角度研究翻译, 认为翻
统都加起来, 也并不足以成为认定这门学问就 译文学不仅在中国文学系统中应该有自身的重
第二个误区是对翻译理论实用主义的态
度, 片面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以为凡是 049
理论都应该对指导实践有用。否则就被讥之为 渤 “脱离实际”, 是无用的“空头理论”。〔6〕(P3)随着学 海 科的发展与成熟, 学科分工必然“日益精细”, 必 大
学 然会出现主要从事或专门从事理论研究的人 学 员。理论家不能兼作诗人、小说家, 这很自然; 就 报
成体系”显然有悖于世界翻译研究这个学术共
Fra Baidu bibliotek
同体的发展趋势。正如谢天振教授所指出的, 片
比较多的翻译界人士对近年来我国译学研 究上取得的进展取一种比较冷漠的态度, 在他 们看来, 译学研究, 或者说得更具体些, 翻译的 理论研究, 与他们没有什么关系。长期以来, 我 国的翻译界有一种风气, 认为翻译研究都是空 谈, 能够拿出好的译品才算是真本事。所以在我 国翻译界有不少翻译家颇以自己几十年来能够 译出不少好的译作、却并不深入翻译研究或不 懂翻译理论而洋洋自得, 甚至引以为荣。而对那 些写了不少翻译研究文章却没有多少出色译作 的译者, 言谈之间就颇不以为然, 甚至嗤之以 鼻。风气所及, 甚至连一些相当受人尊敬的翻译 家也不能免。譬如, 有一位著名的翻译家就这样 说过:“翻译重在实践, 我就一向以眼高手低为 苦。文艺理论家不大能兼作诗人或小说家, 翻译 工作也不例外: 曾经见过一些人写翻译理论头 头是道, 非常中肯, 译东西却不高明得很, 我常 引 以 为 戒 。〔6〕( P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