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小论文题的命题思路及复习建议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能的迁移[4] ( p.20 。理解掌握了中国近代化的整体
从课程内容看小论文题命题的大体思路, 给备考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方向。那么, 就小论文 题的复习, 我们提出如下三条建议。 建议之一: 要重视历史知识的整体性。 现在一线青年教师大多是应试教育模式下 的精英。这些老师对基础知识的落实非常到位。 他们指导出来的学生,应对高考选择题可能比 较有优势, 但考生缺乏整体上把握教材的能力。 面对考查历史素养、 跨度大的小论文题, 基本上 不知从何下手, 能够答题, 但是跳跃式地作答, 只答一点, 不及其余, 很难形成有逻辑的 、 完整 的论述; 有的考生思维角度不准确, 不能列出准 确的框架, 呈现一堆杂乱无章的知识, 甚至列举 一些与小论文的要求风马牛不相及的史实。 2010 年的小论文题目的第 3 问提到明清时期出 现资本主义萌芽,居然有不少考生答商鞅变法 的内容。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没有 “抓纲理线” 。文科班复习应该引导学生找 到历史发展的脉络,用历史线索把学生获得的 散落知识串联起来。如高中历史必修 (一 ) , 其历 史发展脉络就是: “要求学生理解政治变革是社 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 其进行科学的评价和解释; 理解从专制到民主, 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 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
2011 年第 21 期 No.21,2011
历史教学 History Teaching
总第 634 期 Sum No.634
高考历史小论文题的命题思路及复习建议
余 柏 青1 曹 英2
(1.2 湖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1 ) [关键词]小论文, 命题思路, 历史素养, 整体认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 6241 (2011 ) 21-0029-04
复习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时,教师都会遵 循历史发展线索, 运用现代化史观, 突出强调中 国经济、 政治、 思想文化近代化。但是很少有教 师能指导学生, 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背景, 对 中国近代化的系列知识形成整体认知。其实, 在 中日甲午战争中, 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 洋务运
*
2010 年全国高考新课程历史第 40 题第 3 问, 必须以小论文的形式回答。2011 年, 全国高 考历史第 41 题,是一道独立的小论文试题, 没 再与材料分析题 “混搭” 。这样纯粹的开放性小 论文题很值得研究。按常理, 头一年高考中出现 的新题型, 第二年再次出现, 教师和考生都应该 有所准备, 平均得分应该有明显的提升, 但这种 小论文式的题目, 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从 考生答题情况可以得到证明。请看下面三组数 据 (注: 以下均为湖南考生数据 ) :
[1] ( p.26 )
个版本, 因此, 《考试说明》 特别指出 “ 命题不拘
[1] ( p.26 ) 泥于教科书” 。这样, 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
时, 就不能只依赖于所使用的教材版本, 只能以 使用的教材为依托; 不能只 “ 教教材 ” , 而是要 “用教材教” 。要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把学生使 用的教材转化为学习材料,不拘泥于教材的表 述, 抓住典型, 训练学生多角度的看问题, 对学 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基础训练,培养学生论从史 出, 史论结合, 及其文字表达能力。高考之前的 “临阵磨枪” 应对不了小论文题型。 (三) 小论文命题的基本方向是 “ 把握历 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过去高考依据按照通史体例编写的统一教 材,主要从纵向考查学生对某个问题的掌握程 度,如 2001 年考查非洲殖民化的过程、 2002 年 考查东北大连旅顺租借恢复过程 、 2009 年考查 中国的税收政策等。为了使传统高考向新高考 顺利过渡, 2008 年出现了中西方比较题: 唐代科 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 新课程的教材按照专题体例编写,专题内 容基本是中西比较, 世界史并不完整。各个专题 涉及的角度也不相同。大体以文明史观为主, 全 球史观、 革命史观、 现代化史观也都有。因此, 在 高考新课程试题中出现中西比较的小论文题, 完全符合课程内容和课程理念。 2010 年第 40 题 是最好的证明。 第 40 题所列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的材 料,是教材表述的基本依据。然后给出英国由 “ 原工业化 ” 到 “ 工业革命 ” 的变化材料, 第三个 材料是恩格斯的观点,要求论证的问题是对恩 格斯所说 “历史前提” 的理解。第 3 问小论文题 目的主要观点是,欧美国家具备了这些前提条 件, 因此雇佣关系发展成资本主义制度。隐晦的 观点是, 中国不具备这些前提条件, 因此不可能 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2011 年第 41 题的材料 中说: “1500 年前后的经济 、 科学技术 、 航海 、 贸 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 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 文艺复兴时期。” 这就意味着西方崛起主要原因 是由于亚洲与中东国家的引领,而不是其内部
高 考 研 究
原因。1500 年前后的亚洲, 中国是典型代表。明 朝中后期, 中国的农业经济 、 航海技术 、 贸易等 无疑是最令世人瞩目的。命题者的命题思路是 探究近代西方崛起的原因,但也隐含着另一个 重要命题: 中国为什么沉沦?专题体例的教材背 景,对小论文命题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古今贯
[1] ( p.26 ) 通, 中外关联, 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
湖南考生样本数: 53846
满分: 12 分
平均分: 5.02
表 3 湖南考生在 2010 与 2011 年 小论文题的得分段及百分比
0 % 2010 2011 14.0 6.3 -7.3 1~5 64.9 55.5 -9.4 6~9 19.6 36.3 +16.7 10~12 1.4 1.8 +0.4 13 3.42 5.02 +1.6
[3] 的人生理想。” (p.9 )
知识, 学生答这方面的小论文题目, 或者进行知 识迁移, 才能游刃有余。 建议之二:教师要在备考环节要发挥主导 作用。 在湖南省各地讲座 、 调研中, 我们发现, 在 各地、 州中学, 过分依靠名校资料这个问题很严 重。湖南的一些文化公司与长沙名校合作, 学校 每月给文化公司提供一套测试题,文化公司再 向全省高三推广, 同步使用名校试卷。教师和学 生虔诚地使用这些试卷, 教师和学生的思维, 甚 “绑架” 。学生考完后, 教 至学习进度, 都被名校 师拿着公司提供的答案去给学生讲解。教师自 己没有理解, 直接向学生塞答案。学生抱怨说: “老师总是给我们念答案, 要我们从材料中提炼 观点,但我们就是不知道,怎样去提炼有效观 点。” 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因 此他们永远被动地使用着资料,低层次地重复 着这些试卷, 把学生拖得精疲力竭。由于试卷应 接不暇, 学生出现的问题也没有得到及时纠正, 长此以往, 学生养成了囫囵吞枣, 不求甚解的坏 习惯。小论文的题目虽然也有, 也做了一道又一 道, 但老师随意给分数, 试卷随之束之高阁。一 批较好的小论文试题,实际上还是被当作了传 31
【收稿日期】 2011-10-04
高 考 研 究
果。
29
(一 ) 小论文命题的依据是 《考试说明》 《考试说明》 开宗明义指出: “根据普通高等 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在初中历史课程 基础上, 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 《普通高等学校招 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考试大纲说明》 确定 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动受到了挫折。其后, 人们进行反思, 开始考虑 政治改革。戊戌变法是政治近代化的启动, 清末 新政则是政治理论转化为实践,企图完成戊戌 变法未竟事业的一种尝试。辛亥革命是政治近 代化的高潮。辛亥革命失败后, 中国政治近代化 又遇到挫折。先进的中国人意识到, 要改变中国 的现状, 关键在人。于是, 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 了中国思想文化近代化的探索。五四运动既是 新文化运动的结果,又是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展 开。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 中国全面展开了近代化 的进程。 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所说,学科结 构既是学科的课程中心, 又是教学中心。学生懂 得了学科结构,就容易理解掌握整个学科的内 容; 学生懂得了学科结构, 就能够促进知识和技
[1] ( p.26 )
。其
实, 这就是对小论文题型所作的提示。这种新题 型能较好地拉开优秀水平考生与一般水平考生 的差距, 使考生逐步与高等院校接轨, 真正实现 为高校选拔人才的目的。可以说, 全国新课程试 卷出现的开放性的小论文题, 不但没有 “超纲” , 《考试说明》 强调的思想。 而且正是践行了 (二) 小论文命题的指导思想是 《普通高中 历史课程标准》 对高中教育提出了具体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的培养目标, 目标要求 “学生要掌握适应时代发展 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会收集、 判断和处 理信息, 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
[2] (p.1)
。历史
“学会从 课程设计思路则进一步明确, 要求学生 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 系; 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 力”
[3] (p.3)
。运用史料创设情境的小论文题, 既与
高中课程方案相吻合,又符合高中历史课程设 计的基本思路。 依据课程标准,高中历史教科书出现岳麓 版、 人民版、 人教版等三种主要版本。高考因为 涉及全国多个省 、 市、 区, 命题不可能只根据某 30
表 1 2010 年全国新课程卷第 40 第 (3 ) 问 得分及百分比
0 % % 14.0 7 5.7 1 13.2 8 3.5 2 11.2 9 1.7 3 17.1 10 1.0 4 11.9 11 0.2 5 11.5 12 0.1 6 8.7 13 0
图 1 湖南考生 2010、 2011 年 小论文得分比例分段比较柱状图
* 本文为教育部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湖南师 大 ) 课题阶段性成果;湖南省教育科学 “十二五” 规划一般 课题 《许市模式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推广研究》 的阶段成
湖南考生样本数: 276343 表2
满分: 13 分
平均分: 3.42
2011 年全国新课程卷第 41 题得分及百分比
0 % 6.3 7 % 11.4 1 4.1 8 6.3 2 8.8 9 3.5 3 11.0 10 1.3 4 14.3 11 0.5 5 17.3 12 0.1 6 15.1
根据表 1 和表 2 的原始抽样数据,综合成 表 3, 制成柱状图后, 可以清晰地得出如下结论: 2011 年得 0 分的比例减少 7.3%, 相比 2010 年, 在 1~5 分区间的比例减少 9.4%,但 5 分以下的 低分考生 (含 0 分 ) 仍达到了 61.8%。 6~9 分段得 分的考生比例增加了 16.7%, 但是优秀考生比例 的增幅较小, 仅增加 0.3%。 柱状图呈现低分段集 中, 高分段很小的 “畸形分布” 。从整体分析, 该 题的抽样平均得分为 5.02 分, 比 2010 年仅仅提 高了 1.6 分。 这说明考生解答小论文试题的能 力, 只在 “量” 上略有提高, 而在 “质” 的方面没有 明显变化。 小论文题究竟难在何处?通过对中学的调 研, 湖南师大高考历史研究中心的成员发现, 教 师虽然对提高考生小论文的答题质量非常关 注, 但对如何进行小论文的训练倍感困惑, 甚至 束手无策。要解决这些问题, 还得先从高考命题 思路的分析入手。
命题者 “运用新材料, 创设新情境” , 给考生 提供历史素材, 要求他们从材料中提取观点, 再 根据论点进行史实论证, 用小论文的方式答题。 这样的题型一出现, 中学反对声一片: 普遍反映 题目超纲, 高考复习没法搞; 部分高校教师也持 批评态度,以至在判卷环节违背教育部考试中 心提供的评分参考标准, 重新制定评分细则, 并 不以考生答题的思维计分。 《考试说明》 对考试的内容作了概括性的描 述, 它特别强调要 “ 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 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 学科方法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课程内容看小论文题命题的大体思路, 给备考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方向。那么, 就小论文 题的复习, 我们提出如下三条建议。 建议之一: 要重视历史知识的整体性。 现在一线青年教师大多是应试教育模式下 的精英。这些老师对基础知识的落实非常到位。 他们指导出来的学生,应对高考选择题可能比 较有优势, 但考生缺乏整体上把握教材的能力。 面对考查历史素养、 跨度大的小论文题, 基本上 不知从何下手, 能够答题, 但是跳跃式地作答, 只答一点, 不及其余, 很难形成有逻辑的 、 完整 的论述; 有的考生思维角度不准确, 不能列出准 确的框架, 呈现一堆杂乱无章的知识, 甚至列举 一些与小论文的要求风马牛不相及的史实。 2010 年的小论文题目的第 3 问提到明清时期出 现资本主义萌芽,居然有不少考生答商鞅变法 的内容。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没有 “抓纲理线” 。文科班复习应该引导学生找 到历史发展的脉络,用历史线索把学生获得的 散落知识串联起来。如高中历史必修 (一 ) , 其历 史发展脉络就是: “要求学生理解政治变革是社 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 其进行科学的评价和解释; 理解从专制到民主, 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 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
2011 年第 21 期 No.21,2011
历史教学 History Teaching
总第 634 期 Sum No.634
高考历史小论文题的命题思路及复习建议
余 柏 青1 曹 英2
(1.2 湖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1 ) [关键词]小论文, 命题思路, 历史素养, 整体认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 6241 (2011 ) 21-0029-04
复习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时,教师都会遵 循历史发展线索, 运用现代化史观, 突出强调中 国经济、 政治、 思想文化近代化。但是很少有教 师能指导学生, 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背景, 对 中国近代化的系列知识形成整体认知。其实, 在 中日甲午战争中, 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 洋务运
*
2010 年全国高考新课程历史第 40 题第 3 问, 必须以小论文的形式回答。2011 年, 全国高 考历史第 41 题,是一道独立的小论文试题, 没 再与材料分析题 “混搭” 。这样纯粹的开放性小 论文题很值得研究。按常理, 头一年高考中出现 的新题型, 第二年再次出现, 教师和考生都应该 有所准备, 平均得分应该有明显的提升, 但这种 小论文式的题目, 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从 考生答题情况可以得到证明。请看下面三组数 据 (注: 以下均为湖南考生数据 ) :
[1] ( p.26 )
个版本, 因此, 《考试说明》 特别指出 “ 命题不拘
[1] ( p.26 ) 泥于教科书” 。这样, 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
时, 就不能只依赖于所使用的教材版本, 只能以 使用的教材为依托; 不能只 “ 教教材 ” , 而是要 “用教材教” 。要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把学生使 用的教材转化为学习材料,不拘泥于教材的表 述, 抓住典型, 训练学生多角度的看问题, 对学 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基础训练,培养学生论从史 出, 史论结合, 及其文字表达能力。高考之前的 “临阵磨枪” 应对不了小论文题型。 (三) 小论文命题的基本方向是 “ 把握历 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过去高考依据按照通史体例编写的统一教 材,主要从纵向考查学生对某个问题的掌握程 度,如 2001 年考查非洲殖民化的过程、 2002 年 考查东北大连旅顺租借恢复过程 、 2009 年考查 中国的税收政策等。为了使传统高考向新高考 顺利过渡, 2008 年出现了中西方比较题: 唐代科 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 新课程的教材按照专题体例编写,专题内 容基本是中西比较, 世界史并不完整。各个专题 涉及的角度也不相同。大体以文明史观为主, 全 球史观、 革命史观、 现代化史观也都有。因此, 在 高考新课程试题中出现中西比较的小论文题, 完全符合课程内容和课程理念。 2010 年第 40 题 是最好的证明。 第 40 题所列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的材 料,是教材表述的基本依据。然后给出英国由 “ 原工业化 ” 到 “ 工业革命 ” 的变化材料, 第三个 材料是恩格斯的观点,要求论证的问题是对恩 格斯所说 “历史前提” 的理解。第 3 问小论文题 目的主要观点是,欧美国家具备了这些前提条 件, 因此雇佣关系发展成资本主义制度。隐晦的 观点是, 中国不具备这些前提条件, 因此不可能 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2011 年第 41 题的材料 中说: “1500 年前后的经济 、 科学技术 、 航海 、 贸 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 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 文艺复兴时期。” 这就意味着西方崛起主要原因 是由于亚洲与中东国家的引领,而不是其内部
高 考 研 究
原因。1500 年前后的亚洲, 中国是典型代表。明 朝中后期, 中国的农业经济 、 航海技术 、 贸易等 无疑是最令世人瞩目的。命题者的命题思路是 探究近代西方崛起的原因,但也隐含着另一个 重要命题: 中国为什么沉沦?专题体例的教材背 景,对小论文命题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古今贯
[1] ( p.26 ) 通, 中外关联, 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
湖南考生样本数: 53846
满分: 12 分
平均分: 5.02
表 3 湖南考生在 2010 与 2011 年 小论文题的得分段及百分比
0 % 2010 2011 14.0 6.3 -7.3 1~5 64.9 55.5 -9.4 6~9 19.6 36.3 +16.7 10~12 1.4 1.8 +0.4 13 3.42 5.02 +1.6
[3] 的人生理想。” (p.9 )
知识, 学生答这方面的小论文题目, 或者进行知 识迁移, 才能游刃有余。 建议之二:教师要在备考环节要发挥主导 作用。 在湖南省各地讲座 、 调研中, 我们发现, 在 各地、 州中学, 过分依靠名校资料这个问题很严 重。湖南的一些文化公司与长沙名校合作, 学校 每月给文化公司提供一套测试题,文化公司再 向全省高三推广, 同步使用名校试卷。教师和学 生虔诚地使用这些试卷, 教师和学生的思维, 甚 “绑架” 。学生考完后, 教 至学习进度, 都被名校 师拿着公司提供的答案去给学生讲解。教师自 己没有理解, 直接向学生塞答案。学生抱怨说: “老师总是给我们念答案, 要我们从材料中提炼 观点,但我们就是不知道,怎样去提炼有效观 点。” 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因 此他们永远被动地使用着资料,低层次地重复 着这些试卷, 把学生拖得精疲力竭。由于试卷应 接不暇, 学生出现的问题也没有得到及时纠正, 长此以往, 学生养成了囫囵吞枣, 不求甚解的坏 习惯。小论文的题目虽然也有, 也做了一道又一 道, 但老师随意给分数, 试卷随之束之高阁。一 批较好的小论文试题,实际上还是被当作了传 31
【收稿日期】 2011-10-04
高 考 研 究
果。
29
(一 ) 小论文命题的依据是 《考试说明》 《考试说明》 开宗明义指出: “根据普通高等 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在初中历史课程 基础上, 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 《普通高等学校招 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考试大纲说明》 确定 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动受到了挫折。其后, 人们进行反思, 开始考虑 政治改革。戊戌变法是政治近代化的启动, 清末 新政则是政治理论转化为实践,企图完成戊戌 变法未竟事业的一种尝试。辛亥革命是政治近 代化的高潮。辛亥革命失败后, 中国政治近代化 又遇到挫折。先进的中国人意识到, 要改变中国 的现状, 关键在人。于是, 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 了中国思想文化近代化的探索。五四运动既是 新文化运动的结果,又是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展 开。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 中国全面展开了近代化 的进程。 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所说,学科结 构既是学科的课程中心, 又是教学中心。学生懂 得了学科结构,就容易理解掌握整个学科的内 容; 学生懂得了学科结构, 就能够促进知识和技
[1] ( p.26 )
。其
实, 这就是对小论文题型所作的提示。这种新题 型能较好地拉开优秀水平考生与一般水平考生 的差距, 使考生逐步与高等院校接轨, 真正实现 为高校选拔人才的目的。可以说, 全国新课程试 卷出现的开放性的小论文题, 不但没有 “超纲” , 《考试说明》 强调的思想。 而且正是践行了 (二) 小论文命题的指导思想是 《普通高中 历史课程标准》 对高中教育提出了具体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的培养目标, 目标要求 “学生要掌握适应时代发展 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会收集、 判断和处 理信息, 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
[2] (p.1)
。历史
“学会从 课程设计思路则进一步明确, 要求学生 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 系; 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 力”
[3] (p.3)
。运用史料创设情境的小论文题, 既与
高中课程方案相吻合,又符合高中历史课程设 计的基本思路。 依据课程标准,高中历史教科书出现岳麓 版、 人民版、 人教版等三种主要版本。高考因为 涉及全国多个省 、 市、 区, 命题不可能只根据某 30
表 1 2010 年全国新课程卷第 40 第 (3 ) 问 得分及百分比
0 % % 14.0 7 5.7 1 13.2 8 3.5 2 11.2 9 1.7 3 17.1 10 1.0 4 11.9 11 0.2 5 11.5 12 0.1 6 8.7 13 0
图 1 湖南考生 2010、 2011 年 小论文得分比例分段比较柱状图
* 本文为教育部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湖南师 大 ) 课题阶段性成果;湖南省教育科学 “十二五” 规划一般 课题 《许市模式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推广研究》 的阶段成
湖南考生样本数: 276343 表2
满分: 13 分
平均分: 3.42
2011 年全国新课程卷第 41 题得分及百分比
0 % 6.3 7 % 11.4 1 4.1 8 6.3 2 8.8 9 3.5 3 11.0 10 1.3 4 14.3 11 0.5 5 17.3 12 0.1 6 15.1
根据表 1 和表 2 的原始抽样数据,综合成 表 3, 制成柱状图后, 可以清晰地得出如下结论: 2011 年得 0 分的比例减少 7.3%, 相比 2010 年, 在 1~5 分区间的比例减少 9.4%,但 5 分以下的 低分考生 (含 0 分 ) 仍达到了 61.8%。 6~9 分段得 分的考生比例增加了 16.7%, 但是优秀考生比例 的增幅较小, 仅增加 0.3%。 柱状图呈现低分段集 中, 高分段很小的 “畸形分布” 。从整体分析, 该 题的抽样平均得分为 5.02 分, 比 2010 年仅仅提 高了 1.6 分。 这说明考生解答小论文试题的能 力, 只在 “量” 上略有提高, 而在 “质” 的方面没有 明显变化。 小论文题究竟难在何处?通过对中学的调 研, 湖南师大高考历史研究中心的成员发现, 教 师虽然对提高考生小论文的答题质量非常关 注, 但对如何进行小论文的训练倍感困惑, 甚至 束手无策。要解决这些问题, 还得先从高考命题 思路的分析入手。
命题者 “运用新材料, 创设新情境” , 给考生 提供历史素材, 要求他们从材料中提取观点, 再 根据论点进行史实论证, 用小论文的方式答题。 这样的题型一出现, 中学反对声一片: 普遍反映 题目超纲, 高考复习没法搞; 部分高校教师也持 批评态度,以至在判卷环节违背教育部考试中 心提供的评分参考标准, 重新制定评分细则, 并 不以考生答题的思维计分。 《考试说明》 对考试的内容作了概括性的描 述, 它特别强调要 “ 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 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 学科方法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