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经济中的适用性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经济学学期论文

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经济中的适用性分析

摘要:本文首先对根据我国经济的相关数据,运用分时段分析的方法对我国菲利普斯曲线进行研究, 分析曲线的走向特点与曲线发生变形的原因。然后对我国菲利普斯曲线相关性不强的原因做出了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最后根据我国经济状况的发展趋势,对未来菲利普斯曲线进行大胆的预测。

关键词: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率失业率

一.引言

近几年来,国内通货膨胀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如何使通货膨胀指数保持在一个可以接受的数值一直成为民众所关注的话题。而菲利普斯曲线很好的反应了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规律,因此研究我国的菲利普斯曲线对研究我国宏观经济情况与调节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菲利普斯曲线的实证分析

由于1978至1991年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非常不完善,并在80年代末改革陷入瓶颈,经济状况很不稳定。因此选取自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至2011年近20年的数据,对我国菲利普斯曲线进行分析。根据1992-2011年数据统计,做出图2-1。

图2-1 我国菲利普斯曲线波动图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及年鉴

1.对我国1992-2011年菲利普斯曲线的总体分析

观察图2-1我们可以看出1992-1999年菲利普斯曲线呈现幅度非常大的波动,而

2000-2003年走势非常平坦,2004-2011年又呈现顺时针方向旋转的特点。而根据图2-1再做出相应的线性趋势线,可以看出我国菲利普斯曲线曲线有继续下降趋势。

由此可见,自1992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仍然经历了较大的波动,并从2005年开始最终呈现顺时针方向旋转的特点,并存在螺旋右移的现象。而失业率呈现持续走高的特点。

2.对我国1992-2011年菲利普斯曲线的分段特点分析。

依据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菲利普斯曲线走向的特点, 我们将1992-2011年曲线进行分段分析。据图2-1可以看出,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的菲利普斯曲线分段走向大体分为三种形式: 较为规则的菲利普斯曲线走向,反菲利普斯曲线走向,无规则走向和顺时针转动走向。其中较为规则的年度为1994-2007年,其余分段年份的曲线皆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扭曲和变形。以下我们对曲线进行分段分析,以找出各个时段曲线走向的成因。

(1)较为规则的菲利普斯曲线。1994-2002年间虽然菲利普斯曲线出现短暂的垂直于水平现象,但从趋势上失业率和通胀率呈现负相关,即表现为规则的菲利普斯曲线,其根本原

因是这段时间我国呈现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

1994年我国通胀率达到24.1%,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1994-1997年,实行“双紧”配合,财政结合分税制改革,强化了增值税、消费税的调控作用,并通过发行国债,引导社会资金流向;金融严控信贷规模,大幅提高存贷款利率,

定期收回乱拆借资金,最终实现了“软着陆”。2000-2003年,一直实行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户籍制度的管理上也没有很大的政策变化,经济增长速度也基本保持在10%。总体看来,整个经济形式比较稳定,且政府的政策没有较大的调整。同时这段时期失业率持续走高,主要由于我国劳动适龄人口大幅度上升、隐性失业的显性化、“技术化排斥工人”三大原因导致。

(2)反菲利普斯曲线。1992-1994年失业率和通胀率呈正相关,即表现为反菲利普斯曲线。两者同时上升,出现“滞涨”现象(如图2-3)。

图2-3 1992-1994年菲利普斯曲线

1992年,邓小平南巡使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我国进入建设市场经济的阶段, 但也引起了新一轮的投资过热。以基本建设投资为例, 我国1991年到1994年4年间总投资增长3倍, 平均每年基本建设的投资增长率都在50%左右。由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而造成限制的物价,在

1992年突显,出现物价飞涨的现象,同时货币供应量也出现了突增现象, 使得1994年我国通货膨胀率达到改革开放以来24.1%的顶峰。然而,失业率却并没有降低,反而有所上升,即出现了“双高”走势。这段时间, 除“技术排斥工人”及国企改革两因素导致失业人口激增外,大量摆脱土地约束的农民涌入城市,更加剧了城镇的就业压力,城镇登记失业率因此逐年上升。

(3)无规则走向曲线。1997-2000年呈“1”型走向(如图2-4)。失业率恒定, 并没有伴随通货膨胀的升降而变动, 原因主要在于政府投资的加大对劳动力的吸收。以国家基本建设支出为例,1998 年和1999年分别比上年增长36%和53%。1998年由于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的相关影响,我国经济增速减慢,面对这种情况我国采取了积极财政与稳健偏松的货币政策。1998年下半年中央又实行更积极的财政政策,但由于政策的实行与通货膨胀具有滞后性且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比较迅猛,所以1998年还是出现了经济低速增长、通胀率下降的现象。1999年进一步加大财政政策调控力度,且随着亚洲金融风暴影响的减弱,经济增速有一定回升,通胀率也升高。因此1998-2000年通胀率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状态。

图2-4 1997-2000年菲利普斯曲线

(4)顺时针转动走向。自2004-2011年我国菲利普斯曲线呈现顺时针转动,并存在螺旋右移的现象。而这段时间也是世界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遭受动荡的时期。因此我们将对这段时期我国的菲利普斯曲线进行着重研究。

图2-5 2004-2011年菲利普斯曲线

首先在这段时间内我国通货膨胀少有需求拉动,主要以结构性通胀与成本型通胀为主。我国实行的货币体制导致货币超发现象严重,同时大企业存在普遍的垄断现象,导致其生产商品价格与员工收入高,对通货膨胀牵引力大。而我国农产品价格偏低,工业产品价格偏高,两者价格的剪刀差反映我国价格结构不合理,导致我国物价上涨主要为农产品推动。另外,我国是资源消耗大国并且依赖进口资源严重,能源与原材料价格的推动也是导致我国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而当通胀较高时,央行都会采取紧缩政策,较低是则会采取宽松政策,导致通胀率出现循环。而隐形失业的不断线性化,使失业率高于前一时期,因此总体上呈现顺时针方向转移的现象。

而从各个年份分析。2004年深沪股市大盘跌破1300点关口创下新低,后农产品价格上涨推动CPI上升。人民币兑换美元汇率持续降低,并于2006年5月首次“破8”;同时2006年后,中美利差不断收窄。2007年12月以后,随着次贷危机的爆发,美联储逐步降低利率,中美利差出现反转。以中国一年期央票利率与LIBOR的美元一年期利率之差衡量,中美利差已从2006年的-3.3%反转并扩大至2010年4月的0.99%,中美利差增大。国际投资资本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吸引下大量涌入中国,并为博得中美利差,以期获得升值收益。之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通胀率明显下降,并于2009年首次出现负增长。但随之国家拨款4万亿刺激经济,积极扩大内需,失业率有所下降,但随着反危机措施带来的副作用越来越明显,过度的投资并且伴随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持续增大,以及我国的货币机制导致的超发货币状况严重,我国通货膨胀指数再次上升。

而这段时期出现明显的曲线螺旋状右移,反映的是同等通胀程度下失业率的上升,其主要原因有四点:第一, 我国劳动适龄人口呈上升趋势。2000年我国劳动人口8.2亿,根据最近一次的人口普查数据,2012年劳动年龄人口为9.2亿,增加将近1亿人,上升幅度接近16%。就业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4.4%。劳动适龄人口多是我国失业率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 隐性失业的显性化。自20世纪末起,大量农民工进入城镇就业,农村隐性失业人口的持续大批排放,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就业压力。数据显示,2006年农村外出务工人数达1.32亿人, 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24.9%。据专家测算, 到2015年,农村至少还将有2.5亿人口转移到城镇。第三,大学生就业人口激增。我国自1999年起实施大学本科扩招,大量18-24岁适龄劳动人口进入大学学习。自2004年起,扩招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参加工作,导致就业人数激增,并以每年。同时,扩招后的大学教育不符合社会就业要求与大学生“眼高手低”的特点,也导致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热点,大量应届毕业生待业成为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第四,“技术化排斥工人”。产业“资本化”、“技术化”的发展降低了对劳动力的吸纳力度, 这在第二产业的表现较为明显。改革开放前我国重点发展传统重工业和基本建设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对吸收劳动人员起了较好的作用。而之后, 新技术的介入、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与高速发展、物流系统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使得相同的劳动成果所需的劳动力数量下降, 特别是高新产业具有的“技术溢出效应”(即应用于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在提供便利的基础上带来整个产业边际成本的递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但导致了结构性失业的上升。

三.实证分析结论

总体而言,我国通胀率与失业率并没有出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原因有以下几点:

1.我国不具备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

西方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的资本主义发展,已经确立了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之下,通过市场竞争达到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全面均衡。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是充分有效的, 工人有讨价能力, 工人的边际销售收人是企业的边际收益, 而工人的工资则是企业的边际成本, 企业雇用工人的数量取决于企业利益最大化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一种信号机制,既能反映市场竞争的结果,也能调节市场竞争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