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城市规划部分【三】)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世界城镇化模式
从城市化发展速度来看,呈现出慢—快—慢的特点,城市化初期发展缓慢,中期发展速 度加快,后期发展速度又放慢,即城市化发展的“S”型曲线轨迹。从世界各国城市 化发展模式来看,既有欧美发达国家经历上百年完成城市化的模式,也有拉美、日韩 等国家在三、五十年内完成城市化的模式,无论哪种模式,都是既有成功经验,也有 失败教训。
➢政府主导的快速城Biblioteka Baidu化——日本和韩国
首先,政府通过向工业部门提供优惠政策,促进工业的快速发展,进而推动城市化进程。 其次,政府通过对国土进行合理规划,保障城市化进程的顺利进行。
日本、韩国的快速城市化总体来说是成功的。但是,政府过度干预的城市化造成人口过度集中等问题,并引发交通拥堵、工业污染、地价飞涨、区域发展 不均衡等一系列问题。日本、韩国政府也意识到这一问题,并采取措施引导人口向都市圈、首都圈外分流,但是至今收效甚微。
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上的国家——英国,而同期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只有6.5%。在美国,1780~1840年的60年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 比例仅从2.7%上升到8.5%。1870年美国开始工业革在美国,1780~1840年的60年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仅从2.7%上升到8.5%。1870年美国开始工 业革。
3、中国城镇化进程
➢1978-1985年,城镇化启动阶段。
中国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出现了“先进城后城建”的现象。具体表现是:一是大约2000万上山下乡的知青和干 部返城并就业;二是放开城乡集贸市场后,出现了大量的城镇暂住人口;三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带动了小城镇的发展;四是国家高了城镇维护和建设费, 拨专款用于城镇住房补贴,结束了城镇建设多年徘徊的局面。这一时期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上升到1985年的23.71%,年均提高0.83个百分点。
➢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德国
➢一是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城市化进程中大中小城市并行发展,大城市为龙头,但不显得过分突出,小城镇遍地开花,遍布全国各地。 ➢二是城市布局相对合理,全境内城市分布均衡,形成了一种分布合理、均衡发展的独特模式。 ➢三是城乡差距小,城乡一体、城乡统筹。在德国既没有过度拥挤、高楼林立的市中心,也没有破旧不堪的农村地区。除了柏林比较特殊,拥有340万人口 以外,第二位的汉堡只有170万人口,第三位的慕尼黑只有119.46万人口。德国全国8200万人口中,几乎有1/3的居民生活在84个1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里, 而近4930万人生活在人口为2000至10万的小城镇里。
人居 环境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Introduction to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
开课院系:城市建设学院 任课教师: 刘 杰
周莹 张世富
LOREM IPSUM DOLOR
1
人居环境
2
城乡规划
3
建筑学
城乡规划 Urban & Rural Planning
主讲教师: 张世富
一、从“人类聚居”到“城市规划” 二、人居环境在城市规划理念上的探索 三、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四、文化遗产保护与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五、“低碳城市”与人居环境
三、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1、世界城镇化进程 2、世界城镇化模式 3、中国城镇化进程 4、中国城镇化模式
1、世界城镇化进程
➢1、1760~1850年为城市化的初兴阶段
2、世界城镇化模式
➢由工业化推动的城市化---英国
➢由集中到分散再到集约的城市化---美国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期,美国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大量的农村人口和工业向大中城市集中,城市规模越来越大; ➢但是,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中心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缺、犯罪率高等问题日益突出,富有家庭离开城市中心的高楼大厦到郊区居住, 1970年美国郊区人口超过了中心城市的人口,也超过了非都市区的人口; ➢20世纪80年代,面对城市蔓延带来的种种问题,美国学者开始倡导“紧凑型”城市和城市理性增长(或称精明增长)的概念。
2、世界城镇化模式
➢超越经济发展阶段的过度城市化---拉美国家
拉美国家城市化水平与西方国家接近,但经济发展水平是西方国家的1/10—1/20,城市发展质量很低,是典型的过度城市化。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 化的速度,城市化主要是依靠商业贸易来推动,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少数大中城市,城市人口过度增长,城市建设的步伐跟不上人口城市化速度,城市不能 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必要的生活条件,农村人口迁移之后没有实现相应的职业转换,造成严重的“城市病”。城市贫民大量存在,上世纪90年代末,拉 美地区每10个贫困人口就有6个住在城市;城市失业严重,2003年,城市公开失业率创10.7%的历史新高,城市失业总人数达到1670万人;贫富差距悬殊, 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各种社会问题凸现。城市管理无序,人口过度膨胀,资源环境承载力达到极限。在此背景下,拉美国家出现了特殊的“逆城市化”。 与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是一种追求生活质量的选择不同,拉美国家的逆城市化是一种低收入阶层被社会边缘化的无奈。由于移民数量不断增加和城市地价 及生活费用的上涨,数量越来越多的低收入阶层从原来相对靠近市中心的简陋住所向城市周边地带转移,逐渐形成环绕城市的大片贫民区,造成“贫民窟 包围城市”的特殊现象。
➢2、1851~1950年为城市化的局部发展阶段
➢3、1950~至今为城市化的全面发展阶段
二战后世界城市化进入空前发展、扩散和全面发展的时期。 1980年,发达地区国家的城市人口的比例平均为70.9%,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比例平均为 30.1%,其中不少国家低于20%。苏联城市人口的比例,十月革命前约为18%,1961年达到50%,1981年上升到65%。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比例平均 为30.1%,其中不少国家低于20%。苏联城市人口的比例,十月革命前约为18%,1961年达到50%,1981年上升到65%。到2000年,世界城市人口已达到 50%,城市化进入快速稳定发展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