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复习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政诉讼法复习资料

一.行政法是指调整行政关系,规范和控制行政权的法律规范系统。

行政法的内容是由行政法的调整对象决定的,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是行政关系。

二.行政关系主要包括四类:第一类是行政管理关系;第二类是行政法治监督关系

第三类是行政救济关系;第四类是内部行政关系

三.行政法不存在统一的法典就是其特点。P17

四.行政法主要包括三大类规范和制度:第一类为行政组织法的规范和制度

第二类为行政行为法的规范和制度

第三类为行政法制监督、行政责任、行政救济法的规范和制度。五.我国行政法法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法律解释;条约与协定。

六.行政法基本原则

1.行政法治原则

2.行政合理原则:a. 比例原则----妥当性(适当性)原则、必要性原则、比例性原则

b. 信赖保护原则

3.行政公正原则

4.行政公开原则

5.行政效率原则

七.行政法主体是指行政法调整的各种行政关系的参加人-------组织和个人。

八.被授权组织的法律地位体现在下述三个方面:

1.被授权组织行使法律、法规所授行政职能时,是行政主体,具有与行政机关基本相

同的法律地位。

2.被授权组织以自己名义行使法律、法规所授职能,并由其就行使所授职能的行为对

外承担法律责任。

3.被授权组织在非行使行政职能的场合,不享有行政权,不具有行政主体的地位。九.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是指受行政机关委托行使一定行政职能的非国家行政机关的组织。

1.受委托的组织不是行政机关,也不是其他国家机关,他们的基本职能不是行使行政

职能或其他国家职能,而是从事其他非国家职能性质的活动。

2.受委托的组织仅能根据委托行使一定行政职能,而不能行使一般的行政职能。

3.受委托的组织行使一定的行政职能是基于行政机关的委托,而非基于法律、法规的

授权。

4.受委托组织与委任行政机关的关系不同于行政机关内部的委托、代理关系。

十.国家公职关系,是指国家公务员因担任国家公职,执行国家公务而与国家(直接相对主体为行政机关)发生的法律关系。

十一.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行政相对人是行政主体行政管理的对象。

2.行政相对人也是行政管理的参与人

3.行政相对人在行政救济法律关系和行政法治监督关系中可以转化为救济对象和监

督主体.

十二. 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实施的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

十三. 行政行为的特征: 服务性、从属法律性、裁量性、单方性、强制性。

十四. 羁束行政行为是指法律规范对其范围、条件、标准、形式、程序等作了较详细、具体、

明确规定的行政行为.

十五. 应请求行政行为,是指行政行为的启动要以行政相对人的申请为前提条件。

十六. 具体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

1.行政主体作出行政决定

2.行政决定已送达行政相对人

3.行政决定文书已为行政相对人受领

十七. 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

1.行为主体合法

2.行为内容合法

3.行为程序合法

十八. 行政行为的效力: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执行力。

十九. 行政行为无效的条件:

1.行政行为具有特别重大的违法情形

2.行政行为具有明显的违法情形

3.行政行为的实施无效将导致犯罪

4.没有可能实施的行政行为

5.行政主体受胁迫作出的行政行为

6.行政主体不明确或明显超越相应行政主体职权的行政行为

二十. 行政立法与具体行政行为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享有行政立法权的行政机关是法律特别规定的,不是所有行政机关都享有行政立法

权;而一般行政机关都有实施一定具体行政行为的权利。

2.行政立法的对象是普遍的,所针对的是不特定的人和事;而具体行政行为的对象是

个别的,所针对的人和事。

3.行政立法的时间效力一般长于具体行政行为,行政立法通常能多次适用;而具体行

政行为的效力则通常是一次性的。

4.行政立法的程序较具体行政行为的程序正式、严格;具体行政行为的程序较行政立

法程序简单、灵活。

5.行政立法必须以正式法律文件的形式公开发布;具体行政行为则可以一般的书面决

定形式,也可口头形式。

二十一. 授权立法是行政机关根据国家权力机关的特别授权,就本应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法律或地方性法规的事项而进行的行政立法.

二十二. 行政机关根据全国人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授权,就法律尚未规定的事项制定行政法规和规章,创制法律尚未确立的新的权利义务规范,称“创制性立法”。

二十三. 行政立法系统包括国务院的立法;国务院部门的立法;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立法;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以及经济特

区所在地的市的人民政府的立法四个层次。

二十四. 行政处理决定一经作出即具有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

二十五. 依申请行政处理行为的特征:

1.依申请行政处理行为是以行政相对人的申请为前提的

2.依申请行政处理行为是授益性行政行为

3.依申请行政处理行为的目的具有限定性

二十六. 行政确认,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对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法律关系或有关法律事实进行甄别,给予确定、认可、证明(或否定)并予以宣告的具体行政行为。

二十七. 行政许可,是指在法律一般禁止的情况下,行政主体根据行政相对人的申请,通过颁发许可证或执照等形式,依法赋予特定行政行政相对人从事某种活动或实施某种

行为的权利或资格的行政行为。

二十八. 行政许可的特征

1.行政许可是依申请的行政行为

2.行政许可存在的前提是法律的一般禁止

3.行政许可是授益性行政行为

4.行政许可的目的在于抑制公益上的危险或影响秩序的因素,确保财政收入。

5.行政许可是要式行政行为。

二十九. 非排他性许可,是指可以为所有具备法定条件者申请、获得的许可(如驾驶执照、营业执照)。一般来说,一般许可或警察许可都是非排他性许可。

三十. 狭义的行政征收,是指行政主体凭借国家行政权,根据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向个人和组织强制性地、无偿地征集一定数额金钱或实物的行政行为。三十一. 行政处罚,是指行政主体为达到对违法者予以惩戒,促使其以后不再犯,以有效实施行政管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

的目的,依法对行政相对人违法行政法律规范,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违反行政

管理秩序的行为),给予法律制裁的行政行为。

三十二. 行政处罚的基本原则

1.处罚约定的原则

2.处罚公开、公正的原则

3.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保障相对人权利的原则

5.职能分离的原则

6.一事不再罚的原则

三十三. 行政法上的听证,是指行政机关为了合理、有效地制作和实施行政决定,公开举行有利害关系人参加的听证会。

三十四. 依据我国(行政处罚法),在行政处罚程序中,行政机关为了查明案件事实、公正合理地实施行政处罚,在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

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事人要求,须公开举行有利害关系人参加的听证会,在质

证和辩论的基础上作出处罚决定。

三十五. 行政处罚一般程序的步骤

1.立案

2.调查

3.决定

4.拟制处罚决定

5.说明理由并告知权利

6.当事人陈述和申辩

7.正式裁决

8.行政处罚决定书的送达

三十六. 行政强制执行,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中,作为义务主体的行政相对人不履行其应履行的义务时,有权机关依法采取行政强制措施,迫使其履行义务的活动。

三十七. 行政强制执行的特征

1.行政相对人不履行应履行的义务,是适用行政强制执行的前提条件

2.行政强制执行的主体是行政机关或人民法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