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陵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西陵 清西陵在河北易县城的永宁山下,是清入关后营建的又 一处规模较大的陵墓 区,也是历代帝王陵园建筑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处。陵域方圆八百平方公里。 陵区内共有帝陵四座:雍正帝泰陵、嘉庆帝昌陵、道光帝慕陵、光绪帝崇陵 。还有不少后陵、妃陵、公主墓等。清西陵的开辟始于雍正皇帝。 清西陵还有一座没有建成的帝陵,是中国末代皇帝傅仪的陵墓。傅仪去世后 ,骨灰曾归葬八宝山公墓;据报载,1994年,傅仪的骨灰又葬入清西陵。 根据“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制度,雍正本应当随父葬,但雍正却另辟兆 域,在距离东陵数百里以外的易县营建泰陵。
中国古代帝王陵墓
目录 一、概说
1.基本概念 2.丧葬方式 3.陵墓类型 4.陵墓的意义 5.古代帝王陵墓封土形制的演化
二、各朝代陵墓的布局源自文库制
1.夏商周陵墓 2.秦陵墓 3.汉陵墓 4.唐陵墓 5.宋陵墓 6.明陵墓 7.清陵墓
一、概说
1.基本概念:
坟、墓 :古时墓葬有隆起封土的叫坟,与地面齐平的叫墓。后来统称为墓。 冢:高大的坟墓。 丘:王公等人的墓。 封:诸臣的墓称为“封”,后也指“坟”。 山、陵:秦名天子冢曰“山”,汉曰“陵”。
二、各朝代陵墓的布局形制
1.夏商周陵墓
夏商开始,历代的帝王陵墓都按照家族血缘关系,实行“子随父葬,祖辈衍继” 的埋葬制度,集中在一个地区。在陵墓和附属建筑的周围通常还划出一定的地带作为 保护、控制的范围,称为陵区。商王陵的地面上没有封土坟丘。商代后期使用人牲和 人殉的现象已经相当普遍。 (1)地下——木椁室 (2)地上——祭祀性建筑 实例: (1)现今发掘的较大的奴隶时期的陵墓为河南省安阳市的殷墟。殷墟,又名殷虚, 商王朝后期都城遗址。王陵区内已经发现的大墓有十三座,分为东西两区:东区五座 ,西区八座,其中一座是建好后并没有使用的空墓。 (2)河南辉县固围村的魏国五墓 (3)河北平山县的中山国王墓群
4.唐陵墓
唐代皇陵最特出的特点是以山为陵,凿山为穴。以山为阙 ,不采用人工夯筑的封土方上,而开“山陵”之先河。气势恢 弘。另外的特点是,陵区内有很多殿宇楼阁组成的地面建筑; 功臣陪葬,皇亲从葬;有大量威武雄壮、富有时代感的陵墓石 刻。十八座唐陵中,仅献陵、庄陵、端陵位于平原,余均利用 天然山丘,建筑在山岭顶峰之下,居高临下,形成“南面为立 ,北面为朝”的形势。 唐代帝王陵分布在西安北山的14个山头上,尤其是海拔 1188m的嵕山的李世民昭陵和海拔1048m的梁山的李治、武则天 的乾陵最为雄伟,连秦始皇的封土坟头也难相比。典型实例有 太宗李世民的昭陵,高宗李治的乾陵 。
2.秦陵墓
秦始皇开创的陵寝制度对以后历代帝王陵园建筑影响是最大的。秦始皇时,陵园的 布局既继承了秦国的陵寝制度,同时又吸收了东方六国陵寝的一些作法,规模更加宏大 ,设施更加完备。总体上仿照都城宫殿的规划布置,充分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封建皇权的 至高无上。 秦始皇陵南依层层叠嶂、山林葱郁的骊山,北临逶迤曲转、似银蛇横卧的渭水之滨 。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陵墓规模宏 大,气势雄伟。陵园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78个故宫的大小)。陵上封土原高 约115米,现仍高达76米,陵园内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周长3840米,外城周长6210米。 内外城廓有高约8—10米的城墙,今尚残留遗址。墓葬区在南,寝殿和便殿建筑群在北。
6.明
明清以后,将分散的上下宫建筑与陵体串联在一轴线上,形成秩序感极强的建筑群。 风水学特别重视关于山川形胜的形法,因而明清两代的帝陵风水格外讲究,加之建筑的配 合,皇陵的选择与规划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明朝是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为了推崇皇权,朱元璋恢复了预造寿陵的制度,并 且对汉唐两宋时期的陵寝制度作了重大改革。首先,陵墓形制由唐宋时期的方形改为圆 形,以适应南方多雨的地理气候,便于雨水下流不致侵润墓穴。所以,这一时期非常讲 究棺椁的密封和防腐措施,墓中的尸体一般都保存地比较好。其次,陵园建筑取消了下 宫建筑,保留和扩展了谒拜祭奠的上宫建筑。相应的取消了陵寝中留居宫女以侍奉亡灵 起居的制度。 明代陵园建筑的艺术风格比较以前历代都有较大的突破,形成了由南向北、排列有 序的相对集中的木结构建筑群。这是明清陵寝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明成祖迁都北京以 后的明代诸皇帝的陵墓区大都集中在北京的天寿山,统称为“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陵区东、西、北三面环山,形成一个环抱围合的环境 ,其间散布着十三座明代帝王陵墓。十三陵借助山势,创造出气势磅礴、肃穆庄严的气氛 ,其布局同时又含有几分家庭的温情。明十三陵共用神道的起点为一座石牌楼。其面阔五 间,十一顶,巍峨壮观、雕刻精美。
昭陵依九嵕山峰,九峻山山势突兀,南隔关中平 原,与太白、终南诸峰遥相对峙。东西两侧,层峦起 伏,沟壑纵横,愈加衬托出陵山主峰的险峻雄伟。除 了四周山峦的护卫之外,更有泾水环绕其后,渭水萦 带其前,山水具佳,愈加显得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凿山建陵,开创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为陵的先例。由 昭陵主峰迤逦而南,有167座功臣贵戚陪葬墓,占地约 30万亩。李世民的玄宫居高临下,陪葬墓列置两旁, 衬托出昭陵至高无上的气概。 唐太宗李世民开始营建昭陵时,极力宣扬薄葬,目 的是为了使"歼盗息心",。但事实上,昭陵的建制的 十分奢华。整个陵园方圆几十公里,气势壮观雄伟, 是以往的帝王陵园所无法比拟的。唐太宗死后葬入玄 宫,与长孙皇后合寝,以便让皇后按礼制在寝宫内侍 奉墓主。 昭陵墓室内部非常华丽,据传举世闻名的大书法 家王羲之手书《兰亭序》真迹就在其中。唐代诗人杜 甫曾经作诗描述了昭陵玄宫辉煌壮丽的景象。 昭陵陵园内有一百六十多座功臣贵戚的陪葬墓。 其中有魏征、房玄龄、温彦博、李靖、尉迟恭等历史 有名人物的坟墓。
2.丧葬方式:
由于不同地域自然条件的差异,不同民族的观念与传统习俗的差异, 故在我国 历史上形成了多种处理已故亲属的丧葬方式。 主要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悬 棺葬等。
3.陵墓类型
陵墓:是安放故人的尸体,祭奠故人的场所的总称。若分开来讲,陵一般指地 上建筑,墓则是地下部分。 中国目前用于旅游的陵墓景观可分为:无陵无墓,有陵无墓,有陵有墓三类。
4.陵墓的意义
侍奉——“事死如事生,礼也” 《左传》 纪念的意义——每年都要祭祀或祈祷(祭祀意义) 荫庇的意义——兴衰的象征,祖先埋的地方关系到后代的兴衰,是一种风水观念 强化皇权威势 永恒性的意义——陵墓一般建在地下,具有永恒性,其它地上建筑一般是木建筑 ,不具有永恒性
5.古代帝王陵墓封土形制的演化: 封土形制:是关于帝王墓穴上方堆土成丘的形状和规模的制度。“厚葬以明孝 ”起源于周礼。帝王陵墓封土形制自周朝以来,经历了“覆斗方上”式、“因山为陵 ”式和“宝城宝顶”式的演化过程。 覆斗方上式 :它在墓坑上用土层夯筑,形成上小下大的方锥体。因其上部为一 小方形平顶,如锥体截去掉顶部,故名曰“方上”。这种封土形制沿用的朝代最多, 自周朝一直延续到隋朝。之后,又被宋朝选用。在诸多使用这种封土形制的陵墓中, 以秦始皇陵墓的墓冢形体最大。 因山为陵式 :起源于汉代文帝灞陵,将墓穴修在山体中,以整座山体作为墓冢 ,气势宏大,雄伟壮观。唐朝帝王陵墓使用这种封土方式。利用山的丘峰作为陵墓坟 头,既能体现帝王的浩大气魄,又可防盗。 宝城宝顶式 :在地宫上方,用砖砌成圆形围墙,内填黄土,夯实,顶部做成穹 隆状。圆形围墙称宝城,穹隆顶则称宝顶。在地宫之上砌筑高大的砖城,在砖城内填 土,高出城墙成圆顶状,称此为宝城宝顶。宝城前有一个向前突出的方形城台,台上 建方形明楼,楼内树立皇帝或皇后等谥号碑,也是陵名的标志。这种由宝城、宝顶和 方城明楼构成的坟头,在结构上较以前复杂多了,艺术性加强了,也增添了庄严肃穆 的气氛。
秦桶在艺术上的另一特色是高度的写实性,武士桶和陶马都与真人真马一样大 小,众多的武士桶无一雷同,在高度统一的军威要求下,工匠本着极其朴素的写实 态度,生动而具体地塑造出每个形象的年龄、阅历;身份和个性特征。 秦俑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崇高写实,手法严谨;性格鲜明,形象生动;在总体 布局上,利用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排山倒海的气势,使人产生敬畏而难忘 的印象。 秦俑高超的艺术再现能力标志着公元前的雕塑工匠对生活的观察认识能力和表 现技艺的迅猛提高。
5.宋陵:
北宋的陵寝制度大体上沿袭了唐代初的制度,只是改变了汉唐预先营建寿陵的 制度。北宋的陵寝在皇帝死后才开始建造,而且全部工程必须在七个月内完成。由 于这个原因,宋代的陵园规模不如唐代。陵区大,但陵体小。地上部分采用方上, 地下部分为皇堂。按风水“五音姓利”之说,置主体建筑于较高位置,使陵区地面 由入口至陵台逐段下降,陵台处于最低位置 北宋帝王陵墓,从宋太祖赵匡胤父亲的永安陵起,至哲宗赵煦的永泰陵止,共计 八陵,集中于河南巩县境内洛河南岸的台地上。陵区以芝田镇为中心,在相距不过十 公里的范围内,形成一个相当大的陵区。北宋王朝建都开封,陵区却设在巩县,远离 京师汴京,其主要原因是这里山水秀丽,土质优良,水位低下,适合挖墓穴和丰殓厚 葬。陵区南有嵩岳少室,北有黄河天险,可谓“头枕黄河,足蹬嵩岳”,是被风水家 视为“山高水来”的吉祥之地。
明定陵(万历)地宫前殿 明 十 三 陵 石 牌 坊 明 长 陵 ( 朱 棣 墓 ) 鸟 瞰
宝城 宝顶 明楼 方城
长陵的规划手法
(1)重视组群与地形的结合
(2)突出“尚天”思想 (3)虚实结合的中轴线
裬 恩 殿 裬 恩 门 陵 门
7.清陵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级别型制严格,集中经营,尺度相仿, 程式化。清陵形制一致,尺度相仿,所不同者唯在构造本身的用材、雕刻方面的差别。 形制延用明代的制度,不同之处在于,宝城采用椭圆形,在方城与宝顶之间形成一个院 落月牙城(哑吧院)。清清入关以后,共12个皇帝,除了溥仪没有帝陵外,其他11个皇 帝的帝陵分布在3个陵区,即沈阳的“盛京陵”、河北的遵化县的“清东陵”和河北易县 的“清西陵”。由于两个陵园各距北京市区东、西一百里,故称“清东陵”和“清西陵 ”。
3.汉陵墓
在汉代,当时人也十分讲究厚葬。我国陵寝建制就是初创于秦汉时期, 一直延续至清末。据史料记载,汉代天子之墓的最重要结构特点就是建立“ 黄肠题凑”大型木构椁室。
西汉开始,帝王陵墓除了掘地起坟之外,还出现了一种"凿山为 陵"的形制。这种形制在当时的一些诸侯王墓中也普遍存在。 到了西汉的中晚期,墓室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凿山为陵”的 墓室大多数是横穴式,并且分为耳室、前室和后室等很多部分。而竖 穴式的坟则改用砖和石料构建墓室。形制和结构完全模仿了现实生活 中的房屋、宫殿和院落。西汉时期从高祖开始,出于政治目的,各陵 都安置了很多陪葬墓,被称为“陪陵”,形成规模宏大的陪葬墓地。 汉代帝王陵墓规模宏大,墓室分象征厅堂、卧室的前室和后室, 墓室的中心是“梓宫、便房、黄肠题凑”。 人工夯筑的宏伟陵体为中心,四周有陵坦,构成十字形的布局, 其基本形体与西汉时的礼制建筑——宗庙、明堂、辟雍的形式一致
宋代帝陵在地形选择上与别代迥异。历代帝陵或居高临下,或依山面河,而宋陵 则相反,它面嵩山而背洛水,各陵地形南高北低置陵台于地势最低处。原来,在宋代 盛行与汉代图宅术有关的“五音姓利”风水术,该风水术把姓氏按五行分归五音,再 按音选定吉利方位。宋代皇帝姓赵,属于“角”音,利于壬丙方位,必须“东南地穹, 西北地垂”。因此宋代各陵地形皆东南高而西北低。
乾陵是乾陵安梁山最高峰-北峰上。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 的合葬墓,是全国乃至世界上唯 一的一座夫妇皇帝合葬陵。在西 乾陵,以山为陵,以山为阙,以 山为穴。乾陵利用自然山势修建 ,陵园雄踞整个梁山山峦 气势雄伟,规模宏大。乾陵 是唐代帝王在陕西关中地区“十 八陵”中保存得比较完整的一座 ,也是唐陵中具有代表性的皇陵 。墓穴在最高的北峰南麓穿山开 凿而成,陵墓本来是一个圆锥形 石灰质的山峰,蔚为壮观。三峰 耸立,最高山峰为陵的主体,南 面二峰较低,东西对峙,形成乾 陵的天然门户,气势雄伟。 乾陵无论是地面上的建筑石刻,还是地下墓穴的施工,以及整个陵园的规划设想, 都充分显示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雕刻艺术的精湛技巧,代表了唐代高度的 文化与科学技术水平。乾陵地面上依山的形势,对称排列着精美的石刻群。其中就有武 则天为自己立的“无字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