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罗斯根深蒂固的犹太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菲利普·罗斯根深蒂固的犹太性
摘要:作为第二代美国犹太移民,在很多人眼中,菲利普·罗斯是犹太人的逆子。
因为,罗斯反复强调他美国人的立场,避忌自己犹太人的身份,而且“同化”和“反犹主义”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所反映。
尽管如此,犹太人特有的写作风格和灰色幽默及其以犹太人为主人公的作品和作品中充斥的犹太人典型的生活习惯、节日及宗教等,无不彰显着他根深蒂固的犹太性。
关键词:菲利普·罗斯;犹太逆子;犹太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145-03
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纽瓦克市的一个中产阶级犹太家庭,1957年放弃学位学习,专事写作,以小说《再见吧,哥伦布》一举成名。
此后,罗斯频有佳作问世如《人性的污秽》、《垂死的肉身》、《反美阴谋》、《凡人》等。
近年来罗斯在美国文坛更是独领风骚,尽管他年近八旬,但仍笔耕不辍。
而且,罗斯已连续多年成为诺贝尔文学奖最具竞争力的候选者之一[1]。
从已收集到的资料来看,20世纪90年代,国外学者对罗斯的系统研究逐步走入了成熟阶段[2]。
而80年代末,我国才开始对罗斯及其作品的研究,且一直持漠视的态度,近几年来才逐渐升温。
国内对罗斯的研究成果主要以论文为主,至今没有一本单独介绍或研究罗斯或其作品的研究性专著。
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近十年专门研究罗斯的文章有一百余篇[3]218,主要聚焦在罗斯小说中的主题
研究、身份危机,异化问题。
罗斯曾在早期访谈中称他不是犹太作家,而只是一个身为犹太人的作家。
罗斯这一对自我身份的表白,的确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他回避犹太身份的倾向,但国内对罗斯的研究都过于看重这一点,把这一观点用于研究他所有的作品及主题,缺乏一种发展的眼光,忽视了对罗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犹太性的研究[3]219。
罗斯的作品不仅仅存在犹太性,而且,这些犹太主题深刻地反映了当代犹太特性及罗斯本人作为犹太人和美国作家双重身份的独特视角[4]381。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于罗斯作品中犹太性的探讨不仅直视了美国犹太文学中的一个敏感领域,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罗斯作品中大量的犹太文化意味,把握罗斯独特的写作特质,而且读者也可以从这一方面深刻的体会到罗斯根深蒂固的犹太性。
一、菲利普·罗斯根深蒂固的犹太性
“犹太性”,顾名思义,是指犹太人所独有的犹太民族特性。
一些犹太教评论家认为:“一个人的犹太性既不会因为选择参加较多的犹太活动而有所增加,也不会因为参加较少的犹太活动而有所减弱。
没有哪个犹太人比其他犹太人更具有犹太性,也没有哪个犹太人的犹太性会因为与非犹太人通婚而有所消减,因为这种犹太身份是自在的,独立于一个人的人生之外的。
”[5]381这种观点主要是针对犹太血统的强调,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要是犹太父母所生就是犹太人,一个人只要是犹太人,那么其犹太性将是固定不变的。
犹太性与犹太民族的历史境遇、传统习俗以及思维观念有着密切的联
系,实际就是这些犹太文化因子在文学上的表征。
由于美国犹太裔作家不同的文化熏陶和感受,他们对犹太性的运用和升华也就体现出不同的侧重点[2]18。
1.菲利普·罗斯自身犹太性的表现
很多人认为,菲利普·罗斯出生于美国、长于美国、蒙恩于美国,并且在美国生活得如鱼得水,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已完全的被美国化了。
为证明罗斯已完全美国化,他们还指出罗斯所说过的一句话。
如果我不是一个美国人,我就什么也不是,这就是我赋予的身份。
这种身份不只是给予我生命、呼吸、肉体和头脑,美国赋予我生身之地及其源于她的一切......“美国犹太作家”这个称谓没有任何意义。
在美国,对于我,对于我的同龄人而言,犹太人和其他人没有什么差别......历史让我成为美国人,我从来没有因为自己是个犹太人而萌生疏离感。
我深感疏离,大多源于美国生活的限制,而不是因为我是一个犹太人 (6)
罗斯真的完全“美国化”了吗?不然。
在这句话中,罗斯只是强调了其美国人的身份,毕竟他生于、长于美国,是一名拥有美国国籍的美国公民。
在这句话中,他并没有否认他犹太人的血统,没有放弃自己的犹太文化身份[2]37。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长大的一代,众多犹太人包括菲利普·罗斯都希望摆脱犹太人沉重的受难历史,活在当今,张扬地表现自己“美国人”的身份,拥抱自由不羁的美国城市文化。
但犹太民族有
着自己深厚但相对封闭的宗教和文化传统[7]6。
作为犹太人的后代,罗斯所具有的犹太性是不可磨灭的,这一点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可以得到很好地证明,罗斯的小说中写的主要是美国的犹太人,而且,在他漫长的写作生涯中,其写作的手法与风格以及创作主题始终紧密围绕犹太人和犹太问题。
这些可以很好地说明他骨子里的犹太性仍然没有改变。
另外,罗斯从小就生活在众多移民中间,深受美国多元文化洗礼,在美国“民族大熔炉”文化氛围的熏陶下,他养成了一种全方位、多角度的思维习惯。
罗斯从小所接受的自由、开放的地道美国式教育又赋予了他一种科学理性精神。
而这一切使得罗斯对本民族的传统和文化产生一种“爱之深而责之切”的复杂情感[2]38。
就罗斯本身而言,他也说过自己深谙犹太历史,“事实上,当我创作时我了解犹太历史并深知他的后果、重要性”[8]203。
换句话说,罗斯既并不是像众多人说的那样——犹太人的逆子,也不是他口中一直强调的美国人身份,而是骨子里的犹太人。
2.菲利普·罗斯作品中犹太性的表现
罗斯早期的创作深受60年代美国社会怀疑和反叛之风的影响,他以一种客观而冷静的态度对犹太传统进行了全方位的重新审视。
这是罗斯试图回避犹太身份,以一个美国人的姿态进行创作和思考的结果。
然而生活环境的熏陶及天生的民族认同感使得他的思想仍存有抹不掉的犹太痕迹。
在小说集《再见,哥伦布》中,罗斯刻画了极力追求“美国化”的犹太青年:他们对民主自由观念的接受远远大于祖辈念叨的犹太历史和传说;他们是困惑的一代,自认为是
美国文化的一部分,但同时又清醒地意识到犹太身份的独特性,“普遍有着自我身份的困惑和非我意识”[9]159。
主人公尼尔是罗斯着力刻画的“迷惘的一代”。
一方面,他渴望摆脱犹太传统的桎梏,融入美国的主流社会;另一方面,他又无法对美国的主流文化产生真正的认同感。
小说中主人公的迷惑实际上是罗斯对当时那个时代下,生活在美国并想要融入美国社会的犹太人所感受到的身份的困惑和迷茫的真实描述。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罗斯对众多犹太人因为身份而感到迷茫的担忧。
不过小说最后,在犹太新年的第一个早上,一轮红日冉冉东升。
主人公尼尔又回到了纽瓦克。
他从迷茫中走了出来,找到了自己的归属,开始了新的生活。
由此可以说明,罗斯在小说中描写出的反叛,实际上是对犹太人身份的一种肯定。
在对身份的迷茫和困惑过后,很多犹太人包括菲利普·罗斯才看清自己骨子里的犹太性。
《波特诺伊的抱怨》是一部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作品,他的发表引起美国评论界轩然大波。
作品中露骨的性描写和犹太人的隐私使其成为一本“黄色”的畅销书而闻名全国。
这是一个反叛传统的犹太儿子与犹太母亲发生冲突的故事,在冲突的过程中显现出了难以调和的文化情结和心理意识[10]40。
儿子有时辱骂犹太法学博士,借此嘲弄母亲,但是犹太教的传统影响使他不能不感到理亏而自责。
为了向母亲显示自己生命的独立存在,波特诺伊便同各种纯美国女人发生性行为并要“从48个州各勾引出一个姑娘来”[11]235,在他看来再也没有比这更使母亲生气的了。
他一面叛逆
传统,争取自由,突出自己生命价值,一面又被犹太教传统影响束缚着而不能自拔,上演着内心矛盾和行为冲突的两面性。
在小说中,罗斯指出了主人公亚历山大·波特诺伊在教育养成方面具有特殊的犹太特征——犹太家庭的种种戒忌所带来的压抑——犹太母亲是
犹太传统的象征,在罗斯的叙事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波特诺在两种文化的冲突中陷入了精神的困境。
美国化的同化是物质的是表面的是形式的,而在同化掩盖下的异化却是精神的内在的和实质的。
这正是犹太民族颠沛流离数千年的痛苦根源。
罗斯以其犀利的笔触为我们刻画出犹太人没有家园,追求同化,最终饱尝异化之苦的心灵怨诉。
而从这一点上,不难的推断出罗斯内心对坚持犹太性的提倡与自身对犹太性的坚守。
二、结论
作为一个犹太作家,犹太性是菲利普·罗斯审视美国文化的重要领域。
罗斯以一种不同于其他作家的、更具有讽刺性的艺术形式刻画了犹太人的生活。
他对于第二代和第三代犹太移民的描写是20
世纪后期异化的代表,也是他对犹太人身份本质的探索[12]。
长期以来,由于其作品中对性的描写和对犹太家庭伦理的嘲笑,罗斯常被冠以“反犹主义”的罪名。
虽然在文学作品中,罗斯都是以一种批判和讽刺的方式去描述和刻画犹太人,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他完完全全地摆脱了犹太性,完全的美国化了。
相反,在罗斯众多的作品中虽然涉及犹太民族最敏感、最尖锐的问题,如同化、异化,身份的背叛与回归,两代之间的隔阂、道德观、价值观问题,其中不乏
一些激烈和辛辣的言辞,但在反叛的背后流露更多的是罗斯对整个犹太民族前途深深的思考和对犹太人身份的认同。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罗斯[eb/ol].http:
///view/373200.htm(accessedonjune10th,2012).
[2]高婷.超越犹太性[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3]叶远荷.2001-2011年国内菲利普.罗斯研究综述[j].群文天地,2012,(1).
[4]薛春霞.论菲利普·罗斯作品中美国化的犹太性[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0,(2).
[5]魏啸飞.美国犹太文学与犹太特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shostak, debra.philip roth:countertexts,counterlives,clu-mbia[m].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2004. [7]菲利普·罗斯.欲望教授[m].张廷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8]sherman, ranen omer. diaspora and zionism in jewish american literature[m]. london: brandeis university press,2002.
[9]薛春霞.反叛背后的真实——从《再见,哥伦布》和《波特诺伊的怨诉》看罗斯的叛逆[j].当代外国文学,2010,(1).
[10]谷旸,钱芳.菲利普·罗斯小说中的异化主题[j].时代文学,2008,(11).
[11]roth, philip. portnoy’s complaint[m].new york: random house,inc. 1982.
[12]郑军荣.菲利普·罗斯小说中的身份危机[j].南昌大学学报,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