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波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粉红噪声指20Hz~20kHz内每倍频程内能量相同的噪声频谱,而白噪声是每个频率上的能量相等。所以白噪声的能量都集中于高频。一般用粉红噪声测试设备以及声场。因为人耳的听觉的频响对声能的感知是根据倍频程为单位的,所以粉红噪声更加符人体
褐色噪声一种全频带的噪声波,很像海边特有的潮汐噪声。
本质上噪声都是一种宽频谱信号,包括粉红噪声、白噪声、褐色噪声等,可用于测试宽频功率、频响特性等。这三种噪声听熟后,很快可以听出设备的频率特性
“白噪声”是功率谱密度在整个频域内均匀分布的声音类型。就像光学中的白光,是由所有频率的可见光混合后得到的。理想的“白噪声”,是人耳能接收到的所有频率的声音同时发出时的声音。最为我们所熟悉的“白噪声”,就是收听广播时候,在有节目的频段上所听到的嗞嗞响的电波声,还有磁带放到空白处时发出的声音。这样的声音听起来前后基本一致,保持着固定频率,可预测性最强,随机性最弱。
居里温度点
为什么有的大调的曲调,例如《雨中曲》,听起来会如此愉悦,而有的小调的曲调,例如乐队平克·弗洛伊德的《墙上的另一块砖》,听起来却非常阴郁和压抑呢?有研究学者曾给过我们一个答案:主调的音高模式类似于令人兴奋的演讲中的音高,小调则类似于趋于柔和的演讲——它们会塑造我们对情绪的表达。
脑神经科学家Daniel Levitin教授率领的研究团队早前发现,音乐的音高、节奏中存在着“分形结构”,且节奏中的分形模式,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的音乐流派和作曲风格。
这与直观上的听觉体验基本一致。例如,滑稽音和诙谐曲的“均值”,比交响乐和抒情曲要大,表明其曲风多变,无章可循,从而营造出许多始料未及的艺术效果。
又如,贝多芬、海顿和莫扎特虽为同一时期的作曲家,他们乐谱的分形特征却各不相同;而间隔了几个世纪的作品,比如蒙特威尔第和乔普林的乐谱,却会呈现出类似的节奏模式。
节奏中也有“分形”
研究团队对于音乐的“节奏”进行研究时,发现诸多乐曲的节奏中,也蕴含着类似的“分形”结构。因为“节拍出现的规律会有一定的重复性”。
我们通常有这样一种感觉,虽然无法预测一首曲子中下一个旋律的转折点会怎样演绎,但常常能够在静静聆听过程中,感觉到音乐的转折点即将要到来。这也是一种规律——隐藏在看似无迹可寻的韵律中,其实也有类似的很对称的“分形”结构。
对7次以上谐波非常敏感,只要大于0.3%(-50dB)就能觉察(Sound check取0.1%,-60dB)
哈斯效应Hass
当两个强度相当而其中一个经过延迟的声音同时到聆听者的耳中,如果延迟在30ms之内,听觉上感到声音好像来自未延迟的声源,并不感到延迟的声源的存在.
当延迟D: 30ms < D < 50ms,虽可识别已延迟声源的存在,但仍感到声音来自未经延迟的声源.当D>50ms时,才感到延迟声成为一个清晰的回声.
这一研究结果表明,音乐节奏的分形变化,可能源于人类大脑中天生的作曲能力的基本属性。研究人员称,不同作曲家独特的风格特征,很可能是他们各自让节奏的“分形”发生变化的结果。
根据这一结果,研究人员进一步设想,认为完全可以开发出一套自动编曲的软件:先通过“1/f分布”曲线创作出对应节奏,再随机填入音符……但这么做是否真的能得到曼妙的乐章呢?这个恐怕还有待听众来判断。
)
。
白噪声和粉红噪声的转化:
在白噪声中加入一个每倍频程衰减3dB的衰减滤波器,就能得到粉红噪声。
THD<1%时,不论什么节目信号都可以认为是满意的;
THD>3%时,人耳已可感知;THD>5%时,会有轻微的噪声感;THD>10%时,噪声已基本不可忍受。
粉红噪音的能量从低频向高频不断衰减,曲线为1/f,通常为每8度下降3分贝。粉红噪音是最常用于进行声学测试的声音
“红噪声”则是另外一个极端的声音现象,又叫“布朗噪声”。与物理中“布朗运动”概念类似,这种声音的前后音程差,是微小的、随机的、无规律的变化。可以设想,就像是第一次见到钢琴的小孩子,他用一个手指在琴键上乱弹一通。这种声音毫无规律可循,也没有美感可言,随机性最强,可预测性最弱。
就像世界上诸多事物,但凡美好的东西总是会寻求一个平衡。在可预测性和随机性之间,也存在这样一种平衡,那就是“1/f 噪声”,又称为“粉红噪声”。
如何区分“乐音”和“噪声”?一般标准正是看它们能否带给收听者身心愉悦的感受。你也许不知道,从分形艺术角度来看,很多世界名曲都是一种“粉红噪声”。这似乎也说明了,为什么你一听世界名曲就想睡觉。
音高的声波图具“分形”结构
发现这些“分形”特征之前,我们先来搞明白什么是“白噪声”、“红噪声”和“粉红噪声”。
“粉红噪声”的声波图像便具有“分形”的结构。最初的科学研究中,常利用“粉红噪声”模拟出瀑布、刮风或是下雨等这些自然界中浑然天成的声音。而科学家们对大量乐谱进行分析后,也早已证实,多数犹如天籁之音的世界名曲,从音高声波图上来看,均属于“粉红噪声”。
或许正是“噪声”中的平衡与规律感,让听者大脑在这种反复的过程中,产生疲劳感,所以有些人才会一听世界名曲就打瞌睡吧。有研究者通过实验证实:粉红噪声稳定而又单调的频率,能对脑电波起到缓和调节作用,因此它更能让人得到超级平静的睡眠享受。但专家也提醒,千万不要戴耳机听“粉红噪声”,它反而会扰乱睡眠。
那就是“1/f噪声”,又称为“粉红噪声”。
,
声速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 = 331.6 + 0.6t (m/s),T是环温度,15度是是340米/秒
,
点声源与面声源
声音在管中的传播。
1能量集中,传播较远。在截面均匀的管中传播的声波,因不向四周扩散,保持一个平面波,能量集中传播很远,通风管不作吸声处理,噪声能带进各房间。对有限长的管子,到管口,
驻波:340米/房间长度=X,在X频率处有驻波,还有它的谐波
最怕6.8米长度的房间,驻波在50HZ
在房间堆放一定数量的空箱。可以改善低频驻波,因为声音进入空箱后会消耗能量()录音室一般只有18平不到,却可以听到290HZ低频,原因在此
吸音材料的最低与最高吸收频率,不要乱用!我们现在就乱用吸音材料!有的吸音材料只能吸收500HZ的声音,所以反而适得其反,把中音干掉
人类的耳蜗形似蜗牛壳,由底端(Basal end)至顶端(Apical end)螺旋环绕5/2~13/4周,展开长度约为35 mm。(3.5*4=14=0.14米,频率:344/14=2.45K)
耳蜗与蜗管
耳蜗是一个骨质结构。耳蜗由三个内部充满淋巴液的空腔组成。这三个空腔由上到下ຫໍສະໝຸດ Baidu次
在30岁以前,男女对高低频灵敏度一样。30岁以后,男性对高频灵敏度衰减快。如到了60岁,女性对4kHz只有-15 dB的衰减;而男性有-40dB的衰减。这可能与男人毛发脱落(人耳蜗管中小毛脱落)有关(男女听觉
这个说法听起来有些抽象。但它却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的音乐流派和作曲风格。
研究人员称,他们分析了不同的音乐流派及不同作曲者的大量作品,得到各自的“1/f 分布”特征,再将其做进一步的数据化处理,结果发现:不同的“均值”对应着不同的音乐风格。大的“均值”对应着较强的可预测性,而“均值”较小则表明乐曲节奏较为平稳。
当L = nλ/4时,辐射功率较高。当管子的长度与波长可比较时,理论分析发现管子的长度正好为
1/4波长的整数倍时,管子的辐射功率可以得到很大提高(笛子即用手指按孔改变管子长度的)。人耳有2.5cm的耳道,共鸣波长
为4×2.5=10cm,10cm波长的频率为344/0.1=3.44kHz,即人耳最灵敏频率。正常成年女性的耳道长度也只不过2~2.5cm左右,男性3~3.5cm左右
褐色噪声一种全频带的噪声波,很像海边特有的潮汐噪声。
本质上噪声都是一种宽频谱信号,包括粉红噪声、白噪声、褐色噪声等,可用于测试宽频功率、频响特性等。这三种噪声听熟后,很快可以听出设备的频率特性
“白噪声”是功率谱密度在整个频域内均匀分布的声音类型。就像光学中的白光,是由所有频率的可见光混合后得到的。理想的“白噪声”,是人耳能接收到的所有频率的声音同时发出时的声音。最为我们所熟悉的“白噪声”,就是收听广播时候,在有节目的频段上所听到的嗞嗞响的电波声,还有磁带放到空白处时发出的声音。这样的声音听起来前后基本一致,保持着固定频率,可预测性最强,随机性最弱。
居里温度点
为什么有的大调的曲调,例如《雨中曲》,听起来会如此愉悦,而有的小调的曲调,例如乐队平克·弗洛伊德的《墙上的另一块砖》,听起来却非常阴郁和压抑呢?有研究学者曾给过我们一个答案:主调的音高模式类似于令人兴奋的演讲中的音高,小调则类似于趋于柔和的演讲——它们会塑造我们对情绪的表达。
脑神经科学家Daniel Levitin教授率领的研究团队早前发现,音乐的音高、节奏中存在着“分形结构”,且节奏中的分形模式,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的音乐流派和作曲风格。
这与直观上的听觉体验基本一致。例如,滑稽音和诙谐曲的“均值”,比交响乐和抒情曲要大,表明其曲风多变,无章可循,从而营造出许多始料未及的艺术效果。
又如,贝多芬、海顿和莫扎特虽为同一时期的作曲家,他们乐谱的分形特征却各不相同;而间隔了几个世纪的作品,比如蒙特威尔第和乔普林的乐谱,却会呈现出类似的节奏模式。
节奏中也有“分形”
研究团队对于音乐的“节奏”进行研究时,发现诸多乐曲的节奏中,也蕴含着类似的“分形”结构。因为“节拍出现的规律会有一定的重复性”。
我们通常有这样一种感觉,虽然无法预测一首曲子中下一个旋律的转折点会怎样演绎,但常常能够在静静聆听过程中,感觉到音乐的转折点即将要到来。这也是一种规律——隐藏在看似无迹可寻的韵律中,其实也有类似的很对称的“分形”结构。
对7次以上谐波非常敏感,只要大于0.3%(-50dB)就能觉察(Sound check取0.1%,-60dB)
哈斯效应Hass
当两个强度相当而其中一个经过延迟的声音同时到聆听者的耳中,如果延迟在30ms之内,听觉上感到声音好像来自未延迟的声源,并不感到延迟的声源的存在.
当延迟D: 30ms < D < 50ms,虽可识别已延迟声源的存在,但仍感到声音来自未经延迟的声源.当D>50ms时,才感到延迟声成为一个清晰的回声.
这一研究结果表明,音乐节奏的分形变化,可能源于人类大脑中天生的作曲能力的基本属性。研究人员称,不同作曲家独特的风格特征,很可能是他们各自让节奏的“分形”发生变化的结果。
根据这一结果,研究人员进一步设想,认为完全可以开发出一套自动编曲的软件:先通过“1/f分布”曲线创作出对应节奏,再随机填入音符……但这么做是否真的能得到曼妙的乐章呢?这个恐怕还有待听众来判断。
)
。
白噪声和粉红噪声的转化:
在白噪声中加入一个每倍频程衰减3dB的衰减滤波器,就能得到粉红噪声。
THD<1%时,不论什么节目信号都可以认为是满意的;
THD>3%时,人耳已可感知;THD>5%时,会有轻微的噪声感;THD>10%时,噪声已基本不可忍受。
粉红噪音的能量从低频向高频不断衰减,曲线为1/f,通常为每8度下降3分贝。粉红噪音是最常用于进行声学测试的声音
“红噪声”则是另外一个极端的声音现象,又叫“布朗噪声”。与物理中“布朗运动”概念类似,这种声音的前后音程差,是微小的、随机的、无规律的变化。可以设想,就像是第一次见到钢琴的小孩子,他用一个手指在琴键上乱弹一通。这种声音毫无规律可循,也没有美感可言,随机性最强,可预测性最弱。
就像世界上诸多事物,但凡美好的东西总是会寻求一个平衡。在可预测性和随机性之间,也存在这样一种平衡,那就是“1/f 噪声”,又称为“粉红噪声”。
如何区分“乐音”和“噪声”?一般标准正是看它们能否带给收听者身心愉悦的感受。你也许不知道,从分形艺术角度来看,很多世界名曲都是一种“粉红噪声”。这似乎也说明了,为什么你一听世界名曲就想睡觉。
音高的声波图具“分形”结构
发现这些“分形”特征之前,我们先来搞明白什么是“白噪声”、“红噪声”和“粉红噪声”。
“粉红噪声”的声波图像便具有“分形”的结构。最初的科学研究中,常利用“粉红噪声”模拟出瀑布、刮风或是下雨等这些自然界中浑然天成的声音。而科学家们对大量乐谱进行分析后,也早已证实,多数犹如天籁之音的世界名曲,从音高声波图上来看,均属于“粉红噪声”。
或许正是“噪声”中的平衡与规律感,让听者大脑在这种反复的过程中,产生疲劳感,所以有些人才会一听世界名曲就打瞌睡吧。有研究者通过实验证实:粉红噪声稳定而又单调的频率,能对脑电波起到缓和调节作用,因此它更能让人得到超级平静的睡眠享受。但专家也提醒,千万不要戴耳机听“粉红噪声”,它反而会扰乱睡眠。
那就是“1/f噪声”,又称为“粉红噪声”。
,
声速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 = 331.6 + 0.6t (m/s),T是环温度,15度是是340米/秒
,
点声源与面声源
声音在管中的传播。
1能量集中,传播较远。在截面均匀的管中传播的声波,因不向四周扩散,保持一个平面波,能量集中传播很远,通风管不作吸声处理,噪声能带进各房间。对有限长的管子,到管口,
驻波:340米/房间长度=X,在X频率处有驻波,还有它的谐波
最怕6.8米长度的房间,驻波在50HZ
在房间堆放一定数量的空箱。可以改善低频驻波,因为声音进入空箱后会消耗能量()录音室一般只有18平不到,却可以听到290HZ低频,原因在此
吸音材料的最低与最高吸收频率,不要乱用!我们现在就乱用吸音材料!有的吸音材料只能吸收500HZ的声音,所以反而适得其反,把中音干掉
人类的耳蜗形似蜗牛壳,由底端(Basal end)至顶端(Apical end)螺旋环绕5/2~13/4周,展开长度约为35 mm。(3.5*4=14=0.14米,频率:344/14=2.45K)
耳蜗与蜗管
耳蜗是一个骨质结构。耳蜗由三个内部充满淋巴液的空腔组成。这三个空腔由上到下ຫໍສະໝຸດ Baidu次
在30岁以前,男女对高低频灵敏度一样。30岁以后,男性对高频灵敏度衰减快。如到了60岁,女性对4kHz只有-15 dB的衰减;而男性有-40dB的衰减。这可能与男人毛发脱落(人耳蜗管中小毛脱落)有关(男女听觉
这个说法听起来有些抽象。但它却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的音乐流派和作曲风格。
研究人员称,他们分析了不同的音乐流派及不同作曲者的大量作品,得到各自的“1/f 分布”特征,再将其做进一步的数据化处理,结果发现:不同的“均值”对应着不同的音乐风格。大的“均值”对应着较强的可预测性,而“均值”较小则表明乐曲节奏较为平稳。
当L = nλ/4时,辐射功率较高。当管子的长度与波长可比较时,理论分析发现管子的长度正好为
1/4波长的整数倍时,管子的辐射功率可以得到很大提高(笛子即用手指按孔改变管子长度的)。人耳有2.5cm的耳道,共鸣波长
为4×2.5=10cm,10cm波长的频率为344/0.1=3.44kHz,即人耳最灵敏频率。正常成年女性的耳道长度也只不过2~2.5cm左右,男性3~3.5cm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