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与王实甫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王实甫与西厢记
一、《西厢记》地位:被誉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
a、失意文人
b、熟悉青楼生活
c、才华横溢(诗化的特点浓厚)
3、作品杂剧共14种,除西厢记外,还有《破窑记》,残本《贩茶船》《芙蓉亭》
4、成为“西厢故事”的精品
A、情节提炼。

删去了一些有损主题、人物的情节
B、语言提炼。

既保留了董西厢语言的自然质朴,又进一步融入了许多诗词佳句入曲,使语言显得典雅清丽。

三、主要情节
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惊艳》
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听琴》《赖婚》
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赖简》《跳墙》
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逼考》《拷红》《送别》
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圆
四、第四本第三折《送别》
离别前:氛围、离别苦味、别后孤寂
正离别:离别愁绪、夫妻话别
离别后:崔莺莺的愁绪
五、《西厢记》的艺术风格
1、紧张的戏剧冲突
两组矛盾:
主线:老夫人与张生、崔莺莺、红娘的矛盾,即封建势力与礼教叛逆者的矛盾
辅线:张生、崔莺莺、红娘之间的矛盾,如崔莺莺对张生的呵斥对红娘的防备
还有内心矛盾刻画,如崔莺莺既想张生,张生来了又呵斥张生,表现了其既渴望爱情又收到礼教限制的内心矛盾
2、成功的人物塑造
崔莺莺:我国古典戏剧文学中重要的追求婚姻自由、叛逆封建礼教的贵族少女形象叛逆性:(1)主动追求爱情:张生是一个家道中落的书生,和崔莺莺的相国小姐身份显然不相配,正是张生的才华和痴情赢得了她的爱慕。

从佛殿相遇(一见钟情)——月下联吟(互诉衷肠)——跳墙幽会(私定终身),崔莺莺始终是比较主动的。

首先传简给张生,自见了张生,神魂荡漾,茶饭少进
(2)反对礼教。

反对母亲,如母亲的严束,赖婚,反对母亲逼张生进京赶考,心中担心,从而怨恨母亲;寺中、守孝期间,发生恋情;在已与表兄郑恒订婚的情况下,追求张生
(3)轻视功名。

非常看重感情,见《送别》的嘱托
贵族性:(1)崔莺莺感情深沉,而性格是内向的,这源于其所受到的教育及母亲的管束。

她深深爱着张生,但因为礼教观念,她不敢直白表露自己的感情,必须瞒着母亲,防着红娘,内心十分痛苦和压抑
(2)矜持性。

作为贵族小姐而固有的性格。

《赖简》中,明明自己写诗约会张生,结果反而训斥了张生一顿。

张生:富有才华、执着爱情而又书生气的文人形象
张生的才华,在其一上场唱的一出【油葫芦】描述黄河景色即展示了其才华。

“志诚种”与“傻角”。

张生执着、真诚的追求爱情,既热烈又矢志不渝,从佛殿一见钟情时起,为了崔莺莺,放弃功名,又为了崔莺莺去夺取功名,无论其失意还是得意,均表现了对崔莺莺的执着的爱情。

正式这种执着,使张生显得迂而可笑,红娘戏称之为“傻角”。

张生虽然勇于追求爱情,但也有书生气软弱一面,红娘称之“银样蜡枪头”,如老夫人赖婚后,张生发一通问后无计可施,竟在红娘面前解下腰带,准备寻个自尽;为了能够与崔莺莺成亲,不得不向老夫人妥协,别离崔莺莺而赴京应试。

红娘:聪明机智、热心助人的引线人形象。

3、微妙而细腻的心理描写
《西厢记》微妙而细腻的心理描写是非常成功的,在元杂剧中特突出。

直接描写心理活动,如【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娇娇滴滴的媚”
间接描写心理活动。

戏中写了多处崔莺莺的“作假”,即是其复杂心理的表现。

“对人前花言巧语——没人处便想张生——暗地里愁眉泪眼”,如《赖简》,崔莺莺约张生见面,张生来了后便被训斥,崔莺莺的生气便是“作假”;张生因相思而病,崔莺莺拖红娘送去药方,这药方是假,只是向张生表明心迹;《送别中》,描写崔莺莺无心于赏景、打扮、酒食等,均间接地写出了崔莺莺的心理活动。

4、浓厚的诗化色彩
《西厢记》被誉为元杂剧中的诗剧。

意境烘托:将选择的意象与所要表达的情感融入一体,做到了情景交融。

如《送别》中的秋景,将秋景与离情完全融在一起,在整体上做到了有情有境,情景交辉。

5、语言文采为重,兼有本色
文采:富有意境外,还大量化用唐宋诗词
如《送别》中,【端正好】化用范仲淹《苏幕遮》,【朝天子】化用苏轼《满庭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算来著者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收尾】化用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耍孩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化用乐府诗《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等。

民间活泼语言,如叠词,儿化音,方言词汇等。

如《送别》【叨叨令】中的叠词“煎煎熬熬”“娇娇滴滴”等,儿化音“车儿”“马儿”“花儿”等,方言词汇“也么哥”等。

文采与本色兼具,从而形成《西厢记》通晓流畅而又华美秀丽的语言特色。

3、《墙头马上》讲解
a、元代四大爱情剧:《墙头马上》,关汉卿《拜月亭》,郑光祖《倩女离魂》,王实甫《西厢记》。

b、故事来源:根据白居易《井底引银瓶》诗歌而来,诗中叙述一女子与钟情男子私奔,后被弃。

诗中描写二人初见“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诗前小序:“止淫奔也。

”最后两句劝诫“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


2、《梧桐雨》讲解
a、情节:主要根据白居易《长恨歌》与陈鸿《长恨歌传》等作品,描写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

前三折写唐明皇自以为天下太平,终日宠幸杨贵妃,导致“安史之乱”,迫于“刘军不发无奈何”的形式,终致马嵬兵变,杨玉环被缢死。

第四折,根据“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写“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明皇从西蜀回到京城,退居西宫,梦见杨贵妃在长生殿设宴,刚与杨贵妃说上一两句话时,却被窗外一阵阵梧桐叶上的雨声所惊醒,产生无限惆怅之情。

b、浓郁的诗味。

主要表现为意象突出,中心意象为“梧桐”,梧桐与李杨的悲欢离合结合起来,唐明皇对梧桐回忆昔日的美好爱情,被打在梧桐叶上的雨声惊醒,一切的伤感之情都围绕梧桐展开。

“梧桐”本身比喻失去伴侣的孤单。

还有“夜雨”意象,也是给人伤感之情。

二、马致远的杂剧
1、地位:“曲状元”之称
“战文场,曲状元。

姓名香贯满梨园。

”(【明】贾仲明《凌波仙》吊曲)
2、生平
号东篱,大都人。

青年时追求功名,做过浙江行省务官。

晚年淡泊名利,崇尚隐居,向往闲适生活。

散曲集子《东篱乐府》,其代表作《汉宫秋》被明臧懋循置于《元曲选》之首。

3、《汉宫秋》讲解
A、主要情节:汉元帝因后宫寂寞,听从毛延寿建议,让他到民间选美,王昭君美貌异常,但因不肯贿赂毛延寿,被他在美人图上点上破绽,因此入宫后独处冷宫。

汉元帝深夜偶然听到昭君弹琵琶,爱其美色,将她封为明妃,又要将毛延寿斩首。

毛延寿逃至匈奴,将昭君画像献给呼韩邪单于,让他向汉王索要昭君为妻。

元帝舍不得昭君和番,但满朝文武怯懦自私,无力抵挡匈奴大军入侵,昭君为免刀兵之灾自愿前往,元帝忍痛送行。

单于得到昭君后大喜,率兵北去,昭君不舍故国,在汉番交界的黑龙江里投水而死。

单于为避免汉朝寻事,将毛延寿送还汉朝处治。

汉元帝夜间梦见昭君而惊醒,又听到孤雁哀鸣,伤痛不已,后将毛延寿斩首以祭奠昭君。

《汉宫秋》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北方杂剧圈的杂剧创作
一、大都:成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
二、纪君祥——《赵氏孤儿》
A、题材来源
元杂剧《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

《赵氏孤儿》是一部历史剧,最早见于《左传》情节较略,到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刘向《新序》、《说苑》才有详细记载。

C、《赵氏孤儿》的悲剧性
元杂剧的四大悲剧是《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赵氏孤儿》
“。

:“明以后传奇,无非喜剧,而元则有悲剧在其中。

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1、以毁灭为悲剧核心。

赵氏家族的被屠杀,还有韩厥、程婴的自杀。

以其自身悲剧的自尽可见其人生命中固有的悲剧性格。

2、出于主人翁之意志。

戏曲中的忠臣义士慷慨赴死,舍己救人,如程婴以自己的儿子代替赵氏孤儿,以救天下孩子,韩厥的自杀。

3、强烈的对比,震撼心灵。

至极之善与恶、至极之仁忍与凶残、至极的生动与紧张。

4、震撼心灵的痛苦。

程婴献儿并目睹其惨死,被屠岸贾剁为三节,程婴忍辱负重等等。

面对正义与邪恶的撕裂,人物灵魂的冲突与抉择几至白热化。

面对生死两难之中,悲剧英雄自我人格的守卫显得尤其壮烈昂扬。

最早流传到国外的古典戏剧之一。

●南方杂剧圈的杂剧创作
一、杂剧的南移导致南方杂剧圈形成
二、郑光祖的杂剧
1、《倩女离魂》
题材来源:陈玄祐的传奇《离魂记》
主要情节:张倩女与王文举指腹为婚。

王应试途经张家,张母却叫女儿以兄妹之礼相称。

张魂灵伴王赴考,相伴多年,后王状元及第,携张回家,张魂灵与病躯重合为一,终成团圆。

●元代散曲
一、散曲、小令、套数概念
散曲: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其名最早见于明朱有燉的《诚斋乐府》,该书之散曲专指小令。

产生于金元时期,是继宋词之后出现在文坛上的新诗体,一种配乐可歌的长短句。

以新兴的北方曲调为基础。

其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和带过曲等。

散曲别名:清曲、清唱。

散曲原是指分散的单只是曲词,是相当于有故事、有情节、有角色扮演的杂剧而言的。

只需唱,不需演,只伴有弦索来歌唱,而不伴有锣鼓等大型乐器来表演。

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指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基本特征。

主要由唐代酒令、唐宋词、大曲、诸宫调、民间小唱等发展而来。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由若干只曲子联组而成的大篇作品,主要由唐宋大曲、诸宫调发展而来,其体制主要有三,即由同一宫调连缀而成,各曲同压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集曲:南曲中较为普遍运用的一种曲调变化方法。

它是采用若干支旧有的曲牌,摘取其中的若干乐句,重新组织成一支新的曲牌,因此,集曲乃是多首曲调的综合。

集曲的曲牌名称,也常为所集各种曲牌名称的综合,例如【五马江儿水】一曲,便是由【五供养】、【驻马听】、【江儿水】三曲集成。

二、散曲曲牌来源
1、源于词牌。

散曲是独特的诗歌形式,又称词余,本身就是词的继续发展。

在长短句、倚声填词等方面继承词,在衬字等方面突破词。

源于词牌的曲牌如【念奴娇】、【忆王孙】、【点绛唇】、【醉花阴】等
2、源于俗谣俚曲。

民间的俗谣俚曲给散曲以丰富营养,带来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如:【货郎儿】(南方流行)、【豆叶黄】、【采茶歌】、【小桃红】、【落梅风】(又叫【寿阳曲】,北方流行)等
3、源于胡乐。

金元两个少数民族政权先后入主中原,同时,民族融合的程度大大加强了。

各少数民族的音乐对中原等地看来则为一种新声,其中一些音乐曲调则为散曲所吸收,带来粗犷豪放一派风格。

如回族【回回曲】、女真【风流体】、【四国朝】、【蛮牌儿】。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源自唐宋大曲、诸宫调、宋杂剧、金院本、军乐等。

三、散曲体制特征:
1)风格上:词较严肃、典雅;散曲通俗
2)体系(式)上:上下两阕;不分阙(小会一支,套会为一套)
3)押韵上:没有入声字;自由,平仄通押
4)对仗形式:两句对(无连续对仗);三句对、四句对
5)衬字:无;可以添加衬字,字数从1-10不等,辅助抒情 元代文学
一、元代诗文
1、整体上宗唐或宗宋,与戏曲。

散曲等相比,总体成就较低。

2、“铁崖体”概念:铁崖为元代诗人杨维桢的号,时人称其诗歌风格为“铁崖体”,又称“铁体”。

内容多咏史、拟古之作,以自由奔放的古乐府为主要形式。

深受李白、李贺诗风影响。

(气势雄浑,求奇晦涩)
二、元代南戏
1、南戏概念: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我国戏剧的最早成熟之一。

浙江温州,故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或“永嘉戏曲”“南戏”;内容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和民间传说,大都描写爱情故事,艺术形式自由灵活,注重道德教化。

2、南戏的形成:“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始于宋光宗朝”。

《张协状元》
3、南戏的体制特征
1)结构:突破四折,篇幅长短自由,起结构一般较一本四折一张;这有利于表演比较复杂、完整的故事。

2)曲调:多用南方曲调。

来自民间里巷的民间歌谣增多,韵律、宫调均无严格规范。

3)唱法: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形式多样化。

全本有多种角色和唱腔,有利于调节演员的劳逸结合。

4)语言:用南方语言表演,仍保留着入声字,具有独特的语言特征。

5)风格:多轻柔婉转。

北曲以雄放居多,而南戏多情意缠绵故事,风格多轻柔婉转,总之,南戏是更灵活自由,民间色彩更浓的一种戏曲。

三、高明的《琵琶行》
1、地位:标志着南戏真正地星期,也是元代南戏成就最高的作品,被誉为传奇之祖。

2、作者简介
字则诚,自号菜根道人,浙江瑞安人。

生活于元代后期。

生于书香世家,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其立身处世均以儒学为标准,后人还把他视为理学家。

其作品带有强烈的儒家伦理道德色彩。

3、题材来源:民间流传的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

负心型故事,蔡伯喈上京应试,中举后贪恋富贵,不仅抛弃赵五娘,还马踩赵五娘。

最后雷轰赵伯喈而结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