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心学解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游记心学解读:

《西游记》中的心学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西游记》一直是人们比较喜欢的一部小说或者电视剧,至少我是这样的,百看不厌,但是,最近上了西游记的心学解读这门课之后,突然发现,我从没有认真地想过孙悟空以及《西游记》到底向人们说明了什么?所以,借此机会,通过一直以来对西游记的热烈追捧,好好思考了一下!

《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但它幻中有理,这个理就是宋明两代已经佛学化了的心学。作者的创作意图就是通过唐僧一行的形象尤其是孙悟空的形象来宣扬佛化的心学,宣扬佛教的“明心见性”、“自度成佛”,即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对人性完美的追求。因此《西游记》是一部昭示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真谛的文化小说。

我们在读《西游记》时很容易注意到,美猴王学道的地方是“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这其实就是一个“心”字。实际上这个所在就是孙悟空的心,学道就是修心。孙悟空是《西游记》的第一主角,全书自他从花果山裂石出生开始,历经学道、大闹三界、镇压于五行山下、保唐僧西天取经经受九九八十一难,最后成就“斗战胜佛”结束,比较完整地演绎了王阳明心学“正念头”,“正不正以归于正”,“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之正”。

通观《西游记》,处处以“心”为媒介,巧为经营,妙作安排,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人物、情节组成美妙动听的故事。第五十回写孙悟空划圈让唐僧坐中间,一再叮嘱:“若出圈子,定遭毒手。”八戒不以为然,挑动唐僧走出圈子,进入一座大楼,桌上三件纳锦背心,八戒、沙僧穿上,却被“背剪手贴心捆了”,惊动了魔头,又遇一难。可谓“情乱性从因爱欲,神昏心动遇魔头。”事后,孙悟空对唐僧说:“只因你不信我的圈子,却教你受别人的圈子。”两个圈子,正是“心”的两种反映,原来是圆心圈子护住唐僧,让师徒三人守心待命,勿生二心,而八戒却生二心撺掇沙僧、唐僧走出心圈,误入魔心之圈。二心相斥,终让三人蒙难。而这一难则显系唐僧、八戒、沙僧生出二心所致,“心”意油然而生。第五十八回,二个孙悟空的故事,耐人深思,书中写道:“悟空有不睦之心,八戒、沙僧亦有嫉妒之意,师徒都面是背非”,正由此“二心”遂生出六耳猕猴假冒孙悟空打伤唐僧,并导出“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的美妙故事。作者并赋诗一首:“人有二心生祸灾。……禅门须学无心诀,静养婴儿结圣胎。”细心品味,这与“心学”之关联是十分紧密而明显的。

其实,以心学的角度解读《西游记》,几乎在《西游记》问世之初就已经产生了。其最早版本有《序》写道:“故魔以心生,亦以心摄。摄心以摄魔,摄魔以还理,还理以归之太初”“此其书直寓言者哉。”《西游记》从多个方面明显地表达着心性的主题。儒释道三家以心性学为基本点的三教合流,在明代是时代的重要思潮,以修惜性命为主旨的《西游记》便是这种合流心性学的产物,是这种合流心性学的艺术体现。

如今已经有更多的人从心学角度解读《西游记》,也就是说有更多的不同见解正在逐步被挖掘,让我们拭目以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