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的美学思想(2008)
论歌德席勒美学思想1012537
![论歌德席勒美学思想1012537](https://img.taocdn.com/s3/m/3afb81363968011ca30091ca.png)
论歌德席勒美学思想姓名:刘蕙质学号:1012553德国古典美学-----歌德、席勒的美学思想中文摘要:通过对歌德思想和席勒美学思想的阐述及对比,折射出德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地位,及对现实美学的影响以至对西方美学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德国古典美学的解释又衬托出歌德、席勒的经典美学,必然的内在联系成为美学上的一篇美丽的旋律。
关键词:歌德,席勒,美学思想,德国古典美学,西方美学英文摘要:Goethe and Schiller by ideological and aesthetic ideas expounded co ntrast, reflect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the German classical aesthe tics and aesthetic impact as well as the reality of Western aesthetic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German classical ae sthetics and bring out the Goethe, Schiller…s classic aesthetic,the aesthetic is bound to become the inherent beauty of a melody. 关键词:Goethe,Schiller,aesthetic,German classical aesthetic,the Western aestheti c德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又系统的过程。
德国古典美学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由康德为始,到黑格尔之间形成的一股强大的唯心主义美学。
它全面地总结以往的美学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以前规模最大、最有严谨科学形态的美学思想体系。
将辩证法和历史观全面引引用到实践中。
当时的德国政经落后,但社会上依然是上升的资产阶级和没落的封建贵族之间的矛盾。
席勒的美学思想
![席勒的美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6d39bc4ccaaedd3383c4d3eb.png)
席勒的美学思想席勒(1759—1805),德国诗人、剧作家、狂飙突进运动的主要人物之一。
1759年11月10日生于内卡河畔的马尔巴赫。
父亲是军医,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
1766年,举家迁往路德维希堡。
幼年曾进拉丁语学校。
13岁时,被公爵强迫选入军事学校,接触到莎士比亚剧作、狂飙运动文学和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作品,深受影响。
1780年毕业后,在一个步兵旅当军医。
1781年,完成《强盗》的写作,公演后引起强烈反响。
1782年9月22日,席勒毅然摆脱公爵束缚,乘机逃出斯图加特,到达曼海姆。
其间,完成《阴谋与爱情》。
这是席勒青年时代最成功的一部剧作,反映了当时德国统治阶级政治的腐败、生活的侈靡、精神的空虚、宫禁的秽行。
恩格斯曾说,它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它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1785年4月,席勒接受克尔纳等人的邀请,前往莱比锡。
由于深感友情温暖,写成名诗《欢乐颂》。
同年秋,迁居德里斯顿,写成中篇小说《失去荣誉的犯罪者》和未完成的《视鬼者》,同时完成《唐·卡洛斯》。
这是席勒青年时代最后一个剧本,也是他的文艺创作由狂飙突进时期进入古典时期的一个过渡。
1787年7月,席勒应卡尔普夫人之邀前往魏玛,因感需要学习,毅然放下写作。
从1788至1795年,研究历史与康德哲学。
1789年三月,经歌德介绍到耶拿大学任历史教授。
1792年,获法国国民会议颁发的荣誉公民状。
1793年9月,席勒回路德维希堡探望父母,结识了出版商科塔,商定出版文艺刊物《季节女神》,后又出版《文艺年鉴》。
其间,席勒同歌德结为深交。
从1794至1805的10年,两位诗人的结交给德国民族文学的发展以深刻的影响。
两人通力协作、相互启发。
歌德的已经衰惫的创作精力经席勒的激荡而又旺盛起来,获得“第二次青春”,席勒得到歌德的帮助,逐步从唯心主义的哲学探讨中摆脱出来,面对现实。
由于两人的密切合作而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作品。
席勒最大的一部历史剧《华伦斯坦》于1799年完成。
席勒的自由观念和美育思想
![席勒的自由观念和美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879316918762caaedd33d436.png)
Schiller’s aesthetic thought and we
can
Schiller’S aesthetic thought transcends Dutch classical aesthetics
and
his time in
many aspects.It
also points out
a
valuable mode for
aesthetics,Freedom usually belongs to the later.as many other ideas,it is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that
abstract
Schiller’S fi'PAgdom
are
thought is,The realistic
humanities
have the&alne pufpose
and keeping the intact humanity. and sense
drive is equal to
Sense is emphasized in Schiller’S aesthetics theory
form
drive.ne
关键词:自由美游戏冲动审美教育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Seeking freedom by combining the
SeliSe
and ration is the kernel ofDutch classical
aesthetics.In Schiller's Letce体o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Man。witll the purpose of freedom’s realization,he Schiller beauty
席勒的美学思想之我见
![席勒的美学思想之我见](https://img.taocdn.com/s3/m/f65a08caa76e58fafbb00373.png)
席勒的美学思想之我见自由,历来是每个人的向往,也是席勒的必生追求,我们在席勒那个时空中去把握席勒,才能真正的了解他的美学思想,“游戏的冲动”“人性的和谐”以及审美教育概念的提出至今都对现代教育事业影响深远。
一、从了解席勒其人了解其美学思想,了解美育。
通过了解发现其实席勒是一个具有过渡意义的人物,在康德和黑格尔之间,也是西方美学发展的中心環节,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席勒他是德国著名诗人剧作家,他自小就热爱戏剧,席勒和康德一样也是一个狂飙突进的德国青年,席勒出生于德国符腾堡的小城贫穷市民家庭,他的父亲是军医,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
1773年被公爵强制选入他所创办的军事学校,毕业后在斯图加特某步兵旅当军医。
7年与世隔绝的军旅生活,使席勒形成了反专制的思想,并于178O年写成反抗封建暴政、充满狂飙突进精神的剧本《强盗》,1782年创作出了他的代表作《阴谋与爱情》。
二、席勒美学思想的形成1、以法国革命的时代背景对席勒美育思想的影响正如所说那样一定时代的作品总是反应了那个时代的发展,席勒作为创造主体,总属于于一定的民族,席勒的美学思想必然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他的美学思想必然受政治的因素影响。
席勒他开始是支持法国大革命的,他期望革命会带来他理想中一种“自由”状态。
然而法国革命胜利后,他看到的是法国革命党人在革命的口号下进行权力斗争,资本主义自身的矛盾使“自由、平等、博爱”成了穿着华丽衣服的谎言,反对革命的思想在他的脑海里油然而生。
就是大革命暴露的种种资产阶级的缺点,让他产生了些思考,逐渐使席勒追寻的自由脱离了物质基础,转而精神层面的追求。
2、席勒对康徳思想的继承发展任何思想的产生都是有迹可循的,席勒的思想产生于法国大革命。
席勒的美育思想尤其是继承继承了康德的美学思想。
席勒逝世时,歌德为此痛苦万分:“我失去了席勒,也失去了我生命的一半。
”歌德死后,被安葬在席勒的遗体旁。
人生难得一挚友啊,可见席勒和歌德感情颇深。
席勒在美育书简第一封信中就提到他的看法的大多数是以康德的原则为依据的,席勒的文学创作也有歌德的功劳,在席勒的美学思想调和中性就是继承了歌德的思想,并且这一点席勒并不讳言。
为自由寻找一根支柱——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美学思想述要
![为自由寻找一根支柱——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美学思想述要](https://img.taocdn.com/s3/m/d8b995ffba0d4a7302763a5b.png)
一
、
我 们 的 问题 出在 哪里
众所 周 知 , 八 世 纪 的 德 国 , 英 法 诸 国相 比 , 十 与 政 治 经 济 十 分 落 后 , 本 主 义 经 济 发 展 缓 慢 , 民毫 资 人 无 自 由 可 言 。 法 国 大 革 命 的 爆 发 虽 然 曾 一 度 鼓 舞 了 伟 大 的诗人席 勒 , 同时 紧接 着 的雅 各 宾 派镇 压 反 但
不 仅 如 此 , 对 美 学 问 题 的 探 讨 并 非 就 事 论 事 ,r根 他 J- 本 目 的 却 是 要 为 “烂 透 了 ”的 德 国 政 治 寻 找 一 条 出 路 , “为 审 美 世 界 寻 找 ~ 部 法 典 ”, P ’ 他 理 想 中 …(J 为
“ 们需要 做 什 么 ? 我 ”的 逻 辑 理 路 , 我 们 勾 画 了 一 为
S h le ) 一 位 很 特 出 的 存 在 。 他 是 一 位 杰 出 的 戏 ci r是 l
剧 家 和 诗 人 , 以 其 颇 富 哲 理 思 辩 性 的 《 美 》、 审 却 论 《 美 教 育 书 简 》、 论 素 朴 的 诗 与 感 伤 的 诗 》 著 作 而 《 等
由 , 能 避 免 革 命 暴 力 就 使 人 民 思 想 纯 洁 的 有 力 武 又
直 接 的 联 系 ,同 人 的 天 性 中 道 德 的 高 尚 也 不 相 违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阔 。 [ ( ’ 勒 认 为 ,自 由 是 人 的 最 高 天 性 , 我 们 ” I 0 ] 席 是
的 自 由架 起 一 根 支 柱 。 作 为 德 国 文 学 狂 飙 突 进 运 动 后 期 的 的 代 表 人 物 , 勒 毕 生 热 衷 于 政 治 , 的脉 搏 席 他 始 终 和 时代一 起 跳 动 , 家 的前 途 和命 运 始 终 是 他 国 关注 的焦 点 。正 如 海 涅所 说 : “时 代 精 神 活 生 生 地
艺概作业——席勒美育理论-简述德国18世纪著名美学家席勒的美育理论
![艺概作业——席勒美育理论-简述德国18世纪著名美学家席勒的美育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1e0b5069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b7.png)
简述德国18世纪著名美学家席勒的美育理论席勒是德国古典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深深受到康德思想的影响。
席勒在18 世纪正式提出“美育”(即“审美教育”)概念。
并在《美育书简》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美育”这一概念,系统阐述了他的美育思想。
《美育书简》是席勒最主要的美学著作。
在这本书中,席勒不限于仅仅从道德教育特殊方式的角度来看待美育,而是从自然与人、感性与理性等基本哲学命题出发,从改变近代人的存在方式,使人重新获得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实现人性的复归这一更加广阔的领域来论述美育。
一、席勒关于美育的必要性的理论席勒提出,近代文明社会由于大工业的发达,造成了科学技术的严密分工和职业等级的严格区别,使社会与个人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分裂,而且使个人本身也产生了人性的分裂。
席勒认为,人的天性应该是完整和谐的,人应具有完美的人格,个人和社会之间也应协调,应处于完美和谐的状态。
但由于近代文明的发展,国家成为强制性机器,使得近代人在物质和精神、感性和理性、现实和理想、客观和主观等方面都是分裂的,人的天性遭到严重的破坏,活生生的个人变成了缺乏生命力的机器。
要客服这种分裂,就需要通过审美教育,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
唯一的办法是先使人成为审美的人,只有审美才是人实现精神解放和完美人性的先决条件。
针对这一目的,席勒提出“感性冲动”“理性冲动”“游戏冲动”三个概念,认为完美的人性“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有机统一。
这两种冲动都是人的天性,只不过在近代文明社会中被分裂开来了。
“游戏冲动”是二者的桥梁,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使人成为具有完美人性的真正的人。
席勒极力主张通过美育来培养理想的人、完美的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席勒曾说:“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
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
”二、席勒的美育理论关于美育的内涵,席勒将其界定为“自由”。
席勒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席勒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449e9618647d27284b735143.png)
席勒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作为十八世纪与歌德齐名的一名文化巨人,席勒满腔热情地追求着人类的自由解放事业,坚持不懈地在艺术实践、艺术理论和哲学美学等各个领域进行自由之途的探索。
因此,他的美学思想一开始就与现实中的国家政治状况联系在一起,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向意义。
他的审美教育思想不但确立了美育的独立地位,更将美与人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美育来弥合由于社会分工和社会化大生产所导致的人性的分裂状态,突出了人性在个体现实生存以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同时,席勒对人的感性的重视和对个体在现实世界的和谐生存状态的关注,使得他的思想不仅在美学史上具有转折性的价值,在政治学、社会学方面也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本文分四章对席勒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进行梳理与阐释。
第一章梳理了席勒美学思想产生的思想文化背景和理论来源。
席勒美学思想是在西方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西方从古希腊开始的美学思想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思维倾向,一种偏重理性的作用,重视逻辑思维推理,另一种则强调感性的作用,突出对感性经验的偏向。
这两种理论倾向一直存在于美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各自极端发展并呈现出互相交融的特点,共同构成西方美学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两大主要传统。
席勒就是在西方美学思想的这种背景下,批判地吸收已有的美学思想成果和同时代的康德等人的理论精髓形成自己独特的美学思想。
因此,席勒的美学思想既体现出西方美学思想的承接性,使西方美学的发展具有更加严密的内在逻辑性,他的思想又成为德国古典美学这根链条上的关键一环。
同时,西方人性论思想也是他美学思想的重要源泉,卢梭和康德是他人性思想的直接来源。
席勒从人性入手开始对时代的问题进行分析,人性问题贯穿在他美学思想的始终,而这为后世思想家提供了的新的思考维度。
第二章阐述了席勒美学思想产生的德国现实社会状况。
现实是席勒美学思想的出发点,这是我们研究席勒美学思想的前提。
席勒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德国当时的社会现实状况以及自己的生活经历有着直接的关系。
席勒
![席勒](https://img.taocdn.com/s3/m/67e2f6d576eeaeaad1f33020.png)
审美作为中介Βιβλιοθήκη 第二十七封信 “在令人恐惧的力量的王国(即原始人的自然状态—— 引者注)与神圣的法律的王国之间,审美的创造形象的冲 动不知不觉地建立起一个第三种王国,即欢乐的游戏和形 象显现的王国,在这个王国里它使人类摆脱关系网的一切 束缚,把人从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压力中解放出来。 如果在权利的力量的王国里,人和人以力相遇,他的活动 受到了限制,如果在职责的伦理的王国里,人和人凭法律 的威严相对,他的意志受到了束缚;在美的社交圈子里, 在审美的王国里,人就只须以形象的身份显现给人看,只 作为自由游戏的对象而与人对立。通过自由去给与自由, 这是审美的王国中的基本法律。”
席勒美学著作的分类
席勒的主要的美学著作大致可分三类: 第一类关于美的本质和功用,包括《给克尔纳论美的 信》七篇,给一位丹麦亲王的《审美教育书简》二十 七篇; 第二类关于古代诗和近代诗,亦即古典主义诗和浪漫 主义诗,在精神实质上的分别,主要的是《论素朴的 诗与感伤的诗》; 第三类关于悲剧,包括《论悲剧题材产生快感的原 因》,《论激情》,《论崇高》以及《论合唱队在悲 剧中的用途》。
审美作为中介
人的三个发展阶段:(第二十三封信) 人在他的物质(身体)状态里,只服从自然的力量; 在审美阶段里,他摆脱掉自然的力量; 在道德阶段里(理性状态),他控制着自然的力量。 审美状态是一个中间桥梁:是人“从感觉的被动状态到思 想和意志的主动状态”的转变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桥梁。 “如果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惟一的途径是先使他 成为审美的人”。要把自私自利的腐化了的人变成依理性 和正义行事的人,要把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变成合理的社会 制度,唯一的路径是通过审美教育;审美自由是政治自由 的先决条件。
游戏说
There shall be a communion between the formal impulse and the material impulse - that is, there shall be a play instinct - because it is only the unity of reality with the form, of the accidental with the necessary, of the passive state with freedom, that the conception of humanity is completed. Reason is obliged to make this demand, because her nature impels her to completeness and to the removal of all bounds; while every exclusive activity of one or the other impulse leaves human nature incomplete and places a limit in it.
席勒的戏剧美学思想——从喜剧理论和喜剧美学理论谈起
![席勒的戏剧美学思想——从喜剧理论和喜剧美学理论谈起](https://img.taocdn.com/s3/m/2e925f075f0e7cd184253696.png)
美 的快 感 ; ( 4 ) 悲剧 和喜 剧 。也许 这个 遗稿 片 断是
席勒写作《 论美书简》 的手稿 , 拿出这 四个 比较关 键的问题作 了一个简单的笔录。 就在席勒专门谈 论 悲剧 与 喜剧 的片 断 中 , 我 们 可 以窥 见 席 勒 的喜 剧 理论 的轮 廓 和总 体 面貌 。 首先 , 席勒 论 述 了悲剧 和 喜剧 的 目的 以及 达 到 目的的途径 。 他说 : “ 二者都抱定给精神提供 自 由的目的, 但是 , 喜剧借助于道德的冷漠来达到这 个 目的 , 悲剧则 通过 自律来 达到这个 目的 。” 【 1 ] 无论是 悲剧 还是 喜剧 , 作 为一种 美 的艺术形 式 , 在 席勒那里 , 都是要给人类提供精神 的自由。这个 观点 , 是贯穿于席勒人性美学思想体系的一个核
席勒的戏剧美学思想
— —
从喜剧理论和喜 剧美 学理论谈起
张 玉 能
( 华 中 师 范 大学 文 学 院 ,湖 北 武汉 4 3 0 0 7 9 )
摘
要: 席 勒一生 没有写过 一部喜剧 作品 , 也 没有一篇 喜剧专论 论文 。 他有 限文 艺理论 史上 最为独 特的喜 剧理论 和喜剧 美学 理论 。席 勒认为 , 从 戏剧 的题材 和对 象上来 看 , 悲剧应 该高 于喜 剧 ; 然而, 从 戏剧 的表 现 自由来 看 , 喜剧 应该 高于悲剧 。喜剧 是美 的心 灵 的表现 , 喜剧 可 以使 人保持心 灵 的 自由 , 喜剧使人 趋 向更 高的 目的。喜剧 的 目的一旦达 到 , 就可 以使得 一切悲剧 成为 多余 。席勒 的喜剧理 论和 喜剧美 学理论 结束 了古典形 态 的贬抑喜 剧性 和喜剧 艺术 的喜 剧理论 , 让 喜剧性 和 喜 剧艺术得 到 了应 有的地 位 、 崇 高的 目的和伟大 的功 能。 关键词 : 席勒 ; 戏剧美学思想 ; 戏剧 ; 喜剧 ; 喜 剧理论 ; 喜剧美学理论
席勒的性别观与美学思想
![席勒的性别观与美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855c8374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d4.png)
席勒的性别观与美学思想这⾥的性别观是说对两性差别的基本认识,选这么个题⽬,既不是出于⼋卦⼼理,更不是对⼥性或男性不尊重,⽽是从这⼀处⼊⼿是切⼊席勒美学的⽅便之门。
席勒对男性和⼥性的认识与当下很多⼈的认识基本相同,⼥性柔美,男性阳刚,⼥性感性,男性理性,如果要从事科学认识,或哲理研究,席勒更偏向地认为这些更适合男⼈来做,因为这被⼆者的天性决定了。
在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席勒提出了著名的美育思想,⼤体思路是⼈要从动物的⼈⾛向道德的⼈,即从⾃然王国⾛向⾃由王国,这两个王国⼀个是物质世界,⼀个是理念世界,完全不搭界,从⼀边飞跃⾄另⼀边,需要经历美的王国,美可以为⼈的跨越做好准备,这是因为美的特殊性,在《论美书简》中,席勒说美既是⾃然王国的公民,⼜是⾃由王国的公民,也就是说,美的两只⼿,⼀边牵着⾃然,⼀边牵着⾃由。
在具体的论证中,席勒采⽤了传统的⼆元对⽴分析⽅式,即⼈既是感性的,⼜是理性的,这是观念式的表达。
作为两种能动⼒,感性希求得到满⾜,理性同样希求得到满⾜,⽽它们⼜似乎是天⽣的对⽴,⼀⽅的满⾜预⽰着对另⼀⽅的打压,这就出现了强制,不是感性压过了理性,就是理性压过了感性,但⼈是完整的,感性与理性⽆论哪⼀⽅占了优势,都会造成完整⼈的残缺,残缺的⼈是不配,或者说,根本没有能⼒畅游在⾃由王国。
对应美的世界是⼈的另外⼀种能动⼒,这样的能动⼒席勒称为游戏冲动,它使感性与理性在⼈⾝上得到和解,事实上是⼀⽅对另⼀⽅的默许,即感性默许了理性,或理性默许了感性,这是⼈⼼的“中和”之境,是最理想的状态,使得⼈性得以保存完整,为⼈的认识和实践做好了准备。
完整的⼈与游戏冲动两个概念,是席勒美学的经典与核⼼,也是美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历来为⼈重视。
但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席勒还有⼀番话却被⼈忽视,即:感性与理性的和谐,只是⼀种理想,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
换⽽⾔之,以上的分析与推理都是观念式的,⾄于我们现实的经验社会,那是另⼀回事。
席勒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席勒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3dcf100e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48.png)
席勒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席勒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导言在历史长河中,美学理论一直是人们探究和思考的重要方向之一,作为一门关于美的哲学学科,它不仅探讨了美的本质和境界,更关注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而在众多美学理论家中,德国著名诗人、戏剧家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的美学思想独树一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探讨席勒的美学思想,并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一、席勒的美学思想概述席勒将美学理论与人的自由自主紧密结合,主张美是人类自由自主发展的结果。
他认为,美是一种超越现实、具有普遍性的力量,它不受现实条件的限制,能够在人们内心中产生共鸣。
席勒以艺术为手段,通过情感的唤醒和审美的提升,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1. 美与自由席勒的美学思想中,自由是核心概念之一。
他认为,自由是人类的本质属性,只有通过自由的发展和实践,人类才能真正实现一种高级的存在状态。
而美作为自由的表现形式,是人类自由自主的产物。
席勒坚信,只有在真正追求美的过程中,人们才能发现和实现自身的内在价值。
2. 美与教育在席勒的观点中,教育与美是密不可分的。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和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艺术的启发和引导,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世界,并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自由的人格与美的情感,使人们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3. 美与道德席勒认为,美与道德是紧密联系的。
美不仅仅是一种审美的享受,更是一种道德的准则。
他主张人们应该通过审美境界的提升,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实现自我超越和成长。
只有通过美的追求,人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并尊重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席勒美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1. 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席勒的美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精神上的满足。
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和物质主义的倾向,常常让人们失去对美的感知和追求。
而席勒的美学思想呼唤人们重新审视自我和世界,关注内在的美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结。
席勒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席勒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0f1785ba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8a.png)
席勒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席勒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导言:美学作为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探讨了艺术和美的本质,以及其对人类的价值和意义。
席勒(Friedrich Schiller)作为德国古典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对美学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美学思想深受康德(Immanuel Kant)的影响,强调了情感的自由发展和艺术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席勒的美学思想,并分析其对现实生活的意义及启示。
一、席勒的美学思想1.1 美的本质席勒认为美是自由表达情感和理性的完美统一。
他主张,美的本质在于对情感和理性的完美融合,通过艺术的形式来表达和展示。
艺术品具有独立于现实世界的存在,能够唤起人类内在的情感共鸣。
1.2 自由的美席勒强调,真正的美需要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之上。
只有个体在自由的状态下才能产生真实的情感和创造力。
他认为,过于受到束缚的个体难以真正体验到美的真谛,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中,人才能够发挥其潜能和创造力。
1.3 艺术的作用席勒认为,艺术的目的是使人们摆脱生活的庸俗和琐碎,追求高尚和纯粹。
通过艺术创作和鉴赏,人们能够获得精神的满足和自我超越。
艺术不仅仅是对美的追求,更是对人类自身的追问和思考。
二、席勒美学思想的现实意义2.1 个体的自由发展席勒的美学思想强调个体的自由发展与价值。
在现实社会中,个体往往受到各种束缚和限制,难以真正实现自我的价值。
席勒认为,只有个体在自由的环境中才能追求真正的美和价值,因此,我们应该为每个人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2.2 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席勒主张通过艺术教育来培养个体的情感和理性。
艺术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引导他们去发现和表达真实的情感。
在现实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让他们能够在艺术中找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2.3 艺术的社会作用艺术不仅仅存在于自我欣赏之中,还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通过艺术的创作和传播,我们能够触动人们的内心,唤起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席勒的美学思想
![席勒的美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d5b3dcf8fab069dc502201da.png)
席勒的美学思想摘要:在西方理性启蒙的时代思潮中,席勒痛感于社会政治的困境,选择了高扬理性、追求人类精神与生活的自由和谐的审美道路。
他以诗人的灵性发挥了康德哲学中审美自由与“自然向人生成”的思想,在先验的分析中围绕“人性完整”这一人本主义中心议题提出审美教育思想,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统一。
席勒从人的精神能力与有限存在出发,寻求美与无限的幸福所在,具有永恒的意义。
关键词:审美与自由阐释与选择现实意义席勒是德国伟大的诗人、剧作家和美学家。
他从总体上接受了康德的批判哲学体系,并从这个体系出发来构建自己的人本主义美学体系。
歌德说:“贯穿席勒全部作品的是自由这个理想。
”不论是他的《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出的审美教育思想和游戏理论,还是《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中对文艺发展及其规律的认识,都是通过自由与美达到人性的和谐与完满。
而席勒在《论美书简》中又说,“美是现象中的自由”、“现象中的美与自由是同一的”,所以对“美”的分析可归于他对理性/自由的选择之下,“自由是美直接的根据”。
席勒生于启蒙时代,自由、平等、博爱的时代精神与他自身敏感的诗人气质结合,使他认识到人的有限性以及工业文明带来的人与自然相分离的后果,从而选择走向自由,走向精神解放和人格完美的路径。
一、席勒的美学思想席勒的美学体系构驾于康德批判哲学体系之上,同样是自然向人(自由)的生成(在人身上就是人的自我生成)过程,康德哲学中的二元矛盾特别是感性与理性的冲突是体系的内在发展动力。
在席勒的人本主义思索中,人与自由(内在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外在自然)的关系问题涵盖了人类发展所遇到的主客观两方面的问题,他的《论美书简》、《审美教育书简》、《论崇高》主要论述美与自由的问题,而在《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中主要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人与自由1.美的本质席勒在《论美书简》中试图客观地提出美的概念,并从理性的本性出发完全先验的证明美,主要是抽象地讨论自然现象(包括人)及其自由(美)。
席勒的美学思想
![席勒的美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da5b7a29cfc789eb172dc85a.png)
席勒的美学思想席勒(1759—1805),德国诗人、剧作家、狂飙突进运动的主要人物之一。
1759年11月10日生于内卡河畔的马尔巴赫。
父亲是军医,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
1766年,举家迁往路德维希堡。
幼年曾进拉丁语学校。
13岁时,被公爵强迫选入军事学校,接触到莎士比亚剧作、狂飙运动文学和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作品,深受影响。
1780年毕业后,在一个步兵旅当军医。
1781年,完成《强盗》的写作,公演后引起强烈反响。
1782年9月22日,席勒毅然摆脱公爵束缚,乘机逃出斯图加特,到达曼海姆。
其间,完成《阴谋与爱情》。
这是席勒青年时代最成功的一部剧作,反映了当时德国统治阶级政治的腐败、生活的侈靡、精神的空虚、宫禁的秽行。
恩格斯曾说,它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它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1785年4月,席勒接受克尔纳等人的邀请,前往莱比锡。
由于深感友情温暖,写成名诗《欢乐颂》。
同年秋,迁居德里斯顿,写成中篇小说《失去荣誉的犯罪者》和未完成的《视鬼者》,同时完成《唐·卡洛斯》。
这是席勒青年时代最后一个剧本,也是他的文艺创作由狂飙突进时期进入古典时期的一个过渡。
1787年7月,席勒应卡尔普夫人之邀前往魏玛,因感需要学习,毅然放下写作。
从1788至1795年,研究历史与康德哲学。
1789年三月,经歌德介绍到耶拿大学任历史教授。
1792年,获法国国民会议颁发的荣誉公民状。
1793年9月,席勒回路德维希堡探望父母,结识了出版商科塔,商定出版文艺刊物《季节女神》,后又出版《文艺年鉴》。
其间,席勒同歌德结为深交。
从1794至1805的10年,两位诗人的结交给德国民族文学的发展以深刻的影响。
两人通力协作、相互启发。
歌德的已经衰惫的创作精力经席勒的激荡而又旺盛起来,获得“第二次青春”,席勒得到歌德的帮助,逐步从唯心主义的哲学探讨中摆脱出来,面对现实。
由于两人的密切合作而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作品。
席勒最大的一部历史剧《华伦斯坦》于1799年完成。
席勒的审美观
![席勒的审美观](https://img.taocdn.com/s3/m/9446e9ff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ed.png)
席勒的审美观引言席勒(Friedrich Schiller)是18世纪德国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和哲学家,他对审美问题的探讨具有重要影响力。
本文将从席勒的审美观出发,对其理论进行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
席勒的审美观概述席勒的审美观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美学信念书》中。
他认为审美是人类灵魂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审美活动,人们可以实现自我境界的提升和个体与整体的合一。
席勒还提出了艺术对于个体和社会的积极作用,以及艺术创作的规律和过程。
席勒的审美观内涵1. 审美是人类灵魂的表现形式席勒认为审美是人类灵魂的表现形式,它超越了物质世界的局限,是个体与整体相融合的重要方式。
审美活动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使人们感受到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从而实现精神世界的升华。
2. 艺术对个体的积极作用席勒认为,艺术对个体的积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艺术能够唤起人的感知能力和情感回应,使人们对外部世界更加敏感。
•艺术作品可以通过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传递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启发和激励人们思考和感受。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个体可以获取美的体验,提升自我境界,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3. 艺术对社会的积极作用席勒认为,艺术对社会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艺术作品能够传递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传统,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
•艺术可以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媒介,通过表达社会矛盾和问题,唤起公众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艺术对社会心理的影响能够提升社会的和谐度和凝聚力,使社会更加稳定和进步。
席勒的审美观与当代艺术席勒的审美观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尤其是在当代艺术领域。
当代艺术追求形式的多样性和审美的突破,同时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席勒的审美观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对当代艺术的发展和评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结论席勒的审美观深入探讨了审美现象与人类灵魂的关系,认为艺术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他的理论为我们理解和欣赏艺术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在当代艺术的发展中,席勒的审美观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和启发价值。
矿产
![矿产](https://img.taocdn.com/s3/m/829bb502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9b.png)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席勒在中国
《席勒文集》,张玉书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秀美与尊严:席勒艺术和美学文集》,张玉 能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 《审美教育书简》,冯至、范大灿译,北京大 学出版社,1985 《阴谋与爱情》,廖辅叔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5 《阴谋与爱情》,张富岁译,商务印书馆, 1934 《阴谋与爱情》,杨武能译, 广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 2003
欢乐颂(节选)
Freude, schoener Goetterfunken, Tochter aus Elysium, Wir betreten feuertrunken, Himmlische dein Heiligtum. Deine Zauber binden wieder, Was die Mode streng geteilt;
超验之神
卢梭(1781)
我们这个时代的耻辱的墓碑, 墓铭使你的祖国永远羞愧, 卢梭之墓,我对你表示敬意! 和平与安息,愿你在身后享受! 和平与安息,你曾白白地寻求, 和平与安息,却在此地! 何时才能治愈古老的创伤? 过去黑暗,所以哲人们死亡! 如今文明了,哲人依旧丧生。 苏格拉底死在诡辩家手里, 卢梭受尽基督徒折磨而死, 卢梭——他要把基督徒改化成人。
席勒既反对超验之神(上帝),也憎恶
世俗之神(封建君主)。 关于宗教信仰问题,席勒曾有过这样的 一段直白:我信什么教?你举出的宗教, 我一概不信。——为什么全不信?—— 因为我有信仰。 一切宗教,席勒均表示拒绝,当然包括 准宗教化的世俗崇拜,如对于封建权贵 的臣服等。席勒从世俗崇拜身上看到了 宗教信仰的影子,宗教信仰和世俗崇拜 有着内在联系。
“神正论”
肇始于斯宾诺莎,成熟于莱布尼茨。 斯宾诺莎用《神学政治论》和《简论神、人及
其幸福》建立了德国历史乃至欧洲历史上最典 型的泛神论体系(神就是自然,自然就是神)。 莱布尼茨把“神正论”向前推进了一步,分别 从本体论、宇宙论、永恒真理说、前定和谐说 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证。莱布尼茨的这一系列论 证被康德概括为物理—神学证明,构成了德国 现代性话语的重要泉源。 德国现代性在莱布尼茨那里找到其哲学基础。
古代人与现代人
席勒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阐述古代人和现
代人的不同,认为古代人与自然是同一的,古 代人本身就是自然;现代人与自然相分离,只 能在自己的身外徒劳地追寻已然失落的自然。 在古人中产生的是素朴诗人,只要学会如实地 描摹,就能完成最好的诗篇,他们本身和他们 所生活的世界都是完好的,是整体的。现代诗 人在本质上是感伤的,已然从完整的自然状态 分散为残缺不全的碎片。 作为一个现代诗人,如果仍像素朴诗人那样去 模仿拙劣的现实,就是对诗人称号的亵渎。现 代诗人的职责就在于在自己心灵中追寻一个完 美的自然理想。
第一讲:席勒的美学思想
曹卫东
内容
一、生平与著述
二、现代性的概念 三、席勒与古今之争 四、异化批判: “完整的人” 五、《强盗》分析
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
1759~1805
一、生平与著述
1759年,生于内卡河畔马尔巴赫的一个医生家
席勒的现代性概念
席勒坚决反对“现代连续论”,而坚定
不移地站在“现代断裂论”一边的。按 照席勒的现代性理解,现代与前现代之 间存在着一种对立甚至矛盾的关系。 现代的发生就是对前现代的一种反动甚 或颠覆;现代的发展就是对前现代的一 种批判和纠正,以及对现代自身的进一 步的批判和纠正。
“席勒从1793年夏天开始写作《审美教育书
自然
首先,自然被席勒先验地设定为完美的
范本,凌驾于人之上。席勒以儿童的天 真为例,指出古人就是人类的童年时代, 不事雕琢,璞玉天成。与卢梭的观点几 乎如出一辙,更看到了康德理论的影子。 其次,自然何以突然失落,席勒几乎是 一带而过,没有给出任何一种解释。换 言之,古人的自然到底被什么破坏,今 人的碎裂又是从何处开始,席勒在本文 中都没有深入探讨。
庭。 1773年,被符腾堡公爵选入军事学校学法律, 后来学医。 1780年,毕业后在斯图加特当军医。 178O年,写成反抗封建暴政、充满“狂飙突进” 精神的剧本《强盗》。 1782年1月13日于曼海姆首次公演获得巨大成 功。 1782年,写出第三部悲剧《阴谋与爱情》,着 手创作新剧本《唐· 卡洛斯》。 1783年,应聘任曼海姆剧院编剧。
《强盗》,杨文震、李长之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Βιβλιοθήκη 1956 《斐哀斯柯》,叶逢植、韩世钟译,新文艺出版社, 1957 《华伦斯坦》,郭沫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 《威廉· 退尔》,钱春绮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歌德席勒叙事谣曲选》 ,王以铸译,人民文学出版 社,1980 《唐· 卡洛斯》,张威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诗选》,钱春绮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玛利亚· 斯图亚特》,张玉书、章鹏高译,上海译文 出版社,1985 《杜兰朵 : 中国的公主 : 悲喜传奇剧 》,席勒编译, 张威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
“神正论”的出现,打破了人与神之间的
这一尴尬局面。人胆敢对神的存在提出证 明的要求和作出证明的举动,足以说明, 人已经把自己树立了起来,希望能和神处 于平等的位臵上进行对话。 在“神正论”中,对神的畏惧和谦恭消失 了,代之而出现的是对神的怀疑和论证。 因此,“神正论”就本质而言,是一种革 命性的理论话语,标志着人的意识的初步 觉醒。 “神正论”既是一种对神的解构理论,也 就是一种对人的建构理论。“神正论”在
神圣与世俗
现代性发生的标志性事件:文艺复兴、宗教改
革、启蒙运动、主体性哲学以及法国大革命。 共同的内容:“神正论”(Theodize)。所谓 “神正论”,就是要对神的存在加以论证和明 确。 在中世纪,神是绝对的存在,无须论证,也无 法论证,更不能论证,因为不证自明。在神的 面前,人是一个相对而渺小的存在,人对神只 有恭候和服从,而不允许也不敢对神提出质疑。 对神的质疑,就是对神的冒犯。神与人处于一 种既关联又疏离、既和谐又紧张的绝对等级关 系当中。
《华伦斯坦》剧照
华伦斯坦(1583-1634)
德国化的捷克贵族,天主教徒,一个军事 家,具有优秀的统帅能力和组织才能,从, 第二阶段,参与三十年战争。 德意志的天主教诸侯抚平了波希米亚的叛 乱,击退了丹麦的入侵,新教方迎来了瑞 典国王古斯塔夫· 阿道夫,领导瑞军横扫德 国。 华伦斯坦领导神圣罗马帝国军队抗击瑞典, 守护德国,双方的交战导致了瑞王的战死, 瑞典从此退出德国。 华伦斯坦并不是德意志人,他生在波希米 亚(今捷克),作为一个最终德意志化的 人物,他守护了德国。
早介入这场争论的德国思想家。 1795年,席勒在《季节女神》杂志上发表了著 名论文《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全面阐明 了自己的立场。 席勒的论文因为对现代艺术引入了正面描述的 标准,并且推崇古代无可动摇的地位而成为经 典论著。 席勒认为:“诗人或者就是自然,或者追寻自 然,前者成为素朴的诗人,后者成为感伤的诗 人”。素朴诗人反映现实,感伤诗人表现理想。 歌德属于前者,他自己属于后者。
席勒的现代性设计
首先,提出了“完整的人”的概念,对抗“全
能的神”(包括超验的上帝和世俗的绝对君 主),明确对现代的诊断及对现代性的理解。 以诗(朴素的诗与感伤的诗)为媒介,阐明了 他在“古今之辩”中的鲜明立场。 审美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成为另一个分析重点; 最后,剖析了德国资产阶级的社会意识和社会 结构。 为德国的现代性建构开出了自己的药方:建立 起资产阶级的文化领导权。
欢乐女神,圣洁美丽, 灿烂光芒照大地! 我们心中充满热情 来到你的圣殿里! 你的力量能使人们 消除一切分歧,
Alle Menschen werden Brueder,
Wo dein sanfter Fluegel weilt.
在你光辉照耀下面
人们团结成兄弟。
席勒作为历史学家
德国大使评席勒:“众所周知,他不仅
是诗人和剧作家,而且是历史学家,无 论是他的《三十年战争史》,还是他创 作的诗剧《华伦斯坦》,都在探讨那场 恰恰使德国遭受重创的欧洲大冲突中的 一段灾难深重的历史。席勒是历史学家, 而且生活在血淋淋的法国大革命时代, 他依然对善和美怀有满腔的热情,这说 明他是理想主义者,但不是幻想家。席 勒心中汹涌澎湃的道德冲动,来源于他 那有过诸多恐怖的时代”。
简》,并于1795年把它发表在《季节女神》 上。这些书简成为了现代性的审美批判的第一 部纲领性文献。席勒用康德哲学的概念来分 析自身内部已经发生分裂的现代性,并设计了 一套审美乌托邦,赋予艺术一种全面的社会- 革命作用。由此看来,较之于在图宾根结为挚 友的谢林、黑格尔和荷尔德林在法兰克福对未 来的憧憬,席勒的这部作品已经领先了一步。 艺术应当能够代替宗教,发挥出统一的力量, 因为艺术被看作是一种深入到人的主体间性关 系当中的中介形式。席勒把艺术理解成了一种 交往理性,将在未来的审美王国里付诸实现”。
1787年7月来到魏玛。 1789年 3月经歌德介绍到耶拿大学任历史
教授,初次讲题是《什么是和为什么研 究世界史?》,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1790年与夏洛蒂结婚。 1792年获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公民称号。 1788至1795年问,席勒用7年时间研究历 史和哲学: 《尼德兰独立史》(1788) 《三十年战争史》(1792~1793):在 这部著作里着力描写华伦斯坦和古斯塔 夫· 阿道夫。
歌德与席勒
《华伦斯坦》三部曲
三部曲于1799年写成
第1部《华伦斯坦的军营》 第2部《皮柯洛米尼父子》 第3部《华伦斯坦之死》 这是席勒最大的一部历史剧,取材于三十年战 争史。剧本忠实地描写客观史实,控诉了战争 的罪恶,表达了德国人民要求建立和平统一国 家的愿望。这部剧演出的盛况使席勒决心把毕 生精力献给舞台。 1805年5月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