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的美学思想(2008)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现代性的概念
“现代断裂论”:现代性是历史断裂的结果,
现代与前现代之间有深刻的社会革命和思想革 命,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现代连续论”:现代的发生是一个错综复杂
的事件,不能简单地把现代与前现代割裂开来, 无论从社会结构、法律体系、经济制度,或是 从宗教观念和个人认同来看,现代与前现代之 间都存在着有机的内在联系,都是人类历史展 开过程丝丝相扣的组成环节。
世俗之神
坏君主 头戴金冠的神仙们, 难得还得为你们唱赞歌? 你们阴险地玩弄着石斧, 以罪行掩盖着人性, 使人终生不得说话。 你们这些上帝的巨型木偶 得意忘形,挥刀舞剑, 就象歌剧院里的戏子。 对这些蹩脚的表演 小人之辈拍手叫好, 而真正的艺术家则在含泪喝倒彩。
三、席勒与 “古今之争”
席勒不是最先引入这场争论的德国人,但是最
“神正论”
肇始于斯宾诺莎,成熟于莱布尼茨。 斯宾诺莎用《神学政治论》和《简论神、人及
其幸福》建立了德国历史乃至欧洲历史上最典 型的泛神论体系(神就是自然,自然就是神)。 莱布尼茨把“神正论”向前推进了一步,分别 从本体论、宇宙论、永恒真理说、前定和谐说 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证。莱布尼茨的这一系列论 证被康德概括为物理—神学证明,构成了德国 现代性话语的重要泉源。 德国现代性在莱布尼茨那里找到其哲学基础。
1787年7月来到魏玛。 1789年 3月经歌德介绍到耶拿大学任历史
教授,初次讲题是《什么是和为什么研 究世界史?》,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1790年与夏洛蒂结婚。 1792年获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公民称号。 1788至1795年问,席勒用7年时间研究历 史和哲学: 《尼德兰独立史》(1788) 《三十年战争史》(1792~1793):在 这部著作里着力描写华伦斯坦和古斯塔 夫· 阿道夫。
《强盗》,杨文震、李长之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6 《斐哀斯柯》,叶逢植、韩世钟译,新文艺出版社, 1957 《华伦斯坦》,郭沫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 《威廉· 退尔》,钱春绮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歌德席勒叙事谣曲选》 ,王以铸译,人民文学出版 社,1980 《唐· 卡洛斯》,张威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诗选》,钱春绮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玛利亚· 斯图亚特》,张玉书、章鹏高译,上海译文 出版社,1985 《杜兰朵 : 中国的公主 : 悲喜传奇剧 》,席勒编译, 张威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
席勒作为美学家
自1791年开始研究康德哲学,1793至
1795年,写成《论悲剧艺术》、《论秀 美与庄严》、《论激情》等论文10多篇。
其中最重要的是:
《审美教育书简》(27篇,1795) 《论素朴的与感伤的诗》(1796)
古典时期
1793年创办文艺刊物《季节女神》,出
版《文艺年鉴》。 1794年7月,歌德应邀参加《季节女神》 的工作,与席勒订交,在创作上互相鼓 励,互相促进,德国文学史上开始了古 典时期。这期间席勒写了许多深邃的哲 理诗。 1797年歌德和席勒写出一系列名为“谣 曲”的叙事诗,这一年被称为“谣曲 年”。



早介入这场争论的德国思想家。 1795年,席勒在《季节女神》杂志上发表了著 名论文《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全面阐明 了自己的立场。 席勒的论文因为对现代艺术引入了正面描述的 标准,并且推崇古代无可动摇的地位而成为经 典论著。 席勒认为:“诗人或者就是自然,或者追寻自 然,前者成为素朴的诗人,后者成为感伤的诗 人”。素朴诗人反映现实,感伤诗人表现理想。 歌德属于前者,他自己属于后者。
歌德与席勒
《华伦斯坦》三部曲
三部曲于1799年写成
第1部《华伦斯坦的军营》 第2部《皮柯洛米尼父子》 第3部《华伦斯坦之死》 这是席勒最大的一部历史剧,取材于三十年战 争史。剧本忠实地描写客观史实,控诉了战争 的罪恶,表达了德国人民要求建立和平统一国 家的愿望。这部剧演出的盛况使席勒决心把毕 生精力献给舞台。 1805年5月逝世。
自然
首先,自然被席勒先验地设定为完美的
范本,凌驾于人之上。席勒以儿童的天 真为例,指出古人就是人类的童年时代, 不事雕琢,璞玉天成。与卢梭的观点几 乎如出一辙,更看到了康德理论的影子。 其次,自然何以突然失落,席勒几乎是 一带而过,没有给出任何一种解释。换 言之,古人的自然到底被什么破坏,今 人的碎裂又是从何处开始,席勒在本文 中都没有深入探讨。
神圣与世俗
现代性发生的标志性事件:文艺复兴、宗教改
革、启蒙运动、主体性哲学以及法国大革命。 共同的内容:“神正论”(Theodize)。所谓 “神正论”,就是要对神的存在加以论证和明 确。 在中世纪,神是绝对的存在,无须论证,也无 法论证,更不能论证,因为不证自明。在神的 面前,人是一个相对而渺小的存在,人对神只 有恭候和服从,而不允许也不敢对神提出质疑。 对神的质疑,就是对神的冒犯。神与人处于一 种既关联又疏离、既和谐又紧张的绝对等级关 系当中。
古代人与现代人
席勒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阐述古代人和现
代人的不同,认为古代人与自然是同一的,古 代人本身就是自然;现代人与自然相分离,只 能在自己的身外徒劳地追寻已然失落的自然。 在古人中产生的是素朴诗人,只要学会如实地 描摹,就能完成最好的诗篇,他们本身和他们 所生活的世界都是完好的,是整体的。现代诗 人在本质上是感伤的,已然从完整的自然状态 分散为残缺不全的碎片。 作为一个现代诗人,如果仍像素朴诗人那样去 模仿拙劣的现实,就是对诗人称号的亵渎。现 代诗人的职责就在于在自己心灵中追寻一个完 美的自然理想。
简》,并于1795年把它发表在《季节女神》 上。这些书简成为了现代性的审美批判的第一 部纲领性文献。席勒用康德哲学的概念来分 析自身内部已经发生分裂的现代性,并设计了 一套审美乌托邦,赋予艺术一种全面的社会- 革命作用。由此看来,较之于在图宾根结为挚 友的谢林、黑格尔和荷尔德林在法兰克福对未 来的憧憬,席勒的这部作品已经领先了一步。 艺术应当能够代替宗教,发挥出统一的力量, 因为艺术被看作是一种深入到人的主体间性关 系当中的中介形式。席勒把艺术理解成了一种 交往理性,将在未来的审美王国里付诸实现”。
席勒既反对超验之神(上帝),也憎恶
世俗之神(封建君主)。 关于宗教信仰问题,席勒曾有过这样的 一段直白:我信什么教?你举出的宗教, 我一概不信。——为什么全不信?—— 因为我有信仰。 一切宗教,席勒均表示拒绝,当然包括 准宗教化的世俗崇拜,如对于封建权贵 的臣服等。席勒从世俗崇拜身上看到了 宗教信仰的影子,宗教信仰和世俗崇拜 有着内在联系。
席勒的现代性概念
席勒坚决反对“现代连续论”,而坚定
不移地站在“现代断裂论”一边的。按 照席勒的现代性理解,现代与前现代之 间存在着一种对立甚至矛盾的关系。 现代的发生就是对前现代的一种反动甚 或颠覆;现代的发展就是对前现代的一 种批判和纠正,以及对现代自身的进一 步的批判和纠正。
“席勒从1793年夏天开始写作《审美教育书
席勒在中国
《席勒文集》,张玉书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秀美与尊严:席勒艺术和美学文集》,张玉 能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 《审美教育书简》,冯至、范大灿译,北京大 学出版社,1985 《阴谋与爱情》,廖辅叔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5 《阴谋与爱情》,张富岁译,商务印书馆, 1934 《阴谋与爱情》,杨武能译, 广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 2003
席勒故居
《欢乐颂》
1785年4月,接受格· 克尔纳等四位仰慕
者的邀请,前往莱比锡,在戈里斯村度 过了一个美好的夏天,他的名诗《欢乐 颂》反映了这段真挚的友情给他的温暖 和欢乐。 同年秋天,随朋友一起迁往德莱斯顿, 并在那里完成了《唐· 卡洛斯》,以西班 牙宫闱斗争为题材的政治悲剧。 这是他青年时代最后一个剧本,标志着 正从“狂飙突进”时期向古典时期过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超验之神
卢梭(1781)
我们这个时代的耻辱的墓碑, 墓铭使你的祖国永远羞愧, 卢梭之墓,我对你表示敬意! 和平与安息,愿你在身后享受! 和平与安息,你曾白白地寻求, 和平与安息,却在此地! 何时才能治愈古老的创伤? 过去黑暗,所以哲人们死亡! 如今文明了,哲人依旧丧生。 苏格拉底死在诡辩家手里, 卢梭受尽基督徒折磨而死, 卢梭——他要把基督徒改化成人。




庭。 1773年,被符腾堡公爵选入军事学校学法律, 后来学医。 1780年,毕业后在斯图加特当军医。 178O年,写成反抗封建暴政、充满“狂飙突进” 精神的剧本《强盗》。 1782年1月13日于曼海姆首次公演获得巨大成 功。 1782年,写出第三部悲剧《阴谋与爱情》,着 手创作新剧本《唐· 卡洛斯》。 1783年,应聘任曼海姆剧院编剧。
“神正论”的出现,打破了人与神之间的
这一尴尬局面。人胆敢对神的存在提出证 明的要求和作出证明的举动,足以说明, 人已经把自己树立了起来,希望能和神处 于平等的位臵上进行对话。 在“神正论”中,对神的畏惧和谦恭消失 了,代之而出现的是对神的怀疑和论证。 因此,“神正论”就本质而言,是一种革 命性的理论话语,标志着人的意识的初步 觉醒。 “神正论”既是一种对神的解构理论,也 就是一种对人的建构理论。“神正论”在
欢乐颂(节选)
Freude, schoener Goetterfunken, Tochter aus Elysium, Wir betreten feuertrunken, Himmlische dein Heiligtum. Deine Zauber binden wieder, Was die Mode streng geteilt;
欢乐女神,圣洁美丽, 灿烂光芒照大地! 我们心中充满热情 来到你的圣殿里! 你的力量能使人们 消除一切分歧,
Alle Menschen werden Brueder,
Wo dein sanfter Fluegel weilt.
在你光辉照耀下面
人们团结成兄弟。
席勒作为历史学家
德国大使评席勒:“众所周知,他不仅
席勒的现代性设计
首先,提出了“完整的人”的概念,对抗“全

能的神”(包括超验的上帝和世俗的绝对君 主),明确对现代的诊断及对现代性的理解。 以诗(朴素的诗与感伤的诗)为媒介,阐明了 他在“古今之辩”中的鲜明立场。 审美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成为另一个分析重点; 最后,剖析了德国资产阶级的社会意识和社会 结构。 为德国的现代性建构开出了自己的药方:建立 起资产阶级的文化领导权。
是诗人和剧作家,而且是历史学家,无 论是他的《三十年战争史》,还是他创 作的诗剧《华伦斯坦》,都在探讨那场 恰恰使德国遭受重创的欧洲大冲突中的 一段灾难深重的历史。席勒是历史学家, 而且生活在血淋淋的法国大革命时代, 他依然对善和美怀有满腔的热情,这说 明他是理想主义者,但不是幻想家。席 勒心中汹涌澎湃的道德冲动,来源于他 那有过诸多恐怖的时代”。
《华伦斯坦》剧照
华伦斯坦(1583-1634)




德国化的捷克贵族,天主教徒,一个军事 家,具有优秀的统帅能力和组织才能,从, 第二阶段,参与三十年战争。 德意志的天主教诸侯抚平了波希米亚的叛 乱,击退了丹麦的入侵,新教方迎来了瑞 典国王古斯塔夫· 阿道夫,领导瑞军横扫德 国。 华伦斯坦领导神圣罗马帝国军队抗击瑞典, 守护德国,双方的交战导致了瑞王的战死, 瑞典从此退出德国。 华伦斯坦并不是德意志人,他生在波希米 亚(今捷克),作为一个最终德意志化的 人物,他守护了德国。
第一讲:席勒的美学思想
曹卫东
内容
一、生平与著述
二、现代性的概念 三、席勒与古今之争 四、异化批判: “完整的人” 五、《强盗》分析
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
1759~1805
一、生平与著述
1759年,生于内卡河畔马尔巴赫的一个医生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