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整理】货币政策工具及其运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价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及其应用

姓名:刘泊锟学号:20141810234

一、我国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回顾

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国家财政是国民收入分配主体,财政政策在经济运行调控中占据主导地位,发挥着巨大的调控作用。但那时银行却是财政的附庸,无足轻重,甚至连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也不存在,更谈不上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了。改革开放,特别是1984年二级银行体制建立以后,我国货币政策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在宏观调控中扮演重要角色。

(一)计划管理体制下的货币政策

第一阶段是1979~1983年。在这一时期,货币政策仍然是实行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因为国家处于高度集中统一计划经济模式下,货币和银行的作用被削弱了,直到1984年我国才成立中央银行并开始执行货币政策。因此,此阶段的各项经济指标处于计划体制之下,价格的制定货币投放量以及经济增长完全由政府控制,货币政策的作用无法充分表现出来。但由经济指标可以看出,政府对货币的政策是以稳定币值为主兼顾经济发展。

(二)宏观管理体制下的货币政策

第二阶段是1984~1992年。这一时期的货币政策有了很大发展,最突出的是从1984年起,中国人民银行集中履行中央银行职能,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逐步转变为以国家调控为主的宏观管理体制。间接的货币政策工具开始使用,但信贷现金计划管理仍是主要的调控手段。1988年发生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中央银行采取了严厉的紧缩性货币政策。

(三)以反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的货币政策

我国的经济经历了1990~1992年三年的低通货膨胀期,在当时经济过热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抑制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四)1998~2008年初的货币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自1998年1月起取消了信贷规模管理,货币政策的作用范围和影响力度得到空前提高。1998年在中国宏观经济出现通货紧缩的情况下,人民银行加大了对经济的支持力度。货币政策的提法经历了“稳健的”、“努力发挥作用”、“进一步发挥作用”等阶段,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意图相当明显。

1998~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采取了以下货币政策措施,刺激国内需求,遏制消费物价指数持续负增长和企业开工不足、失业人口不断增长的势头:大幅度降低利率,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灵活调控基础货币;取消贷款限额控制,灵活运用信贷政策,调整贷款结构。

2003年初,针对经济中出现货币信贷增长偏快,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倾向明显加剧等问题,中国人民银行保持了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继续实行稳健的

货币政策,具体政策措施有: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强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调控基础货币的能力;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适时对金融机构进行窗口指导。

(五)2008年至今

2008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受到多方面严峻考验,克服了国内特大自然灾害和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等不利因素,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这一时期,我国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工具,并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引导新增信贷资源向“三农”、中小企业和灾区重建等重点领域和经济薄弱环节倾斜。同时,继续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改进外汇管理,维护总量平衡。

调整公开市场操作力度,保证流动性供应。一是优化操作工具组合和期限结构;二是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利率适度下行;三是适时开展中央国库现金管理操作。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加快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二、我国央行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分析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多次变动

在我国,货币供给量是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法定准备金则是影响货币供给量非常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还很不完善,利率也没有实现完全市场化,还不具备把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央行只能将货币供给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存款准备金是控制货币供给量的有效工具,法定准备金率不断上升,就可以紧缩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等闲置资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也会对货币乘数产生影响进而缩减货币供给量。从这个角度讲提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调整货币供给量最有效。从使用环境上看,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整对金融市场发展的程度要求较低,也符合我国国情。对比再贷款政策工具,在1994年之前再贷款是我国基础货币投放和回笼的主要渠道,后来由于基础贷币投放及回笼主渠道的改变和商业银行再贷款的倒逼机制,影响了再贷款的力度,所以减少了应用。众所周知,想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良好的调控效果,要求很好的市场发展程度。现今,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等,都把公开市场业务作为常规工具,但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程度而言并不适用。因此,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常规工具是合理的,我们看到最多的也是法定存款准备率的调整。

正是因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目前我国最常规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的调整不论在力度和频度上,都引起各方关注。从通货膨胀较为严重的2007年统计,2007年10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高达14.5%,创20多年来新高。据统计估算,2007年通过调整准备金率累计提高5.5个百分点,加上10月23日开始面向各类金融机构推出的特种存款,央行锁定存款类金融机构的资金应当在2万亿元以上。2008年上半年,中央银行为对冲多余流动性,继续于1月25日、3月25日、4月25日和5月20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各0.5个百分点;于6月7日,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于6月15日和6月25日分别按照0.5个百分点缴纳,从而一般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达到了17.5%。

但是,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经济危机的蔓延,中央银行对存款准备金率又再次调整:从2008年9月15口起,中央银行开始对存款准备金率进行下调。此番调整的三周后,央行又再次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这次下调具有重要的政策信号意义:从紧货币政策己宣告终结。如果说上次两率齐降后,对于未来货币政策的方向存在争议,那么短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