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新村运动

合集下载

最新-浅论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精品

最新-浅论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精品

浅论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1文章标题:浅论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30多年,韩国为解决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和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开展轰轰烈烈的新村运动,实现了一个发展中国家农村的跨越式、超常规的发展,实现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步提高。

这一运动早已跨出国界,受到联合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关注,有130多个国家先后前去访问、学习、考察和取经。

分析和研究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和做法,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韩国新村运动发起的背景韩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多山国家,人均耕地仅有06亩。

上个世纪中叶,处于日本30年的殖民统治和3年朝鲜战争之后的韩国,千疮百孔,经济社会发展十分落后,广大农村尤其贫穷。

“住草房,点油灯,吃两顿饭”,是整个60年代韩国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全国250万农户中80住茅草房,只有20的农户通电,5万个自然村只有60通汽车。

1962年,韩国人均仅为82美元,农业增加值占的43,农业劳动力占就业总人口的63。

1962-1971年,韩国政府连续实施了两个经济发展的5年计划,确立了出口导向的战略,重点扶持产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然而却造成了工农、城乡发展严重失调的局面。

这期间,平均经济增长率接近10,其中农业部门的年均增长率只有37,非农业部门则高达179。

乡村部门的低就业率、低劳动生产率、低增长率,导致了城乡之间巨大收入差距的存在。

1969年,韩国农户的家庭收入只是城市工薪阶层家庭收入的65,致使农村人口大批外流,社会矛盾日益加剧。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1970年开始,朴正熙领导的韩国政府启动了新村运动。

韩国新村运动的实践新村运动的10年是以“三农”问题为中心展开的,后来逐渐扩展到全国各条战线。

新村运动通过改变农村面貌,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民思想素质,培养勤勉、自助、协同、奉献的新农民来促进农村综合发展。

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与教训

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与教训

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与教训1.新村运动的背景与动因韩国的“新村运动”,由朴正熙总统在1970 年发起,主要是在政府的主导下,以“勤奋、自助、合作“为宗旨,旨在改变韩国当时农村落后面貌的一场农村运动。

政治因素:朴正熙通过1961年的军事政变上台后,急需通过政治改革和大力发展经济来证明自己领导的政府的合法性。

城市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同时,需要对农村地域开发来赢得农村居民对其政权的支持。

经济因素:城市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社会因素:农村人口老龄化、妇女化现象严重社会保障落后:医疗、保险、社会福利等方面城乡差距大。

2.新村运动过程简介基础设施建设阶段(1971-1973):改善生活环境工程,重点是拓宽村内道路,开设户外洗衣设施,将传统的屋顶、围墙、厨房、厕所更换成更耐用、更现代的设施:1970年11月到1971年7月,韩政府为全国3.5 万个村每村分配335袋水泥,要求开展政府拟定的20个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换房顶,修整村内小巷,建公共澡堂、公共洗衣处、公共饮水设施,绿化荒山,改善厨房、厕所,修筑围墙、公路,改良作物、蔬果、畜禽品种等。

)。

由中央内务部直接领导和组织实施,建立了全国性组织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并形成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网络,同时建设新村运动中央研修院,培养大批新村指导员。

扩散阶段(1974-1976):新村运动向城镇扩大,出现了工厂新村运动、公司新村运动、学校新村运动、街道新村运动等形式,演化成了全国性的现代化建设活动。

新村建设重点从基础阶段的改善农民居住生活条件发展为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修建村民会馆和自来水设施,以及生产公用设施,新建住房,发展多种经营。

着力帮农民增加收入:调整种植业结构,政府在财政和技术上支持开发21 种经济作物,在山区发展牧业、造经济林;推广农业技术,广泛普及高产水稻新品种“统一稻”。

新村教育,推广科技知识充实提高阶段(1977-1980):政府重点鼓励农民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和水产品加工业与特产农业,并积极推动农村保险业发展。

考察韩国新村运动报告.pdf

考察韩国新村运动报告.pdf

韩国的新村运动在推动韩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肯定与好评。

那么,新村运动的经验到底是什么?我们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应当如何借鉴这些经验?结合这些问题,4月16日至20日,我们胶南市赴韩国学习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全体成员到位于京畿道城南市的韩国中央研修院、农村振兴厅、农村公社及示范村、哈哪罗超市就新村运动情况进行了理论学习和实地考察,并与有关的教授学者结合中国现状进行了讨论,现将有关学习情况及对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体会报告如下。

一、韩国新村运动的背景、做法、成果及存在问题 (一)新农村开始的背景。

韩国新村运动起源于农民自己的创造。

在上世纪50、60年代,韩国因南北战争和秩序混乱等原因,经济发展处于瘫痪状态,人均GDP不足100美元,农村人口占到80%。

直到70年代,韩国农村80%的农民住的是茅草房,70%的农户点的是煤油灯,一些群众吃不饱,甚至于靠草根来维持生活,是世界上最贫穷的的国家之一。

在60年代遇到大灾之后,一些村子的群众为了过好日子,自发组织起来维修通往乡村的公路。

当时的总统朴正熙在视察工作中发现这些典型后,产生了开展新乡村运动的想法。

开始时由政府向全国3.2万个村子每村发放335袋水泥,要求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有一半的村庄利用这些水泥集体整修了村庄、房屋、灶台、水井等,还有的村庄将水泥分给了各家各户,也有三分之一的村子水泥被浪费,政府在检查的基础上,对做得好的村子增发了500袋水泥和1吨钢筋。

政府通过差别支援,倡导自立精神,帮助穷困村的群众向富裕村发展,促进了新村运动的全面开展。

当过小学老师的朴正熙总统亲自将“勤勉、自助、协同”确立为新村运动精神,并且谱写了《新村之歌》。

歌中唱到:“清晨钟声响起来,新的一天开始了。

你我咱们快起来,建设我们的新村。

美好家园咱新村,以我们力量造起来。

”还设计制作了有三片绿色叶子、黄色背景的新村运动旗帜和徽章,有新村指导者标志服装。

韩国新村运动

韩国新村运动

韩国新村运动韩国新村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朝鲜战争后的一场重要的社会变革运动。

该运动涌现在韩国新村地区,被认为是韩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本文将从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韩国新村运动。

韩国新村运动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朝鲜战争后的韩国社会。

战后韩国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社会经济困难重重。

为了重建国家,政府推行了以经济工业为中心的发展战略。

然而,这一发展战略使得韩国城市化进程过于急促,导致城市的环境污染、社会不公等问题凸显。

作为反应,韩国新村运动崛起。

韩国新村运动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自愿者、学生以及社区居民等参与者,在农村地区开展环境整治、社会服务和文化交流等活动。

他们通过种树、搞环保、做义工等方式,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推动社会进步。

这些活动不仅改善了韩国城乡环境,还加强了社区凝聚力,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

同时,韩国新村运动还倡导了一种简朴、环保的生活方式,引领了一种新的社会价值观。

韩国新村运动的影响深远。

首先,该运动促进了韩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农村地区的居民和城市居民之间的距离缩短,增进了相互理解和合作。

其次,韩国新村运动推动了环保意识的提高。

通过环保活动,人们更加关注环境保护,提倡绿色生活。

此外,韩国新村运动还对年轻一代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总之,韩国新村运动是一场积极向上的社会变革运动。

通过环境整治、社会服务和文化交流等活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场运动不仅改善了韩国城乡环境,促进了社区凝聚力的提升,还推动了环保意识的普及。

最终,韩国新村运动对韩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韩国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韩国新农村运动考察报告与思考

韩国新农村运动考察报告与思考

韩国新农村运动考察报告与思考韩国作为一个发达国家,其农村发展模式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韩国新农村运动在农村振兴与农民生活改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引发了广泛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

本文将对韩国新农村运动进行考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和探讨。

一、韩国新农村运动的背景韩国的农村一直面临着人口流失、农业发展滞后、农民生活水平低下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韩国政府于2004年启动了新农村运动。

该运动以农村为中心,通过提供资金支持、政策优惠和技术指导等多种手段,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民生活。

二、韩国新农村运动的特点1. 多元化经营模式:韩国新农村运动倡导多元化经营,鼓励农户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发展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农村休闲等产业,实现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2. 强化农民组织:韩国新农村运动注重促进农民组织的发展和壮大,通过培养农民社区组织和经济合作社等形式,增强农民的凝聚力和自主权,使其能够更好地参与农村经济的决策和管理。

3. 提供全方位支持:韩国新农村运动向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包括财政资金、农业技术培训、市场推广等。

政府还设立了农村发展基金,用于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创业。

三、韩国新农村运动的成果和启示韩国新农村运动开展多年来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首先,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许多农村地区实现了农民收入的大幅提升。

其次,农村社区环境得到了改善,乡村旅游和休闲业的发展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再次,农民组织得到了推进,农民在农村经济管理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韩国新农村运动的经验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具有启示意义。

首先,要思考农村经济发展的多元化模式,将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要注重农民组织的培育和发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自主性,增强农民参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后,政府要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包括资金支持、技术培训、市场推广等,为农民创造更好的经营环境和条件。

韩国新村运动

韩国新村运动

韩国新村运动在上个世纪70代初,韩国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调,城市居民和农民的年平均收入水平差距拉大,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严重,农村人口的大量无序迁移等带来了诸多的城市问题和社会难题。

韩国政府开始实施“新村运动”,其主要做法:一是在“新村运动”发展初期主要采用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由政府通过对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新村项目开发和工程建设、新村教育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来扩大内需,消化过剩的产能,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充分调动了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二是在“新村运动”发展中期采取政府培育、社会跟进的发展模式,政府把工作重点转移到鼓励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特色农业、农村保险业以及农协组织的建设上来,逐步培育社会发展实体,为今后国民自我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是在“新村运动”发展的后期逐步转入国民主导型发展模式,让既具有客观生存与发展规律又有助于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的机构,如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育机构、农村经济研究等组织机构在新农村运动中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只是通过制定规划、协调、服务,运用财政、服务等手段,为国民的自我发展创造更有利的环境。

韩国新村运动的发展历程韩国政府在组织实施新村运动的过程中,制定了阶段性目标,至今已开展30年,取得了超出预期目标的效果,实现了一个发展中国家跨越式、超常规发展的模式。

基础建设阶段(1971~1973年):目标是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如改善厨房、屋顶、厕所,修筑围墙、公路、公用洗衣场,改良作物、蔬果、畜禽品种等。

自1970年冬季开始,政府无偿提供水泥、钢筋等物资,激发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勤勉、自助、协同精神。

由中央内务部直接领导和组织实施,建立了全国性组织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并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网络,同时建立新村运动中央研修院,培养大批新村指导员。

新村运动经过基础建设阶段,初步改变了农村的生活居住条件,引起了广大农民的共鸣,调动了他们立足家乡、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妇女也开始参与各种社会活动。

韩国新村运动及其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韩国新村运动及其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4.农业高等教育资源保护工程实施这一工程,一是政府要从政策和资金两个方面建立起服务的“动力机制”。

政府要充分运用拨款、筹款的手段,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

对面向农村服务的高等学校给予政策倾斜,在拨款和贷款方面给以优惠政策,并建立起有利于“为农服务”的拨款机制,与“为农服务”有关的学校、专业及科研课题将获得较多的财政拨款,从而引导高校重视和主动通向农村。

二是建立新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把高等教育为农服务作为核心指标纳入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将评价结果与财政支持、计划调控和重点建设项目挂钩。

实现高等教育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任重而道远,肩负着重大的使命,高等教育只有不断地改革,才能完成使命并获得发展。

韩国新村运动及其教育给我们的启示辽宁教育研究院 宁安生 一、韩国新村运动简况 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农业间、城乡间协调发展,是一个普遍性的趋势。

不顺应这种趋势,就可能引发各种社会矛盾,制约社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

韩国新村运动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开展的。

韩国新村运动发起于20世纪70年代。

由于韩国政府在1962年至1971年间实施了第一、二个经济发展5年计划,重点扶持产业发展和扩大出口,使此间的工业发展速度超快于农业发展速度,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调。

其发展速度之差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2.5个百分点扩大到8个百分点。

同时,城乡居民间的年平均收入也拉大差距。

由于以上原因,加上韩国农村山多、可耕种地少,农民平均收入相对过低,导致农村人口大量无序地向城市迁移,带来诸多的城市问题和社会问题。

如农村青壮劳动力缺乏、农业后继无人以及农业机械化的滞后发展等。

为解决上述问题,韩国政府在实施第三个5年计划时,将“工业农业的均衡发展”、“农水产经济的开发”,放在经济发展三大目标之首。

在1970年发起了“新村运动”,设计实施一系列开发项目,以政府支持、农民自主和项目开发为基本动力和纽带,带动农民自发开展建设家乡活动。

新农村运动——精选推荐

新农村运动——精选推荐

一、简介韩国新农村运动始于70年代初,是由韩国领导人亲自倡导,政府强力推动、全体国民自发参与的一场改革农业、改变农村、改造农民的运动。

几十年前,韩国在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时,也面临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衡的问题。

韩国政府和学者们基于国情和农情,经过科学论证,组织实施了新农村运动建设与发展运动,把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和国家伦理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一个资本主义体制和发展中的国家成功实现了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而这些做法对我们目前研究“三农”问题不无借鉴意义——韩国“新农村运动”的启迪:激发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创造力,缩小城乡工农差距。

二、新农村运动的背景、发起过程、主要内容和社会效益(一) 、新农村运动的背景韩国山多,耕地只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2%,平均每户只有1公顷多,人口密度很大。

由于人口对有限国土面积的压力日益增大,从而导致地价不断上涨,这种现象尤以城市近郊最为显著。

此外,韩国资源匮乏,只有劳动力资源。

基于这种国情,韩国的决策者们一致认为,依靠人力资源开发发展经济是韩国得以快速、持续发展的惟一途径。

人才资本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有两项至关重要:一是国民的科技水平;二是国民的生活伦理水平。

1945年韩国光复后,韩国的科技水平日益提高,为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经济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是,韩国国民的生活伦理水平严重滞后于经济、科技的发展速度。

毁灭性的朝鲜战争,加上长年的政治动乱,以及循环往复的通货膨胀严重的破坏了韩国国民勤俭节约、互相信任的良好社会风尚和民风民俗。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工农业发展、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严重失衡,暴发户和贫困户之间矛盾加剧,社会分配不公,加上社会不断动荡。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大批农村年轻人纷纷涌入大城市,一次又一次冲击着农村原有的传统文化、伦理和秩序。

一到政界选举之际,政治家们为了增加选票,提出很多不能兑现的口号作为政治资本,腐蚀了农民健康、淳朴、自助、自立精神。

韩国新村运动

韩国新村运动
韩国前总理、“新村运动”中央会会长李寿成认为,搞任何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要有载体,否则大家只能空谈而不会有实际行动。“新村运动”便是提高国民道德水准、文明程度和社会凝聚力的良好载体。人们参加“新村运动”,不仅能改变农村和国家的面貌,更能提高社会整体的思想道德水准。的确,韩国的“新村运动”既是农村城市化的动力,也是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润滑剂。
(五)强化对新村运动的教育与指导。韩国学者认为,要想把政府的意图长期、正确地贯彻实施下去,变成全体国民的自觉行为,就必须加强新村教育,教育全体国民树立勤勉、自助、协同、自立精神的民主市民意识。1972年,韩国政府成立了中央研修院,1990年,该院正式定名为“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中央研修院”。新村运动初期,新村教育比较注重对社会各阶层的核心骨干人员和中坚农民的培训,如举办过骨干农民培训班、新村指导员班、农协组合长班、农协管理干部班、妇女指导员班、土地改良组合长班、水产团体干部班、农村教育骨干人员班等共二十四种培训班,通过集体住宿、集中讨论、生活教育等三个环节达到教育目的,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地区开发、意识革新、经营革新、青少年教育等七个方面,到1995年,各层次的新村教育共培训了34.2万多人次。中央研修院通过新村教育,培养了一大批献身于国家经济发展的社会骨干,为推动韩国加入世界发达、文明国家的行列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实施农村经济、文化全方位的建设战略。新村运动初期,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项目开发和建设工程上,如改善农村公路、农民住宅,实施农村电气化,农村自来水改造等,这些项目和工程的实施改变了农村面貌,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得到村民的拥护和称赞。随着新村运动的深入开展,政府推进新村运动的工作重点放在推广高产水稻品种,鼓励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区域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多种经营,并积极推动农村保险、金融的发展。同时,为推动乡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修建了村民会馆、敬老院、读书室、运动场、娱乐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农村文化设施,通过举办文艺活动、各类培训来启发村民们的勤勉、自助、协同、奉献精神。

考察韩国新村运动报告3篇

考察韩国新村运动报告3篇

考察韩国新村运动报告3篇考察韩国新村运动报告第1篇韩国的新村运动在推动韩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肯定与好评。

那么,新村运动的经验到底是什么?我们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应当如何借鉴这些经验?结合这些问题,4月16日至20日,我们胶南市赴韩国学习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全体成员到位于京畿道城南市的韩国中央研修院、农村振兴厅、农村公社及示范村、哈哪罗超市就新村运动情况进行了理论学习和实地考察,并与有关的教授学者结合中国现状进行了讨论,现将有关学习情况及对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体会报告如下。

一、韩国新村运动的背景、做法、成果及存在问题(一)新农村开始的背景。

韩国新村运动起源于农民自己的创造。

在上世纪50、60年代,韩国因南北战争和秩序混乱等原因,经济发展处于瘫痪状态,人均GDP不足100美元,农村人口占到80%。

直到70年代,韩国农村80%的农民住的是茅草房,70%的农户点的是煤油灯,一些群众吃不饱,甚至于靠草根来维持生活,是世界上最贫穷的的国家之一。

在60年代遇到大灾之后,一些村子的群众为了过好日子,自发组织起来维修通往乡村的公路。

当时的总统朴正熙在视察工作中发现这些典型后,产生了开展新乡村运动的想法。

开始时由政府向全国3.2万个村子每村发放335袋水泥,要求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有一半的村庄利用这些水泥集体整修了村庄、房屋、灶台、水井等,还有的村庄将水泥分给了各家各户,也有三分之一的村子水泥被浪费,政府在检查的基础上,对做得好的村子增发了500袋水泥和1吨钢筋。

政府通过差别支援,倡导自立精神,帮助穷困村的群众向富裕村发展,促进了新村运动的全面开展。

当过小学老师的朴正熙总统亲自将"勤勉、自助、协同"确立为新村运动精神,并且谱写了《新村之歌》。

歌中唱到:"清晨钟声响起来,新的一天开始了。

你我咱们快起来,建设我们的新村。

美好家园咱新村,以我们力量造起来。

韩国新村运动历史背景及发展简介讲解

韩国新村运动历史背景及发展简介讲解

韩国“新村运动”历史背景及发展简介从1970年到1982年,韩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新村运动”。

这项运动起源于农村,旨在改变农村环境,提高农民收入的运动为提高韩国农民水平,推动农村全面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新村运动”定义韩国的“新村运动”是指在政府援助下,地方农民通过自助、协作开展各项活动提高自身收入,整顿生产基础,改善生活环境,提高农民意识,活跃集体生活,从而全面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地区开发运动。

二、“新村运动”的原型韩国总统前总统朴正熙在考察庆尚北道清道郡一村庄时发现,该村农民自发组织起来,修缮村内桥梁和道路,改变村庄环境,当地农民呈现出蓬勃向上的生活态度。

朴进尔设想如果在全国农村开展这种建设运动,韩国农村地区会有很大改观。

在1970年4月召开的地方长官会议上,韩国政府正式提出了建设新农村运动,简称“新村运动”。

三、“新农村运动”发展简况(一)背景1945 年韩国光复后, 科技水平的提高推动了经济高速发展。

上世纪60年代后,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过程, 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拉大, 贫富矛盾加剧, 社会分配不公, 官员腐败,学潮频繁。

韩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取得成功, 随着国际交流扩大, 科学技术频繁引进, 国内经济结构出现失调; 而国民伦理道德, 无法用金钱购买也无法引进, 只能靠自己的力量调整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同时, 政府有了雄厚的财力, 有能力支持农村建设, 客观的需要和实际可行, 催生了“新农村运动”。

“新农村运动”中设计实施了一系列农村开发项目, 围绕这些项目开发, 由政府支持、农民自主的家乡建设活动发动起来。

政府向全国所有村庄每村免费发放水泥400 袋, 平均每户4 袋水泥, 并规定只能用于修建桥梁、公共浴池、洗衣场、修筑河堤、村级公路、改善饮水条件和房屋等公共事业, 不得他用。

当年全国35000 个村中近半数村庄表现积极, 完全出乎政府预期。

1971 年, 政府进行了一项调查,根据实际表现把各村分成三类, 成绩最佳为自足村, 表现一般为自助村, 表现最差的为基础村。

韩国新村运动的做法和启示

韩国新村运动的做法和启示

韩国新村运动的做法和启示韩国新村运动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是由总统亲自倡导、政府强力推动、全体国民参与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农业、改变农村、改造农民的大变革运动。

一、韩国新村运动的基本历程(一)历史背景。

60年代中期,韩国实施出口工业战略,在美国等国家的支持下,工业原始积累初具规模。

但农业落后,农民贫穷,工农脱节,城乡差距拉大,贫富差别悬殊。

人均国民收入只有85美元,农业劳动力占就业总人口的63%。

“住草屋,点油灯,吃两顿饭”是当时韩国农民的真实写照。

60年代末,80%的农户住茅草房,50%的村庄无法进汽车,20%的农户通电,80%的农民不能温饱,农民意识消极懒惰。

(二)战略转变。

1970年开始,朴正熙政府开始倡导“新村运动”,把实施“工农业均衡发展”放在首要地位,逐步实施了由先工业化发展战略,向工农并行发展战略的转变。

主要采取农村开发战略和精神开发战略与公民运动相结合,逐步实现了生活条件、居住环境的改变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国民精神也得到了极大提高。

(三)发展过程。

1970-1980年为启动推进阶段。

目标是改善农民生活生产条件,改屋顶、改厨房、改厕所、打水井、架桥修路等。

政府无偿提供部分水泥、钢筋等物资,激发村庄和农民自主建设的积极性和勤勉、自助、协作精神。

建立新村运动协会,形成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网络,并且建立新村运动研修院,大批培养新村指导员。

在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着力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1974年农民整体脱贫,城乡差距缩小。

1980-1990年为加速建设阶段。

大幅度调整新村运动的政策和措施,建立和完善全国性新村运动民间组织。

政府通过规划、协调、服务,提供必要的财政、物质、技术支持,着重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加工业,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强化民间青年会、老人会和妇女会的自助合作精神。

1988年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已接近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准。

1990年以后为全面发展阶段。

城市繁荣发展逐步向农村扩散,新村运动带有鲜明的社区文明建设与经济开发特征。

韩国的新村运动

韩国的新村运动

韩国的新村运动
韩国的新村运动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场旨在改善农村居民
生活条件,促进农村发展的社会运动。

在当时的韩国,农村生活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许多农民生活在贫困和落后的环境中。

为了改变
这种状况,新村运动迅速兴起并得到政府的支持。

新村运动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农村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教育等
措施,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

在新村运动中,政府设
立了相关机构,投入资金和技术支持,积极推动农村改革和发展。

同时,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新村运动中,提供支持和帮助。

随着新村运动的深入发展,韩国农村的面貌得到了彻底改变。

农村
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学校、医院、道路等设施日益完善,农
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提升。

同时,农民也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培训,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和技能,逐渐脱离了贫困状态。

除了带来经济效益,新村运动还为韩国的农村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

许多新村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注重保护传统文化和历史遗迹,打造了
具有地方特色和人文底蕴的宜居环境。

这不仅促进了农村旅游业的发展,也使农村成为了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场所。

综上所述,韩国的新村运动是一场有益于农村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
要社会运动。

通过政府、社会和农民的共同努力,新村运动改善了农
民的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韩国的文化传统。

新村运动的成功经验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具有借鉴意义,为构建
美好乡村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韩国新村运动

韩国新村运动

韩国新村运动韩国新村运动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是由总统亲自倡导、政府强力推动、全体国民参与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农业、改变农村、改造农民的大变革运动。

一、历史背景从政治角度看, 近代以来韩国韩国政治一直处于动荡之中, 社会秩序混乱, 腐败盛行。

1961 年朴正熙领导的军事政变的成功为韩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机遇,为了建立稳定政治秩序, 必须发展经济, 改变农村地区的极端贫困状况。

从经济角度看, 韩国长期贫穷落后,人多地少。

60年代中期,韩国实施出口工业战略,在美国等国家的支持下,工业原始积累初具规模。

但相比之下, 农业则落后了许多, 城乡发展严重失衡, 社会矛盾加剧, 广大农民面临绝境。

韩国农村的落后状况, 已经成为韩国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从社会角度看, 当时韩国农村的生活条件非常差。

改善生活环境、缩小城乡差距成为韩国农村发展的重要要求。

二、发展进程在韩国新村运动的30 年中, 政府制定具体的阶段性目标, 其发展进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1) 基础建设阶段( 1971~1973 年) 。

这一阶段目标是改善农民居住条件, 政府无偿提供水泥、钢筋等物资, 激发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并且建设一些新村建设协会, 推动新村运动, 政府还派新村指导员以进行协调领导工作。

( 2) 扩散阶段( 1974~1976 年) 。

这一阶段, 新村运动迅速向城镇扩大, 成为全国性的现代化建设活动。

同时, 政府派人到新农村进行科技文化推广活动, 帮助农民增收。

( 3) 充实和提高阶段( 1977~1980 年) 。

这一阶段, 随着城乡差距的逐步缩小, 政府推进新村运动的重点放在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和特色农业方面, 更加注重活动内涵和社会实效。

( 4) 国民自发运动阶段( 1981~1988 年) 。

这一阶段, 政府大幅度调整了有关新村运动的政策和措施, 建立和完善全国性的新村运动民间组织, 培训、宣传工作由这些组织来承担, 政府只是宏观规划和引导。

韩国新村运动研究

韩国新村运动研究

在当今社会中,新村运动的历史进程和价值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为未 来的农村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感谢观看
韩国新村运动始于1970年代初,当时韩国正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 的关键时期。尽管经济快速增长,但农村地区的发展仍然滞后,农民生活条件艰 苦。为了改善农村状况,韩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农村发展计划,其中包括新村运 动。这一运动由时任韩国总统朴槿惠的母亲、韩国著名女士郑在淑发起,迅速在 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
3、乡村工业发展
新村运动期间,政府鼓励农民在农村地区发展工业,以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 和工业化。农民们纷纷创立小型工业企业,如农产品加工厂、家庭作坊和手工艺 品生产车间等。这些企业的兴起为当地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带动了乡村经济的 发展。
4、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
新村运动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政府增加了对农村教育的投 入,建设了大量乡村学校和图书馆,提高了乡村教师待遇,鼓励青年教师到农村 任教。此外,政府还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加强乡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与弘扬。
三、内容展开
1、基础设施改善
新村运动初期,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修建了许多公路、桥梁 和水利设施,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例如,政府实施了“百万人修路计 划”,修建了大量农村道路,方便了农民出行和农产品运输。
2、农业现代化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政府大力推广农业现代化技术,包括良种培育、化 肥使用、农业机械化和灌溉系统建设等。这些措施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和农民 收入水平,推动了韩国农业的发展。
二、主题分析1、新村运动兴 Nhomakorabea的原因韩国新村运动的兴起主要源于内部和外部两个因素。内部因素包括农村基础 设施落后、生产效率低下以及农民生活质量差等。外部因素则是受到国际形势的 影响,如联合国粮食组织对韩国农村发展的和援助,以及“亚洲四小龙”的经济 起飞经验等。

韩国新村运动的发展与启示(一)

韩国新村运动的发展与启示(一)

韩国新村运动的发展与启示(一)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起飞以前,经济发展缓慢,一直是落后的农业国。

自1962年开始实施第一和第二个五年计划以后,劳动密集型和出口导向型产业的经济发展战略获得了巨大成功。

但在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时,也出现了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衡的问题。

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低下被认为是导致农业增长缓慢的根本原因。

韩国政府发现,农业发展缓慢已经制约了工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因此决定对农村进行全面扶持和改造。

在第三个五年计划中,韩国提出了“农渔村经济的革新开发计划”,即“新村运动”(SaemaulUndong)。

其基本目标是促进农民树立“勤劳、自助、合作”精神,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发展农业,提高农渔民的生活水平。

一、韩国新村运动五个阶段的具体内容和特点韩国新村运动从兴起到今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每个阶段国民人均收入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实现了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跨越式、超常规发展,其五个阶段的具体内容和特点为:1.基础建设阶段(1970—1973)。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

运动开始的前8个月里,韩国政府为每个村庄免费提供300袋水泥,用于村里公共事业,修筑村级公路、修建桥梁、公共浴池、修筑河堤、改善饮水条件等。

1972年活动事项扩大到改善农村的发展条件、精神教养和增加收入三个方面,但重点仍是改善生产和生活环境。

由中央内务部直接领导和组织实施,建立了全国性组织“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网络,同时建立新村运动中央研修院,培养大批新村指导员。

农民人均收入从1970年的257美元增加到1973年的375美元。

2.拓展阶段(1974-1976)。

此时新村运动进入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的全面发展阶段。

政府推出增加农、渔民收入计划,支持农村调整农业结构,推广良种和先进技术,鼓励发展农业的专业化经营和合作生产,积极寻求农业外的收入来源等。

同时新村建设的重点从改善农民居住生活条件发展为改善和提高农村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农村社区的自立能力。

韩国新村运动历史背景及发展简介讲解

韩国新村运动历史背景及发展简介讲解

韩国“新村运动”历史背景及发展简介从1970年到1982年,韩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新村运动”。

这项运动起源于农村,旨在改变农村环境,提高农民收入的运动为提高韩国农民水平,推动农村全面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新村运动”定义韩国的“新村运动”是指在政府援助下,地方农民通过自助、协作开展各项活动提高自身收入,整顿生产基础,改善生活环境,提高农民意识,活跃集体生活,从而全面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地区开发运动。

二、“新村运动”的原型韩国总统前总统朴正熙在考察庆尚北道清道郡一村庄时发现,该村农民自发组织起来,修缮村内桥梁和道路,改变村庄环境,当地农民呈现出蓬勃向上的生活态度。

朴进尔设想如果在全国农村开展这种建设运动,韩国农村地区会有很大改观。

在1970年4月召开的地方长官会议上,韩国政府正式提出了建设新农村运动,简称“新村运动”。

三、“新农村运动”发展简况(一)背景1945 年韩国光复后, 科技水平的提高推动了经济高速发展。

上世纪60年代后,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过程, 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拉大, 贫富矛盾加剧, 社会分配不公, 官员腐败,学潮频繁。

韩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取得成功, 随着国际交流扩大, 科学技术频繁引进, 国内经济结构出现失调; 而国民伦理道德, 无法用金钱购买也无法引进, 只能靠自己的力量调整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同时, 政府有了雄厚的财力, 有能力支持农村建设, 客观的需要和实际可行, 催生了“新农村运动”。

“新农村运动”中设计实施了一系列农村开发项目, 围绕这些项目开发, 由政府支持、农民自主的家乡建设活动发动起来。

政府向全国所有村庄每村免费发放水泥400 袋, 平均每户4 袋水泥, 并规定只能用于修建桥梁、公共浴池、洗衣场、修筑河堤、村级公路、改善饮水条件和房屋等公共事业, 不得他用。

当年全国35000 个村中近半数村庄表现积极, 完全出乎政府预期。

1971 年, 政府进行了一项调查,根据实际表现把各村分成三类, 成绩最佳为自足村, 表现一般为自助村, 表现最差的为基础村。

考察韩国新村运动报告

考察韩国新村运动报告

考察韩国新村运动报告近年来,韩国新村运动备受关注,这场运动致力于通过建设新的城市和社区,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环境。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场运动的背景、特点和影响,本文将对韩国新村运动进行考察和分析。

一、运动背景韩国新村运动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韩国的城市和社区面临着严重的基础设施和环境问题。

长期的战争和过度的工业化,使得城市、社区的环境极为恶劣,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政府开始实施新村运动,将人们从城市转移到新建的社区。

运动的目的是通过优化城市规划、提高环境质量、改善生活条件,以及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

二、运动特点1.创新城市规划:韩国新村运动采用了全新的城市规划理念,通过科技和现代化手段,建立了更加高效、舒适、安全和生态化的城市。

例如,新村运动提倡多层次建筑,将不同的功能分层,使城市空间更加合理和有序;新村中各种公共设施、交通运输系统的建设也大有改善,使得居民出行更加便利和快速。

2.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新村运动以人为本,注重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政府通过建设更多的豪华住宅、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医疗条件、改善城市环境和交通状况,使得居民的生活更加舒适和自由,同时也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3.注重环境保护:环境问题是韩国新村运动的一个关键点。

运动中政府加大了环保投入,通过改善空气和水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垃圾处理效率等手段,让新村的环境变得更加清洁、安全和宜居。

三、运动影响1.改善城市环境和生态趋势:新村运动给韩国城市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一方面大大改善了城市环境,另一方面,新城市以低碳、环保为特点,更加注重生态平衡。

因此,韩国成为了一个维护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国家。

2.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韩国成为了世界上一个最具发展潜力和生活水平的国家之一。

这与韩国新村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政府通过新村运动等措施,大力推进了城市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生活的美好。

3.创造了新的城市发展模式:韩国新村运动的成功,让全世界看到了一个新的城市发展模式。

韩国“新村运动”与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差异研究

韩国“新村运动”与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差异研究

韩国“新村运动”与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差异研究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地区的发展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提升农村地区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各国都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和措施。

本文将重点研究韩国的“新村运动”和中国的新农村建设这两种不同的农村发展模式,并分析它们的差异和共同点。

一、背景和历史1. 韩国“新村运动”韩国的“新村运动”始于20世纪60年代,该运动旨在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该运动以政府为主导,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供教育和医疗服务、推动农业技术创新等手段来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

2. 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国的新农村建设起步较晚,始于21世纪初。

该政策旨在通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途径,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

相比于韩国的“新村运动”,中国的新农村建设更加注重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二、差异比较在研究了韩国的“新村运动”和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之后,我们可以发现两者存在以下差异:1. 目标定位差异韩国的“新村运动”主要关注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活环境和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而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不仅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更加重视农业产业的发展,以提高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

2. 政府角色差异在韩国的“新村运动”中,政府起着主导作用,通过投资和政策引导,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

而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则更加注重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和农业产业的市场化发展。

3. 参与方式差异韩国的“新村运动”中,政府主导并动员了大量的农民参与其中,使农民成为决策的参与者。

而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中,除了政府主导,还充分发挥了农民合作组织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农业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吸纳农民参与农村发展。

4. 基础设施差异韩国的“新村运动”在推动农村发展中,较为注重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如道路、供水、排水等。

而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则更加注重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如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以促进农村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韩国的新村运动

韩国的新村运动

韩国的“新村运动”是什么?他的经验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什么积极意义上世纪60年代,韩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1962年人均GDP仅为82美元,农业增加值占GDP的43%,农业劳动力占就业人口的63%。

全国2 50万农户中80%住茅草房,只有20%的农户通电,5万个自然村只有60%通汽车。

“住草房、点油灯、吃两餐”是当时韩国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经过40多年的发展,到2004年,韩国人均GDP已跃升至1.4万美元,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实现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步提高。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韩国“新村运动”不无关系。

“村”——新村运动的基本单元韩国新村运动始于1971年初政府实施的一个实验性项目。

其内容很简单:政府向每个村免费提供335包水泥,让各村自行决定如何用它们来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

同时,政府也提出了十大建议性项目,但不要求强制执行。

有的村庄利用这些材料进行公共设施建设,如修建公共饮水设施、修路架桥等;有些村庄把水泥平分给农户让农户自行决定其用途,而有些农户则干脆把水泥拿到市场上卖了。

这一项目的实施也使政府坚信,政府的投入若要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必须有广大乡村民众的积极响应,因此必须加强对民众的“训导”,对他们进行“精神启蒙”。

于是,“精神启蒙”成为开展新村运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

新村运动的基本动员单元是村,所有新村运动项目都是在村级水平上开展的,因此,所有项目的工程规模也不超出一个村的范围。

有研究者指出了这种动员方式的优点,如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较高,因而容易处理和协调合作中的利益关系等问题,但其缺陷也很明显,即上不了大项目导致低水平重复和浪费,这在第二阶段的发展生产和提高收入项目方面体现得比较充分。

鉴于新村运动的基本单元是村,韩国政府根据各村在实验项目中利用政府投入的效率对其进行分级(全部村庄被分为3个等级,分别为自强村、自助村和基础村),由此决定政府今后对其“自助项目”的补贴水平,即政府通过项目补贴(包括贴息贷款)来鼓励先进和促进后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页/共12页
• 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在前面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改善农 村的生活环境,大力增加农民在农业以外的副业及销售方面的收入。
• 政府推进新村运动的重点放在鼓励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特产 农业上,积极推动农村保险业的发展。同时为推动乡村文化建设,为 广大农村提供各种建材支援农村的文化建设和农工开发区建设。 1977年3月大韩商工会议所成立工厂“新村运 动 ”,促进本部的发展。
背景综述:韩国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开展新村运动的?这么做的目
的是什么?
➢ 韩国在60年代迅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工农业 发展失去均衡,城乡差距扩大威胁可持续发展。
工农业发展失调 第一个经济开发五年计划(1962-1966)第一个五年计划 中工业发展速度为7.8%,而农业发展速度仅为5.3%;第 二个五年计划中工业发展速度为10.5%,农业发展速度为 2.5%;两者发展速度之差从2.5个百分点扩大到8个百分点。
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1962年的农户年平均收入是城市居民的71%,而1970年降 到61%。当时在全国的农村人口中,经营不足一公顷耕地 的农户占67%,他们的年平均收入还不到城市居民的50%。
第1页/共12页
农村人口大批流动 农村人口占全国的比例从1950年的70%降到1971年的46%。农村人口的大量
第6页/共12页
成果:物质和精神面貌
改善了农村的交通、住房和饮水条件,推动了电气化,增加了农户收 入,改变了农村地区的整体面貌。 促进了城市面貌的改善,适时有效地缓解了城市化发展带来的交通、 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工厂、企业的“新村运动”促进了经营合理化和现代化,提高生产效 率,推动企业成为国家产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 精神方面的成效:“新村运动”通过实实在在的项目开发以及精神启 蒙与各种培训、教育,激发了农民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培养了农民自 立自强的意识和开拓精神。 • 工厂、企业的“新村运动”激励着人们全心全意投入到经济建设当中, 通过三大秩序运动(精神秩序、行为秩序、环境秩序)为市民 自我约束、爱国敬业、提高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准做出了贡献。而且, 通过强调社会共同体意识,支援农村“新村运动”,社会各界形成了 相互支持与合作、同舟共济的良好氛围。
• 主要措施(1)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高产水稻品种(1973)

(2)政府保护“统一系”水稻价格,给予财政补贴

(3)部分村民改种经济作物,优化农业结构
(4)政府投资,扶持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农协组织迅速发展:70年代以来更多农民到农协金融机构储蓄。同
时农协提供农业生产基金,60年代中期70%来自政府或金融机构,70 年代比例缩小为25%。
• 勤奋·自助·合作 • 强调在自助基础上的勤奋和为着共同目标而进行的合作 • 这种精神是乡村社会进步和道德提升的推动力量
到了1972年,工作内容扩张到增收和精神启发,继而转变成“政府 主导”。 政府强化了各级公务员的职责,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组织领导体 系 [中央内务部(主管部门)-道(相当于省)-市郡(相当于县市)-面、邑(相 当于乡镇)],要求各级公务员责任到人,各负其责。
• 地方政府为了用好这些物质、设计了近20种建设项目,如修建桥梁、 公共浴池、洗衣场所、修筑河堤、改善饮水条件和房屋、
村级公路等。 • 改进旧有排污设施、农村电气化、兴建农村会馆
第4页/共12页
• 增加农民收入 目标:到1981年平均每户农民收入140万韩元
(约合3500美元)
• 1970年农户人均收入137美元,到1978年提高到649美元。
第8页/共12页
对新村运动的批评
• 农村和然有利于高效地推进国家政策,但不可 避免地产生不顾地区差异性一律强求的推进方式。更重要的是在这个 过程中官办会造成农村和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过度依赖。
• 新村运动并没有大规模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 1970年韩国城乡家庭收入比为1:0.84,到新村运动后期比例有所缩 小,到80年代又开始扩大。
第7页/共12页
新村运动深化:
• 1981-1988 • 在这一阶段,政府大幅度调整了有关新村运动的政策和措
施,建立和完善了全国性新村运动的民间组织新村运动中 央本部,培训形成全国性网络。工作改由民间组织来承担, 政府负责规划以及提供一些财政、技术支持及服务手段, 着重强调调整农业结构,进一步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 农村金融业,流通业,进一步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和文化 环境。 • 自我发展阶段1989年至今
• 为解决农村和社会问题,韩国政府的第三个五年计划(1972-1976) 把“工农业均衡发展”、“农水产经济的开发”放在经济发展目标之 首(另外两个是扩大出口、发展重化学)在此期间韩国政府投资20亿 美元启动农村地区的开发。
• 韩国政府有能力支持农业,缩小城乡差距。
第2页/共12页
• 新村运动的基本精神
• 政府主导导致农户负债严重:
在新村运动之初,大部分投资由普通居民来承担。1971年的居民负担比政府投 资多了两倍,1972年的居民负担增加到总投资的83.7%。1970-1980年农户平均 负债由1万6千韩元增加到34万韩元,增加21倍。为了引导村与村之间的竞争, 政府采取了“拣选支援”的战略。但随着政府主导作用的强化、农业生产基础 设施的完善及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等政策的实施,投资财源逐渐转变为政府承担。
无序迁移带来了诸多城市问题和社会问题。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弱质化,农 村后继无人,加上农业机械化发展滞后,导致部分农村地区的农业濒临崩溃 的边缘。
➢ 朴正熙总统的推动:由军事政变上台的朴正熙总统发起,朴正熙出生
于农民家庭,对改变当时韩国农民普遍住茅草屋,多数村庄还没有通电话的 状况有强烈的抱负和愿望。
第3页/共12页
具体内容:“新村运动”的具体措施及如何开展的
• 韩国新社区运动分三个阶段开展:
• 政府将工作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福利和改善环境上
• 1970年11月-1971年7月政府免费平均向全国33267(35000)个村每 村提供300袋水泥以及其他的建筑材料,条件是这些材料用于公共设 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