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阳市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整理录入:青峰弦月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的传统与其文化密不可分。离开了文化,无从寻觅和捉摸传统;没有了传统,也不成其为民族的文化。于是在许多著作、文章、报告中,常常看到“文化传统”“传统文化”的字样。但这些概念,往往交叉使用,内容含糊。特别是向读者提出任务,要大家来批判、继承传统的时候,更让人有无所适从之感。因为,至少从字面上看来,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并不一样。如果追究内容,则差别之大,几乎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别媲美。

传统文化的全称大概是传统的文化,落脚在文化。其内容是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或意识。例如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就是通常所谓的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带有过去的烙印;传统文化创成于祖先,带有民族的色彩。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在传统文化身上表现得最为鲜明。

各传统文化在其发生的当时,本是应运而生的,因而在历史上都起过积极作用。及至事过境迁,它们或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抱残守缺,固化为明日黄花和垢土。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也有的生不逢时,昙花一现。但是,不管它们内容的深浅、作用的大小、时间的久暂、空间的广狭,只要存在过,它们便都是传统文化。

文化传统的全称大概是文化的传统,落脚在传统。文化传统与传统之化不同。它不具有有形的实体,仿佛无所在,但却无所不在,既在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在一切现买文化之中,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文化传统是形而上的道,传统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离道。

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语言,从而就会有共同的心理状态。民族的每个成员,正是在这种共同生活中诞生、成长,通过这种语言来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形成意识,表达愿望。因而,生活对于他们就是一片园地,语言对于他们便是一种工具。在这种生活里不存在的现象和愿望,由这种生活道不出的方式和方法,用这种语言无法道出来的情感和思想,自不会成为这一民族的共同心理,纵或民族的某个或某些成员有时会酿出某些独特的心理,也往往由于禁忌、孤立等社会力量的威慑,不是迅速销声匿迹,便是陷于孤芳自赏的境地,很难挤进民族的共同圈子,除非有变化着的共同生活作后盾。唯有那些为这一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才能时刻得到鼓励和提倡,互相激荡,其道大行,成为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这样,日积月累,文化传统因此形成。

所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它限定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个人的意志自由,在这里没有多少绝对意义,正像肉体超不出皮肤一样,个人意志也超不出文化传统。但也正因如此,文化传统便成了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没有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民族如何存在,一个社会如何不涣散,一个国家如何不崩解。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从字面上,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的概念差别很大,在作品中往往交叉使用,所以内容含糊,让人有无所适从之感。

B.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忠孝观念等是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或意识,它们都是传统文化。

C.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创成于祖先,带有过去的烙印和民族的色彩。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在传统文化身上表现得最为鲜明。

D.传统文化应运而生,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虽然随时代变迁,它们的变化不同,但它们只要存在过,就都是传统文化。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传统出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它无所不在,是不死的民族魂。

B.生活和语言是每个民族成员的工具和园地,因为这些成员在共同生活中诞生、成长,认识世界、形成意识、表达愿望。

C.民族的某个或某些成员酿出的某些独特的心理,只有有变化着的共同生活作后盾,才能挤进民族的共

同圈子。

D.文化传统是为民族生活所孕育、熟悉、崇尚的心理,得到鼓励和提倡成为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日积月累形成的。

3.下列根据原文的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落脚在文化,它是形而下的器;文化传统落脚在传统,它是形而上的道;传统在文化中,文化又离不开传统。

B.在共同生活里存在的现象和愿望,由共同生活导出的方式和方法,用共同语言道出的情感和思想,会形成民族的共同心理。

C.文化传统限定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所以,个人的自由意志没有意义。

D.文化传统虽然是惰性力量,但它也是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没有它,民族就不存在,国家就会崩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为人长美色。陈涉起而王陈,使周市略定魏地,立魏咎为魏王,与秦军相攻于临济。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魏王以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

平遂至修武降汉,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否耳。且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顾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诸将乃不敢复言。

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韩信反。高帝用其奇计策,尽定楚地。还至雒阳,赦信以为淮阴侯,而与功臣剖符定封。于是与平剖符,世世勿绝,为户牖侯。平辞曰:“此非臣之功也。”上曰:“吾用先生谋计,战胜克敌,非功而何?”平曰:“非魏无知臣安得进?”上曰:“若子可谓不背本矣。”乃复赏魏无知。其后常以护军中尉从攻陈豨及黥布。凡六出奇计,辄益邑,凡六益封。奇计或颇秘,世莫能闻也。

孝惠帝六年,相国曹参卒,以陈平为左丞相。孝惠帝崩,吕太后立诸吕为王,陈平伪听之,及吕太后崩,平与太尉勃合谋,卒诛诸吕,立孝文皇帝,陈平本谋也。孝文帝二年,丞相陈平卒,谥为献侯。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4.下列对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或谗之,陈平亡去亡:逃跑

B.使为参乘,典护军典:掌管

C.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让:责问,责备

D.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游:游乐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陈平善于审时度势的一组是()

①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②人或谗之,陈平亡去

③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④平辞曰:“此非臣之功也。”

⑤吕太后立诸吕为王,陈平伪听之⑥平与太尉勃合谋,卒诛诸吕,立孝文皇帝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平寒门苦读,善于言辞。他年轻时家中贫穷,喜欢读书;在汉王军营中遭人诋毁,他不卑不亢,有理有节,以言辞说服汉王,得到任用。

B.陈平有识人之智,择木而栖。他曾效力于三个人,认为魏王不能采用自己的建议,项羽不能够信任人,只有汉王能任用人,最终投靠汉王。

C.陈平足智多谋,奇计迭出。他为高帝出谋划策,智擒韩信,平定楚地;他六出奇计,虽然有的不为世人所知,但共获得六次增加封地的奖赏。

D.陈平不忘旧恩,知恩图报。他通过魏无知求见汉王,得到汉王的任用;平定楚地有功受封赏,不忘魏无知当初的举荐,把赏赐给了魏无知。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