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变迁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 PPT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空间分布
最新 PPT
2空间分布
2.1中国北方潜在农牧交错带(基于气候指标)的空间分布格局
利用GIS技术,首先对气候因子面域化,即根据研究区内每个观测点气候数据,建立观 测数据的点状数据库;然后对点状数据进行空间插值分析,得到空间趋势面栅格图形数据。 在此基础上,应用栅格数据的叠置分析功能,获得中国北方潜在农牧交错带地理分布图。
利 用 ArcGIS 建 立 三 个 评 价 指 标 的 空 间 数 据 库 , 运 用 空 间 叠 置 分 析 , 选 择 降 水 量 300~450mm、降水年变率15~30%、干燥度为1.2~2.0的区域,实现中国北方潜在农牧交错带 的可视化表达。
最新 PPT
中国北方潜在农牧最交新错PP带T 地理分布图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变迁 及影响因素
最新 PPT
最新 PPT
最新 PPT
CONTANTS
1 定义 2 空间分布 3 历史上的时空变化 4 影响因素 5 小结
最新 PPT
1 定义
最新 PPT
1 定义
1953年,赵松乔从经济地理专业的角度首次提出“农牧过渡地带”这一概念,他明确指 出当时的察北、察盟和锡盟是一个农牧过渡地带。研究区从外长城到己有的集约农业地带 向北递变,依次为粗放农业区、定牧区、定牧游牧过渡区,至游牧区,年降水量400 mm左 右。
最新 PPT
4 影响因素
最新 PPT
4影响因素
影响农牧交错带进退的因素主要有二:自然气候变迁和人类活动。 历史时期,当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在农牧交错带一线对峙时,气候变化常常 成为引发社会动荡的“按钮”。气候转冷使得游牧民族的生存条件恶化,他们很 可能要以战争手段来获取新的生存空间,农牧交错带也因此随之南移。气候转暖 时,汉族政权开始采取强势态度,向北方长城沿线大量移民屯田,使得农牧交错 带北进。 因此根本上,历史上气候冷暖干湿的交替运行,左右着这一地区的土地利用 方式,同时又有力地影响了人类的文明史。但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往往是非常复 杂的,人类对农牧交错带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特别是明代中后期以来,人类 对农牧交错带的影响急剧上升,大大超过了气候因素。
汉初开垦的土地大规模沙化,南匈奴 归附,乌桓、鲜卑相继入塞,农牧交 错带北界向东南退缩
整个农牧交错带向东南移动
气候开始逐步转暖
农牧交错带开始北进
气候相对温暖
北方农耕重新繁荣,农牧交错带北移
气候转冷 寒冷期,1200年气温降至最低点 短暂的温暖后又转入严寒期
陇东、陕北、晋北转为牧区,契丹、 女真南下,农牧交错带南移
2空间分布
2.2中国北方实际农牧交错带(基于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格局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是在人类不断利用自然资源、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形成
的。 1994年吴传钧等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比例作为划分农牧交错带的标准,提
出在降水量300~600 mm范围内,耕地、草地、林地的面积比例为1:0.5:1.5的区域 为农牧交错带。
1958年,周立三、吴传钧等将“农牧过渡地带”正式定义为“农牧交错带”,认为中 国存在着东西方向过渡的农牧交错带,从而在赵松乔认识的基础上,将农牧交错带的认识 由北方延伸到西南地带。
1999年王静爱认为农牧交错带为我国北方东部农业区与北方西部干旱农牧业区的生态过
渡带,即年平均降水量大致250 mm-500 mm范围内的半干旱地区。
最新 PPT
4影响因素
4.1自然气候变迁 农牧交错带位置的变化首先受气候变化的影响,甚至于影响农牧交错带的分
布的许多人类活动的变化归根结底都是由气候变化引起的。气候变化对农牧交错 带的分布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自公元前5世纪以来,中国北方气候处于持续波动过程中,出现了几次较为明 显的温暖期和干冷期。农牧交错带也随之出现了明显的南北位移。
最新 PPT
中国北方实际农最牧新 交PPT错带地理分布图
中国北方主要最半新 农PPT半牧县分布图
3 历史上的时空变化
最新 PPT
最新 PPT
3历史上的时空变化
自公元前5世纪至今,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分布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出现南移 和北移的现象。在战至秦的时期内,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呈现北移趋势,北移最 大距离约为150km;在秦至汉的时期内,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向南移动,南移最大 距离约为100km;在汉至明的时期内,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向南移动,南移最大距 离约为290km;在明至今的时期内,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又呈现出向北移动的趋势 ,北移最大距离约为300km
最新 PPT
年代 公元前5世纪——前2世纪中叶
朝代 春秋战国至西汉初
公元前2世纪中叶——公元1世纪初 西汉初至东汉初
1世纪初——3世纪初
东汉初至东汉末
3世纪初——4世纪 4世纪末——6世纪末 6世纪末——9世纪初 9世纪初——10世纪中叶 10世纪中叶——14世纪中叶 14世纪中叶——17世纪中叶 17世纪——20世纪初
最新 PPT
1 定义
农牧交错带分为狭义与广义两个范畴。狭义的农牧交错带是气候起决定性作 用,且易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生态脆弱地带,是年降雨量在200mm-500mm之间, 兼具农牧业生产条件的过渡地带。广义农牧交错带指农业与畜牧业景观共存、镶 嵌汇合的区域。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主体部分北起大兴安岭西麓呼伦贝尔,向 西南延伸,经内蒙古东南、冀北、晋北直至鄂尔多斯、陕北及陇东,是从半干旱 区向干旱区过渡的地带。
蒙古骑兵南下,农牧交错带大幅度向 北向西推移
气候寒冷,农牧交错带大幅退缩
小冰期
农牧交错带北界北移
春秋战国以来我最国新北P方PT 的气候变迁
不同时期气候变化与农牧交错带位置移动关系图
最新 PPT
4影响因素
4.2人类活动 农牧交错带的分布不仅受气候因素的影响,还和人类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
魏、晋时期 北魏至北周 隋至中唐 唐后期至宋初 宋元时期 元末至明末 清
气候变化情况 结束上一个寒冷期,开始进入新的温暖期
主要事件 农牧交错带的农耕初步发展
阴山南麓、河套平原及鄂尔多斯高原温暖适 宜 转入干旱少雨、旱灾频发的寒冷期
转入寒冷期,并于400年达到顶点
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 业开发,农牧交错带中部和西部向北、 向西推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空间分布
最新 PPT
2空间分布
2.1中国北方潜在农牧交错带(基于气候指标)的空间分布格局
利用GIS技术,首先对气候因子面域化,即根据研究区内每个观测点气候数据,建立观 测数据的点状数据库;然后对点状数据进行空间插值分析,得到空间趋势面栅格图形数据。 在此基础上,应用栅格数据的叠置分析功能,获得中国北方潜在农牧交错带地理分布图。
利 用 ArcGIS 建 立 三 个 评 价 指 标 的 空 间 数 据 库 , 运 用 空 间 叠 置 分 析 , 选 择 降 水 量 300~450mm、降水年变率15~30%、干燥度为1.2~2.0的区域,实现中国北方潜在农牧交错带 的可视化表达。
最新 PPT
中国北方潜在农牧最交新错PP带T 地理分布图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变迁 及影响因素
最新 PPT
最新 PPT
最新 PPT
CONTANTS
1 定义 2 空间分布 3 历史上的时空变化 4 影响因素 5 小结
最新 PPT
1 定义
最新 PPT
1 定义
1953年,赵松乔从经济地理专业的角度首次提出“农牧过渡地带”这一概念,他明确指 出当时的察北、察盟和锡盟是一个农牧过渡地带。研究区从外长城到己有的集约农业地带 向北递变,依次为粗放农业区、定牧区、定牧游牧过渡区,至游牧区,年降水量400 mm左 右。
最新 PPT
4 影响因素
最新 PPT
4影响因素
影响农牧交错带进退的因素主要有二:自然气候变迁和人类活动。 历史时期,当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在农牧交错带一线对峙时,气候变化常常 成为引发社会动荡的“按钮”。气候转冷使得游牧民族的生存条件恶化,他们很 可能要以战争手段来获取新的生存空间,农牧交错带也因此随之南移。气候转暖 时,汉族政权开始采取强势态度,向北方长城沿线大量移民屯田,使得农牧交错 带北进。 因此根本上,历史上气候冷暖干湿的交替运行,左右着这一地区的土地利用 方式,同时又有力地影响了人类的文明史。但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往往是非常复 杂的,人类对农牧交错带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特别是明代中后期以来,人类 对农牧交错带的影响急剧上升,大大超过了气候因素。
汉初开垦的土地大规模沙化,南匈奴 归附,乌桓、鲜卑相继入塞,农牧交 错带北界向东南退缩
整个农牧交错带向东南移动
气候开始逐步转暖
农牧交错带开始北进
气候相对温暖
北方农耕重新繁荣,农牧交错带北移
气候转冷 寒冷期,1200年气温降至最低点 短暂的温暖后又转入严寒期
陇东、陕北、晋北转为牧区,契丹、 女真南下,农牧交错带南移
2空间分布
2.2中国北方实际农牧交错带(基于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格局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是在人类不断利用自然资源、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形成
的。 1994年吴传钧等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比例作为划分农牧交错带的标准,提
出在降水量300~600 mm范围内,耕地、草地、林地的面积比例为1:0.5:1.5的区域 为农牧交错带。
1958年,周立三、吴传钧等将“农牧过渡地带”正式定义为“农牧交错带”,认为中 国存在着东西方向过渡的农牧交错带,从而在赵松乔认识的基础上,将农牧交错带的认识 由北方延伸到西南地带。
1999年王静爱认为农牧交错带为我国北方东部农业区与北方西部干旱农牧业区的生态过
渡带,即年平均降水量大致250 mm-500 mm范围内的半干旱地区。
最新 PPT
4影响因素
4.1自然气候变迁 农牧交错带位置的变化首先受气候变化的影响,甚至于影响农牧交错带的分
布的许多人类活动的变化归根结底都是由气候变化引起的。气候变化对农牧交错 带的分布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自公元前5世纪以来,中国北方气候处于持续波动过程中,出现了几次较为明 显的温暖期和干冷期。农牧交错带也随之出现了明显的南北位移。
最新 PPT
中国北方实际农最牧新 交PPT错带地理分布图
中国北方主要最半新 农PPT半牧县分布图
3 历史上的时空变化
最新 PPT
最新 PPT
3历史上的时空变化
自公元前5世纪至今,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分布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出现南移 和北移的现象。在战至秦的时期内,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呈现北移趋势,北移最 大距离约为150km;在秦至汉的时期内,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向南移动,南移最大 距离约为100km;在汉至明的时期内,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向南移动,南移最大距 离约为290km;在明至今的时期内,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又呈现出向北移动的趋势 ,北移最大距离约为300km
最新 PPT
年代 公元前5世纪——前2世纪中叶
朝代 春秋战国至西汉初
公元前2世纪中叶——公元1世纪初 西汉初至东汉初
1世纪初——3世纪初
东汉初至东汉末
3世纪初——4世纪 4世纪末——6世纪末 6世纪末——9世纪初 9世纪初——10世纪中叶 10世纪中叶——14世纪中叶 14世纪中叶——17世纪中叶 17世纪——20世纪初
最新 PPT
1 定义
农牧交错带分为狭义与广义两个范畴。狭义的农牧交错带是气候起决定性作 用,且易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生态脆弱地带,是年降雨量在200mm-500mm之间, 兼具农牧业生产条件的过渡地带。广义农牧交错带指农业与畜牧业景观共存、镶 嵌汇合的区域。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主体部分北起大兴安岭西麓呼伦贝尔,向 西南延伸,经内蒙古东南、冀北、晋北直至鄂尔多斯、陕北及陇东,是从半干旱 区向干旱区过渡的地带。
蒙古骑兵南下,农牧交错带大幅度向 北向西推移
气候寒冷,农牧交错带大幅退缩
小冰期
农牧交错带北界北移
春秋战国以来我最国新北P方PT 的气候变迁
不同时期气候变化与农牧交错带位置移动关系图
最新 PPT
4影响因素
4.2人类活动 农牧交错带的分布不仅受气候因素的影响,还和人类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
魏、晋时期 北魏至北周 隋至中唐 唐后期至宋初 宋元时期 元末至明末 清
气候变化情况 结束上一个寒冷期,开始进入新的温暖期
主要事件 农牧交错带的农耕初步发展
阴山南麓、河套平原及鄂尔多斯高原温暖适 宜 转入干旱少雨、旱灾频发的寒冷期
转入寒冷期,并于400年达到顶点
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 业开发,农牧交错带中部和西部向北、 向西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