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合集下载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教案:《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内容:今天我将带领同学们一起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我们将通过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的第73页的内容来学习。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三角形的特性,包括三角形的边长关系和角度关系。

我们将详细探讨三角形的边长关系,包括三角形的边长如何影响其形状和稳定性。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边的关系,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我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三角形边的关系。

难点则是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演示和练习,我已经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

包括三角形模型、直尺、量角器等。

教学过程:一、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先给同学们展示一些实际的三角形物体,如三角板、三角形的玩具等,让同学们观察并思考三角形的特点。

二、理论知识讲解:三、例题讲解: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三角形边的关系,我会讲解一些例题。

我会通过 stepstep 的方式,展示如何应用三角形边的关系来解决问题。

四、随堂练习:在讲解完例题后,我会给同学们一些随堂练习题。

这些练习题会帮助同学们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六、作业设计:今天的作业是让学生们运用三角形边的关系来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的作业题目是: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cm和4cm,求第三边的长度。

答案是:第三边的长度可以是5cm,也可以是7cm,或者是其他的合理长度。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边的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那些在课堂上没有完全掌握的同学,我会鼓励他们在课后进行复习和练习,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我还会鼓励同学们进行拓展延伸,例如探索其他多边形的特性。

小学四年级数学《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三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三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三篇小学四年级数学《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范本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材分析:《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四课内容,是小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新增添的内容,是在线段.角.顶点.三角形分类等三角形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的延伸.为今后学习三角形面积和应用提供了重要条件.学生分析:从接触三角形以来,都是针对已成立的三角形进行学习和研究的,从未涉及到:〝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一陌生领域.在生活实际中缺乏鲜活实例和经验,固而学生在学习该段内容时,会有与生活实践相割裂的感觉.学生对较抽象的问题无法明白其含义.所以这段知识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有相当的难度,学生不够自信,没有勇气参与,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不足,无法完全独立的进行探究活动.需要老师以学生体验过程为主,以感知探索的方法为重,给予指导.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发现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分析数据,体验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经验.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树立自己探索真理的勇气和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小棒若干.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同学们,最近几天咱们一直在围绕哪种图形进行学习? (生:三角形).师:什么是三角形?(生: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平面图行就是三角形.) 师: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是三角形的什么?(生:边.)2.解释课题今天咱们就来共同研究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奥秘.二.探究活动1.用4组不同长度的小棒围三角形,初步感受能否摆成三角形与小棒的长度有关.①师:刚才咱们说了〝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平面图行就是三角形〞,那么如果用小棒代替线段来围三角形,得用几根小棒?师:是不是只要给你3根小棒你就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师:怎么验证咱们说得对不对呢?(生:实际动手摆一摆.围一围.)师:那好,课前咱们都准备了几组长度不同的小棒,接下来咱们就来摆一摆.在动手之前咱们先来一起看一看〝活动要求〞.②课件出示〝活动要求〞.学生自读活动要求,师:清楚活动要求了吗?开始吧!.③学生动手摆一摆并完成活动记录表.④汇报活动结果.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是不是只要是3根小棒就一定能摆成三角形?(生:不一定.)师:在刚才的4组小棒中,那几组能摆成三角形?哪几组摆不成三角形?你觉得能否摆成三角形跟小棒的什么有关?(生:小棒的长度.)2.进一步探究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①课件分别演示4组小棒摆三角形的过程.②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出示第3组小棒(2,3,6).师:这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吗?最后会出现什么情况?(2厘米和3厘米的两个短小棒与6厘米的小棒重合并且没能首尾相接.)师:为什么这3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生:小棒太短了.)师:为什么太短了?(生:2厘米加3厘米都不到6厘米,有缺口,接不上.)师板书:2+3 6师:这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吗?(1,2,5 2,2,8)师:咱们来观察一下这几组小棒之间的关系,什么情况下的3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③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师:既然你们觉得小棒太短了围不成三角形,那我现在把2厘米的小棒延长1厘米,这时就成了第4组小棒(3,3,6)的长度,你们刚才摆成三角形了吗?课件演示.师:出现了什么情况?(3厘米和3厘米的两个短小棒与6厘米的小棒刚好重合.) 板书:3+3=6师:那么3,5,8这3根小棒能摆成吗?5,6,_呢?师:那么怎样的3根小棒也摆不成三角形呢?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等于长小棒时也摆不成三角形.④小结师:咱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摆不成三角形的两种情况?生: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或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⑤探究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师:现在咱们知道了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或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那大家能不能大胆猜测一下,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生: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大于长小棒时能摆成三角形.师:是这样吗?咱们再来看看能摆成三角形的那两组小棒的长度,算一算是否验证了咱们的猜想.学生算一算验证猜测.师:那么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大于长小棒时能摆成三角形.3.进一步探究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①师:这是咱们摆成三角形的那2组小棒.当我们用小棒摆成三角形后,小棒相当于三角形的什么?(生:三角形的边.)②师:请你算一算,比一比.学生同桌两人交流.个别学生汇报计算结果.③师:那么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④归纳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师:这就是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刚才咱们是从这两个三角形发现的这个结论.现在咱们利用课前画的任意三角形来算一算,看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都具备这样的规律.(学生计算验证)三.随堂练习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下面陈老师准备了一些习题,敢不敢试一试?1.淘气从家到学校有两条路可以走.从下图中你能看出那条路近吗?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说说你的理由.《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2.完成〝练一练〞1-3四.布置作业练一练.4五.全课小结小学四年级数学《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范本二教学目标:1.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3.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教学重难点:1.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2.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教具准备:直尺.小棒教学过程:课前可以请学生准备四组小棒,课上组织学生摆一摆,让学生边操作边把有关的数据记录在表内.当学生完成操作活动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讨论能围成三角形的两组小棒的数据,并在填出〝〞〝〞或〝=〞.一.数学活动1.出示一组长短不一的几根小棒,请你挑选几根围成三角形.不重复,你还可以怎么围?通过实验,发现并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可以围成三角形.出示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想一想,为什么?2.三角形形路线,从邮局到杏云村,走哪条路最近?为什么?3.是不是任意两条边的程度的和一定比第三条边大呢?画一画,算一算.把计算结果填写在第33页的表上.二.运用知识模型1.第1题:下面各组线段能围成三角形吗?2.第2题:组织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并填入表中.3.第3题:摆一摆,填一填.4.第4题: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分别是5厘米和8厘米,那么第三条边可能是多长?有多个答案,第三边只要大于3厘米小于_厘米即可.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得到答案.三.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板书设计:三角形边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小学四年级数学《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范本三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材分析:《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四课内容,是小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新增添的内容,是在线段.角.顶点.三角形分类等三角形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的延伸.为今后学习三角形面积和应用提供了重要条件.学生分析:从接触三角形以来,都是针对已成立的三角形进行学习和研究的,从未涉及到:〝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一陌生领域.在生活实际中缺乏鲜活实例和经验,固而学生在学习该段内容时,会有与生活实践相割裂的感觉.学生对较抽象的问题无法明白其含义.所以这段知识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有相当的难度,学生不够自信,没有勇气参与,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不足,无法完全独立的进行探究活动.需要老师以学生体验过程为主,以感知探索的方法为重,给予指导.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发现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分析数据,体验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经验.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树立自己探索真理的勇气和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小棒若干.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同学们,最近几天咱们一直在围绕哪种图形进行学习? (生:三角形).师:什么是三角形?(生: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平面图行就是三角形.) 师: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是三角形的什么?(生:边.)2.解释课题今天咱们就来共同研究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奥秘.二.探究活动1.用4组不同长度的小棒围三角形,初步感受能否摆成三角形与小棒的长度有关.①师:刚才咱们说了〝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平面图行就是三角形〞,那么如果用小棒代替线段来围三角形,得用几根小棒?师:是不是只要给你3根小棒你就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师:怎么验证咱们说得对不对呢?(生:实际动手摆一摆.围一围.)师:那好,课前咱们都准备了几组长度不同的小棒,接下来咱们就来摆一摆.在动手之前咱们先来一起看一看〝活动要求〞.②课件出示〝活动要求〞.学生自读活动要求,师:清楚活动要求了吗?开始吧!.③学生动手摆一摆并完成活动记录表.④汇报活动结果.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是不是只要是3根小棒就一定能摆成三角形?(生:不一定.)师:在刚才的4组小棒中,那几组能摆成三角形?哪几组摆不成三角形?你觉得能否摆成三角形跟小棒的什么有关?(生:小棒的长度.)2.进一步探究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①课件分别演示4组小棒摆三角形的过程.②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出示第3组小棒(2,3,6).师:这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吗?最后会出现什么情况?(2厘米和3厘米的两个短小棒与6厘米的小棒重合并且没能首尾相接.)师:为什么这3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生:小棒太短了.)师:为什么太短了?(生:2厘米加3厘米都不到6厘米,有缺口,接不上.)师板书:2+3 6师:这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吗?(1,2,5 2,2,8)师:咱们来观察一下这几组小棒之间的关系,什么情况下的3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③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师:既然你们觉得小棒太短了围不成三角形,那我现在把2厘米的小棒延长1厘米,这时就成了第4组小棒(3,3,6)的长度,你们刚才摆成三角形了吗?课件演示.师:出现了什么情况?(3厘米和3厘米的两个短小棒与6厘米的小棒刚好重合.) 板书:3+3=6师:那么3,5,8这3根小棒能摆成吗?5,6,_呢?师:那么怎样的3根小棒也摆不成三角形呢?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等于长小棒时也摆不成三角形.④小结师:咱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摆不成三角形的两种情况?生: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或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⑤探究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师:现在咱们知道了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或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那大家能不能大胆猜测一下,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生: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大于长小棒时能摆成三角形.师:是这样吗?咱们再来看看能摆成三角形的那两组小棒的长度,算一算是否验证了咱们的猜想.学生算一算验证猜测.师:那么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大于长小棒时能摆成三角形.3.进一步探究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①师:这是咱们摆成三角形的那2组小棒.当我们用小棒摆成三角形后,小棒相当于三角形的什么?(生:三角形的边.)②师:请你算一算,比一比.学生同桌两人交流.个别学生汇报计算结果.③师:那么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④归纳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师:这就是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刚才咱们是从这两个三角形发现的这个结论.现在咱们利用课前画的任意三角形来算一算,看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都具备这样的规律.(学生计算验证)三.随堂练习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下面陈老师准备了一些习题,敢不敢试一试?1.淘气从家到学校有两条路可以走.从下图中你能看出那条路近吗?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说说你的理由.《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2.完成〝练一练〞1-3四.布置作业练一练.4五.全课小结一元二次方程优秀教案一元二次方程是初中数学的主要内容,在初中代数中占重要地位.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动小学四年级数学备课教案一堂好的数学课,当然应当生动.有趣,课堂活跃,吸引学生的参与也是重要的.但这仅仅关于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合集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一起看看。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4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北师大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4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北师大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4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探索并发现三角形的特性,理解三角形的边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探索并发现三角形的边的关系。

2. 能够运用三角形的边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三角形的边的关系,特别是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特性。

2. 能够运用三角形的边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 三角形的模型或图片。

3. 学生分组操作的学具,如纸张、剪刀、直尺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三角形知识,如三角形的定义、分类等。

2. 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三角形的特性,那么你们知道三角形的边有什么关系吗?二、探索与发现(15分钟)1. 分组操作:让学生用纸张、剪刀、直尺等学具制作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如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一般三角形等。

2. 学生观察并记录:让学生观察自己制作的三角形,并记录下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

3. 学生交流与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如等边三角形的边长相等,等腰三角形的两边相等等。

4. 教师总结:根据学生的交流与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如等边三角形的边长相等,等腰三角形的两边相等等。

三、应用与实践(15分钟)1.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一些三角形的图片或模型,让学生判断三角形的类型,并解释判断的依据。

2. 练习题:让学生完成一些关于三角形边的关系的练习题,如判断三角形的类型、计算三角形的边长等。

3. 学生展示与讲解: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练习题答案,并讲解解题思路和依据。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三角形的边的关系。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说课稿)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说课稿)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一、课程背景在四年级下册数学学习中,我们将学习关于三角形的一些概念和性质。

而其中,探究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是这一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次课程将围绕三角形边的关系展开,通过探索和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去理解并掌握三角形边的性质,以便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相关知识。

二、课程目标1.理解三角形边的定义;2.探究三角形中各边之间的关系;3.掌握三角形的分类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在课堂开始时,可以通过下面的问题来导入本次课程:•什么是三角形?•三角形的边是如何定义的?•三角形有哪些分类方法?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学生们可以对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探究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作为本次课程的重点,我们将通过探究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1)三角形边的定义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定义,即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

然后,请学生拿出尺子,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尺子测量并记录下三角形的三条边长。

通过测量,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三角形的边是如何定义的。

(2)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根据上述测量结果,观察并比较三角形的三个边长。

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提出以下问题:•三角形的三条边是否相等?•三角形的两条边是否相等?•三角形的两条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条边?让学生分别进行实验和探究,通过手工制作模型等方式,来验证或证明上述问题的正确性。

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让他们动手实践,探索并发现各种现象和问题。

探究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和是多少?•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大小相等吗?•三角形的边长对三角形的种类有影响吗?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理解三角形的各种性质和规律。

(3)三角形的分类方法让学生根据上述探究结果,发现三角形的一些分类方法。

引导学生根据三角形的边长,将三角形分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一般三角形等不同种类。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电子教案(人教版发探三年级下册)2013—2014(二)备课人:钟月秋陈菁原塘沽实验学校远洋城校区集体备课分工学期备课一、学段目标1.通过有关实验、观察,充分理解所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2.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本学期教学内容第一课影子第二课凿壁借光与光的直进原理第三课纸的再认识第四课用眼卫生第五课热空气会向上升吗第六课弹弦听音第七课泥石流第八课怎样从室内撤离第九课辨认方向第十课火灾中的烟雾第十一课校园尘降的研究第十二课寻找夏天的足迹三、本学期教学重难点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及问题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

学习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

培养研究技能。

教学的难点是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的掌握。

四、课时分配(注明总课时数)本学期共计18课时准备课(1课时)第一课影子(2课时)第二课凿壁借光与光的直进原理(1课时)第三课纸的再认识(2课时)第四课用眼卫生(1课时)第五课热空气会向上升吗(2课时)第六课弹弦听音(1课时)第七课泥石流(1课时)第八课怎样从室内撤离(1课时)第九课辨认方向(2课时)第十课火灾中的烟雾(1课时)第十一课校园尘降的研究(1课时)第十二课寻找夏天的足迹(2课时)五、学生情况分析发探作为一门以动手操作为主的课程,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这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

他们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有的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确定、自我主张,对自己评价偏高,甚至有时“目空一切”,容易导致自负的心理。

相反,有的孩子由于成绩不良或某个方面的缺失,受到班级同学的歧视,往往对自己评价过低,对自己失去信心。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鼓励性语言的施加。

三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他们在陌生、严肃、冲突、恐怖、约束、遭受指责等情况下,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难以释放心理的压力,这样就容易使他们的心情变坏。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4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4)-北师大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4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4)-北师大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4)-北师大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 能够应用三角形边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内容:1. 导入: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定义和特性,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索与发现: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

学生可以尝试用三根小棒组成一个三角形,观察和记录不同组合下是否能组成三角形,从而发现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

3. 深入理解: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三角形的边的关系。

例如,可以让学生尝试用尺子测量三角形的边长,验证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

4. 应用与实践: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三角形边的关系进行解决。

例如,可以给出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度,让学生求第三边的长度范围。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让学生自主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探索和发现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 结果评价:检查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1. 教材: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2. 教学用具:小棒、尺子等。

教学建议:1. 在探索和发现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让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北师大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角形边的关系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和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三角形边的关系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通过使用不同长度的绳子,实际操作组合成三角形,从而演示三角形边的关系的基本原理。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性质,能够运用这一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举例:在讲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不同长度的线段组合,让学生观察哪些组合可以构成三角形,哪些不能,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一性质的理解。
2.教学难点
-难以理解三角形边长之间的数量关系,特别是对于边长差异较小时,学生可能难以直观判断;
-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可能难以将三角形的性质与具体问题有效结合,不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的三角形知识;
-学生可能难以从具体的操作中抽象出三角形的性质,形成系统的认识。
举例:针对难点,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教学活动:
-使用教具或动态软件展示三角形边长的变化,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边长之间的数量关系,特别是在边长接近时,如何通过计算来判断是否能够构成三角形;

小学四年级数学《探索与发现(一)三角形内角》教案模板五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探索与发现(一)三角形内角》教案模板五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探索与发现(一)三角形内角》教案模板五篇“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推理是三角形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数学《探索与发现(一)三角形内角》教案模板,欢迎大家阅读!小学四年级数学《探索与发现(一)三角形内角》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并能应用这一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猜想、动手操作、直观感知、探索、归纳、应用”等知识形成的过程,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主动探究数学规律的乐趣,体验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同时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索与验证。

教学准备:量角器各种类型的三角形(硬的纸板) 三角板教学过程: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课件)出示三角形,师:对于三角形你有哪些认识与了解。

生:三角形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生: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叫三角形。

师:介绍内角、内角和三角形中每两条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师:三角形有几个内角。

生:三个。

师:这三个角的和,就叫做三角形的内角和。

你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生1:我通过直角三角板知道的生2:我通过长方形中四个角都是直角,是360度,三角形是长方形的一半,所以是180度生3:我预习了,三角形内角和就是180度)师:是不是向他们说的一样,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呢?二、自主探索,进行验证师:你打算怎样验证呢?生1用量角器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再加一加看看是不是180度生2:把三角形撕下来师:怎么撕?象这样撕吗?(作乱撕状),能说的详细些具体些吗? 生2:(补充),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看能不能拼成一个平角生3:把三个角顺次画下来也可以生4:拼一拼的方法师:好!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办法,下面就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师:CAI多媒体课件展示操作要求:合作探究:1、每四人一组,每组至少选两个三角形,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2、看那个小组验证的方法新、方法多师:在巡视,并进行个别操作指导三、交流探索的方法和结果孩子们探索的方法可能有三个:生1:一是用量角器量各个角,然后再算出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和,用这种方法求的结果可能是180度也可能比180度小一些,也可能比180度大一些。

2.5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2.5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4.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们能够认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三角形边的关系的知识点。他们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拓展学习来加深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理解。作业完成情况良好,表明学生们对三角形边的关系有了较好的掌握。
5. 教师评价与反馈:总体来说,学生们在本节课中对三角形边的关系有了较好的理解和掌握。他们在课堂表现积极,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能够积极分享自己的思路和观点,听取他人的意见。随堂测试结果显示,学生们能够正确地应用三角形边的关系来解决实际问题。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良好,表明学生们对三角形边的关系有了较好的掌握。
2.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能够积极分享自己的思路和观点,听取他人的意见。他们能够运用推理和归纳的方法来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并能够通过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小组讨论成果展示时,学生们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3. 随堂测试:在随堂测试中,学生们能够正确地应用三角形边的关系来解决实际问题。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判断三角形的类型,并能够计算三角形的周长。测试结果显示,学生们对三角形边的关系有了较好的理解和掌握。
最后,我布置了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拓展学习,巩固三角形边的关系的知识点。同时,我也提供了拓展资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思考。通过反思总结,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十.教学评价与反馈
1. 课堂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积极,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理解三角形边的关系,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同时,学生也能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表现出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学习者分析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四年级的学生对数学知识充满好奇,他们喜欢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际问题来学习。在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增强,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理解数学概念。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一.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能够正确地使用这些关系进行计算。

2. 技能目标:通过练习,掌握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喜欢数学,积极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和习惯,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可以准确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2. 教学难点:学生需要具备基本的数学知识,并且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细节。

三. 教学策略1. 情景教学策略:以生活实际为背景,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思考。

2. 演示教学策略:通过演示、模拟、展示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合作学习策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四.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教师出示一幅图,图中有三角形,问学生有没有观察到三角形的特点?学生思考后,回答三角形的特点是有三条边和三个角。

第二步:理论讲解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介绍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即: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角形边的关系。

第三步:练习教师出示几个三角形,让学生根据边长关系来比较大小,并且判断这个三角形是否是合法的。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来进行比较和判断,提高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第四步:巩固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三角形边的关系来解决问题,如:1. 一座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5cm和8cm,第三边的边长可能是多少?2. 一个三角形的周长是14cm,其中两条边长分别为4cm和6cm,第三边的边长可能是多少?学生可以在小组讨论后,用笔算出答案,并且向全班展示自己的答案和解题过程。

第五步:课堂总结结合实际问题,综合回顾和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和难点。

第六步: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五. 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活动和个人作业,评价学生掌握的程度和能力。

2.5《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

2.5《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

2.5《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在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特性,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

一、教学内容我们将继续使用四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70页至第71页的“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我们将通过这部分内容来深入理解三角形边的长度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三角形边的关系,能够运用这一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性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三角形边的关系,能够运用这一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边的比例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形模型、直尺、量角器。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三角形模型,一把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拿出一个三角形模型,让学生观察并说出他们对三角形边的认识。

2. 讲解与演示:我利用教具,向学生讲解三角形边的关系,并让学生通过量角器来测量三角形的边长,进一步验证这一关系。

3. 例题讲解:我出一道例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测量来判断三角形的性质。

4. 随堂练习:我给出几道练习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和判断。

5. 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画出三角形,标注出三角形的三条边,并写上三角形边的关系。

6. 作业设计:我布置了一道作业题,让学生测量和判断给出的三角形的性质。

六、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直尺和量角器测量下列三角形的边长,并判断它们的性质。

2. 答案: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三角形边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们能够通过测量来判断三角形的性质。

但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对测量工具的使用还不够熟练,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对于拓展延伸,我打算让学生们自己尝试找出更多的三角形边的关系,并运用这些关系来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在实践情景引入环节,我通过展示一个三角形模型,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发他们的思考。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4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4)-北师大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4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4)-北师大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4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4)-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知道三角形中边的长度与角度的关系;2.能够用已知角度和边长求出剩余边长;3.能够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中边的长度与角度的关系;2.教学难点:用已知角度和边长求出剩余边长。

三、教学准备1.板书:三角形边的关系公式;2.教学工具:尺子、直角器。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复习1.复习前几节课程重点内容。

步骤二:引入1.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看看三角形中的边和角有什么关系?1.引导学生在书本上找出本节的重点内容:三角形中边的关系公式;2.介绍本节课程的学习目标。

步骤三:探究与发现1.展示三角形 ABC,它的三条边分别为 AB、AC、BC,其中∠B=90°,BC=3cm,AC=4cm;2.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中各边的长度与角度的关系,即:1.直角边对应的角是直角,其余两个角的和为90度;2.斜边最长,其它两边的长度要小于斜边;3.一条边长,对应的角度越大,其对边的长度越长,反之亦然;3.用已知条件 BC=3cm,AC=4cm 求出 AB;4.让学生自己找到一组数据模仿上述内容探究和发现;步骤四:讲解与巩固1.引导学生总结上述内容,解释三角形边的关系公式;2.借助课本的课后题对上述内容进行巩固;3.课后布置练习。

五、教学评价1.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观察能力和发现能力;2.评价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验算能力;3.通过课后的练习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这节课程的难点在于在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太扎实的情况下,引导他们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但是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和发现兴趣,在实际操作中以发现为主要过程,由此获取知识,同时也能够掌握新知识。

小学四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设计

小学四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设计

1.长竿与短竿哪个好顶一、目的要求1.通过以“长竿与短竿哪个好顶”为内容的制作实验活动,引起学生对事物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积极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

2。

通过学习和实验活动,使他们体验科学实验是探寻知识、验证知识的重要意义。

感悟研究科学问题的方法。

3.初步了解长竿好顶的道理。

二、重点和难点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体验科学实验在探寻知识、验证知识上的重要作用。

实验三的道理是全课的重点知识。

教学难点是纸棒的制作及实验操作,要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练习。

三、教学要点及建议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1)引言由插图和一段话直接切入主题,很多人(包括成年人)都认为高比矮的棒要难顶。

对于“问题”可以让学生发表意见,这可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2)探索课题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长竿与短竿哪个好顶”,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3)探索活动活动准备:①课前教师要按小组为学生准备活动器材。

②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并自行设计视频课件,使教学效果更明显更具有趣味性。

教师提前准备一套纸棒,也可制作一个1米多长的纸棒供课上演示。

老师也要进行一些练习。

③进行实验的安全教育。

活动过程:分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是制作实验器材。

有两点要注意:其一是报纸的剪裁,要用大张整版报纸。

其二是注意提示:纸捧搓卷得要紧些,根纸棒粗细要基本一样。

教育学生要多动脑筋,不要着急。

搓纸棒的要领是先从纸边上折叠三折,再卷起搓成,再用胶水粘好纸边。

活动中教师要不断推广学生中搓纸棒的好的技法。

第二步是实验前的练习。

为了做好实验,请按图进行用手指顶纸棒的练习,要多练习几次。

第三步是正式进行实验共进行三项实验,分别为:实验一,顶长纸棒实验,小组内可以由3---4个同学进行实验,记录平均时间。

也可以其它方法进行。

实验二,顶短纸棒实验,应注意与实验一形式要一致,人员也要一致。

在此基础上组织同学讨论思考题,教师要进行适当总结。

实验三,长纸棒倾倒实验,可以根据小组人员情况多做几次,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体验。

2.6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2.6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2.6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教案: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内容: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三角形边长的关系,即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验证三角形边的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一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边的关系,能够运用这一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三角形边的关系。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并证明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角板、直尺、剪刀。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三角板,一张白纸,一把剪刀。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三角形物品,如三角板、三角形的桌面等。

2. 提问:你们知道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吗?二、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10分钟)1. 让学生拿出三角板,观察并思考:三角形的三个边有什么关系?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尝试用直尺和剪刀验证三角形边的关系。

三、实例验证(5分钟)1. 让学生在白纸上画一个任意的三角形,并测量其边长。

2. 让学生用自己的三角形边长进行验证,确保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四、练习与应用(5分钟)1. 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给定三条边长,判断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

2. 学生互相讨论,解答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板书设计:三角形边的关系:1. 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2. 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作业设计:1. 请用三角板测量出一个任意的三角形,并记录其边长。

2. 用自己的三角形边长进行验证,确保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讨论,发现了三角形边的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一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实例验证环节,部分学生对如何测量和记录三角形边长存在困难,需要在课后进行个别指导。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教案:《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五章第二节《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我们将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三角形边长的特性,探索三角形的边长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1. 理解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2. 能够运用三角形边的关系判断三角形的类型。

3. 培养观察、操作和推理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三角形边长的特性,探索三角形的边长之间的关系。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三角形边长的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尺、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三角板,一张白纸,一支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会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任意的三角形,然后提问学生们:“你们能告诉我这个三角形有几条边吗?它们分别是多长吗?”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边的关系。

2. 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我会给学生们发放三角板,让他们通过测量和记录三角形的边长,观察和探索三角形边长之间的关系。

我会引导学生发现,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 讲解和练习:我会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解释它们的边长之间的关系。

然后,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通过计算和绘图,巩固他们对三角形边长关系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三角形边的关系:1. 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2. 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并说明原因。

答案:(1) 是直角三角形,因为 3^2 + 4^2 = 5^2(2) 不是直角三角形,因为 6^2 + 8^2 不等于 10^22. 题目:用直尺和三角板,测量并记录一个任意三角形的边长,并判断它是哪种类型的三角形。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三角形边长的特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教案:《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年级:四年级下册学科:数学教材版本: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1. 探索并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2.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1.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并能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1. 教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彩笔等。

2. 学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彩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三角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三角形的特征。

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三角形特征,如三条边、三个角等。

二、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出不同大小的三角形,并用彩笔标注出三角形的边和角。

2. 学生观察自己所画的三角形,并思考:三角形的边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发现和思考。

4.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角形边的关系: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验证三角形边的关系(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三角形的图片,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三角形的边长,并计算任意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

2.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验证三角形边的关系。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规律,并解释为什么这个规律成立。

四、运用三角形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如桥梁、自行车架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品为什么采用三角形结构?2. 学生运用三角形边的关系解释这些物品采用三角形结构的原因。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解释三角形边的关系在这些应用中的作用。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出三角形边的关系及其应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提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在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将继续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这是一节充满探索和发现乐趣的课堂,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参与,一起领略数学的魅力。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

今天我们将学习第四单元《图形的变化》中的第6课时《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在这一课时中,我们将通过观察和操作,探索三角形边长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三角形边长的特性,掌握三角形边长之间的相互关系。

2. 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 激发同学们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三角形边长之间的相互关系。

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同学们通过观察和操作,自己发现这一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进行观察和操作,我已经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三角形模型、直尺、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向同学们展示一些三角形模型,让他们观察并描述三角形的特点。

2. 自主探究:同学们分组进行实验,用直尺和剪刀剪出不同的三角形,并测量其边长。

然后,他们需要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准备进行分享。

3. 合作交流:每组同学将自己的观察结果分享给其他同学,大家一起讨论三角形边长之间的相互关系。

4. 例题讲解:我会选取一些例题,展示如何运用三角形边长的相互关系来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同学们会在课堂上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他们对三角形边长关系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七、作业设计1. 请用文字和图形描述三角形边长之间的相互关系。

2. 找出生活中的三角形,测量其边长,并记录下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会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同时,我也会鼓励同学们在课后继续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长的更多规律,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这就是我对于《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四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四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四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上册)第一课:长竿与短竿哪个好顶一、教学目标:1、通过用长纸棒与短纸棒模拟顶竿实验,研究长竿与短竿哪个好顶。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胶水、剪刀、报纸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你们看过杂技团演员表演的顶竿杂技吗?演员顶起很高的竿子,还要做出各种表演,真惊险啊!有人说,那么高的竿子多难顶啊,不如换个短竿顶。

你认为哪个好顶呢?今天我们就来做个实验研究一下。

(二)学习新课1、制作实验器材,方法如下:①、将报纸分成A、B、C三份。

②、将A从长边搓卷起,搓成一根长纸棒,用胶水粘好。

③、将B从短边卷起,搓成一根短纸棒,用胶水粘好。

2、实验一(顶长纸棒)①、由组长设计一张记录顶棒实验的表格。

②、在老师组织下,一人负责计时,一人负责记录,每人顶两次。

3、、实验二(顶短纸棒)①、继续由组长设计一张记录顶棒实验的表格。

②、一人负责计时,一人负责记录,每人顶两次。

4、思考问题并回答:①、通过两次实验,长纸棒与短纸棒哪个好顶?②、这是为什么?5、长短纸棒倾倒实验:①、试验程序:将长纸棒和短纸棒分别立在桌面上,同时松手,纸棒倾斜倒下。

②、实验观察:看哪个纸棒先倒下。

③、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4、小结:通过对比观察,我们发现,长纸棒比短纸棒倒得慢。

通过实验发现长纸棒倒得慢。

顶长纸棒时来得及移动身体以保持纸棒的平衡,防止纸棒倒下,所以长纸棒比短纸棒好顶,可见,长竿比短竿好顶。

(三)探索延伸课下继续活动,通过课中发现,长纸棒比短纸棒好顶,是不是越长越好顶呢?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想法。

第二课:有取得“毛细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研究毛细管的作用。

2、初步掌握毛细管的粗细与液面上升高度的关系。

3、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认真观察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水碗、碟子、红色水、放大镜、小木板、粗细不同的吸管、水杯、布条、海绵、芹菜梗、小砖头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谁见过水往高处流的?是怎样流上去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北师大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北师大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探索并发现三角形的特性,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

2.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数学学习,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探索三角形的特性,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探索并发现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一张三角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图形吗?它有几条边?几个角?它叫什么名字?2. 探索三角形的特性(1)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如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等。

(2)探索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将三角形的三条边进行组合,观察并思考:任意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学生通过操作和思考,发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性。

(3)探索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将三角形的三条边进行组合,观察并思考:任意两边的差是否小于第三边?学生通过操作和思考,发现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的特性。

3. 巩固练习教师出示一些三角形图形,让学生判断它们是否符合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的特性。

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三角形特性的理解。

4.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三角形的特性,并强调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

五、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一些与三角形特性相关的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探索与发现-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探索与发现-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探索与发现-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方法,发现数学规律,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使学生能够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观察物体2. 有趣的七巧板3. 简单的推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方法发现数学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数学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观察物体a. 让学生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特征。

b.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方法,发现物体之间的规律。

(2)有趣的七巧板a. 向学生介绍七巧板,引导学生了解七巧板的来源和作用。

b. 让学生通过拼图游戏,发现七巧板中的数学规律。

(3)简单的推理a.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推理的方法。

b. 让学生运用推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课堂练习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5. 课后作业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观察学生是否能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方法发现数学规律。

2. 评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表现,观察学生是否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

3. 评价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的表现,观察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团队活动,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市地方课程《发现与探索》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教学目标:1.激发观察生活、发现问题与探究的兴趣通过了解科学知识、方法及过程,学生能自主提出问题并开展探究活动,接触和了解科学与社会、科学与身边生活中的自然现象,积极观察和思考,并通过简单的探究性实践,体验动手动脑探究并且解决问题的愉悦,获得问题探究的初步经验,激发对科学与社会问题探究的兴趣,初步养成好观察、好质疑、好探究的习惯。

2.初步学会观察与发现,发展探究能力通过学习,初步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并发展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的能力。

包括针对特定情境中的事物仔细观察并且提出问题;针对问题能提出自己的假设,形成科学的探究思路,并以自己的方式实施探究,获得对问题的思考与感悟,激发起探索、创新的兴趣和欲望,逐步形成喜爱质疑、勤于思考、乐于在探究中获取新知的良好习惯。

3.形成尊重科学的意识和认真实践、努力钻研的态度初步形成尊重客观规律的意识,养成凡事认真思考的习惯,既敢于大胆想象,又能够认真实践、尝试、探究。

在探索中不怕困难与挫折,不轻易放弃,能进行初步的反思和自我评价。

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确立“崇尚真理、尊重科学”的意识,逐步形成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

4.初步形成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感初步形成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注意个人行为对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初步形成关注社会进步的意识,懂得社会发展人人有责的基本道理等。

课时安排:第1课《长竿与短竿哪个好顶》一课时第2课《有趣的“毛细管”》一课时第3课《标准化的研究》一课时第4课《一纸托“千斤” 》一课时第5课《空气的压力》一课时第6课《哪个滑梯快》一课时第7课《鱼缸里水能自动流出来吗?》一课时第8课《数三角形》两课时第9课《记忆力训练》两课时第10课《生日“魔术”》一课时第11课《磁铁隔着物体磁性受影响吗?》两课时第12课《缩减发明》两课时第1课《长竿与短竿哪个好顶》一.教材简析:研究长竿与短竿哪个好顶的科学道理。

二.学情分析:学生普遍认为短竿好顶。

三。

教学目标:1。

通过以“长竿与短竿哪个好顶”为内容的制作实验活动,引起学生对事物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积极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

2。

通过学习和实验活动,使他们体验科学实验是探寻知识、验证知识的重要意义。

感悟研究科学问题的方法。

3。

初步了解长竿好顶的道理。

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体验科学实验在探寻知识、验证知识上的重要作用。

实验三的道理是全课的重点知识。

教学难点:纸棒的制作及实验操作,要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练习。

五。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套纸棒,制作一个1米多长的纸棒供课上演示。

2.学生用的报纸,剪刀,胶水。

六.教学过程:1.引言教师谈话:很多人(包括成年人)都认为高比矮的棒要难顶。

你是怎样认为的?2.出示课题长竿与短竿哪个好顶3.探索活动分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制作实验器材。

要注意:其一是报纸的剪裁,要用大张整版报纸。

其二是注意:纸捧搓卷得要紧些,根纸棒粗细要基本一样。

搓纸棒的要领是先从纸边上折叠三折,再卷起搓成,再用胶水粘好纸边。

第二步是实验前的练习。

为了做好实验,请按图进行用手指顶纸棒的练习,要多练习几次。

第三步是正式进行实验共进行三项实验,分别为:实验一,顶长纸棒实验,小组内可以由3---4个同学进行实验,记录平均时间。

实验二,顶短纸棒实验,应注意与实验一形式要一致,人员也要一致。

实验三,长纸棒倾倒实验,可以根据小组人员情况多做几次,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体验。

4.探索发现结论:通过实验发现长纸棒倒得慢,顶长纸棒时来得及移动身体保持纸棒的平衡动作,防止纸棒倒下,所以长纸棒比短纸棒好顶。

可见,长竿比短竿好顶。

5.探索延伸教师谈话:通过实验发现,长纸棒比短纸棒好顶,是不是越长越好顶呢?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极限。

如太长过重的竿,人拿着都困难,怎么顶?……。

6.学生自由练习。

背景资料1.物体的稳度物体保持原来平衡位置的能力叫做物体的稳度。

用手指顶纸棒,手指给了纸棒一个向上的力,地球给了纸棒一个向下的力,当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且在一条直线上时,纸棒就能平衡。

但是手指顶纸棒时,物体保持原来平衡位置的能力很差,也就是物体的稳度很差。

物体的稳度取决于:(1)物体的支持面,也就是“底儿”大了,就增大了支持面,物体也就稳定了。

也就是支持面越大,稳度越好。

(2)物体的重心越低,稳度越好。

2.为什么长棒好顶长棒要比短棒好顶,纸棒越长,重心越高,反而越好顶。

它和稳度原理并不矛盾。

实验中我们观察到长棒躺倒得慢,而且也就捧越长躺倒得越慢。

任何物体要“躺倒”,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

物体躺倒的时间和重心的高度有关。

其道理就是长捧的重心高倒在地要经过一段长弧,而短捧的重心低只要经过比较短的一段弧就落地了。

很明显,重心高的物体躺倒的时间要长一些。

(如图)顶棒的技巧在于手的动作。

当感觉纸棒躺倒的方向就要及时移动手指的位置防止纸棒躺倒。

调整手指的位置需要一定的时间,由于长捧躺倒的时间比较长,所以人来得及完成平衡的动作;而短捧躺倒的时间很短,人还来不及完成平衡的动作,短捧已经躺倒了。

教学反思:备课人:刘雪梅备课时间:2018 年月日第2课《有趣的“毛细管”》一.教材简析:研究毛细管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毛细管的作用已有一些了解。

三.教学目标:1.通过“毛细管”的实验学习活动,引起学生对物理知识方面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锻炼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严谨踏实学习和探索态度。

2.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能自己动手做小实验的能力,主动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

3.通过活动,初步了解毛细管作用方面的知识。

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有细微管道的物体可以使水自动向上移动。

物体中管道的粗细与水上升的关系。

教学难点:生活中的毛细管的作用。

五.教学准备:1.1个水碗,1个直径约15厘米的碟子,红色的水,1个放大镜,1块宽度可放入水碗的小木板,几个粗细不同的吸管,1个玻璃杯。

2.餐巾纸,绿色塑料条,粉笔,布条,铁丝,海绵,小砖块,橡皮筋。

3.1段长约10厘米的芹菜梗。

六。

教学过程:教师谈话:水在通常情况下是由高处往低处流的,你看到过水自动由低处往高处移动吗?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实验一:面巾纸的细小的纤维之间有极细的管道,能使水上升。

程序:1.面巾纸和塑料条分别放入碗中2.观察现象3.用放大镜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实验二:粗、中、细三种吸管,最细的吸管红色水上升的高。

程序:1.把内径大小不一的吸管固定2.垂直放入碗中3.观察吸管水的变化4.阅读“小知识”,知道什么叫做“毛细管”。

实验三:植物(芹菜)的茎依靠茎中的毛细管吸收水分和养料。

程序:1.把芹菜梗插入杯中,保留一段时间2.用小刀横向切开浸入水中的一端,观察实验四:“四瓣简易花”放在水中,能慢慢地向外开放。

程序:1.折叠纸花2.把纸花放入水中,观察花瓣慢慢向外开放3.道理:打印纸的纤维间有极细的毛细管道。

遇水后,水沿着毛细管道向四周扩散,促使纸花“开花”。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并从中学到科学知识。

总结:“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是科学探究的良好开端。

”“观察是认识世界,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会观察才会创造。

”在活动中使学生感悟到在生活和学习中,处处离不开观察。

启发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先猜想后实验,验证猜想的正确与否。

小组交流:说说周边事物的毛细管作用广泛存在。

教学反思:备课人:刘雪梅备课时间:2018 年月日第3课《标准化的研究》一.教材简析:了解生活中标准化的知识。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有一些生活中标准化的小知识。

三。

教学目标:1.通过“标准化的研究”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有关“标准化”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现代科学事物的关心及探究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与研究活动,让学生学习实验方法,学习研究事物的“基本功”即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

3.使学生初步了解标准化方面的有关知识。

体会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掌握标准化的悠久历史,培养民族自豪感。

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标准化问题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学生对标准化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其中关于标准化“规格”的理解。

五。

教学准备:1.铅笔:2H、1H、HB、1B、2B、3B……等型号。

2.不同品牌的味精袋。

3.A4和B5纸等,。

4.一把50cm长直尺。

六.教学过程:1.引言:铅笔是我们日常学习的重要书写工具。

铅笔有什么共同特点呢?制作时有没有标准呢?什么是标准化,生活中为什么要进行标准化?(课题)2.探索活动活动过程:进行三项实验、观察、分折,进行探讨:实验一研究产品的质量标准。

(1).用不同型号的铅笔在纸上书写(用力均匀)观察色迹浓淡铅笔标准化内容之一,质量标准即铅笔的浓度。

(2).观察味精含谷氨酸钠所占的百分比,进一步理解产品质量标准的意义和作用。

实验二研究产品的规格标准。

(1).观察A4纸和B5纸,实际测量长和宽的数据。

A4:29.7厘米 21厘米B5:25.7厘米 18.2厘米16开:26厘米 18.4厘米(2).观察两种教材的页面大小及版权页所标识的内容体会产品的规格标准意义和作用。

实验三研究产品的通用性标准。

用三个同一规挌螺母做旋紧实验。

感知产品的通用性标准。

3.探索发现通过以上实验你有什么体会?小组交流。

标准化的实际意义。

4.探索延伸生活中还有哪些标准化的例子?需要怎样完善标准化?一是有标准化要求,但执行者不按要求去办,尤其是当前质量标准执行的欠缺问题,更为突出。

二是还没有制定标准化的要求,需要完善。

背景资料1.关于标准化的概念:提供以下三种参考答案(1)“标准化”的含义是,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的过程。

(标准化法)(2)为适应科学发展和合理组织生产的需要,在产品质量、品种规格、零部件通用等方面规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叫做标准化。

(3)标准化是指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

它包括制定、发布及实施标准的过程。

2.标准化是我国一项重要技术经济政策,是现代化工业生产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生产上技术上实现集中统一、协调和互换的保证,是组织和管理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

实行标准化,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标准化的重要作用(1)标准化是科学管理的基础。

各种科学管理制度的形式,都是以标准化为基础的。

(2)标准化是科研、生产、使用三者之间的桥梁。

(3)标准化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前提条件。

通过制定和使用标准,才能保证各生产部门的活动,保持高度的统一和协调,使生产得以正常运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