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内囊性病变鉴别

脑内囊性病变鉴别

[要点与提醒] “脉络膜裂囊肿”的诊断要点与特别提醒,附表:颅内常见囊肿性病变的鉴别要点

[要点与提醒] “脉络膜裂囊肿”的诊断要点与特别提醒,附表:颅内常见囊肿性病变的鉴别要点 脉络膜裂囊肿脉络膜裂囊肿(choroid fissure cyst, CFC)脉络膜裂囊肿(CFC)为颅内神经上皮囊肿之一,一般无临床症状,多为影像学检查偶然发现。囊壁为上皮,GFAP染色阳性。【诊断要点】1.特征性部位是脉络膜裂,即大脑脚或环池外侧、海马伞与间脑之间(图1A、B),与其他囊肿不同(表1),脑脊液样密度,边界清楚锐利,呈水滴状、梭形或椭圆形、纺锤形,无水肿。2.1cm左右,无钙化及强化。【特别提醒】1.主要需与较大血管周围间隙鉴别,后者常为双侧对称性。与脑膜型脑囊虫病不同的是后者见头节及强化。2.疑难病例应行MR检查,包括FLAIR与DWI序列,有助于观察有无水肿及胶质增生。图1脉络膜裂囊肿A.男,20岁。左侧大脑脚外侧局限性水滴状低密度(白箭),边界清楚。B.男,54岁。右侧大脑脚外侧圆形低密度(白箭)表1颅内常见囊肿性病变的鉴别要点囊肿好发部位临床病理特点CT平扫CT增强MRI特点蛛网膜囊肿颞极前方、鞍上池、颅后窝、大脑凸面脑膜与蛛网膜融合失败,后天因素所致粘连脑外低密度病变,邻近颅骨受压无强化各序列与CSF信号一致,DWI低信号脉络膜裂囊肿大脑脚、海马伞与间脑之间无无症状水滴状、梭形或椭圆形、纺锤形低密度无强

化各序列与CSF信号一致,DWI低信号脉络丛囊肿侧脑室脉络丛脉络丛退变,囊性或囊实性低密度或稍高密度,边界钙化无,或环状与结节状强化 信号近似或稍高于CSF,FLAIR 可不被抑制室管膜囊肿侧脑室,少见于大脑半球胚胎时期神经上皮异常分离单侧性低密度病变无强化信号同CSF松果体囊肿松果体区松果体退变,影像检查发现率达10% ;低密度,壁可见钙化60%环状或结节状强化信信号近似或高于CSF,FLAIR上不被抑制表皮样囊肿颅内旁中线区,如CPA先天或后天性,填充式生长多为低密度,少数高密度少数边缘强化FLFLAIR为不均匀高信号,DWI扩散受限神经肠源性囊肿颅后窝,脑干前或CPA脊索与前肠分离失败所致类圆形或分叶状低密度无强化信信号近似CSF,蛋白较高时扩散受限

简析后颅窝占位病变

天津老年时报/2005年/9月/26日/第002版 颐寿 简析后颅窝占位病变 田更戌 后颅窝包括后颅窝骨、脑膜、小脑、脑干及后组颅神经等。这些结构占整个颅脑的比例较小,占位病变发生率也较少。发生病变后有共同的表现如头疼、眼颤、共济失调等,不同病也各有其特征,值得注意。 胶质细胞瘤:生长在小脑实质内,有良性恶性之分。其中星形细胞瘤中年多见,髓细胞瘤、室管膜瘤青年及小孩多见。小脑也会发生转移瘤。一般比较早出现头疼、呕吐、视力下降、眼颤、共济失调等。 第四脑室内肿瘤如胆脂瘤、室管膜瘤、脉络丛乳头状瘤等。常头晕、头疼、呕吐明显,活动多时加重。 脑干肿瘤发病几率少。有见胶质细胞瘤等。患者表现病变同侧有颅神经病征如面瘫、动眼神经麻痹等,病变对侧有肢体不同程度瘫。 颅神经肿瘤常见听神经瘤,首发症状为耳鸣,逐渐发展成耳聋。当肿瘤长大影响面神经后会有面瘫。再加重会有共济失调等。如肿瘤生长在其他神经,会引起其他神经相应病征如吞咽困难等。 颅骨肿瘤有颅骨骨瘤,也可见颅骨转移瘤。颅骨会有增生、破坏。 脑血管疾病小脑、脑干会发生脑出血和脑梗塞,也有的发生脑血管畸形,个别椎基底动脉有动脉瘤。这些疾病常突发,病情较重。不少病人有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等病史,有情绪激惹或过累等诱因。 脑囊虫病可发生在脑实质、第四脑室或脑膜等。这些患者多有吃猪囊虫肉或带有猪绦虫卵的蔬菜病史。临床表现会有头疼等,常有皮下囊虫结节。做血或脑脊液猪囊虫补体结合实验会利于诊断。 小脑脓肿常有身体其他部位感染史,尤其慢性中耳乳突炎反复急性发作者更警惕脑脓肿发生。 根据患者具体临床表现以及必要的头CT和核磁共振检查会得到明确诊断。早期诊断治疗会有好或较好结果。 第1页共1页

颅内占位性病变(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颅内占位性病变(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一概述颅内占位性病变(intracranialspaceoccupyinglesion)是在颅腔内占据一定空间位置的一组疾病的总称,临床上以颅内压增高(即成人颅压>200mmH2O)和局灶性神经损害为特征,其中以颅内肿瘤、颅内血肿和脑脓肿等为常见。 二病因①颅脑损伤引起的各类颅内血肿(如硬脑膜外、下血肿,脑内血肿,混合性血肿)。②各种自发性颅内出血及血肿。③颅内各种原发和转移性肿瘤。④颅内脓肿。⑤颅内各种肉芽肿。⑥颅内各种寄生虫病。⑦其他颅内占位性病变。 三临床表现1.颅内压增高 在颅腔内占有一定空间位置的肿块样病变。如脑肿瘤、脑脓肿和脑血肿。随着病变体积的增大,颅内压生理调节失代偿,其颅内压力超过正常值(80~180mmH2O),常伴有脑功能障碍。 2.头痛 颅内压增高时其脑膜、重要的血管神经受牵拉引起。发病初起不典型,重时可逐渐呈持续性,甚至难以忍受。 3.呕吐 是脑干移位和牵拉或肿瘤直接刺激延髓的呕吐中枢,呕吐呈喷射性,不伴有其他消化道症状,常在头痛剧烈时出现,呕吐后头痛稍缓解。儿童因肿瘤常发生在后颅凹,早期即可出现呕吐,易被误诊为消化道疾病。 4.视乳头水肿 颅内压增高,眼静脉回流受阻,视乳头边界欠清、静脉充血、渗出或出血。早期视力正常,中晚期因继发性视神经萎缩而视力逐渐减退。 5.癫痫发作 是占位性病变刺激皮层产生的异常放电。成年人的癫痫发作往往是占位性病变引起。 6.脑疝 是颅内压增高的晚期并发症。手术是唯一可靠的选择手段,可去除病变,缓解颅压高,改善症状,恢复脑功能。个别病变不能手术切除者可行颅内或颅外减压术,缓解症状,延长寿命。脱水药物可暂时减轻颅内高压,缓解症状。

侧脑室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概述

侧脑室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概述 一、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信息 1、部位:部位对侧脑室肿瘤诊断很重要,侧脑室肿瘤以三角区最常见,发生在该部位的肿瘤以脑膜瘤最常见,其他肿瘤包括室管膜瘤、脉络丛乳头状瘤和转移瘤。孟氏孔是另外一个较常见的部位,该部位常见的肿瘤包括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中枢神经细胞瘤等。 2、年龄:年龄对不同侧脑室部位肿瘤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侧脑室三角区肿瘤中,脉络丛乳头状瘤和室管膜瘤常见于婴幼儿或儿童,脑膜瘤常见于中年人,转移瘤常见于老年人。孟氏孔附近的两个常见肿瘤中,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常发生在青少年,而中枢神经细胞瘤常见于中年人。 3、数目: 4、形态特点: 5、密度和信号特点: 6、强化特点: 7、DWI信号特点: 8、磁共振波谱表现: 9、其它有意义的征象: 二、侧脑室肿瘤 1、脉络丛乳头状瘤

脉络丛乳头状瘤最常发生于侧脑室,偶可发生于三脑室。绝大多数出现在5岁前,尤其易发生于1岁前。男性多于女性。肿瘤常位于侧脑室三角区,也可位于侧脑室体部。左侧多见,偶可见于双侧。 CT平扫肿瘤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少数呈稍低密度。 MRT1WI多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多呈高信号,少数可接近于等信号。肿瘤具有三个特点:肿瘤内常见颗粒状混杂信号:边缘常为颗粒状凹凸不平:肿瘤分泌大量脑脊液,肿瘤完全浸泡在脑脊液中。约半数有散在钙化。增强扫描呈均质显著强化或稍不均质显著强化。 2、脉络丛乳头状癌 脉络丛乳头状癌又称恶性脉络丛乳头状瘤,约占所有脉络丛肿瘤的10%~20%。易出现在较大的儿童。CT和MR 表现与乳头状瘤相似,难以区别。若肿瘤侵及周围脑实质则提示可能为乳头状癌。但巨大的良性脉络丛乳头状瘤也可侵犯周围脑实质。 3、脑膜瘤 脑膜瘤发生在侧脑室少见,但对侧脑室肿瘤来说,脑膜瘤是成人侧脑室最常见的肿瘤,最好发于侧脑室三角区。肿瘤小者常呈类圆形,形态较规则,边缘圆滑,境界清楚。大的肿瘤形态常不规则。肿瘤呈均质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境界清楚。肿瘤内钙化常见。MRT1WI呈稍低或等信号,T2WI呈稍高

护理查房(颅内占位)

护理查房 神经外科张琴一.病情介绍 杨大均,71床,男,54岁,因头晕、头疼、精神差、意识障碍3天于2013年3月29日入院。既往史:无特殊.查体:T36.5°C,P70次/分,R18次/分,BP120/72mmHg,意识呈昏睡状,精神差,大声呼之可应,问答基本切题,语言含糊不清,查体合作,肢体活动、乏力。双瞳等大形圆光敏约0.3mm,耳鼻腔未见流血流液。辅查:MRI示颅内占位.诊断:颅内占位/动脉瘤?左额颞胶质瘤?现为入院第二日。颅内压力高,病情危重。 二.专科概述 颅内占位性病变:是在颅腔内占据一定空间位置的一组疾病的总称,临床上以颅内压增高(即成人颅压>1.96kPa或200mmH2O)和局灶性神经损害为特征,其中以颅内肿瘤,脑脓肿等为常见。 发病机理:正常人颅腔内主要有脑组织、脑脊液、脑血管及其管腔内流动着的血液。在正常情况下,颅腔完全封闭,颅腔容积与其所包含内容物的体积是恒定的,颅内保持着一定的压力(大约0.686-1.96千帕,或者70-180毫米水柱)。所谓颅内占位性病变,是指颅腔内一定空间被局灶性病变所占据,引起临床局灶性神经症状、体征和颅压增高,这种病变称为颅内占位性病变。①颅脑损伤引起的各类颅内血肿(如硬脑膜外、下血肿,脑内血肿,混合性血肿)。②各种自发性颅内出血及血肿。③颅内各种原发和转移性肿瘤。④颅内脓肿。⑤颅内各种肉芽肿。⑥颅内各种寄生虫病。⑦其它占位性病变。该患者怀疑动脉瘤。 临床表现 1、颅内压增高:在颅腔内占有一定空间位置的肿块样病变。如脑肿瘤、脑脓肿和脑血肿。随着病变体积的增大,颅内压生理调节失代偿,其颅内压力超过正常值(80-180mmH2O),常伴有脑功能障碍。 2、头痛颅内压增高时其脑膜、重要的血管神经受牵拉引起。发病初起不典型,重时可逐渐呈持续性,甚至难以忍受。 3、呕吐是脑干移位和牵拉或肿瘤直接刺激延髓的呕吐中枢,呕吐呈喷射性,不伴有其他消化道症状,常在头痛剧烈时出现,呕吐后头痛稍缓解。儿童因肿瘤常发生在后颅凹,早期即可出现呕吐,易被误诊为消化道疾病。 4、视乳头水肿颅内压增高,眼静脉回流受阻,视乳头边界欠清、静脉充血、渗出或出血,早期视力正常,中晚期因继发性视神经萎缩而视力逐渐减退。 5、癫痫发作是占位性病变刺激皮层产生的异常放电。成年人的癫痫发作往往是占位性病变引起。 6、复视、耳鸣、精神异常 7、脑疝是颅内压增高的晚期并发症。手术是唯一可靠的选择手段,可去除病变,缓解颅压高,改善症状,恢复脑功能。个别病变不能手术切除者可行颅内或颅外减压术,缓解症状,延长寿命。脱水药物可暂时减轻颅高压,缓解症状。 疾病检查影像学检查 注意有无皮下结节、淋巴结肿大、皮肤血管痣、黑痣、色素沉着、紫纹、头部畸形、隆起、压痛、血管怒张、头颈部及眼部血管杂音、肝脾肿大、病理性肥胖等。详查心肺等脏器。颅内占位性病变,如病变较小,又位于非重要功能区,临床上可无症状。若病变位于重要的脑功能区或病变范围较大,临床常出现颅压增高的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等)和局灶性的

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诊断与鉴别

颈静脉球瘤 颈静脉球又称鼓室体,是一种化学感受器,位于颈静脉外膜内的卵圆形小体,长约,宽约。结构与颈动脉体结构相似。颈静脉球瘤是一种化学感受器瘤。是中耳常见的肿瘤。,颈内静脉起自颅底颈静脉孔的后部,与乙状窦相续。起点有颈静脉上球,位于鼓室底后部下方。末端膨大形成颈静脉下球。鼓室的下壁既颈静脉壁,分隔鼓室与颈静脉起始部的薄层骨板。位于颈静脉窝的称颈静脉球瘤,位于鼓室者称为鼓室球瘤,其中颈静脉球瘤最常见。 解剖复习:

解剖复习:

解剖复习: 解剖复习:

临床常见的症状有:搏动性耳鸣和听力障碍 CT平扫,颈静脉孔扩大且不规则,如果仅有扩大,无不规则,注意常人可有双侧颈静脉孔不对称。肿瘤ct平扫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均匀显着强化。由于颈静脉球瘤具有丰富的血管结构,高流速的血管故MRI有一定的特征。流空低信号,慢血流表现高信号斑点。加肿瘤实质信号,表现为胡椒盐征。T1 WI,等低混杂信号,T2WI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强化显着。晚期肿瘤沿着颈静脉孔入颅内,达桥小脑角区,和其他的肿瘤鉴别的关键是1、颈静脉孔扩大2、颈静脉孔周围骨质破坏3、肿瘤特征的胡椒盐征。 颈静脉球体瘤Fisch 分型法 分型范围 A型肿瘤局限于中耳腔(鼓室球体瘤) B型肿瘤局限于鼓室乳突区域,无迷路下骨破坏

C型肿瘤侵犯迷路下,扩展到岩尖部 D 1型肿瘤侵入颅内,直径小于2cm D2 型肿瘤侵入颅内,直径大于2cm 颈静脉球体瘤Glasscock-Jackson分型法 分型范围 I型肿瘤局限于鼓岬表面 II型肿瘤完全充满中耳腔 III型肿瘤充满中耳腔,扩展至乳突 IV型肿瘤充满中耳腔,扩展至乳突或穿透鼓膜至外耳道,或向前发展 累及颈内动脉 1型肿瘤小,限于颈静脉球、中耳和乳突 2型肿瘤侵犯至内听道下方,,可有颅内侵犯 3型肿瘤侵犯岩尖部,可有颅内侵犯 4型肿瘤超出岩尖至斜坡或颞下窝,可有颅内侵犯 诊断要点: 1、乳突区和、或颈静脉孔区软组织结节或肿块,等低密度 2、局部骨质破坏 3、肿瘤侵入颅后窝可延伸到桥小脑角池 4、病灶明显强化

颅内占位性病变的护理查房

颅内占位性病变的护理查房 时间:2012年8月 27 日查房科室:内科 参加人员:全院护理人员 主持人:XX 责任护士:XX 主持人:大家下午好,这次的全院性护理查房由我们内科组织,今天我们要跟大家一起学习的内容是颅内多发占位病变病人的护理查房。正常人颅腔内主要有脑组织、脑脊液、脑血管及其管腔内流动着的血液。在正常情况下,颅腔完全封闭,颅腔容积与其所包含内容物的体积是恒定的,颅内保持着一定的压力(大约0.69-1.96kPa,或70-200mmH2O),颅内占位性病变是在颅腔内占据一定空间位置的一组疾病的总称,临床上以颅内压增高(即成人颅压>1.96kPa或200mmH2O)和局灶性神经损害为特征,其中以颅内肿瘤,脑脓肿等为常见。脑组织脑脊液血液现在请责任护士XX介绍患者病情。 责任护士:患者黄明幸,男,20岁,因“失语1天,昏迷4小时”于2012年8月1日0时30分由急诊平车入院,神清,体形消瘦,不能言语,查体:T36.5℃,P80次/分,R22次/分,BP110/90㎜Hg.骶尾部可见2㎝×5㎝Ⅱ°压疮。带入胃管通畅,插入深度为50㎝,固定良好。入院诊断:1、颅内多发占位查因 2、重度贫血 3、糖尿病?入院后遵医嘱给予完善相关检查,心电监护、吸氧、降颅压、补液、插尿管等处理。 头颅CT检查提示:左顶叶见多发大片状低密度影,考虑脑水肿区?颅内多发占位。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WBC12.11×109 /L,RBC1.74×1012 /L,HGB50 g/L 2、电解质:K+4.97mmol/L,Na+136.4mmol/L,Cl+99.2mmol/L,Ca+2.48mmol/L 血糖10.31mmol/L 3、乙肝病毒三大阳,病毒性丙型肝炎。 患者反复高热,血涂片未检出疟原虫。尿常规示白细胞(5-8个Hp),红细胞(2-3个Hp),考虑中枢性发热和尿路感染,使用头孢三代(头孢曲松)对革兰阴性杆菌。报传染病卡,做好隔离工作。

颅内囊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颅内囊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辽宁中医药大学影像中心 康鹏 一、脑实质内囊肿 1.神经上皮囊肿 2.小脑单纯性囊肿 3.良性非肿瘤性囊肿 1.神经上皮囊肿 室管膜囊肿、脉络膜丛囊肿、脉络膜上皮囊肿、蛛网膜下室管膜囊肿、胶样囊肿 神经上皮囊肿,位于脑实质少见,大脑半球脑实质内囊性病变,边缘锐利,境界清楚。 CT平扫呈脑脊液样低密度,MR 各序列均与脑脊液信号相似,弥散加权相呈脑脊液样低信号,增强扫描囊壁及囊内液体不强化。 2.小脑单纯性囊肿 少见,位于小脑半球,CT平扫呈脑脊液样低密度,MR各序列为脑脊液样信号,无钙化,囊肿周围一般无水肿。增强扫描无强化。 小脑单纯性囊肿鉴别诊断: 囊性星形细胞瘤、血管母细胞瘤。两者均可见到附壁结节,增强扫描附壁结节强化。 3.良性非肿瘤性脑实质囊肿 罕见,主要位于大脑半球脑实质,囊肿壁由神经胶质组织构成。CT平扫呈脑脊液样均匀低密度,MRT1可稍高于脑脊液信号,MRT2 呈很高信号,质子加权或FLAIR序列呈薄的高信号带,增强扫描囊壁不强化。 良性非肿瘤性脑实质囊肿鉴别诊断: 良性非肿瘤性脑实质囊肿: 无环形强化 肿瘤囊变: 环形强化 感染性囊肿: 环形强化 良性非肿瘤性脑实质囊肿鉴别诊断 囊性软化灶——由梗死和脑实质出血引起,病史和病变周围脑组织萎缩。 脑实质内神经上皮囊肿,囊肿周围无胶样变,良性非肿瘤性脑实质囊肿,囊肿周围有胶样变 感染性囊性病变:脑脓肿、脑包虫病、脑囊虫病 脑脓肿:CT平扫脓腔表现为均质低密度,脓壁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环,界清,可有水肿。MRT1脓腔及周围水肿呈低信号MRT2呈高信号。 脓壁信号在不同时期可稍有不同 早期T1稍高信号T2低信号 急性期T1稍高信号T2稍高信号 慢性期T1高信号T2低信号 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内缘光整壁薄而均匀 脑脓肿与脑内囊肿区别要点 (1)囊肿之囊液CT密度和MR信号均与脑脊液相同,脓肿之脓液CT密度和MR信号常与脑脊液不同

颅骨占位性病变

患儿,男性,5个月。出生后发现右顶枕部肿物,渐渐性增大。0

相关疾病: ? 临床:患儿,男性,5个月。出生后发现右顶枕部肿物,渐渐性增大。 影像:右侧顶骨内见类梭型软组织密度影,密度均匀,边界清晰,病灶未跨越骨缝。 考虑: 1、颅骨骨膜下出血:积血位于外层骨膜下,因此止于骨缝处,其发生率随产钳助产的应用明显增高,通常生后迅速增大,形成一坚硬、紧张的肿块,最后形成钙化。首先考虑。 2、膜状腱膜下血肿,表现为较硬,有波动的肿块,生后逐渐长大,2-3w吸收。 3、皮样囊肿 相关疾病: ? 诊断右侧顶部骨膜血肿机化(非帽状腱膜) 依据:1、男性,5个月。出生后发现右顶枕部肿物,渐渐性增大。2、右顶部颅板梭形增厚,以颅骨内板增厚为主,外板稍膨胀,内外板之间见梭形软组织密度影。 诊断分析:病灶呈梭形,张力较高,符合骨膜撕裂并出血的特点(帽状腱膜组织非常疏松,一旦损伤就是一圈),本例的原因可能为小儿足月难产或胎儿较大或胎位不正等,而致出生时产道挤压伤或胎盘吸引器损伤,最后导致骨膜撕裂而出血,患儿出生后血肿逐渐增大并机化、钙化。建议询问产妇便能明确诊断!

相关疾病: ? ? ? ? 赞同宝天曼、li1980m及hyy838等战友们的意见,考虑骨膜下血肿骨化。 颅骨外板骨膜下血肿是指发生于颅骨外板与骨膜之间的潜在间隙内的包裹性急性血肿。多伴是胎儿分娩时使用不当或过高负压吸引器吸引胎头时,骨膜被牵起与颅骨外板分离,骨膜血管损伤,骨膜与颅骨外板间局灶出血;颅顶骨和产妇骨盆间接地相摩擦,产道强韧胎头受压;再加之新生儿颅骨骨膜与颅骨外板贴合相对疏松。因颅骨骨膜终止于颅骨边缘,故颅骨骨膜下血肿常局限于一块颅骨,不跨越颅缝。li1980m战友在分析此例时谈到了这一点。过大血肿可造成贫血,并发化脑及败血症时可有高胆红素血症或黄疸。颅骨外板骨膜下血肿好发于顶枕部。本例发生部位应该是在右侧的顶枕部,较为这种疾病的常发部位。较大血肿由于骨膜下出血未能控制其内压力升高,对颅骨外板造成压迫,血肿液化后局部呈高渗状态,引起骨组织破坏。 文献报道头部骨膜下血肿在1月以后自行吸收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本例患者出生已5个月,符合这种情况。新生儿头部骨膜下血肿骨化后的新生骨位于被血肿掀起的骨膜下。血肿骨化的双层颅骨之间有大量的深黄色纤维结缔组织增生,部分骨化时间较早的腔内还有少量未吸收完的黄褐色血肿液,病理切片显示在外层新生骨中可见发育成熟的骨小梁及造血组织。新生儿头部骨膜下血肿骨化的机制可能因颅骨为扁平骨,其生长方式为膜内化骨,新生儿组织分化能力很强,血肿两周内没有被吸收而骨膜成骨并没有停止,骨膜内层成骨细胞增生活动增加形成骨膜新生骨,将血肿包裹在与正常颅骨之间,最终形成骨内血肿,而内层骨在失去骨膜的营养后会逐渐破坏吸收,骨膜被血肿顶起后自然要形成骨性硬壳。一般认为,只有新生儿骨膜下血肿才会骨化,鲜见文献报道其它年龄段头部骨膜下血肿会骨化。新生儿头部骨膜下血肿骨化在很多相关专著中都描述为钙化或机化,li1980m战友也在分析中提到钙化问题,但可能这种情况并非单纯的钙化,所以这里称之为骨化似更为妥切。 骨膜下血肿骨化的CT表现:颅骨外板骨膜下血肿出血期及静止期1至3天,CT表现为自颅骨向外突出丘状软组织肿块影,4天至3周为液化期血肿中央呈低密度液化区。1周至3周血肿开始机化,颅外包块逐渐变硬。2周后CT表现为局部颅骨外板骨膜掀起骨组织血供减少发生缺血坏死,早期表现外板骨质稀疏、吸收、变薄逐渐消失,侵及板障,少数累及内板,呈不规则班片状骨密度减低区,呈急性骨萎缩改变。3周后局部颅骨外板骨膜受血肿刺激而产生弧条状、线状或壳状骨膜增生性钙化,近颅骨处位于血肿周边血供较丰富区先出现钙化;班片状骨密度减低区间杂正常骨密度影﹙可能是近内板骨膜血供区﹚,伴周围轻度骨质增生。4个月后血肿CT表现为血肿包膜呈较厚的包壳样广泛钙化、骨化。1年后血肿包膜外层与原掀起之外板骨膜粘合经膜内化骨,部分骨性包壳进一步与颅骨融合形成新的“颅骨外板”,原来颅骨内外板形成“内板”,血肿吸收机化斑块钙盐沉着呈网条状钙化,形成明显增宽的“夹层饼干”样“板障”;呈“凸镜”样或新月形之双层颅板,颅骨“内、外板”均增厚,其内缘毛糙不整并向外隆起,经过长期塑形,有的形成永久性局部颅骨外突畸形。本例表现与此极其吻合。少数骨膜下血肿外围与骨膜可钙化或骨化可演变含有陈血的低密度骨囊肿。

儿童颅内占位性病变误诊4例

儿童颅内占位性病变误诊4例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颅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减少漏诊、误诊。方法:2010年3月~2010年8月收治4例颅内占位性病变患儿,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探讨其误诊原因。结果:这4例患儿误诊主要原因是病史采集不详细,忽视了其出现的临床症状的鉴别诊断。结论:临床医生在接诊患者时应该重视采集详细病史,包括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在鉴别诊断时重视其病史提供的 所有信息以避免漏诊、误诊。 关键词儿童颅内占位性病变误诊 abstract objective:studying of isol(intracranial space-occupying lesion) on children so as to reduce the rate of the missed diagnosis and misdiagnosis of the disease on them.methods:by studying the 4 young cases of isol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retrospectively from march to august in 2010.conclusion:the main cause of the missed diagnose are mainly due to the combination of an insufficient history collection of the subjects and a negligence of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eir clinical manifestations.further study:clinicians should lay stress on a thorough history collection of the patients,including a past medical history,a family history,etc. key words children;isol;missed diagnosis

颅后窝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分析

颅后窝占位性病变的CT 诊断分析 来洪建 (山东省菏泽市立医院CT 室,山东菏泽 274031) 关键词:颅后窝;四脑室;头颅CT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后窝占位性病变80例,其中肿瘤76例,囊肿4例。桥小脑角区好发听神经瘤、胆汁瘤、脑膜 瘤,四脑室侧移和后移,小脑蚓部好发髓母细胞瘤,四脑室前移,四脑室好发室管膜瘤及脉络膜乳头状瘤,四脑室扩大。小脑半球好发血管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转移瘤,四脑室受压侧移、前移。颅后窝各种占位性病变都有其影像学特征,可跟据与四脑室关系、病史年龄作出定位定性诊断。1 资料与方法 80例中,男58例,女22例,临床表现:头疼、头晕,行走不稳,听力下降、面瘫,恶心呕吐,视物不清等。所有病例用日立T urbo 螺旋CT 机扫描,常规头颅CT 平扫及后颅窝强化。2 结果 听神经瘤28例,平均年龄41岁,发生于桥小脑角,单侧22例,双侧6例,平扫呈低密度、等密度、混杂密度影,呈均匀强化、环形强化、不均匀强化。与周围组织边界清,CT 示内听道扩大20例,桥小脑角池扩大20例,闭塞4例。四脑室受压变窄后移21例,有不同程度的脑积水22例。髓母细胞瘤13例,平均年龄13岁。发生于小脑蚓部12例,桥小脑角1例。CT 平扫呈略高密度影7例,高低混杂密度影6例。班片状钙化3例。呈均匀强化7例,不均匀强化6例。瘤周有水肿,边界清楚。四脑室受压前移11例。血管母细胞瘤10例,平均年龄32岁,发生于小脑半球8例,小脑蚓部2例。1例呈实性混杂密度影,明现均匀强化,9例大囊小结节,囊未见强化。结节明显强化。瘤周有水肿2例,较轻。四脑室受压和移位10例。星形细胞瘤9例,平均年龄21岁。小脑半球7例,小脑蚓部2例。平扫呈低密度影、混杂密度影,成环形强化、不均匀强化。环形强化或不均匀强化瘤周有水肿。四脑室受压侧移6例,前移2例,侧后移1例。室管膜瘤7例,位于四脑室内,瘤体呈等或等底混合密度,卵圆形或不规则团块,有明显强化,2例见钙化,多见于儿童。脑膜瘤3例,2例发生于桥小脑角,1例小脑蒂,平扫呈圆形或卵圆形等或略高密度影边界清晰,呈明显均一强化。转移瘤3例,均发生于小脑半球,平扫呈环状或环状结节状混合影,边界见清,强化明显,多呈环状,均见瘤周水肿。胆脂瘤3例,均发生于桥小脑角,呈低密度影,CT 值低于脑脊液,无强化。脉络丛乳头状瘤1例,位于四脑室,见高密度肿块,界清,明显强化。蛛网膜囊肿3例,位于枕大池,平扫呈低密度影,CT 值与脑脊液相同,无明显强化。3 讨论 四脑室的改变对定位诊断有一定帮助,小脑半球占位病变多有四脑室侧移及前移,桥小脑角占位则有侧移和后移,小脑蚓部者则有前移,脑干者则有后移,而四脑室内者则有四脑室扩大,而无移位。四脑室改变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脑积水。后颅凹肿瘤及其他占位常有其好发部位,准确定位可提高定性诊断准确率,后颅凹占位在CT 上可分为三类:桥小脑角区,小脑半球及中线部位。桥小脑角区常见听神经瘤、胆脂瘤、脑膜瘤。听神经瘤以内听道扩大和岩骨骨质吸收破坏为特征,胆脂瘤为低密度无强化肿块,其CT 值低于脑脊液对诊断有帮助,脑膜瘤无内听道改变,小脑半球肿瘤多见星形细胞瘤和血管母细胞瘤,血管母细胞瘤特点为囊腔大、结节小、实性肿块或壁结节大都明显强化,囊壁多无强化,后颅凹转移瘤为均一或环状强化,瘤周水肿较明显,常有原发癌肿,中线部位常见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及脉络丛乳头状瘤,脉络丛乳头状瘤见扩大的脑室内有高密度结节为特征,髓母细胞瘤多见于儿童,平扫均匀高密度影或混杂略低密度影,且明显强化,四脑室受压前移,室管膜瘤多为等密度,强化明显四脑室扩大而无移位,后颅窝占位种类很多,典型病例诊断不难,对不典型病例,应结合临床病史、年龄、肿瘤好发部位等多方面分析,结合CT 表现,可提高正确诊断率。参考文献: [1] 郭亮,沈海林.后颅窝血管母细胞瘤的影像学特点及其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8;17:136. [2] 吴恩惠,主编.头颅CT 诊断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70 1. (收稿日期:200411 17) 化失常,阳虚水液不运,必致停积为饮,因此笔者认为,肝囊肿属痰饮的一种,中医内科学中叙述,由于水饮停积的部位不同,而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而肝囊肿应称作 胁饮 或 肝饮 。根据以上中医理论,笔者提出如下中医治疗原则:(1)益气健脾法;(2)益气健脾逐水法;(3)疏肝健脾利水逐水法。参考文献: [1]曹海根.应用B 超检查单纯性肾囊肿与肝囊肿年龄的关系[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988,7(3):310-2. [2] 李瑜乐.B 超检查肝肾囊肿241例报告[J].实用老年医学杂 志,1990,4(3):268-9. [3]郑子萍.应用超声显象检查探讨肝囊肿与年龄关系 189例囊肿病人检查分析[J].贵州医药,1994,18(5):450~1.[4]柿田章.先天性囊胞肝[M ].日本临床肝脏编(下卷),1995:125~7. [5]莫政欢.先天性肝囊肿19例临床分析[J].广东医学,1995,(6):395~6. [6] 潘克勤,丁进军.老年人肝囊肿75例临床分析[J].现代康复杂志,1997,1(4):265~6. [7]王宏志,汪良珍.胆囊结石嵌顿和胆囊萎缩的手术治疗[J ].安徽医药,2004,8(5):357~8. 281 安徽医药 A nhuiM edical and Phar m aceutical J ournal 2005A pr ;9(4)

良性非肿瘤性脑实质病变囊肿

1良性非肿瘤性脑实质病变囊肿: 罕见,主要见于大脑半球脑实质,囊肿壁由神经胶质细胞构成,没有蛛网膜层,也无上皮,CT 平扫脑脊液密度,但在MRI上与脑脊液信号不同,T1WI和PD稍高于脑脊液信号,T2WI与脑脊液相似,囊肿周围可以有胶样变,在PD或FLAIR周围呈薄的高信号带,增强囊壁无强化,诊断时首先要排除肿瘤囊变和感染性囊肿,这两类囊性病变均呈环形强化, 与脑实质内神经上皮囊肿的鉴别是囊肿周围囊肿周围无胶样变。 2小脑单纯性囊肿。 3 神经上皮囊肿:非肿瘤性囊肿性病变,有上皮细胞,又叫室管膜囊肿,脉络膜丛囊肿、脉络膜上皮囊肿、蛛网膜下室管膜囊肿,脑实质内神经上皮囊肿罕见,为大脑半球脑实质内囊性病变,CT呈脑脊液密度,MR各序列均与脑脊液相似,DWI呈低信号,增强囊壁和囊内液体不强化,囊壁无强化是神经上皮囊肿与肿瘤囊性病变及感染性病变的鉴别。 胶样囊肿起源于内胚层,而不是神经上皮。 4. 表皮样囊肿与皮样囊肿和畸胎瘤同属畸胎类肿瘤。 表皮样囊肿epidermoid cyst:又叫胆脂瘤,来源于胚胎外胚层, 囊壁薄而透明, 由复层鳞状上皮细胞附着于一薄层纤维结缔组织之上构成, 表面角质细胞不断脱落形成, 由于鳞状上皮不断增生、脱落,使表皮样囊肿呈线性生长。若其相互黏附、浓缩并在囊腔内运动而形成球形肿块, 最终出现随体位变化而移动的CT表现形式。表皮样囊肿根据其发生部位和大小不同而形状各异, 其密度取决于瘤内胆固醇与角化物的含量和比例, 以及有无出血、钙化。一般表皮样囊肿的CT值高于皮样囊肿, 壁轻度强化或无强化,囊内容无强化。囊壁较薄,可以不显示,壁也可较厚钙化,DWI 呈高信号,是与其他囊肿的重要鉴别 5. 皮样囊肿:来源于生殖细胞, 具有2~3 个胚层分化的肿瘤, 最常见于卵巢和睾丸, 偶可见于腹膜后、纵隔、松果体等中线部位。囊壁一般较厚, 由2层构成, 外层由纤维 组织构成, 而内层由皮肤构成, 内含皮肤附件, 如毛发、毛囊、汗腺、皮脂腺等, 此不同于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常为圆形, 合并囊内感染时囊内密度多不规则, 增强扫描囊壁及囊内容物多有强化, 其钙化率约为10 ~20 % , 高于前者(5 %) , 后者破裂较前者多见[2 ] 。畸胎瘤内容为三胚层组织,包含有、脂肪、牙齿、毛发和皮肤。CT 平扫肿瘤有脂肪密度、高密度和钙化影, 病变多被强化

脑干占位性病变

脑干占位性病变临床路径 (2017年版) 一、脑干占位性病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干占位性病变,包括脑干胶质瘤、海绵状血管瘤、血管母细胞瘤等(ICD-10: D43.103) 行开颅脑干占位性病变切除术切除术(ICD-9-CM-3:1.591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现代神经外科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1.临床表现:可有头痛、感觉或(和)运动障碍、颅神经功能障碍(如复视、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等。 2.辅助检查: (1)脑干损害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2)1个月内头颅MRI T1、T2平扫加增强; (3)头颅CT。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

(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现代神经外科学》(周良辅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1.手术:开颅脑干占位性病变切除术。 2.术后酌情行放射治疗。 3.术后酌情行化学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脑干占位性病变。 2.拟行开颅手术。 3.当患者同时合并其他疾病时,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4天。 1.所必需的检查项目: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型,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感染性疾病筛查,凝血功能; (2)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或CT。 (3)一个月以内的头颅MRI平扫和增强。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头CTA或MRA (2)头MRI DTI(弥散张力成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