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脾胃病名家学术思想研究现状

合集下载

陈修园脾胃学术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

陈修园脾胃学术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

陈修园脾胃学术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陈修园先生是中国脾胃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他在脾胃学术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修园学术思想体系独具特色,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在现代医学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脾胃疾病患者人数的增加和治疗难度的提高,陈修园的脾胃学术思想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和研究。

通过对陈修园脾胃学术思想的深入研究,可以为脾胃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指导,为现代中医药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因此,本研究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陈修园脾胃学术思想的深入探讨和研究,系统总结其理论基础、学术特点、诊治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侧重分析和探究陈修园脾胃学术思想的核心价值、现实意义及其与中医药现代化的关系,为临床实践和中医药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陈修园脾胃学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2.陈修园脾胃学术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学术特点分析3.陈修园脾胃学术思想在脾胃疾病诊治中的应用4.陈修园脾胃学术思想与现代中医药现代化的关系三、研究方法和思路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实证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深入访谈、问卷调查为辅助手段,重点结合陈修园脾胃学术思想的实际应用情况,从整体和局部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既进行宏观上的理论阐述,也进行微观层面的个案分析,逐步深入到陈修园脾胃学术思想的实践应用,为研究所得提供理论支撑。

最终通过理论阐述和实践应用的结合,探究脾胃学术领域中关于陈修园脾胃学术思想的发展及其现实应用的问题。

四、研究预期成果本研究预期通过对陈修园脾胃学术思想的深入研究,对其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和实践应用提出了一系列理性的解读,进一步揭示陈修园脾胃学术思想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为脾胃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指导,为现代中医药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为学术界提供有益的参考,具有一定的学术和实践推广价值。

近三十年中医“脾主思藏意”研究进展

近三十年中医“脾主思藏意”研究进展

近三十年中医“脾主思藏意”研究进展脾主思藏意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意指脾脏在人体中起着思维、藏精、运化水谷等重要功能。

近三十年来,随着中医学在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方面的不断深入,脾主思藏意理论的研究也不断得到拓展和深化。

一、脾主思维新认识患者的思想和心情对身体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中医学中认为此为脾主思维之能,即脾脏对人体的思维和心情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研究手段的不断改进,中医学对脾主思维的认识也不断得到拓展和深化。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体大脑皮层分布着大量的胰岛素受体,而胰岛素与大脑中多巴胺、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中医所说的脾脏,就是胰腺及其周边的消化器官,在中医的五脏学说中承担着思维调节的重要任务。

因此,可见脾主思维与现代科学的研究相互印证,为脾主思维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认识。

二、脾主藏精新探藏精是指精液,而中医学认为脾脏在精液的形成、生成和保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和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对脾主藏精的认识也不断得到拓展和深化。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性激素是影响精液形成的重要因素,而在人体内,性激素依赖于雄二醇合成酶对化学合成进行作用,而这个过程却是需要脾胃运化产生的热量作为支持。

因此,体内的脾胃功能良好,肉食可以很快地被水解吸收,从而白蛋白被消化出来,为肝脏和肾脏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和脂多糖,使其产生更多的雄二醇合成酶。

因此,可见脾主藏精与现代科学的研究相互印证,为脾主藏精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认识。

三、脾主水谷新解水谷是指食物,而中医学中强调脾脏对水谷的运化和吸收具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脾脏功能异常已成为一种常见疾病。

而在这样的背景下,脾主水谷的新解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脾主水谷的营养物质代谢和能量提供应该是整个消化系统的共同效果,而中医所指的脾脏,则是这种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消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脂质营养物质的代谢需要脾胃分泌肠脂肪摄取素进行调控,而脾胃的正常运作则需要消化酶的支持。

近三十年中医“脾主思藏意”研究进展

近三十年中医“脾主思藏意”研究进展

近三十年中医“脾主思藏意”研究进展近三十年来,随着人们对中医理论的深入研究和认识,关于脾主思藏意的研究也日渐深入。

脾主思藏意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不仅贯穿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而且对于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食调养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对近三十年来关于脾主思藏意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希望能够为中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近三十年来,关于脾主思藏意的研究在理论探讨和临床应用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在理论探讨方面,学者们深入探讨了脾主思藏意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和解释。

在临床应用方面,脾主思藏意在中医诊断和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

下面将从这两个方面对近三十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是关于脾主思藏意内涵和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近三十年来,学者们对脾主思藏意的内涵和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脾主思藏意主要包括脾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以及脾气的生成和运化功能。

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和解释,对脾主思藏意的内涵和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探讨。

他们指出,脾主思藏意是指脾脏对人体的思维活动和记忆功能的调控作用,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记忆力和智力活动,而且还对人们的情绪、意志和行为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他们还提出了脾气生成和运化机制的新理论观点,认为脾气的生成和运化是通过脾脏与其他脏器的相互作用和调控来实现的,它在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新的理论观点和解释为脾主思藏意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路,丰富了脾主思藏意的内涵和作用机制的理论内容。

其次是关于脾主思藏意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近三十年来,脾主思藏意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

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学者们通过临床实验和临床观察,深入探讨了脾主思藏意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规律和临床疗效。

中医脾胃病临床科学研究论文(共2篇)

中医脾胃病临床科学研究论文(共2篇)

中医脾胃病临床科学研究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中医脾胃病的临床医疗研究单兆伟教授是全国着名中医脾胃病专家、博士生导师。

多年来从事中医脾胃病的临床医疗和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就脾胃病研究现状、脾胃病治法的现代研究思路采访了单兆伟教授。

1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脾胃学说研究有何进展?单教授:建国后,中医脾胃学说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有关脾胃病学研究的论文及着作不断涌现。

80年代以来,成立了中华全国中医内科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先后在大同、宁波、北京、兰州、庐山、贵阳、济南、杭州、成都等地,召开了11次专题学术研讨会。

重点交流了中医治疗胃病、胃痞(萎缩性胃炎)、食管炎、泄泻(溃疡性结肠炎)、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病、胆囊炎、胆石症等病症的研究治疗经验,并就这些病证的诊断、辨证以及疗效评定标准等专题,反复讨论,制定了全国统一的试行标准,为中医研究脾胃病的规范化、标准化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综观建国以来中医脾胃病学说的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①由单一的临床经验积累,转向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相结合;②由个人总结研究转向集体协作研究,由个案报道逐渐转向大宗病例的临床研究报道;③临床与基础理论研究相结合;④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相结合;⑤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⑥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⑦整体治疗与局部用药相结合;⑧在对常见病、多发病重点防治的同时,逐步开展对难治疾病的研究治疗。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析我国脾胃学说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可以看出脾胃理论和临床研究起步虽然较早,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在漫长的岁月里,基本上还是停留在经验认识及逻辑推理的阶段。

建国50年来,由于积极引进现代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开创了我国脾胃学说研究的新阶段。

目前,脾胃学说的研究居于整个中医理论研究的前列,不仅进行了较系统的整理发掘,而且在临床上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甘爱萍教授脾胃病学术思想及辨治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经验研究

甘爱萍教授脾胃病学术思想及辨治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经验研究

甘爱萍教授脾胃病学术思想及辨治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经验研究甘爱萍教授脾胃病学术思想及辨治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经验研究甘爱萍教授是我国脾胃病领域的知名专家,她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探索出了许多独到的治疗方法,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本文将主要介绍甘爱萍教授的学术思想以及她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的临床经验研究。

甘爱萍教授的学术思想可以概括为“阴阳调理、整体观察、个性化治疗”。

她主张在治疗脾胃病时,要注重调节阴阳平衡,尤其是注意调理脾胃的阳气,因为脾胃是人体的“中央之宗”,调理好脾胃对整个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此外,甘教授还强调要对患者进行整体观察,不仅要关注疾病的症状表现,还要了解其体质、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因素,以便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她强调在治疗中要综合运用中医药、西医药以及其他辅助疗法,因材施教,精心施治,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针对溃疡性结肠炎这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甘爱萍教授通过临床经验总结出一套独特的治疗方法。

她认为溃疡性结肠炎主要是脾胃湿热内蕴所致,治疗的关键是清热利湿、调和脾胃。

具体治疗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控制炎症反应,减轻症状。

甘教授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使用中药方剂,如龙胆泻肝汤、当归厚朴四物汤等,以清热解毒、温养肝脾,从而缓解炎症反应,改善腹泻、腹痛等症状。

其次,要调理脾胃功能,改善湿热病因。

甘教授常常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采用健脾和胃的中药,如六君子汤、破血活络汤等,通过增强脾胃功能,调理体内湿热,以达到病因的根治。

此外,甘教授还注重患者的饮食调理。

她建议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要忌辛辣刺激、生冷食物,尽量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类、蔬菜水果等,以减轻对消化道的刺激,帮助康复。

甘爱萍教授的治疗方法以及经验总结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她的努力,许多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不仅疾病得到缓解,生活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甘教授的临床经验也为其他医生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促进了脾胃病领域的进步。

近三十年中医“脾主思藏意”研究进展

近三十年中医“脾主思藏意”研究进展

近三十年中医“脾主思藏意”研究进展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中医“脾主思藏意”这一概念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

脾主治水谷之味,主运化之气,思维聚神藏思,对身体的各种功能有着重要的调节和控制作用。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对传统中医理论的重新认知,人们对“脾主思藏意”的理解也逐渐深入,对其研究也愈加重视。

传统中医认为,人体的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脾主胃化水谷之精微。

脾主思藏意的理论根基是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和经络脏腑理论,通过调节脾的功能来达到调整人体整体平衡的治疗效果。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更深入地探索“脾主思藏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在各种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在这一背景下,近三十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脾主思藏意”的研究,试图通过临床、实验以及药物研究等不同方面的探索,进一步揭示这一理论的奥秘。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中医脏腑理论的理解,还有望为中医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意义中医“脾主思藏意”的研究意义在于深入挖掘并传承中医传统理论,加深对中医脾胃理论的理解,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脾主思藏意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调节人体“气血津液”平衡、维护脏腑功能、提升免疫力、延缓衰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脾主思藏意”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可以为解决当前人体健康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加强对“脾主思藏意”的研究有助于促进中医药的国际化,提高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通过系统研究和总结,可以更好地挖掘中医“脾主思藏意”的价值,为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深入研究中医“脾主思藏意”的意义重大,对于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中医“脾主思藏意”的理论基础中医“脾主思藏意”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黄帝内经。

名老中医经验与学术思想研究现状刍议

名老中医经验与学术思想研究现状刍议

[] 孟秀 玉 , 巨江, 秀梅 . 于组 态土 的 中药滴 丸 灌装 生 产线 上位 机 监 7 曹 陈 攀
控 系统 [] 包装 与食 品机械 ,0 82 () . I. 】 20 ,6 4 :5 [] 洪 坦 , 红 梅 . 纳 多对 中国 植 物 药 发展 的 启 示 [] 中 国医 药 导报 , 8 周 金 J.
2 0 , (5 :9 . 07 4 3) 8
多中心 临床研 究品种 的技 术资料, 中试规模一般 是生产 规模 的
13 1 5 工 艺验 证 方法 以 关 键 工 艺 变 量 的 控 制 为 手 段 , 艺 /~ /; T 验 证 的 批 次 一 要 求 按 照 工 艺研 究 的 结 果 至 少连 续 生 产 三 批 般
Chi es J ur of nf mat o o T M n e o na1 I or n n C i
Mar 20 o1 8 o. . 1 V .1 N 3 1
・专 题 论 坛

名老 中医经验 与学术思想研 究现状 刍议
陈仁 寿
(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 江苏 南京 2 0 4 ) 06 1
[O 工智 民, 1] 任谦 , I 光. 国 FA 《 叶祖 美 D 植物 药 品产 、 指南 》 的技术 要 求 与 我 国 中药 新 药 技 术 要求 的 比较 研 究 [] 世界 科 学 技 术一 中药 现 代 化 , J.
2 0 . 5 4 —4. 0 1 3(): 6 9
[1 孙 月蘅 , 1] 潘勤 . 国 《 美 植物 药 】 业产 品指 南》 浅析 [] 1外 医药 ・ J. 植
验 证过 的 “ 标准”对影响质量的各个 因素监控 的同时, 又必须 用 各种 过程 监控 的实际数据来考核 “ 标准 ” 制定的合理性及仃 效性, 或对 己验证状态是否发生 了漂移作 出评估, “ 对 标准 ” 进

中医名医学术思想传承现状

中医名医学术思想传承现状

中医名医学术思想传承现状目的:把握传承规律,推进传承工作,创新传承思维,促进全面健康发展,是当今中医药事业所面临的首要的、最为紧迫的战略任务。

名医学术思想继承方法的探讨随时代发展、社会需求成为中医药传承问题的重中之重,其现状亟需整体把握,在此基础上探索适合国内外社会环境的高效传承发展方向。

方法:运用调查问卷、访谈结论:名医思想传承在当下仍是中医学发展中亟需重视、讨论、完善的工作。

现状主要以院校与师承两种教育模式相结合,辅以现代新兴手段。

时代造就名医、影响传承,在保留中医本质的前提下,顺应时代潮流,满足社会医疗需求,博采众长,优势互补,最终整合实现一种统一、高效、实用的保障体系,是中医思想传承的发展方向。

标签:中医名医思想;传承;现状;发展;时代;结合中医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科学体系,历年来中医药在各学科领域,如中医理论、中药、中医所属各科疾病、针灸、经络理论、医史文献、信息、图书等方面进行着不懈的努力探索,并且取得了显著成就,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且对世界的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1]。

作为祖国传统文化精粹,其“天人合一”的哲学特色、久经实践考验的临床成果、近些年来在重大流行病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奠定了其发展必要与价值。

意求发展,继承为先,薪火传承一直是中医药事业与时俱进的主旋律。

把握中医药传承规律,推进传承工作,创新传承思维,促进中医药全面健康发展,是当今中医药事业所面临的首要的、最为紧迫的战略任务[2]。

随着知识管理的兴起和广泛应用,以及国内外社会环境对中医药知识渴求度的提升,名医学术思想继承方法的探讨成为中医药传承问题的重中之重。

现阶段传承效率偏低、传承方法仍较单一,无法满足社会对医疗服务及名医大家的需求[3],在中医药理论继承、传播的过程中显出疲态。

医院分科割裂中医思想整体性、医学生多元化的发展要求使他们无法专于访师跟诊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名医学术思想传承造成了困难。

易水学派代表医家治疗脾胃病方药规律及学术思想嬗变研究

易水学派代表医家治疗脾胃病方药规律及学术思想嬗变研究

易水学派代表医家治疗脾胃病方药规律及学术思想嬗变研究目的:分析总结易水学派各时期代表医家治疗脾胃病的方药规律及各医家之间的异同点;揭示易水学派各时期医家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特征及发展演变规律。

方法:筛选易水学派金元明清4个时期9位代表医家(张元素、李杲、王好古、罗天益、薛己、张介宾、赵献可、李中梓、张璐)共18部著作中的治疗7种脾胃系疾病(胃痛、痞满、呕吐、腹痛、泄泻、痢疾、便秘)的相关条文,采集病名、病因病机、方剂、药物组合等信息,在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中建立基础数据库,在此基础上以药物为主体,提取药物分类、四气、五味、归经,建立药物数据库。

参照国家及行业权威标准规范数据信息。

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统计方剂、药物、药物分类、药物性味归经、病因病机、药物组合等在易水学派整体、不同医家、不同疾病中频次频率分布情况,使用比较研究法分析各医家治疗脾胃病的病因病机、遣方用药的异同;使用SQLServer 2008+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基于Apriori算法进行药物关联规则的计算分析,统计高频药物组合分布情况;采用向量夹角余弦的方法基于每个医家使用药物的频率、药物组合的频率来测量易水学派各医家之间在用药特征及学术思想上的相似度。

结果:1.共收集方剂833首,方剂频次1440次,涉及药物272种,药物频次9701次;药物频次100次以上的药物有25种,药物频次在300次以上的药物有甘草、白术、人参、陈皮、茯苓、干姜、半夏。

2.易水学派治疗脾胃病总体用药分类排名前6位的有补虚药(2836次,29.23%)、理气药(1327次,13.68%)、温里药(701次,11.25%)、利水渗湿药(624次,7.23%)、解表药(624次,6.43%)、化湿药(622次,6.41%),补虚药约占总用药频次的1/3,补虚药的使用比例明清时期医家较金元时期医家有较明显的升高。

白长川教授脾胃新论学术思想探析

白长川教授脾胃新论学术思想探析

D 01:10. 13193/j. issn. 1673-7717.2020. 12.003白长川教授脾胃新论学术思想探析海英\佟梁、白长川2(1.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沈阳1丨0032;2.大连市中医院,辽宁大连116013)摘要:宗古亘今,脾胃学说是中S 脾胃病治疗的核心内容,医家多传承《脾胃论》中“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 言.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以及自然、社会环境的变化,脾胃病的病因病机和诊治思路必然有所改变.白长川教授 致力于脾胃病的研究,在临床中不断摸索、创新,形成了较为系统和完备的脾胃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白长川 教授认为当今饮食多有肥甘厚味,食滯酒停,影响脾胃运化,导致中焦气机升降失常,倡导“因滞而病”是当代脾 胃疾病的发病规律;提倡脾脏论治应遵从阴阳学说,强调脾阴的生理功能主要是濡养四肢百骸,在论治脾阴虚时 多运用甘缓平和不腻不燥之药,形成了独特的甘淡滋脾,阳中求阴之法;以脾胃为论治内科疾病的核心,将“运脾 调五脏,和胃畅六腑”的治养观推及到人体其他系统疾病的辨治中进而提出运脾六法,并创立了中药复方“和胃 汤”填补了促进胃肠动力的中药复方研究的空白整理白长川教授脾胃新论学术思想,以期对中医学理论的创 新和发展有所裨益..关键词:白长川;滞伤脾胃;脾阴;运脾;和胃;和胃方中图分类号:R 25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7717(2020)124X M 44MBrief Analysis of BAI Changchuans New Theory of Spleen and StomachH A l Ying1 , T O N G Liang1 ,F?A1 Changchuan"(l.T h 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032,Liaoning ,C h i n a ;2. Dalia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Dalian 116013 , Liaoning ,C h i n a )Abstract : Both in the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the theory of spleen and stomach i s the core theory for the treatmentof diseases of spleen and .stomach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 a n y doctors inherit "theory of spleen and s t o m a c h ", which states that " internal injur)j to the spleen and stomach can cause all kinds of diseases" .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change of natur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the etiology, pathogenesi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s are bound to change. Professor B A I Changchuan i s committed to the study of 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s, and has formed a relatively systematic and cofiiplete academic thoughts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of 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s through continuous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in clinical practi(*e. Todays diet has more f a t and sweet taste, food stagnation and wine, affecting the spleen and stomach transportation, leading to the middle Qi dys­function ,advocating "stagnation leding to disease" i s the contemporary 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1 pathogenesis. I t i s suggested that the spleen should he treated according to the theoiy of Yin and \ang, emphasizing that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of spleen Yin i s mainly to nourish all kinds of limbs and l )〇nes. W h e n i t c o mes to the treatment of spleen Yin de­ficiency ,w e shoultl use more drugs that are sweet, gentle and not greasy or diy. I t has fomied a unique method of sweet and light invigorating the spleen and seeking Yin from Yang. Taking the spleen and stomach as the core of the treatnuMitof internal diseases, the concept of "transporting the spleen and regulating the five Z ang - Fu organs, harmonizing the stomach and regulating the six organs" i s extended to th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of other diseases of the h u m a n body. Furthermore, the six methods of transporting spleen were put forward, and " Hamionizing Stomach Prescription" was established to f i l l the blank of the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 o m p o u n d prescription for promoting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I t i s hoped that sorting out professor BAI Changchuans n e w academic thoughts on spleen and stom-基金项目:白长川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丨U 国中医药人教发[2〇14]20)作者简介:海英(1969 -),女(蒙古族),辽宁阜新人,主任朕师,博丄•研究生导师,博丨:,研究方向:神经内科疾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通讯作者:白长川(1944-),男,辽宁大连人,主任中医师、教授,全国首届名中医,研究方向:中医内科诊疗和中医药科学学术传承第38卷第12期 中 V 中医药学刊 V 〇1.38No. 122 0 20 年12 月CHINESE ARCHIV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ec. 2 0 2 0中华中医药1141学刊ach will be beneficial to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 e y w o r d s:B A I C h a n g c h u a n;stagnation damaging spleen and stomach;spleen Y i n;activating spleen;harmonizing stomach ;Harmonizing Stomach Prescription白长川教授为辽宁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大连市中医 药学会会长,辽宁中医大师;首届全国百名名中医及国家中 医药管理局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曾任大连市中医院首席主任医师,现任大连市中医药学会医 院院长。

近三十年中医“脾主思藏意”研究进展

近三十年中医“脾主思藏意”研究进展

近三十年中医“脾主思藏意”研究进展近三十年来,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和研究,人们对于脾主思藏意这一理论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脾主思藏意是中医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对于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近三十年来脾主思藏意研究的进展进行分析和总结,希望能够为中医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我们需要了解脾主思藏意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

脾主思藏意是中医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脾脏在人体五脏六腑中所起的作用。

中医将脾主思藏意视为脏腑学说的核心之一,将脾脏视为人体消化吸收和运化营养的中心,并且与人体的思维和记忆有着密切的联系。

脾主思藏意的研究不仅涉及到中医药理论的发展,也对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从近三十年来的研究情况来看,脾主思藏意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人们对脾主思藏意在人体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影像学等技术的应用,科学家们可以观察到脾脏在人体内部的工作情况,了解脾脏在人体的消化吸收和运化营养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这些研究成果为中医药的理论发展和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脾主思藏意在中医药临床应用中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开始关注脾主思藏意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提出了一些新的临床观点和治疗方法。

通过总结临床案例和实践经验,他们发现脾脏的功能失调与人体的多种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包括消化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

在临床实践中充分发挥脾主思藏意的作用,可以为医生提供更多的诊断和治疗思路,提高治疗效果。

脾主思藏意的研究还涉及到了中医药的药物研发和配伍应用。

通过对脾主思藏意的进一步探索,人们不仅可以了解到脾脏在人体内部的生理功能,还可以探索出一些对脾脏功能具有调节作用的药物和药方。

这对于中药材的筛选和中药方剂的配伍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中医药的临床应用和药物研发。

近三十年来,关于脾主思藏意的研究也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

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及治法

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及治法

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及治法李 振 华(河南中医学院,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1号,450003)关键词 《脾胃论》 脾胃对人体生命的重要作用首见于《内经》,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输精于皮毛。

”《素问・五脏别论》说:“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素问・玉机真脏论》亦说:“五脏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

”这几段经文,不仅说明了脾胃在人体生命之重要性,同时亦指明了营养物质通过脾胃在人体运化之通路。

脾胃在人体生理、病理、预防、治疗的重要性,始于张仲景,后代医家在理论和实践中建树颇多,如“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等。

至金元时代,李东垣进一步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善治病者,唯在调理脾胃。

”李氏著的《脾胃论》一书,对中医学脾胃学说的发展和对后学者的启迪,成绩卓著。

笔者在中青年时期,治疗内科杂病和温病,重视脾胃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

现将个人对脾胃病的病理特点和治疗方药的临床体会介绍于下,供大家参考。

1 脾胃的病理特点111 脾本虚证,无实证、阴虚证,胃多实证 《内经・厥论》说:“脾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脾主运化水谷之精微,脾能行津液,运化水谷之精微的功能,主要责之于脾气(阳),如脾失健运,主要是脾气虚,甚则脾阳虚。

此外,脾只有气(阳)虚证,临床无阴虚之证,胃有阴虚证,且多见于热性病高热伤津,或胃病肝肾阴虚素亏之人。

112 脾胃病之病理,紧密联系肝,故治脾胃病必结合治肝 脾胃病之病因,通过数千年的临床观察,主要是饥饱劳倦,饮食所伤,久病脾胃虚弱或情志伤肝所致。

如饮食所伤,脾胃虚弱易生湿,湿邪停留,或胃失和降,均易阻滞气机,出现升降失常,影响肝气之疏泄条达,而成肝郁气滞;肝郁气机不畅,又可促使脾胃之升降失常,总之,脾胃病在病因上所伤的脏器部位和病因不同,但其结果均可导致脾、胃、肝彼此功能失调。

故脾胃病之病理、病位常涉及到肝、脾、胃之彼此偏盛、偏虚、偏寒、偏热,而非单治胃而能奏效。

刘吉善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

刘吉善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

刘吉善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刘吉善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脾胃病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在生活中,脾胃病患者也不少见。

刘吉善教授是一位在中医学领域有着丰富经验和卓越成就的医学专家。

多年来,他在治疗脾胃病方面总结出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为无数脾胃病患者带来了希望和康复。

本文将以刘吉善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为主线,进行深入探讨。

一、精确辨证论治刘吉善教授治疗脾胃病的第一要义就是精确辨证。

他从中医经典著作中汲取营养,继承传统辨证的方法,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将其应用于脾胃病的治疗中。

他强调,对于脾胃病患者,必须深入了解其病因、病理和证候,精确辨证,根据不同的证候选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二、治疗重点在于调理脾胃刘吉善教授认为,脾胃是消化、吸收和输送营养的重要器官,其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健康。

对于脾胃病患者而言,调理脾胃是治疗的重中之重。

他提出了“健脾益胃、调理气血”的治疗原则,意在通过药物调理和调节生活习惯等方式,改善脾胃功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从而达到治疗脾胃病的目的。

三、综合运用中药和中医调理刘吉善教授崇尚中药治疗,他认为中药是中医治疗脾胃病的重要手段。

他深入研究了众多名方,丰富了自己的药方经验,并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案。

他强调,治疗脾胃病需要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应根据病情、证候以及患者个体差异来选择合适的中药并合理配伍。

同时,他也注重中医调理的应用,如针灸、中医推拿、艾灸等,运用这些调理方法能够促进脾胃气血的循环排毒,加速康复进程。

四、注重患者的生活调理刘吉善教授治疗脾胃病时,注重患者的生活调理。

他认为,脾胃病与人体的生活习惯紧密相关,因此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其生活习惯进行调理。

他会倾听患者的饮食、作息和情绪等方面的抱怨,针对个体差异,制定合理的生活调理计划,如合理膳食搭配、规律作息、缓解压力等。

他相信,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良好的生活调理可以增强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提高康复率。

脾胃病学科发展现状

脾胃病学科发展现状

脾胃病学科的临床研究进展
广 安门医院孙桂芝等主持的“养胃抗瘤冲剂 合并化疗治疗晚期胃癌(带瘤)临床及实验研究” 以黄芪、生晒参、白花蛇舌草、土茯苓、苏木、 三七等中药组成养胃抗瘤冲剂治疗晚期胃癌在 改善生存质量、减轻化疗副作用、增强免疫力 等方面有明显优势。肝癌是消化道多发肿瘤, 发展快,预后差,手术及介入治疗,对提高肝 癌患者的生存期有明显疗效,
脾胃病学科的临床研究进展
不利,血行淤滞,肉腐血败,脂络受伤而成内 疡。在活动期多有湿热内蕴肠腑、气滞血瘀、 肉腐血败之病理变化,缓解期多有脾肾两虚, 肺气失调,大肠不固,湿热留恋之候。正是在 这个理论指导下,2007年度江苏省中医院消 化科沈洪教授牵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 医院等4家单位共同承担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 撑计划重大疑难疾病中医防治研究“溃疡性结 肠炎中医
脾胃病学科的临床研究进展
4.消化道肿瘤 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参与消化道肿瘤的治疗成 为科学研究热点,成果颇丰,显示中医药参与 重大疑难疾病的优势。中医药治疗消化道肿瘤 与西医放化疗、手术相比,肿瘤病灶的改善没 有明显的优势,但可以明显提高放化疗效果, 可减轻其毒副作用,并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缓解症状;在患者带瘤生存质量,生存率
脾胃病学科的临床研究进展
的科学研究。 近年来肠易激综合征日益受到人们重视,脾虚 肝郁、肝脾不和是本病的基本病机已经达成共 识。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承担了“中德合 作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 的临床研究”课题,从完全缓解评估、生活质 量、症状严重度评分、中医证候4个方面,对
脾胃病学科的临床研究进展
脾胃病学科的临床研究进展
干预方案及疗效评价研究”,制定了西医病情 分期和中医辨证结合的二歩序贯治疗方案,即 活动期从肠道湿热证辨治,缓解期从正虚邪恋 证辨治,并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 法,观察临床、内镜、病理的变化、缓解时间 及安全性,客观评价临床疗效。此外,中国医 科大学一附院运用青黛和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 浙江省中医院运用云母等药物灌肠治疗溃疡性 结肠炎也获得了良好的疗效,并开展了一系列

张锡纯脾胃学术思想研究

张锡纯脾胃学术思想研究

张锡纯脾胃学术思想研究张锡纯是中国现代脾胃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脾胃学领域做出了许多卓越的学术贡献,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医学研究。

本文将从张锡纯的学术思想出发,归纳总结他在脾胃学领域的重要观点和思考,并探究其对现代医学的启示和意义。

首先,张锡纯在脾胃学的研究中强调“脾胃为生命之本”这一核心理念。

他认为脾胃是人体的根本之源,对于人体的养生和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通过研究脾胃的解剖、生理和病理特点,深入探讨了脾胃与人体其他系统的关系,并提出了“脾虚致痰饮”、“痰凝脾胃”等理论,为脾胃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其次,张锡纯强调脾胃与情志的密切关系。

他认为情志波动会影响脾胃的功能,从而导致脾胃疾病的发生。

他对“情志伤脾”、“脾气虚弱”等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调理情志对于脾胃健康至关重要的观点。

他倡导了“安心养脾”的生活方式,主张通过调整情绪、保持心理平衡,来增强脾胃功能,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

此外,张锡纯重视饮食与脾胃的关系。

他深入研究了饮食对脾胃的影响,提出了“饮食调理”的重要性。

他注意指导人们合理搭配食物,注重清淡饮食,避免过食辛辣刺激物,维护脾胃的健康。

他还从脾胃的角度解读了中医饮食文化,提倡“禁足饮食”、“修德饮食”等概念,为人们养生保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指导。

张锡纯的学术思想对于现代医学研究具有重要启示和意义。

首先,他强调了以脾胃为中心的整体观念。

在现代医学研究中,往往偏重研究其中一器官或疾病,而忽视了人体整体的连贯性。

张锡纯提出的脾胃学说,提醒我们要从整体的角度看待人体,理解各个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将有助于促进现代医学的发展,推动医学专科与综合医学的融合。

其次,张锡纯的学术思想强调疾病的预防与调理。

他不仅关注疾病的治疗,更注重强调了保持脾胃健康的方法与原则。

这与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势相契合。

在健康管理和预防医学方面,张锡纯的学术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为人们保持健康、预防疾病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名家现状分析报告

中医名家现状分析报告

中医名家现状分析报告引言中医作为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瑰宝之一,自古以来一直备受人们的尊崇和赞颂。

在这些医学巨擘中,有许许多多的中医名家。

他们通过对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为数以亿计的患者带来了健康和康复的希望。

本篇报告将对中医名家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他们的贡献和面临的挑战。

中医名家的贡献中医名家不仅在医学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也为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卓越的医学成就中医名家通过解读古籍文献,传承家族医学经验和技艺,以及自身的独到见解,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

他们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其中一些名家如《内经》作者张仲景、《黄帝内经》作者葛洪等,对中医的整体理论体系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另外,朱震亨、杨继洲等名家则在中脏派、中医儿科和妇科等细分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传承与发展中医名家通过教学、写作和临床实践等方式,积极传承和发展中医学。

他们通过培养新一代中医人才,撰写医学著作,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疗效确立等,为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传承与发展是保持中医学蓬勃发展的基石,中医名家的贡献在此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医名家面临的挑战尽管中医名家有着卓越的医学成就和传承发展的贡献,但仍然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

缺乏国际认可中医作为一种独特的医学体系,在国际上受到了限制和质疑。

中医名家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国际认可的限制,这使得中医学的发展和海外传播受到了阻碍。

缺乏国际认可也导致中医名家的成果无法充分展示,限制了中医国际交流和发展的空间。

医患关系问题在当今社会,医患关系问题日益突出。

中医名家在临床实践中可能面临较大的压力和挑战,包括与患者的沟通问题、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期望值过高等。

这些问题不仅对医生本身造成了压力,也可能对医疗服务质量和中医传承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传承问题中医名家的医学传承和发展面临一些问题,例如医学知识的流传方式、传承方法的创新等。

一些中医名家的技艺和经验有可能只在个人传人中得到保存,没有形成系统的传承和发展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脾 胃病 名 家 ; 学术思 想 ; 研 究现 状 中 图分类 号: R1 9 3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6 . 0 9 7 9 ( 2 0 1 6 ) 1 2 . 0 1 3 1 - 0 3 脾 胃病 是 中医 药 学 的重 要 的组 成 部 分 , 历 代 皆 有继 承 与发 展 。 用 于调理 脾 胃病 , 还 用 于治疗 眩 晕 、 胸痹 、 痹证、 中 风及 西 医冠状 动 脉 高脂 血症 、 糖 尿病 等病 , 疗效 很好 。②勤 于 临证 , 建 国以后 , 国家非常重视和支持中医药事业 , 各学科研究与整理工作 粥 样硬 化 性心 脏病 、 现代 脾 胃内伤 的病 因是 饮食 过 盛 , 其他 也越来越多 , 脾 胃病 也 不例 外 。近 些 年 , 更 是 涌 现 的很 多 脾 胃病 名 与时俱 进 。路 老 临证 体会 到 , 家, 其所 倡 导 的 学术 思 想 , 更 是 对 当今 业 内人 员 有 很 大 的指 导作 用 。 还 有过 劳 、 情志 、 脑 用过度 、 懒惰 、 外邪 、 延治、 误 治等 因素 。
今 就 近些 年脾 胃病名 家 学术 思想 做一综 述 , 简要 如下 。 1 董建 华教 授 董建 华 教 授 是 中 医脾 胃病 大 家 , 对 脾 胃病 研 究 多 年 , 成果 很 多 , 经 验 丰富 。其 脾 胃病 学术 思 想 主要有 以几 方 面 : ①结 合 生理 , 注 重 通 降 。董教 授 认为 通 降乃 治 胃大 法 。 胃以通 为用 , 又 为水谷 之 海 , 降 则 顺, 升则 逆 , 故而‘ ‘ 通降’ 为 胃之 生理 的主 要体 现 。② 倡 导 胃热 学 说 。 董 教授 从 古 典 医籍历 中发 现 ,《 内经》 早 有 胃热之 说 , 历朝 都 有论 及 , 从 而提 出 胃热学 说 。又 说 ‘ 黄 苔’ 为 胃病热 证 主要体 现 。③ 疏肝 可调 脾 胃气 机 。董 教授 常疏 肝 气来 调 脾 胃气机 , 肝 气得 调 , 脾 胃 自理 。董 教授 又强 调 肝 气不 调 分 郁结 与 横 逆 , 有 虚 实之 异 。故 临证 时 应 审证 权变 。④ 注重 轻灵 , 补 勿 壅滞 。董 教授 脾 胃病 用药 注 重轻 灵 , 依 据脾 4 蒋 文照 教授 蒋文照教授, 潜 心研 究 脾 胃病 多 年 , 辨 治 脾 胃病 独 到且 效 著 , 其
[ 3 】 程 月仙 . 生化 汤临床 运 用 Ⅱ ] . 浙江 中医学 院学报 , 2 0 1 0 .
药, 2 0 1 0 , ( 3 ) : 2 1
药, 2 0 1 1 , 2 O ( 7 ) : 1 7 9 9 .
[ 4 】 涂孟桢 . 生 化 汤 治疗 人 流 、 产后 出血 9 0 例 疗 效报 告 U 】 . 江西 中 医 【 9 】 彭 宪镇 . 生化 汤加 减 治疗崩 漏 3 4 例Ⅱ ] . 中医研 究 , 2 0 1 2 , 1 3 ( 5 ) : 5 8 .
2 0 1 3 , ( 2 ) : 7 8 . 【 5 】 陈默 . 生化 汤在 中期妊 娠 引产 术后 应 用 效 果观 察 U 】 . 时珍 国 医 国 志,
2 0 1 6 年9 月2 2日收稿
中 医脾 胃病 名家 学术思想 研究现 状
寇子祥
( 天津 市武 清 区 中医 医院 3 0 1 7 0 0 )
【 2 】 徐 广益 . 生化 汤治疗 产后腹 痛 6 8 例U J . 临床 急救 志 , 2 0 1 0 , 4 ( 4 ) : 1 8 0 .
[ 8 ] 罗凌 . 扶 正 固本 、 祛瘀 生新 治 疗功 能 性 子 宫 出血 1 2 O 例 临床 观 察 U 1 . 中国 中 医药科 技 , 2 0 0 2, 9 ( 2 ) : 1 1 7 . 【 1 O 】 方力 . 右 归饮 合 生化 汤治 疗 前 列腺 增 生症 5 0 例L 『 】 . 浙 江 中 医杂
2 0 1 6年 1 0月第 l 2 期
l 3 1
6 】 陆 引华 . 生 化 汤 在 妇 科 临 床 的应 用 【 J 】 . 中国农村 医学 , 2 0 1 2 , 代药 理 的 研究 , 并 结合 中医 辨证 论 治 , 不 断研 究 和 探索 临床 应 用法 , 【 使生 化汤 更好 的应 用 于妇产 科 。
学 术思 想 有 以下几 点 : ① 和脾 胃重 在 调补 。蒋 教 授认 为 , 脾 胃病 的基 本 病机 是 脾 胃虚弱 、 内有郁 滞 。所 以 治疗 之法 应该 补 虚 、 祛湿 、 调气。 脾 气健 运 则 湿 邪得 化 , 脾 胃调 和 , 升 降正 常 , 纳化有度, 气 血充 足 , 元 气健旺, 正 气存 内则邪 不 可干 。② 理 中州 不忘 疏 肝 。蒋教 授认 为 , 肝 主疏泄 , 其 疏 泄正 常 , 则 脾 胃升 降则 易 调畅 。临证 上 , 蒋 教 授 在 调理 脾 胃气 机 时 , 时常 不忘 调理 肝气 。肝脾 调 匀 , 升 降气机 自然正 常 。③ 疗 杂病 必护 胃气 。蒋教 授 治疗 疑难 杂症 , 常从 脾 胃人 手 , 时刻 不 忘扶 护 胃气 。脾 胃得 健 , 气血正常 , 之 后对 症 用 药 , 则 他 病易 于 痊 愈 。扶 护 胃气有 补 、 养、 理、 化、 调、 和 等法 。
参考 文献
2 4 ( 9 ) : 5 4 .
[ 7 】 张 友 美 ,王 兆 太 . 生化 汤治疗原发 性痛经 【 J 】 . 山东 中医杂志 ,
2 0 1 1 , 1 8 ( 6 ) : 2 8 2 .
[ 1 】 卢 寅嘉 . 生化 汤的 方 源及 其 临床 应用 U 】 . 中成 药, 2 0 1 3 , ( 7 ) : 4 0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