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库门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课程论文
THESIS OF CURRICULUM
论文题目:从石库门看上海历史与文化——《从居住文化看世界史》调研报告
学生姓名: 刘殷
学生学号: 5101719007
专业: 药学
指导教师: 阮昕教授
学院(系) : 药学院
摘要:石库门是最具上海特色的居民住宅。
上海的旧弄堂一般都是石库门建筑,它起源于太平天国起义时期,当时的战乱迫使江浙一带的富商、地主、官绅纷纷举家拥入租界寻求庇护,外国的房产商乘机大量修建住宅。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围合仍是上海住宅的主要特征,但不再讲究雕刻,而是追求简约,多进改为单进,中西合璧的石库门住宅应运而生。
这种建筑大量吸收了江南民居的式样,以石头做门框,以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这种建筑因此得名“石库门”。
石库门里弄保留了许多老上海人的生活文化,通过这些文化的解读能映射出上海的前世今生与社会变化,从中能体会到不少的上海城市文化。
一、石库门的建筑特色
1、砖木结构
[1]石库门多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坡型屋顶常带有老虎窗,红砖外墙,弄口有中国传统式牌楼。
大门采用二扇实心黑漆木门,以木轴开转,常配有门环,进出发出的撞击声在古老的石库门弄堂里回响。
门楣做成传统砖雕青瓦顶门头,外墙细部采用西洋建筑的雕花刻图。
二楼有出挑的阳台,总体布局采用了欧洲联排式风格。
现在,上海注意保存老的建筑,一些具有海派特色的石库门里弄被作为近代优秀建筑整组保存。
2、住宅最典型的特征
石库门里弄住宅最典型的特征是中西合璧。
石库门有着江南传统二层楼的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形式,一般进门就是一小天井,天井后为客厅,之后又是一天井,后天井是灶台和后门,天井和客厅两侧是左右厢房,一楼灶台间上面为“亭子间”,再往上就是晒台。
在总体上采用的联排式布局却来源于欧洲,外墙细部有西洋建筑的雕花图案,门上的三角形或圆弧形门头装饰也多为西式图案。
二、石库门的历史[2]
1、19世纪70年代初
早期的石库门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初,它脱胎于江南民居的住宅形式,一般为三开间或五开间,保持了中国传统建筑以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的特点。
老式石库门住宅,一进门是一个横长的天井,两侧是左右厢房,正对面是长窗落地的客堂间。
客堂宽约4米,深约6米,为会客、宴请之处。
客堂两侧为次间,后面有通往二层楼的木扶梯,再往后是后天井,其进深仅及前天井的一半,有水井一口。
后天井后面为单层斜坡的附屋,一般作厨房、杂屋和储藏室。
整座住宅前后各有出入口,前立面由天井围墙、厢房山墙组成,正中即为“石库门”,以石料作门框,配以黑漆厚木门扇;后围墙与前围墙大致同高,形成一圈近乎封闭的外立面。
所以,石库门虽处闹市,却仍有一点高墙深院、闹中取静的好处,颇受当时卜居租界的华人士绅、富商的欢迎。
2、20世纪10年代后
老式石库门逐渐被新式石库门取代。
新式石库门大多采用单开间或双开间,双开间石库门只保留一侧的前后厢房,单开间则完全取消了厢房。
新式石库门在内部结构上的最大变动是后面的附屋改坡顶为平顶,上面搭建一间小卧室,即亭子间。
亭子间屋顶采用钢筋混凝土平板,周围砌以栏杆墙,作晒台用。
为了减少占地面积、节省建筑用材,新式石库门还缩小了居室的进深,降低了楼层和围墙的高度。
与老式石库门相比,新式石库门在外观上亦有所不同,新式石库门外墙面多用清水青砖、红砖或青红砖混用,石灰勾缝,而不是像老式石库门那样用白色石灰粉刷,老式石库门常用的马头墙或观音兜式的山墙也已不再使用。
另一个重要的区别是,新式石库门不再用石料做门框,而改用清水砖砌,门楣的装饰也变得更为繁复。
早期的石库门门楣常模仿江南传统建筑中的仪门,做成中国传统砖雕青瓦压顶门头式样,而新式石库门受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常用三角形、半圆形、弧形或长方形的花饰,类似西方建筑门窗上部的山花楣饰,这些花饰形式多样,风格各异,是石库门建筑中最有特色的部分。
有些新式石库门还会在门框两边使用西方古典壁柱的样式,作为装饰。
总之,新式石库门在建筑风格上是更加西方化了。
3、20世纪30年代中
随着新式里弄和花园里弄的兴起,石库门就风光不再了,开始逐步沦为城市下层居民的栖身之所。
但谁都没想到,石库门如今却是咸鱼翻身,出尽了风头。
把石库门“整旧如旧”
的新天地已成为上海最时尚的渊薮,可那里的石库门是五脏六腑早给掏空了,只剩下了一个虚假的外壳,供人们去凭吊、缅怀。
三、石库门-感受上海
1、石库门为上海孕育了什么?
(1)政治:上海的石库门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诸多重要政治机构的所在地。
例如麦加里中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指挥所、鲁迅等人创办的“中国济难会”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
中共二大会址中共一大会址
(2)经济:上海的“里弄工厂”是上海工业与文化的一大特色,更是现代多家大型企业的雏形。
解放后的上钢八厂便是如此。
各种烟纸店的经营也是大商家的雏形。
(3)文学:上海的石库门诞生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新流派“亭子间文学”。
诸多文化界人士以石库门为栖身之所,创造了大量优秀作品,产生了颇为深远的影响。
例如田汉、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即后来的《国歌》),鲁迅先生的《且介亭文集》也是作于上海公共租界的亭子间内。
(4)艺术:石库门的生活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如《十字街头》、《天涯歌女》等许多电影、音乐作品,都能看到石库门生活的影子。
石库门建筑的装饰艺术至今仍广为流传。
(5)生活方式:石库门这一多样性、复杂性的住宅,形成了独特的上海生活风情,奠定了近代上海特有的节令文化、服饰、饮食、生活、习惯等,成为区别其他地区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如童谣、婚丧活动、社交等等。
[3]
2、石库门-上海文化;上海人
上海市一座具有海派气息的大城市,包容了各国的不同文化,不同风情,形成了别具一派的城市文化。
百年的石库门记录了老上海人们的生活风情和居住文化。
这里有时尚繁华“荡马路”;曲径弄堂通幽处;茶余饭后乘风凉;老来邻居“噶三胡”(聊天);弄堂里有洗衣服的主妇,跳皮筋的孩童......这些描述老上海平和安稳生活的字眼即充满了浓郁的怀旧气息又展现出了老上海城独特的海派情调;既映射出了这座城的细腻生活同时也体现了上海人典雅精致的生活态度。
融合了老上海风韵的石库门,对新老上海人来说,不失为一种形象的展示。
它记录了上海的沧桑变迁,同时也在历史的推移中承载了海派风韵的形成。
可以说,石库门是大上海过去的影子,是上海过去的画面。
石库门,涵盖了上海人的生活,也凝结了上海人的“情结”。
石库门是最为普通平凡而又是最真实的老上海人的基本生活场所。
石库门里弄——禁锢着上海人,也造就了一代上海人。
石库门里弄作为本土文化与国外文化结合的产物深深融入老上海人的生活之中,这本来就赋予了上海人不同于其他地区人的特殊感受。
可以说这是一种上海人用以区分自己与其他地区人的一种优越感吧。
在我看来,这种感觉的形成也是不可避免的,就像无论到哪里,歧视和偏见都会永久存在一样,人们总是想要有某种凭据或意识形态来标榜自己的优越之处,这或许也是人性的一种体现吧。
文学作家余秋雨对上海人有着一段评语,他在《文化苦旅》一书[5]——《上海人》这篇文章中写道:“荣格说,文化赋予了一切社会命题以人格意义。
透过上海人的文化心理人格,我们或许能看到一些属于全民族的历史课题。
上海从根子上就与凛然的中华文明不太协调,不太和顺。
1842年,英国军舰打开了上海,西方文明挟带着恶浊一起席卷进来。
上海成了一个被地球每个角落都听得见的城市。
本世纪初年,许多新型的革命者,思想家受到封建王朝的追缉,有租界的上海成了他们的庇护地。
特别重要的是,对于这种追缉和庇护,封建传统和西方文明在上海发生了针锋相对的冲突,上海人已经隐隐约约地领悟到民主,人道,自由,法制,政治犯等概念的正常含义。
对于经不起对比的封建传统产生了由衷的蔑视。
上海人一般不大去指摘别人的生活方式。
比之于其他地方,上海人在公寓,宿舍里与邻居交往较少,万不得已几家合用一个厨房或厕所,互相间的摩擦和争吵却很频繁。
因为各家都要保住自身的独立和自由。
因此,上海人的宽容并不表现为谦让,而是表现为‘各管各’。
在心理上,上海人很难在心底长久而又诚恳地服从一个号令,崇拜一个权威。
相反,上海人可以崇拜一个在外地并不得志,而自己看着真正觉得舒心的人物(比如谁)。
另外,上海人非常善于对实际效益的精神估算,历来比较讲究科学实效,看不惯慢吞木讷的傻样子。
上海人的心态毫无疑问,与这座城市的历史密切有关。
老一代人力车夫都会说几句英语,但即使低微如他们,也敢于在“五卅"的风潮中与外国人一争高低。
上海的里弄里一直有不少外国侨民住着,长年的邻居,关系也就调节地十分自然。
”
在生在上海,长在上海的我看来,他写得并没错,而且很正确。
这并不是说上海人都是这样子的也不是说上海人都是不好的,古怪的;他只是深深地挖掘出了上海人心灵深处的那种特殊的自我感并对这种被许多上海人引以为傲的异他感的形成缘由进行了非常到位的剖
析。
上海人的这种意识与性格的“变迁”和独特文化的塑造与上海历史前世今生的变化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而石库门正是这段历史变迁的最好记录媒介。
石库门弄堂作为上海的“土特产”,记载了上海的昨天与今日,折射出了上海人多元的生活文化。
作为一种历史象征与见证,石库门将会永远地留在新老上海人的记忆深处。
参考文献:
[1] /geography/mfms/20010709/21.html-国家地理
[2] 百度百科-“石库门”
[3] /lsrj/181370_2.htm-《老上海石库门建筑和城市》
[4] 罗小未、伍江著,《上海弄堂》,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2
[5]《文化苦旅》,余秋雨的第一部散文合集,东方出版中心,19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