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体验式作文教学策略例谈-人教版新课标【小学学科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体验式作文教学策略例谈人教版新课标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写作的个性化,注重于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把这一要求贯注于教学实践中,必须在“体验”二字上做文章。
“体验”既有“领悟”“体味”“设身处地”的心理感受,又有“实行”“实践”“以身体之”外部实践的含义。
因此,体验不仅重视主体的心理结构,更注重主体与客体合一的动态建构。
基于以上的理解,结合我的教学体会,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我尝试着进行了体验式作文教学。
所谓“体验式作文教学”就是从学生主体体验入手,为其创设一个特定的“真”情景(客体),让学生设身其中,实现“外部刺激力向意志事实的转化”,从而获取语言运用的直接经验。
体验式作文教学是让学生作文走向“立诚”的最佳途径,不仅能让学生“写自己的话”,而且“写自己知道得最亲切,感悟得最深切的东西” (参见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第269页,开明出版社,1998年版)。
循着以上理论脉络,我在实践中总结出体验式作文教学的三大策略一一
策略一:在“真交际”中体验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写作是一件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事。
“真交际”指学生与老师、同学、家长或其他人进行的有一定目的的书面或口头的往来接触活动。
例如学生间讨论感兴趣的话题,向老师说明犯错误的情况,参加竞选,和父母争辩,写信,讨价还价,义卖等等。
这些接触活动在学习生活中频频发生,然而很少被老师有意识的开掘,引入习作范畴。
或者说老师没留意去创设生活中本来具有的自然的交际情景。
“写作是为了生活”(叶圣陶语),一旦写作和生活相融起来,学生就会感到写作的意义和作用,增强兴趣和动机。
例如,我指导学生用废纸做出了一个个色彩鲜艳,结实防水的纸球(纸球外套上了各色塑料袋),并指导从前言、材料与工具、方法与步骤、玩法提示四个方面写成了一篇小说明文。
接着创设了一个真交际的情景:将全班60人分成两人一组,分别到30个班级讲解、推荐做纸球的方法。
活动完毕回到教室交流活动经历。
有的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手舞足蹈的讲述了刺激而开心的交际经历:“听我说明来意,台下‘哗’的响起了掌声,我定了定神,大步跨上了讲台”“在同学们的吆喝声中,火红的纸球从教室这端抛向那端,我趁势大声问到:‘好玩吗?’‘好玩!’……
又一阵吆喝声淹没了我的话音”“我可真是过足了一把推销瘾!”有的垂头丧气,因为“—开口就心慌,脸红,引来同学们一阵阵哄笑”,“我不停地用手捏动着裤逢,眼睛盯着讲台,我听见自己的声音像蚊子嗡嗡。
”可见,整个交际活动调动了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浸透了学生个体体验的理解和感悟,学生心理反应自然丰富多彩,因此倾吐出来的又怎能不是“我的”肺腑之言呢?
策略二:在“真角色”中体验情感,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体悟去塑造个性化的角色。
十九世纪意大利著名演员萨尔维尼,主张演员在表演时应生活于角色的生活之中,每次演出都要感受角色的感情。
二十世纪初期,苏联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推崇其表演主张,强调表演艺术必须以内部体验(感受同角色相类似的情景)为基础,将内部体验过程视为演员创作的步骤。
这就是著名的“体验艺术学派”表演理论。
“感受同角色相类似的情景”就是做一个“真角色”,因为只有成为一个“真角色”,才可能用“那一个”角色特有的语气去说话,去行走,去思想,才能成为不同于任何角色的个性化角色。
这不正和作文教学体验性原则相通吗?例如,写想象类的作文,学生很容易出现想象雷同、不合情理的毛病。
但如果让学生进入想象中的“真角色”,效果就截然不同。
以续编故事《狐假虎威》为例,我先让学生重温故事,揣摩角色。
五年级学生都熟悉《狐假虎威》这个故事,因此播放故事前我提出更高要求: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很精彩,你能绘声绘色的讲给大家听吗?学生讲完后,进行评比.“谁讲得更精彩,为什么?”提示学生明白:要想把故事写得吸引人,必须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进行细致描述。
“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和老虎?”让学生体悟到狐狸的狡猾与沉着,老虎的愚钝与暴躁。
这为想象故事的生动性和对角色的主调把握奠定了一个基础。
通过想、议、演、说,把学生置于“真角色”境地:“假如你现在就是那只倒霉的小狐狸,在老虎的魔掌下你会怎样说,怎样做来逃脱此难呢?”“这屋子里现在有62只小狐狸,比—比哪一只小狐狸的办法天衣无缝,没有漏洞。
”学生冥思苦想,议论纷纷。
想出的办法先不说,而和老虎(老师扮演)现场表演。
表演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细致的观察,准确的表达,合理的想象。
这一过程,老师成了愚钝暴躁的老虎,学生成了狡猾沉着的狐狸,老虎稍一放松警惕就有被骗的可能,狐狸稍一疏忽就有被吃掉的危险,学生的情感被充分激活,一个个充满智慧的脱身之计应运
而生!不仅如此,活动结束后,“幸存的狐狸”还主动帮助“被吃掉的狐狸”分析原因,另想对策。
教与乐之间,学生完成了一篇情感激荡、足智多谋的纯体验作文。
策略三:在“真观感”中体验精蕴,让学生学会精细的观察和准确的表达。
“接触了生活并不—定认识生活,有了丰富的生活材料,而且了解其‘精蕴’,才能成为写作的材料。
”(参见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第252页,开明出版社,1998年版)“精蕴”即事理的深奥处细密处,这是小学生在观察生活时很难认识到的,但如果给学生—个亲身体验的、有一定时间和空间的观察点,必能激发观察意向,揣摩观察方法,获取深刻而细致的“观感”(看到事物以后所产生的印象和感想)。
例如,让学生亲手种植牵牛花,写观察体验日记。
老师发给学生一些种子,但并不告诉他们是什么种子。
四月下旬开始培土和播种,学生从形状、颜色、硬度、重量等方面观察种子,并记录下种的时间、经过及对种子的寄语。
一个孩子写到:种子像芝麻一样,黑黑的。
而有的孩子细致观察后指出表述不合实际,应为:种子比芝麻略小,黑中微黄。
可见有的孩子观察更精细了。
7至10天后出芽了,孩子们惊叫起来,花苗渐渐长大,孩子非常想知道是什么花,查阅了很多有关植物的书籍,有的甚至端着花钵向花匠请教。
当他们看见花苗长出细藤时,便确定是牵牛花了。
但自己种的牵牛花会开出什么颜色呢?对照资料,根据花苗叶子的形状和大小推测花的颜色。
他们意外地从网上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如果把—朵红色的牵牛花泡在肥皂水里,牵牛花就由红变成蓝,如果把已变成蓝色的牵牛花再浸到稀盐酸的溶液里,则牵牛花又恢复到原来的红色。
孩子们又以极大的兴趣投入到对“花瓣细胞里的花青素”的研究。
自主探究的激情一旦迸发,孩子们就好象长出了第三只眼,走进事物深奥的殿堂,发现了粗浅观察不能发现的新天地。
八月中旬,牵牛花大多开了,虽然是在暑假,很多孩子还是打电话告诉了我喜讯,他们又发现了新问题:没有一个孩子亲眼目睹到花开的经过。
后来他们告诉我,牵牛花大多凌晨3点开始绽放,四点左右花开结束,每朵花只有一天的寿命一一他们都快成牵牛花专家了。
花开了,孩子的心扉也打开了,充满想象与创造的文字诞生了:“在微风中,柔弱美丽的牵牛花飘然若仙”“她抖抖沾满露珠的紫裙,挺起胸脯,吹着喇叭,又努力攀登,我发现她比昨天又高了一截。
”“它细细的茎蔓不停地向上缠,我用手把它向上提了一
把,没想到不到一个时辰,它又倔强地退回原地,慢吞吞地自己爬,原来它也有思想呀!”……深秋,花枯萎了,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摘下花籽,准备第二年春天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