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社会保障制度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社会保障制度的比较与借鉴
中共郴州市委党校杨香军
一、国外社会保障制度概述
纵观世界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

(一)国外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历史沿革
1.萌芽时期(1601—1834)。

大致为从新、旧济贫法的颁布这段时期。

1601年英国政府《济贫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规,规定政府有义务对贫民进行救助。

旧济贫法的颁布主要是针对16世纪前后,以英国为首的欧州各国开始进入工业化的早期,与之相伴随的圈地运动后,农民被迫离开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一部分成为产业工人,一部分沦为乞丐与流浪者。

这些流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导致社会动荡、矛盾突出,统治阶级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于是出台《济贫法》,由于旧济贫法对于贫困的救助条件比较宽松,救助内容也比较慷慨。

进入18世纪以后,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产业工人迅速增加,但失业,工伤,疾病等问题也日益增加,因此在城市里一个大规模的贫民阶层逐渐形成,这么大规模的贫民阶层救助,政府财政不堪重负。

于是在1834年又推出《新济贫法》,《新法》对贫困者救助的条件十分苛刻,比如接受救助者必须牺牲人格尊严,必须在贫民所里接受救济,不得外出;没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等条件限止,《新济贫法》广受垢病,又加上受经济危机等原因,1929年《新济贫法》被迫废止。

这一时期社会保障的主要特征是社会救助型,其性质是居高临
下的施舍,接受救助者要对救助者感恩戴德,两者处于一种极不平等的地位。

这一时期社会保障的目标是防止被统治者反抗。

2.形成时期(1834—1929)。

大致是从英国《新济贫法》的颁布到大危机发生前形成的。

这段时期旧的社会救助制度在逐渐衰落,新的保障制度开始形成。

最典型的就是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也就是德国三部法案的颁布:《疾病保险法》、《工伤保险法》、《老年保险法》。

推出这三部法案的推出也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德国统一成立德意志帝国后,统治阶级雄心勃勃,极欲进行对外扩张,但当时国内矛盾重重,劳资关系恶化,产业工人风险突出,受马克思主义等思想的影响。

为了安抚国内工人群众,调和劳资关系,解除劳动者对各种风险的担扰,当时铁血首相俾斯麦于是颁布了三项法案,建立社会保险制度。

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社会矛盾得到缓解,国力得增强,迅速地成为了当时是强大的国家之一。

同时也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埋下了伏笔。

之后欧州国家纷纷效仿,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形成。

3.发展时期(1930-1948)。

这段时期大危机时期到英国宣布建立了福利国家。

发展时期的标志就是美国1935年《社会保障法》的推出。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经济也得到重创,当时美国总统罗施福根据凯恩斯经济理论,开始大力干预经济,实施社会保障,经济较快地得到复苏。

美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积极作用,对西方其它国家产生重大的影响,各国纷纷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发展。

4.繁荣时期。

这段时期是从英国宣布建立福利国家起到石油危
机。

其标志是1948年英国首相艾德礼宣布建成了“福利国家”。

建立福利国家的原因是二次世界大战,英国受到战争的影响,伤、残、病、死、穷等问题特别突出。

英国首相邱吉尔委托剑桥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贝弗里奇教授研究社会保障计划,1942年,贝弗里奇完成了他的研究报告:《社会保险及相关事务》(俗称《贝弗里奇报告》)。

《报告》提出建立全社会的国民保险制度,国家对公民提供从摇篮到坟墓,从生到死的一切安全保障。

1944年开始制定社会保障计划,到1948年,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完成。

艾德礼首相宣布第一个建成的福利国家。

在英国的影响下,欧美发达国家都先后宣布要建立“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发展进入繁荣时期。

5.改革时期。

就是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石油危机之后,各国经济进入“滞胀”期,经济发展停滞,社会福利支出仍然十分迅速。

造成与经济发展的严重脱节,使得财政支出不堪重负,社会税费高居不下,人们工作积极性不足,国家竞争力下降等现象,各国开始着手改革高福利的社会福利政策。

如提高退休年龄、增加社会保障税收、削减社会保障支出、社会保障私营化等。

(二)当代国外社会保障制度的比较
1.社会保险型
(1)制度特征:强调权利义务相结合,通过国家,企业,个人三方承担保障责任,社会保障项目主要以社会保险为主,充分体现保险互助共济原则。

代表国家有德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

(2)理论基础。

①德国历史学派: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了国家福利的社会保障思想,他们从改良社会主义的观点出发,提出要增进
社会福利,实行社会改革,通过工会组织来协调劳资之间的予盾。

崇尚国家至上,国家的职能不仅在于安定社会与发展军事,还有管理经济管理的职能,凡是个人通过努力所不能达到或不能须利达到的目标应由国家来实现。

历史学派的政策主张被俾斯麦政府所接受,从而成为德国率先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依据。

②凯恩斯经济理论:凯恩斯经济理论是在1929——1933世界性经济危机中产生的。

之前的主流经济学理论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强调经济自由放任,国家不要干预。

但是1929——1933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得自由主义经济学陷入困境,对于这次大危机,束手无策。

这时马歇尔的学生凯恩斯开始否定马歇尔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理论,并于1936年发表《就业利息货币通论》,通论的发表,在世界上引起了世大的振动,凯恩斯经济学成为西方各国的主导经济学。

这种理论认为在市场经济中,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在收入增量中用来增加消费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资本收益随着投资增加而减少)、流动偏好规律三大规律的影响,导致社会总需求常低于社会总供给,有效需求不足是社会常态,它是经济危机与失业发生根本原因,要想达到实现总需求总供给的均衡,就必须依靠国家的干预和调节,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积级实行社会福利政策,调节收入分配与增加需求。

(3)典型国家:
①澳大利亚(世界银行研究报告曾大力提倡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典范)。

养老保险分为三支柱。

第一支柱,政府举办的基本养老
金,资金来源于国家总税收。

男65,女60岁可领取养老金,养老金相当于平均工资水平的25%;第二支柱,职业养老金,政府强制规定由雇主缴费,按工资总额的8%为雇员建立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归雇员私有,它是澳大利亚养老金体系的主体部分。

第三支柱个人自愿性的养老储蓄,国家规定最低利率与税收优惠。

②美国。

美国的社会保障受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影响较重,因而政府对社会保障管得不宽,干预有限,低标准、高效率。

养老保险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政府强制实行的基本养老保险,以社会保障税为融资来源,社会保障税由企业和个人各承担7.5(非受雇者全额缴纳)。

65岁后可领取全额养老金(62——65领取部分),替代率退休前工资的20%——40%(累退制:年收入2万美元以下可以得40%多,6万美元以只有20%多一点)。

二是企业年金或政府雇员年金计划,由企业和个人出资,建立个人帐户。

三是个人储蓄计划。

美国医疗保险称为商业医疗保险模式。

分为三类:一是为老年人提供医疗照顾。

65岁以上的老人医疗费用,个人自负20%,其余由政府通过财政预算支付;二是为贫困者提供医疗救助。

医疗费用全部由联邦政府与州政府负担;三是为在职者提供医疗保险。

医疗费用,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费向健康保险公司投保,由保险公司向医疗机构支付费用。

美国卫生总费用居全球之首,占GDP的14%。

2.国家福利型
(1)制度特点:强调普遍性和全民性,对每个公民从生到死的一切生活及危险提供安全保障,总的特征就是三高:高工资、高福
利、高税收。

代表国家有英国、瑞典。

(2)理论基础:①凯恩斯经济理论;②福利经济学理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一个人随着福利的增加,他取得的效用是递减,福利分配越平均,社会总效用就越大。

按照这个理论,要对穷人进行通过社会保障等措施进行再分配,提高穷人的收入,或是对富人通过累进税制转移一部分财产到穷人来,社会效用才能最大化。

③费边社会主义: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合理的,但存在着一些弊病,如收入分配不平等、失业、贫困等问题。

但这些问题是由于某些政策失误造成的,因而可以不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前提下,通过渐进性改革来消除这些问题,因此提出要改善社会福利,制定全国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这个理论被英国工党领袖艾德礼所接受。

④社会民主主义思想:民主党提出“民主社会主义”,主张“自由、平等、混合经济、充分就业,福利国家”,为北欧国家所接受。

(3)典型国家:瑞典,号称“福利国家的楷模”,“福利国家的橱窗”。

瑞典社会保障项目又多又全,其福利政策主要体现:①养老保障。

每个人只要居住满三年在年老时都有养老金。

养老保险包括国民年金与附加年金。

国民年金是年满65岁以上的人都可以获得同一金额的基本养老金,养老金不高就是保证基本生活需要。

附加年金是政府强制参加养老保险计划的,缴费满30年,与在职工作收入相关的养老金。

两项加起相当于在职工资的70%。

②医疗保障,近90%的医疗费用都是由政府来提供,自已只出10%左右,基本上就是公费医疗。

③住房保障,每个人都有权获得一套适当的住房或住房补贴。

④教育保障,从小学到大学都提供免费教育、中小学有免费午
餐与16—18岁的在校生还可以得到250克郞的补助,家庭远的每月还有几百法郞的交通补助。

⑤失业保障,失业后300天内可以得到80%的工资。

还有其它的福利项目,这里不一一例举。

3.自我积累型
(1).制度特点:自我储蓄、自我积累、自我保障。

(2).理论基础:政府管理下的市场经济,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但是市场也存在失灵现象,因此,必须发挥政府有形之手加以管理。

(3).代表国家。

新加坡:①新加坡“中央公积金特点”。

创建于1955年,当时新加坡经济水平相当薄弱,政府拿不出钱来为老百姓进行保障,所以就采取自我保障的中央公积金模式。

该模式特点:一是建立个人帐户,企业和个人各按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保险费(大约12%、20%)存入个人帐户。

二是缴费统一由中央公积金局进行管理投资,主要投资国家港口,水电煤气等基础设施领域,投资收益一并个人帐户。

三是公积金支出,公积金用于养老、医疗和住房三项,购买住房时可以支取一部分公积金,看病时也可以从帐户中支取一部分公积金,但公积金最低余额不得低于退休前平均十年工资的70%,以备养老。

年满55岁后,可一次性连本带息支出养老金,或是按月年提取。

②智利。

与新加坡不同之处:一是在建立个人帐户方面,雇主不缴费,全部由个人承担(13%左右),二是投资管理方面采取私营化,个人帐户完全由自己决定选择不同的养老基金公司负责投资运营,最低投资率不得低于上年基金公司平均收益率的2%,低于2%由基金公司用准备金补偿,基金公司准备金不够
再由政符兜底,投资收益连本带利归个人。

从1981—2001年来看,投资年均收益率均收益率达到14.4%。

三是基金支出,65/60岁可以领取养老金,养老金用完由政府补贴。

(三)国外社会保障面临的问题
1.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导致保障制度不可持续。

很多人口专家称21世纪全球是老龄化的世纪。

老龄化就是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达到7%时,即进入老年国家。

现在世界已进入老年社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6.88亿占全世界人口68亿,已超过10%。

发达国家60岁以上的已占到1/3以上,从地区来看欧洲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北欧国家,北美的加拿大,亚洲日本最严重(65岁以上的人口已占21.5%)。

随着全球人口的老齡化,世界各国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基本上都面临严峻的挑战,非正规的社区和以家庭为基础的保障方式正在趋于衰落,正规的社会保障制度因费用所困扰,全球人口寿命延长导致养老负担日益沉重。

发达国家平均寿命在80岁左右。

出生率在下降,老龄化在加速,使得劳动者抚养的老年人负担加重,政府也难以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实现对居民的承诺。

也顺便说下中国,中国到2000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的人占到了10%,2020将到18%,到2035年左右,中国老龄化达到最高锋,达30%以上。

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2.可持续的财政挑战。

在欧洲各国,福利扩张在1960——1975年间达到了顶峰,扩张的速度明显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

英法德意比各国,这个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在2.6%——4.6%之间,而
社会保障开支在5.6%——9.1%,快了一倍。

从1960——1990,世界经合组织各国,其政府开支占GDP从28.1%上升到43.8%,社会保障开支也从7%上升到15.4%。

养老金是最大的项目,占了政府开支的1/4左右。

社会保障费用负担过重是形成宠大预算赤字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为医立特别是经济不景气时期,政府财政更是不堪重负。

福利水平过高导致财政支出不堪重负。

受凯恩斯主义与福利思想的影响,西方发达国家福利支出高居不下,很多国家社会福利支出占到国家财政支出的50%以上,且社会福利支出增长速度远远高出经济增长速度,财政不堪重负。

3.高福利带来的失业率居高不下。

70年代石油危机以后,西方福利国家失业率也高居不下,除东亚与东南亚外,普遍维持在10%左右,如,1995年,英国失业率为10.4%,法国为12.5%,意大利为11.3%,加拿大为10.4%,澳大利亚9.8%。

之所以失业率高居不下,除了经济增长低迷的原因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高福利导致的,在很多福利国家失业能得到相当数量的工资,而且在子女津贴与住房补贴等方面比别人还要多一些,没病找个病去医院躺段时间,导致许多人领愿失业也不愿就业。

另外,高福利是靠高税收来维持的,个人所得税与企业所得税。

税收加重使得个人与企业都想规避,于是在职者不想就业,企业不愿增加投资。

就业岗位不足。

(四)世界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趋势
1.在公平与效率的选择上,福利国家开始更多地重视效率。


会保障本来是社会公平的产物,但社会保障太注重公平忽视效率忽视对人的激励作用,就会陷入社会保障危机。

2.努力实现社会保障与整个社会经济长期稳定协调发展。

社会保障过高,超出经济发展的可承受能力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的发展将会成为无源之水。

社会保障水平过低,起不到保障的作用,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会引起社会的动荡。

3.个人责任的回归,适当引入私营机制。

例如养老保险体系由单一支柱走向多支柱,除了政府负责的公共管理支柱外,发展职业年金与自我储蓄计划。

在社会保障子项目中适当引入私营机制,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良性发展。

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概述
(一)中国社会保障发展的简要回顾
1.形成期:1951——1966年。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等相关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形成。

2.破坏期:1966——1976。

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的社会保障各项制度遭到破坏。

3.改革期:(1978——)。

(1)1978——1986:恢复期,恢复文化大革命遭到破坏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

(2)1986——1993年:与国有企业改革配套,改革单位包办的社会保障事务,把单位包办的社会保障事务推向社会,为企业生产减轻包袱。

(3)1993——1997年:国家已确定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保障确认为市场经济体系的五大支柱(现代企业制度、市场体系、收入分配、社保、宏观调控)之一,社会保障的改革要为市场经济改革服务,因此这一
段时间内着重改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实行统帐结合制,医疗保险废除国家-单位制,改为社会医疗保险制。

(4)1998年以来:专门成立了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逐渐成为一项基本经济社会制度,全面走向社会化与去单位化,不再为片面为国企改革和市场经济服务,开始把这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项基本的制度来安排。

(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1.统帐结合型(社会保险为例)
2.模式特点。

这种模式自1998年后的改革调整正式形成,统就是社会统筹,它采用现收现付的财务机制,当年征收上来的社会保障费供当年退休者的养老金,追求的是当年的收支平衡,这部分费用向单位征收,为工资的20%。

帐就是个人帐户,它采用完全积累的财务机制,就是个人征收的费用全部进个人帐户,一直累积到退休,具有私人财产性质,可带走,费用为工资的8%。

所以叫做“统账结合”模式。

退休时再来计算你的养老金。

目前我国社会保险费率为:养老20%+8%;医疗6%+2%(不包括公务员与事业单位人员)。

(三)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简要评论
这个制度设计的初中是好的,也是有长眼远光的,在理论上也是可行的。

社会统筹加个人帐户。

加入个人帐户目的就是廦免未来人口老龄化而出现的养老金不足(到时假老年人口很多时,在职工作者缴费不足以承担退休者的工资,于是从现在起在职工作者不仅要为现在的退休者负担,还要为自已以后的退休作准备,于是就采用个人帐户应付到时候的自己的退休金不足)。

但是同时运行两种制度
模式,它的运行成本是很大的。

这两种制度都有优点,但同时也都有缺点。

优点是社会统筹当年收当年支,没有通货膨帐的压力,但不能很好的应对老龄化。

个人帐户优点是能应付老齒化但,但有通货膨胀的压力而导致帐贬值。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优点没有体现出来,两种制度的缺点都暴露出来了。

统筹帐户里收不抵支,据专家数据现在为止,缺口为1.3万亿,而且每一年还以10%的速度在递增。

个人的帐户的钱仅是个数字而已,早就被社会统筹所掏空了,据统计,一共亏空10万亿以上。

我国人口老化最严重是2030年左右,有专家声称中国债务危机也将暴发。

三、国外社会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借鉴
1.公平与效率
2.
1.制度碎片化与制度整合的予盾。

制度碎片化表现最典型的就是现在我们的养老保险,多种多样,有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企业人员养老保险、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农民工与农民养老保险。

这种零碎化的制度安排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为我国城乡分割与区域发展失衡非短期内可以改变,这就决定在推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进程中,在一定时期内采取多元化制度安排来覆盖全民成为必然选择。

另一方面,这种多元化的制度安排导致、退休待遇高低不同,不同职业群体出现的矛盾。

各种制度之间难以对接,防碍劳动力的流动,损害劳动者的。

对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又提出了更为迫切的现实要求。

2.国家竞争力与提高人民福利的予盾。

由于经济全球化影响的两面性,决定了在建设社会保障制度时,需要妥善处理好维持国家发展的长期竞争力与不断提高人民福利的关系,它进一步增加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复杂性。

3. 现行社会保障设计的不足,成了进一步推进制度建设的重大制约因素。

社会保障本来是社会公平的产物,是给最需要保障的弱势群体给予保障,但现在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却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碳。

保障的主体人群主要是中上等收入群体,所以我们的社会保障不仅未能缩小贫富差距,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反而因社会保障放大了此类差距,出现“逆调节”现象。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朱玲研究结果,现在我们官方公布的城乡收入差距大致为3.3倍,而通过社会保障再分功能调节后反而扩大到
4.5倍以上。

在西方很多国家,社会保障都是用来调节收入分配状况的,如果初次分配基尼系数在0.4甚至0.5,通过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会降到0.3以下。

例如,英国在1994——1995年,初始收入分配中20%高收入家庭与20%低收入家庭的平均收入差距为20倍,但经过税收和社保制度调解后,最终收入差距缩小到3.7倍。

又如芬兰,单看收入差距为15倍,但经过社保制度调解后,享受养老金的差距仅为1.7倍。

另外由于制度设计的不足,也导致了社会保障的利益群体,要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重新分配利益蛋糕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从2008年提出的五省事业童位改革不了了之,就可以看得出来。

4.统筹层次太低,社保关系难以转移接续。

农民工退保现象
转移接续难、区域间制度壁垒,社会保基金难以调剂。

第一,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要从各国的国情和国力出发。

各国采取何种社会保障方式必须从国情出发,重点是要考虑国民经
济所能提供的物质资源及政府与社会的承受能力。

第二,在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过程中,应将重点放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上。

随着农民生产经营活动的增加,各种风险随时也在增加,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又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最薄弱的
环节另外,农村社会保障不能仅靠传统家庭保障,应更多推进社会保险。

第四,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可以以国家和政府为主导,地方民办福利事业一起发展,相辅相成;也可以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私人化”、“资本化”,并辅之以“公”的援助等。

2.社会保障水平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

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人口多、生产力水平低、城乡差别大,因此,目前社会保障水平不宜定得过高。

国内外的经验证明,高
福利政策会使企业难以承受,国家财政负担越来越重,最终使社会保障难以为继。

因此,应合理确定社会保障基金的计提比例和待遇支付标准。

要根据实际支出规模,充分考虑国家、企业、个体的承受能力, 按照“以支定收,略有节余,留有部分积累”的原则,认真核定。

从国内外的经验教训来看,西方国家实行的高福利和平均主义引发了许多
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普遍福利”政策现在已难以为继。

3.建立多种形式、多层次的保障制度,增强市场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