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论文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资料
请各位同学根据以下资料,也可自行查阅、搜索资料,并结合《管理学概论》课程的学习,写一篇关于如何做好工程的组织、控制或管理方面的论文。题目自选,可全面阐述,也可只详述某一个方面。要求:字数不少于4000字,手写,5月31日前提交。逾期视为缺考。
封面可自行设计、打印。必须写清班级、学号、姓名。
1
管理学概论
工程教育的理念与措施
很感谢学校给我这个机会做一个发言。在各位老师面前,我想我的资格还不够老,没办法跟大家比。我算了一下,我教书教到现在一共才教了22年书,但是我当学生时间比当老师时间长,我做了27年学生。因为文革以前就读了研究生,文革以后改革开放,到美国去又读研究生,所以加在一起27年,比当老师的时间多了5年。在文革以前,我们读的研究生是苏联体制的,后来再到美国去读研究生,我对这两个体系有点体会,这是当学生的体会。还有一点,就是我文化大革命期间在西南“大三线”做工程,在工地上干得多,做过13年的技术员、工程师。所以我今天如其说谈工程教育,还不如说是和老师们交流经验,还不如说是从学生的角度,或者从工程师的角度来看看我们大学的教育有什么问题需要改进。我谈的都是个人意见,个人意见一定是不全面的,还有一些地方可能是错误的,所以只能算“抛砖引玉”作为一个讨论,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吧。
我今天想谈的是关于二十一世纪工程教育的理念和措施。我是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里头是“工程教育和培训委员会”和“能力建设委员会”(Capacity Building)两个委员会的中国代表,已经有十年的功夫了。从2000年华沙第五届世界工程教育大会开始,我就作为中国代表参加“工程教育和培训委员会”的工作,第六届是在美国的Nashville。
我当时也有个发言,后来因为“非典”没去成。第七届就是在布达佩斯了。在突尼斯,我代表“工程教育和培训委员会”,曾经在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的代表大会上做过发言。我的这些发言有一些稿子,会议期间跟国际上一些工程教育专家们经常交流意见,今天我想把这收获跟大家一起交流一下。
我想谈的问题,无非是一个谈工程教育。讲工程教育背景,然后讲理念和措施,最后做个结语。
1 工程教育
在工程教育背景方面,我想谈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工程师和科学家不完全一样。我们在教育当中,不应该把培养工程师和培养科学家,这两件事变得完全一样,或者说,不应该把培养科学家的办法搬去培养工程师。我自己有体会,工程师和科学家有所不同,钱学森先生的老师von Karman说过:“Scientists discover the world that exists;engineers create the world that never was”。这就是说,科学家是发现一个已经存在的世界,而工程师是在创造一个不曾有过的世界。那么我认为,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工作约束不一样,科学家的约束是自然规律,而工程师的约束不但有自然规律,还有社会规律。所以一个工程师如果不了解社会,这个工程师基本是不合格的。科学家的任务是认识自然,工程师的作用是“改造”自然,当然,“改造”自然这句话有问题,现在不能说了。所以我们就说,“与自然协调地发展人类社会”。在创造性上,科学家跟工程师也不一样,科学家就要强调原创。你说我也原创,他也原创,那就看谁先发表,谁就是老大。老大通吃,老二就没位置了,老大全包,老三、老四就靠边站。但是在工程师里不一样,你在纽约建一个帝国大厦,那我在上海盖一个金茂大厦,你吃不了我,我不但比你盖得高,而且我是在烂污泥地基上盖的,你美国纽约的大楼都是在很好的岩石地基上盖的,那都不一样。所以说,对我们的工程师
2
资料
管理学概论
讲,不一定要Original Work,可以是工nnovation,Integration,也可以是Transplantation,甚至可以是Presentation,他把问题表达清楚了,这里都有Creation。但是,对工程师来讲,不管你是Innovation,还是Integration,或者Transplantation,或者Presentation,你都必须要forApplication,不能应用的那些东西实际上在工程界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所以,计算和设计是不同的,你会计算不一定就会设计。我在Stanford有一次在AI in Design的国际会议上做特邀报告,会后跟Stanford机械系的一位老师谈起:设计和计算有什么不同?我们讨论的答案是:第一,设计没有唯一正确的解,第二,设计是一项社会活动,是在一系列的满意解中找出一个大家能够共同接受的解,这就是设计的方案。所以设计是一个社会活动,是一个Social Activity。而且第三,设计的方案在施实过程当中还要不断地修改。这就是设计,这和计算不一样。设计当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不都是确定的,它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也有很多信息不完整的因素。由于这种不确定、不确知的因素存在,我们在工程上面做决策的时候,不是完全靠分析,很多地方需要经验,需要你的experience或expertice,用经验把这个认识空间弥补起来。因此在工程界,分析和经验总是互补的。工程有一个特点,就是“个性”一个老工程师一辈子干了很多工程,你可以问问他,有多少是靠计算解决的?这个老工程师总会告诉你,只有一小部分是靠计算解决,很多问题是要靠综合判断的。工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综合性,也就是说,它各个领域的知识都需要。所以说如果把它搞得非常单科,那问题就比较大了。
在华沙会议上把过去工程师的教育大概分成五代,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教的是第六代工程师。第一代工程师是瓦特那个时代的,他们的特点就是“多才多艺”。那个时候,你说瓦特是搞计算的?还是搞设计的?还是搞修理的?反正蒸汽机要做出来,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要会算、会做,坏了你还得修。这是“多才多艺”。那么后来第二代工程师就搞“专业化”了。在早些时候,工学院有四大板块,主要就是机械、土木、电机和化工。到了二十世纪以后,第三代工程师,就搞得“非常专业化”。中国搞非常专业化”正是在我们上个世纪50年代“全盘学苏”的时候,那时候的机械系里面有焊接专业,有铸造专业,有机械制造专业。你如果到同济大学,尽管你是搞结构的,那还要看你是钢结构的?还是搞混凝土结构的?如果你是搞钢结构的,那还要看你是搞建筑钢结构?还是搞塔桅钢结构?你要搞建筑钢结构的请到教研组,你要搞塔桅钢结构的请到研究室。这一套苏联的教育体制,实际上铸定了我们解放后工科教学的基础,是一个“非常专业化”的基本模式。我现在看过很多21世纪全国统编教材,我说得不客气一点,不信你们仔细的研究研究,基本上还是在用第三代工程师的教育模式在教新世纪的工程师。课程非常专业化、知识面非常狭窄,这在国内几乎是共性。我到浙大去讲学,他们的老师晚上到我住处对我讲:“刘老师,21世纪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教材应该怎么写?我买了八本21世纪的新教材,看起来都是从一本抄的。”我说:那一本就是原苏联萨哈诺夫斯基的,是我们读书时候那一本,从那里延续下来的。结构力学,就是前苏联拉宾诺维奇的东西,钢结构,就是斯特列尔斯基的东西,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到上个世纪中期,国际已经开始针对第四代工程师的教育。因为有了计算机,不仅要搞本专业,还要搞“系统”。这时候正是我国文化大革命期。国际上第五代工程师的教育是出现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特点是“学科交叉、杂交”。新世纪开始,要教育第六代工程师了。什么是第六代工程师的特点呢?第六代工程师所面临的技术发展非常快,技术全球化。在这个情况下,计算机普及、信息交流也非常快。第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