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中国文学史第三卷)课件上模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论

一、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1、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几乎都孕育于这个时期。

2、中国文学的思想基础在这个时期基本得以确立。

发愤著书的传统、忧国忧民的传统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1、魏晋开始文学进入了自觉时代,并在南北朝完成了这个自觉的过程。

曹丕《典论·论文》:“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

刘勰《文心雕龙》

鲁迅《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自我意识增强,摆脱功利,关注人生、生命。

2、诗、词、曲在这一时期得到长足发展并达到鼎盛。

3、在小说方面,文言小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初具规模,到唐代传奇达到成熟,白话短篇小说话本在宋元时期得到长足发展,白话长篇小说在元明之际也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作品,这都为明清章回小说的繁荣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古典与现代交叉,从古典到现代过渡的时期。

明代中期以后文学创作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人的市民化和文学的通俗化。

2、创作主体个性的高扬。

王学左派(王艮、李贽)

汤显祖《牡丹亭》“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李甲、孙富)

龚自珍、梁启超把文学作为社会改良的工具,救亡图存的意识比较浓重。

三古、七段的划分方法主要着眼于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体现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所呈现出来的规律。一般教学中,则按照朝代划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四个部分。

二、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意义

1、对文学之美的理解和体悟

鲁迅先生把中国的语言文字概括为三美:

①意美以感心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②音美以感耳

③形美以感目“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对人情人性的认识《儒林外史》王玉辉

《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3、对文学发展特点的认识

文学发展不平衡

1.文体的不平衡:

2.朝代的不平衡:

王国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传承性:

《梅花三弄》主题曲“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出自金元好问《摸鱼儿》《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出自明杨慎《临江仙》

三、学习古代文学方法

1、把作品放在一定的时代、历史背景中,一分为二评析

(1)社会、政治、经济背景

(2)创作主体作家的生平、思想、心态

(3)作品→核心

(4)社会、宗教、哲学

2、在弄清线索的基础上,注重艺术规律的探讨

第一编先秦文学

绪论

先秦,有广狭二义。广义的先秦,秦统一中国(前221)以前至远古,包括原始社会(从远古到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奴隶社会(夏、商、周、春秋时代)和封建社会确立的战国时代。狭义的先秦,主要指秦统一天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一、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1、史前传说时期的文学

文学形态主要有两类:歌谣和神话

《击壤歌》、《南风歌》

保存远古神话较多的古代文献有《穆天子传》、《庄子》、《淮南子》、《山海经》

2、夏商文学

商朝留存下来的文献主要有甲骨卜辞、《周易》中部分卦爻辞和《尚书》中的《盘庚》篇。

巫、史

3、西周春秋文学

理性精神敬礼重德

诗歌:《诗经》

散文:《尚书》中的《周书》、《春秋》和说理散文《论语》、《墨子》、《老子》。

4、战国文学

历史散文:《左传》、《国语》、《战国策》

诸子散文:《孟子》、《庄子》

屈原

二、先秦文学的总体特点

1、诗乐舞一体,文史哲不分

《吕氏春秋·古乐》: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

《尚书·尧典》: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乐记·乐象》云: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然后乐气从之。

表现在散文上,就是文史哲不分。

2、创作主体发生变化

夏商王朝之前,巫觋是社会文化的主角。

西周春秋,史官的地位上升,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

春秋战国之交,士阶层

3、成就辉煌,影响巨大

风骚传统

第一章上古文学

第一节原始诗歌

后代集中辑本有:清代沈德潜的《古诗源》,今人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录最为详尽。

《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力于我哉(帝力于我何有哉)!《艺文类聚》卷21《帝王世纪》)

《卿云歌》(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见《尚书大传》)

《南风歌》(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见《孔子家语·辨乐篇》)

一、原始诗歌的内容

1、再现劳动过程

《吴越春秋》中《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2、愉快的劳动生活

《周易》中《归妹·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

3、表达征服自然的愿望

《礼记·郊特牲》中《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伊耆氏,即神农氏,一说指帝尧。蜡,是古代一种祭礼的名称。周代在12月举行祭祀百神之礼,称为蜡礼,蜡礼上所用的祷辞,即称蜡辞。

4、反映上古婚姻制度

《周易》中《屯·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

抢婚制

5、与战争相关的作品

《周易》中《中孚·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6、思恋之歌

《吕氏春秋·音初篇》中《候人歌》:候人兮猗。

二、原始歌谣的主要特征:

1、综合性:诗、乐、舞的结合。

2、大都采用二言的形式,语言朴素,节奏流畅。

第二节神话传说

一、神话的概念及产生

1、概念:神话是古代人民以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口头创作的神异故事,是对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曲折反映和超现实的形象描述,表现了初民的原始理解力,是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并使之形象化的艺术结晶。

2、神话产生的原因

“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