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是中国的立民之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是中国的立民之本
刘介斯
(中国工商银行总行 国际结算单证中心,北京 东城 100010)
关键词:劳动密集型产业;利民之本
摘 要: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生产中主要依赖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低的产业。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这三者之间区别很明显,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联系,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特别是生产领域。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同于“两高一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仍有一席之地:人口众多;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需要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国民受教育程度有限。中、西部具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把义务教育落实到实处;优化教育结构;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755(2009)05-0055-02
收稿日期:2009-06-29
作者简介:刘介斯(1984— ),女,北京人,主要从事出口信用证、托收保函等相关业务。
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内涵和外延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本界定。劳动密集型产业,
是指生产中主要依赖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低的产业。在生产成本中,与设备折旧费用和研发费用相比,工资支出所占比重较大,目前主要集中在农林业以服装、纺织、玩具、皮革、家具等制造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按照马克思主义复杂劳动创造更大价值理论,处于价值链低端的简单劳动创造价值相对较少,利润空间非常有限。
与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区别与联系。技术密集型产业是指主要依赖于尖端科学技术生产和服务部门,这些部门自动化程度高、资源消耗低、科技人员比重大、产品技术更新换代快,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工业、航空航天工业、原子能工业、精密机床、数控机床以及高级医疗器械等行业。
资本密集型产业又称资金密集型产业,是指依赖于资金投入的行业或部门,这些部门大型装备多、资金周转慢,主要集中在冶金、石油化工、机械制造业等重工业。
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这三者之间区别很明显,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联系,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特别是生产领域,如中国各大电子产业工业园区的贴牌生产及外包企业,虽然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但同样依赖于大量劳动力。
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别于“两高一资”。“两高一资”是指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性,这一类行业的发展具有不可持续性,负面作用较大,基本属于限制或禁止的行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过分依赖人力资源,劳动生产率
不高,但对社会并无坏处,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仍值得提倡和鼓励。
二、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仍有一席之地
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一般处于产业链的顶端,附加值较高,而劳动密集型产业则一般处于产业链的底端,附加值较低,但究竟如何选择和发展,仍然不能脱离中国国情。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仍需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人口众多。2006年,世界人口为65亿,而中国就拥有13亿,占世界的1/5。发达国家、西方7国以及欧元区的人口总计分别为10亿、7亿和3亿。显然,让13亿人口一下子都从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很不现实。据专家研究,美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阶段持续了110年,日本持续了80年。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讲,持续时间或将更长。
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需要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人口众多,以2006年为例,中国乡村人口占人口总数的56%。2006年,中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2%、47%、41%,而发达国家分别为2%、26%、
72%。中国要进入发达国家之列,就需要不断推进城
市化、降低第一产业比重,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需从土地上转移出来。1978年中国乡村人口数占比高达82%,
1991年降低到73%,1997年进一步降低到68%,2001
年达到62%,2006年则降到56%。从历史情况来看,中国每年都有1%的乡村人口转移出去。2008年,中国有1.3亿农民外出务工。
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中国的农业人口比重仍然过高。2005年,世界农业人口的比重为40%,亚洲为
50%,而中国则高达64%。未来,中国仍有大量的农村
劳动力需从土地上转移出来,这部分农村劳动力将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据测算,每一单位固定资本所吸纳的劳动力数量,劳动密集型的轻纺部门是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部门的2.5倍,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是资本技术密集型大企业的10倍以上。
国民受教育程度有限。国民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大有市场。2006年,在6岁及6岁以上人口中:未上过学的占9%,大专及以上的仅占6%。2001年,世界部分国家经济活动人口教育程度构成如下:韩国,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比例分别为14%、44%、25%;德国分别为17%、59%、24%;法国分别为27%、47%、26%。虽然统计口径和年份不具可比性,但从这些数字中还是可以看出,中国国民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这种教育程度的人口结构必然需要一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来吸纳就业。
三、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几点建议
(一)向中西部转移
1、东部沿海地区具备产业升级的条件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沿海地区快速成长,这些地区在人才、资本以及技术方面都有一定的积累,具备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条件。
第一,具备高素质的劳动力储备。以上海为例, 2006年,在6岁及6岁以上人口中,大专及以上人口占22%,远远高于全国的6%。
第二,具备一定的资本积累。2006年,东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为27,567.27元,西部地区则为10,959.49元,远远低于东部。
第三,金融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较为发达。2006年,东部地区第三产业生产总值27,567.27亿元,占全国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的63%,占东部地区生产总值的40%,东部地区的第三产业已经相当发达。
2、中、西部具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
第一,劳动力人口丰富,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符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本条件;以2006年为例,6岁及6岁以上人口中,中西部20个省(自治区)占全国的60%,未上过学的,占全国未上学总数的67%。区域内,大专及以上人口仅占5%。中西部地区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更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第二,土地等资源价格相对便宜,具备竞争优势。
第三,靠近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市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很大,2006年,东部地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1.64万元、中部地区为1.06万元、西部地区为1.04万元。劳动密集型产品一般都是低附加值产品,价格便宜,适宜低收入家庭消费,从内贸上来说,中西部地区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更大。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2008年中国1.3亿外出农民工中,约有2,000万农民工由于经济不景气失去工作或者还没有找到工作就返乡了,占外出就业农民工总数的15. 3%。这些农民工的失业主要源于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不景气,如果以内需为导向,就不会有今天这么严峻的就业压力。
第四,缓解民工大范围迁徙带来的诸多难题。以2006年为例,中西部20个省(自治区)乡村人口占全国乡村人口的65%,占区域内人口总数的62%。2006年,四川省转移和输出农村劳动力1,590万人,而跨省输出劳动力840万人,占比53%。农民工大规模涌向东部沿海地区,给当地交通、城市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同时也给民工自身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如果能在省内或就地消化这部分劳动力,那将是最优选择。
第五,有利于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将有力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二)科教兴国之策仍需落实到实处
1、把义务教育落实到实处
2006年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但事实上,各个学校的收费并没有明显减少,学生的书本费、补课费等其他收费反而大幅增加。对于农村而言,交不起昂贵的学费仍然是许多孩子早早辍学的主要原因。有关部门应该把政策落实到实处,坚决查处乱收费行为。
2、优化教育结构
中国的教育结构存在一定不合理性,过分的关注高等教育,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相对不足,而市场对高级技工的需求却十分旺盛。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教育结构,为市场提供急需人才。
(三)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政策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对企业的出口退税、营业税以及所得税在不同区域实行区别对待政策,贯彻有利于与中西部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思想,实行“西低东高”的策略,而不是一刀切,引导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地区政府间做好协调工作。中西部地区政府应加强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投资开辟绿色通道,提高办事效率,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软件环境。东部城市应主动与中西部城市建立一对一的帮扶关系,有针对性地推动区域内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帮扶城市转移,为企业的转移节省了许多交易成本。
参考文献:
[1]杨继瑞,杨林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再思考[J].四川省情,2008,(02).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