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与传统企业管理的兴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二次世界大戰後產業環境的變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歐洲是主戰場,戰後所面臨的嚴重經濟困難 ,迫使西歐各國面臨經濟恢復的艱巨任務,從而採取了強有利的政策,全力 發展經濟,而此一時期西歐經濟的恢復,被稱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上第二 個〞黃金時代〞。 為了要能夠詳細的介紹企業管理所面臨的科技衝擊,我們將二次世界 大戰後的產業環境分析,細分為美蘇冷戰前與冷戰後兩個時代,敘述產業環 境在冷戰前與冷戰後的變革與差異。
1.1 工業革命與傳統企業管理的興起
我們都知道,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是現代 化管理理論發展的蕩觴,審視管理理論的發展文獻,我們也不難察覺管 理制度的演進過程,往往與工業革命有不可磨滅的關係。本節將以工業 革命的發生前後為時間區隔,就當時產業環境的現狀與改變,掌握工業 革命所引進的現代化管理制度與理論,作為其後闡述現代化管理理論, 無法兼顧科技產業經營問題之基礎。
(三)地區性企業的經營範圍
地區性企業經營範圍的特性,可以說是工業革命後產業環境的另一個 特色。企業強論生產為導向的經營模式,仍然不脫其地區性企業的本土型 態,換句話說,現代企業所具備的跨國性經營模式,在當時並不存在。
(四)大型獨占企業的誕生
由於工業革命後,龐大市場機制的影響,透過機器的代替手工,加速 了生產的膨脹,於是,大量投資於土地、機器設備與勞動力的大型企業, 在以生產為導向的產業環境引導下,於焉誕生。
(三)產業模式的變革壓力(工業革命發生的原因) 產業模式的變革壓力(工業革命發生的原因)
農村經濟的家庭產業制度,以及城市間少部分的簡單商業模式,在傳 統農業社會的世襲下,代代相傳,也成為工業革命前,歐洲人民的典型生 活型態。在英國殖民地的擴張策略中,顯現出許多不便與困窘,從而使家 庭產業經營模式開始面臨管理上的問題,成為了其後催化工業革命發生的 主要原因。 1.譬如,產品製造出自於手工,品質的一致化是個大問題,以每個家庭工 廠相距又太遠,地區過於分散,品質的控管、工作時程上的安排、產品 的運輸,形成許多管理上的問題。這些都是造成商人思考集中工人生產 、利用機器生產想法的開端。
wk.baidu.com
資料來源:Tarek Khalil(2000),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The Key to Competitiveness and Wealth Creation, McGraw Hill, p. 11.
圖1-3 科技管理的跨領域特質
1.4 企業管理與科技管理的差異
(二)全球市場的重整 「全球化」是二十一世紀最主要的 特質,因此,所謂全球化的影響不單是 指國際社會日益加深的相互依賴,及這 種相互依賴關係的日益被組織化、體制 化的事實;他反而是一種經由外在的科 技進步、經濟發展與文化交流等方式, 彼此相互構成一種自發的、自然的國際 化過程。
1.產業分工日趨專業化 產業分工日趨專業化 2.產業分配結構的改變 產業分配結構的改變 工業後進國家產業外移、勞工失業的窘境,都將 促使其產業分配的結構,面臨改變之虞。 (三)全球開放的競爭 全球開放的競爭結果,使得未來企業經營環境的 不可測性,大幅提高。
不幸的是,對企業經理人員而言,如何評估新科 技、應用新科技、以結合新科技與企業經營策略等提 升競爭力的重要因素(Kantrow,1980)、以及如何 連結工程與科學的管理、規劃科技之策略與發展建立 科技能力之履行等議題,卻相對的陌生。將「傳統企 業管理」進化為今日「科技管理」的典範移轉,正是 管理制度進化的寫照。
資料來源:Economist, Catch the Wave, Feb. 20, 1999. 圖1-2 產品創新時間對照
(四)網際網路的擴散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各種各樣 的發明創造不勝枚舉,但是Tim Berners-Lee(1989)發明HTML網路語 言(Internet),才是產業發生巨變的重 要關鍵。
重視產品前端管理概念的同時,也必然會發現產品前 端管理的工程屬性。因為,產品前端管理涉及到產品 的系統工程(System Engineering)概念,以及許多 工程管理(Engineering Management)的相關技術。
資料來源:此圖係擷取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網站,請參閱http://www.mba.ncu.edu.tw.
美國零售商威瑪公司(Wal-Mart)在1970 年代不過是一個不起眼的美國城鎮的小零貨商, 他利用電子銷售點系統(Point-Of-Sale Systems)、電腦、網際網路與衛星的結合,以 創新的方式向供應商購貨並運送到世界各地, 使他能夠崛起於1990年代,擊敗美國零售商龍 頭凱馬公司(K-Mart),成為全世界最大的零 售商公司。
一、工業革命前的產業環境
工業革命前的產業環境,大抵上可以從農村的產業環境,以及城市 的產業環境兩個角度,予以觀察。
(一)家庭生產制度或農舍制度
以家庭為工廠從事生產活動,可以說是典型的農村產業環境寫照。 為此一時期的產業經營模式。
(二)簡單的商業經營模式
由於是一個農村經濟的家庭產業制度,所以在18世紀工業 革命發生以前,工商業的活動很少發生,僅在當時歐洲西部地 區的一些小型工廠中,出現工匠利用簡單的技藝與工具,生產 衣服、家庭用器具、珠寶、皮革製產品、瓷器與武器等(馬基 雅維利)。
(四)西德的崛起 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隨著東西方冷戰的 開始,以及考慮到德國的復興對於整個西歐重 建的戰略意義,於是在1947年6月,馬歇爾提 出了歐洲復興計畫(即所謂“馬歇爾計畫”)。
二、美蘇兩極對抗冷戰結束後
冷戰後的年代,是指1990年蘇聯解體、美蘇意 識形態兩極對抗的結束時代,斯時,此一全球政治版 圖上的重組,不但對國際政治產生許多關鍵性的影響, 同時對企業經營模式的變革,也發生朝向全球化競爭 時代的途徑進化。 (一)停止軍備競賽 冷戰結束後的第一個重大影響,就是美蘇兩國的 停止軍備競賽,而停止軍備競賽背後所隱含的意義, 卻是造成國防經費縮減與軍用科技商用化兩個現象。
(一)工廠制度的形成
毫無疑問的,工廠制度的形成是工業革命最重要的一個產物。藉著工 廠管理操作的實務經驗,提供了管理理論其後發展的基礎。
(二)生產為導向的管理理論
所謂生產導向的觀念,始於19世紀初期,也就是工業革命 發生之後,它係以產品的生產製造為中心,據以建構企業經營管 理活動的基本模式,此一生產導向模式顯現在市場上的機制,簡 單的說,就是廠商〞生產什麼就賣什麼〞的經營觀念。
2.英國具備了進行工業革命的條件和因素,具備資本主義制度雛 型的條件。 3.英國在海外殖民地的擴張策略中,擴大了英國國內的市場產業 需求,使舊有家庭生產制度面臨變革的壓力。 4.工匠為解決工業生產問題,所累積的技術實務經驗,提供工業革命發生 的技術基礎。
二、工業革命後的產業環境
工業革命發生後的產業環境,可以說提供了現代管理制度發展的溫床。 因為一但家庭式的手工藝工廠,開始被機械與集中式的工廠取代後,則大 量生產的結果,使工廠規模日漸擴增,當然也面臨日趨複雜的管理問題。 而此一工業革命後的產業環境,正是孕育締造現代管理概念的關鍵背景。
3.航太科技 航太科技 航空科技是20世紀初期的偉大發明,20世紀初期飛機航空器的出現, 將世界距離的縮短結果,對產業界的影響有相當大的衝擊
(三)日本的崛起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特別是在1960 到1990年代間,由於戰後日本在美國的扶 持下,藉著它原有的戰前工業水準,積極 推展自由市場經濟,使得日本在短短的十 年之間,從一片廢墟中迅速過渡到現代化 經濟大國的水準。
圖1-4 科技管理與企業管理比較
二、產品的壽期管理 產品壽期的管理(Product Life Cycle Management, PLM)觀念,是科技管理在強調產品 開發前端管理以外,另一個相當重要的管理概念。也 就是說,不論產品的前端管理是研發管理也好,或者 是創新管理也好,任一產品的前端管理,都必須將產 品生命週期中,有關每一個階段可能存在的風險,事 先予以妥善規劃,來降低產品開發過程中的風險,使 產品的開發過程,能夠在技術(Technology)、成本 (Cost)與產品維護效益(Maintainability)上,達 到最適的分配。
一、產品生命週期的前端管理 產品生命週期前端管理的概念,係源自於產品開發 速度變快,企業競爭壓力愈來愈大的產業環境緣故, 從而導致科技性產業必須正視,有關“是否能夠承擔 科技投資策略失誤風險”的問題。 圖1-4係取自於政治大學科管所有關科技管理與企 業管理區隔的說明,它是在強調科技管理與企業管理 的不同,即在於高科技類產品的決勝關鍵是在產品生 命週期前端,其研究領域包括產品研發之初的技術策 略、研發及專案管理,是傳統企業管理所忽略的地方。
資料來源:摘自Brey (2005),The Intel Mircoprocessors, Pearson Education,並加以整理。
圖1-1
Intel微處理器開發過程 微處理器開發過程
2.電腦科技 電腦科技 電腦科技是20世紀最重大的發明之一,它是按照指令(程式 )進行運算,並提供運算結果的一種自動電子機器。 1946年,第一座電子數位積分電腦(ENIAC)在美國科學家 埃克特、莫希萊等人的協作下,首度被研發出來。1959年,美國 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 IBM)則製 成第一台“IBM 7090”電晶體電腦。
1.3 科技管理的興起
當我們瞭解二十世紀的企業活動,所面臨的挑戰 和十八世紀的產業活動,具有截然不同的特性時,則 重新檢視與評估傳統管理理論的效用,以及配合工程 科學與管理的跨領域經營模式,則被視為二十世紀產 業得以永續經營的關鍵性議題。 「科技管理(Management of Technology)」就 是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下孕育而生,它是因應科技變化 所產生的高科技產業(High-Tech Industry)的管理研 究領域,係於1970年代新興的一門結合工程與管理的 學科(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1987)。
一、美蘇冷戰結束前
二次大戰後,是世界經濟景氣的黃金時代,也是科技產業透過第三次 技術革命的高科技產業萌芽時代。以下將分別介紹二次世界大戰後到冷戰結 束前的世界產業環境。
(一)經濟黃金時代
鑒於二戰西歐經濟蒙受的空前損失(表1-1),所以戰後 西歐諸國都在積極發展國家經濟為主要政策。
但是從戰後的相關指標來看(表1-2),西歐各國工業生產經過戰後的 經濟發展,均相繼達到或超過各國的戰前水準。
第一章 背 景
1.1 1.2 1.3 1.4 1.5 1.6 1.7 工業革命與傳統企業管理的興起 二次世界大戰後產業環境的變化 科技管理的興起 企業管理與科技管理的差異 科技管理在台灣的興起 本章重點摘要 問題與討論
科技管理(Technology of Management)在國內的興起, 應該是在1990年代的初期,但是根據文獻所載,科技管理在美 國的發展,則早在1970年代就已經開始萌芽了。不過,科技管 理在美國學術領域中的不同發展,其中最主要的差異,就是有 關科技管的工程屬性(Engineering)或企業屬性(Business) 的歸屬問題。 據此,本章將以工業革命的發生為研討主軸,首先自文獻中回顧管 理理論的進化過程,詳述工業革命後產業環境的變化,及所次第牽引企 業管理的發生過程;其次,再以二次世界大戰1970年代以後為時間分水 嶺,詳述企業經營實務環境的變化,對傳統企業管理理論的衝擊與造成 的管理議題,來突顯科技管里的發生背景,以及科技管理跨工程與管理 兩領域的特性,使讀者能夠理解科技管理,以及建立科技管理的正確認 識。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
二次大戰後,西歐各工業化國家經濟發展快速的原因,科技因素的角 色扮演,也是關鍵。特別是以美國為首,而以核能、電腦與航空科技的應 用為主要的新興工業,將人類社會生活引入了電子資訊的高科技生活時代 。經濟學家稱此一時期為「第三次科技革命」。 為了能夠仔細的提供讀者有關1970年代科技管理發生的背景,以下將 採取此一階段的三項關鍵科技,與以詳實說明。 1.半導體晶片科技 半導體晶片科技 1947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發明了半導體(Semi-Conductor),開始引領 世界走入「矽時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