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黑瓷(天目瓷)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瓷
定窑
枕作孩儿伏卧于榻上状, 以孩儿背作枕面。孩儿两臂环 抱垫起头部,右手持一绣球, 两足交叉上跷,身穿长衣坎肩, 长衣下部印团花纹。榻边模花 纹,四面开花,其中一面凸起 螭龙,相对的一面光素,其余 两面凸起如意头纹。枕身釉作 牙黄色。底素胎,有两孔。 北宋 定窑孩儿枕
黑瓷 天目瓷
黑瓷也称天目瓷。是一项古老的汉族制瓷工艺。是民间常用器皿常见的釉色之一 。施黑色高温釉的瓷器。黑瓷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黑瓷和青瓷的都是用 氧化铁作釉的呈色剂,增加铁的含量。黑瓷釉料中在三氧化二铁的含量在5%以上 。
白瓷
邢窑
白瓷出现在北朝末期,烧制成功在 隋代,白瓷在瓷器史中有特殊意义 ,它为日后青花、五彩、粉彩等精 细瓷器的制造提供了基础。 隋代白瓷已较普遍,河南内邱邢窑 曾发现隋代窑址。唐代达到极盛时 期。其中以邢窑白瓷为代表,与南 方地区越窑青瓷相匹敌,世称“南青 北白”。
名窑
定窑
巩县窑
白瓷釉色知多少
象牙白
Title in here
甜白釉甜白是永乐窑创烧的一种白釉。 在釉暗花刻纹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温 润如玉的白釉,便给人以一种“甜”的 感受,故名“甜白”。景德镇甜白釉的 烧制成功,为明代彩瓷的发展创造了 有利条件。明清时代的斗彩、五彩、 粉彩,只有在白瓷取得高度成就的基 础上,才能显示出它的鲜艳色彩来。 象牙白即明代德化窑的纯白釉。因釉中三氧化二铁含量特别低,而 氧化钾的含量不特别高,再加上烧成时采用中性气氛,所以釉色特 别纯净。从外观上看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 中隐现粉红或乳白,因此有猪油白、象牙白之称。欧洲人又称这种 釉色为鹅绒白、中国白。
• 鹧鸪斑盏是釉装饰的工艺烧制而成。因烧制条
件要求非常高。点彩釉窑变鹧鸪斑为敞口,
斜直壁,小圈足,内外施黑釉,釉面上呈现黄 色结晶斑纹,颇似玳瑁壳的色泽,被称为玳瑁 盏。
黑瓷 天目瓷
木叶纹釉,古代吉州窑创造的瓷器
纹饰。把经过特殊处理的天然树叶作 为纹饰直接贴于瓷胎上,再敷釉烧制。 有半叶、一叶,也有二三叶相叠成纹 的。
宋元时期朝廷大力发展海外贸易,青瓷是主要出口产品之一。韩国新安海底 沉船打捞出来的一万多件元代瓷器,其中有九千多件青瓷。明后期由于未进行 技术创新,明王朝实行海禁青瓷外销量锐减和青花瓷的冲击等原因青瓷开始走 向衰落。
宋朝官窑青瓷的兴起 南宋官窑是宋朝廷继北宋官窑毁灭后,在杭州建立的又一个由宫廷建造的官家瓷窑。 南宋官窑有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之分,修内司官窑又称内窑,郊坛下官窑又称新窑。 南宋官窑代表了青瓷工艺技术,造型装饰,文化内涵的最高水准,其以四大特色著 称于世: 庄重古朴的造型 粉青如玉的釉色 文武冰裂的纹片 羚羊角色的紫口铁足
----
----
白瓷之最-汝窑
白瓷的巅峰瓷为北宋的汝窑。汝窑色卵白,莹润,它的皇宫御用瓷 单是白净度是一般白瓷的100倍,十分珍贵。人们曾经这样赞誉过它工 艺失传的珍贵度;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有汝窑一片。对它的白净度,国 外认为它是【中国白】的唯一代表。就是现代最白的白瓷也没有超过 它;图片资料实在无法显示它的白净度。
黑瓷 天目瓷
星盏天目黑色釉上分布无数星状的银色结晶,
在光线照射下,恰似星光闪烁,有眩目的晕彩 变幻,故名。除发育的晶形与油滴有别外,制 造方法大致相同
黑定盏,早期结晶釉。铁着色剂
中含有微量锰、钛化合物,烧成温 度约为1220—1250℃,低于建窑 黑釉器。过烧则带褐色,铁份过多 则产生硫化铁结晶
黑瓷 天目瓷
国际部 马志芸
青白瓷、天目瓷、秘色瓷
目录
素瓷
青瓷 也叫绿瓷。釉中含有氧化铁,是最早出现的瓷器,发展到宋代时最著名的是龙泉窑。
秘色瓷 越窑青瓷精品之一。秘色瓷是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的瓷器精品,因其制作
工艺秘而不宣得名。
白瓷 由于含铁量低而形成透明釉。最著名的有定窑和邢窑。白瓷的出现使得在瓷器上
作画成为可能,因此为彩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白瓷 釉色
青白釉
Title in here
Title in 青白釉又叫影青。它是景德镇窑在北宋初中期的独创。青 here 白釉釉质含铁量低,釉色白中泛青,釉层细薄晶莹。加上
烧质极薄,器上的暗雕花纹,内外都可以映见。在花纹边 上,现出一点淡青色,其余几乎都是白色,故称青白釉。 也有人将它叫作映青、隐青或罩青的。
黄天目,亦称“柿天目釉”。建窑
和吉州窑烧制。以铁作着色剂,生坯 挂釉二次,底釉色白,面釉色黄,釉 口边多镶以铜铃口。
黑瓷 剪纸贴花瓷
将剪纸花样移植到瓷器制作上,形成一种陶瓷装饰手法,故叫剪纸贴花瓷。 这种瓷器装饰方法为宋代吉州窑所独创,像在黑釉茶盏器内,就常装饰有 凤鸟、梅枝等剪纸纹样。
Thank You!
甜白釉
白瓷之青白瓷
青白瓷也叫“影青”、“隐青”、“映青”。指的是釉色介于青白二 色之间,青中泛白、白中透青的一种瓷器。 然之 不 质 永 。花 能 极 乐 ,正薄影 两圆之青 面,谓脱 萤亦,胎 彻脱若碗 可胎画最 以岁之为 互久没可 鉴所骨贵 ,致者。 惟。。脱 《款 其 碗 胎 陶识 所 往 乃 雅亦 影 往 瓷 》 之素 影瓷 青甚 。薄 , 雕 花 纹 而 映 《出 饮青 流色 斋者 说, 瓷谓 》
秘色瓷
历史
唐至五代时期,出现了最富盛名的秘色瓷,它 也是青瓷的一种。
秘色瓷特殊的釉料配方能产生瓷器外表“如冰” 、“似玉”的美学效果,釉层特别薄,釉层与胎体 结合特别牢固。所以,这种配方是保密的,专用于 皇家瓷器的烧造。以后,凡是釉料配方保密的瓷器 ,都叫“秘色瓷”。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
北宋至明清青瓷的兴盛与衰落
青瓷
新石器时代
历史
陶文化为青瓷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了,黑陶,夹砂黑陶,泥质灰陶和红陶以 及彩绘陶等,是浙江先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也为青瓷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商周至秦汉
商代在烧制印纹硬陶的时候出现了原始瓷器的身影,至东汉时,印纹硬陶 的生产基本退出,早期的青瓷统称为“越器”,是我国青瓷的始祖。
东汉至北宋中期
龙泉青瓷新机遇
90年代末,毛正聪先生用液化气梭式窑代替传统柴烧龙窑和煤烧圆窑, 是新时代龙泉青瓷工艺技术上的最大创新和进步。这种新式窑炉温度控制精 准,环境污染小,投资不大,窑炉产量灵活设计,能力可大可小。
龙泉青瓷新机遇
以徐朝兴为代表的龙泉制瓷人把“跳刀技术”用到青瓷的装饰上,使得龙 泉青瓷不但有似冰如玉的釉,而且还有纹细如毫的刻花胎艺术,这在龙泉 青瓷的装饰艺术上是一种创造,是前所未有的新工艺。
龙泉青瓷新机遇
徐殷把龙泉青瓷作为传统艺术的元素, 装配成主题鲜明、内容健康、别具一 格的青瓷浮雕画。这种瓷雕版画的出 现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传统青瓷的理念, 让坐堂案桌千年的龙泉青瓷上了墙。
龙泉青瓷新机遇
卢伟孙在吸取前人制作青瓷精髓的同时,将自己的美学品位注入作品中, 制作了绞胎作品,这种哥弟窑结合的新品种,一方面固守着民族地域性 文化的风貌,另一方面通过从传统中创新的方法来营造文化、美学、艺 术之精神,并强调个人情感的显现。
越窑青瓷开始于东汉,三国时规模已经很大,西晋时技术又比三国时进步很 多,如釉质由淡色的薄釉转为呈色较深的青灰釉。南朝越窑青瓷普遍使用西 晋晚期出现的酱褐色青瓷点彩装饰手法,由于佛教盛行,这时大量生产有莲 瓣纹装饰的器形,另外由于大量采用含铁量较低的白瓷土做成瓷材料,南朝 青瓷瓷质更接近于白色,胎质细腻。
90% 熠熠生辉的曜变天目瓷:天目指浙 江天目山, 曜变是指一般烧瓷时出 80% 现的窑变。曜变天目瓷实际是指建 阳黑釉瓷盏窑变后在黑色的釉面上 55% 浮现出大小不同的结晶斑周围,带 有日晕状的光环,含有光辉照耀之 30% 意。在世界陶瓷史上,这种“曜变 天目”被奉为至高无上的珍品,因 为它是从数万件甚至数十万件黑釉 中偶然产生的稀有品种。目前存世 仅几件,均在日本。
A. 油滴、黄天目 B. 兔毫、鹧鸪斑、玳瑁、 C. 星盏、黑定盏、木叶纹 D. 剪纸贴花瓷
黑瓷 天目瓷
油滴天目,因其纹路类似建窑
兔毫天目,在黑色釉中透露出均匀
细密的筋脉,因形状犹如兔子身上的 毫毛一样纤细柔长而得名。
当地鹧鸪鸟胸部的羽毛的黑底白 斑,也像水面上的油珠而被日本 称为油滴,被日本称为“国宝”。
龙泉青瓷的兴盛与衰落
北宋末期,越窑趋向衰落,龙泉窑成为我国南方青瓷生产中心,龙泉境 内瓷土矿丰富,以紫金土瓷矿最为有名,龙泉山林茂盛,有大量的木柴 可供烧制青瓷,南宋政权大力发展海外贸易,龙泉青瓷是主要出口产品 之一,这些有利的条件促进了龙泉青瓷的快速发展。 龙泉窑分为哥窑和弟窑,哥窑仿南宋官窑,其青瓷造型规整,釉厚胎薄, 清奇雅淡,古风古朴,风韵别致,堪称瓷中珍品。弟窑青瓷以白胎厚釉 为特色,是代表龙泉特点的龙泉青瓷,其釉层丰润,釉色青碧,光泽柔 和,晶莹滋润, 与翠相媲美。
青白瓷 也叫影青、隐青、映青、罩青等。釉色介于青和白之间,青中泛白、
白中闪青,类冰类玉。
天目瓷 即黑瓷,是在青瓷基础上增加了铁的含量烧制而成的。著名的有建窑和德清窑。
青瓷
简介
青瓷是中国著名传统瓷器的一种,在坯体上施以青釉(以铁为着色剂的青绿 色釉),于还原气焰中烧制而成;我国历代所称的缥瓷、千峰翠色、艾色、翠 青、粉青等瓷,都是指青瓷。 青瓷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斑斓,誉为“青如 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之花”,为瓷中之宝,珍奇名贵。